劉林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jīng)提出六大解放的觀點,即解放眼睛、解放雙手、解放頭腦、解放嘴、解放空間、解放時間。這“六大解放”如何與當下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結合起來,值得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認真思考。對于語文學科而言,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關鍵在于讓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各個要素順利落地,而在實際教學中,這些要素又不大可能同時得到同等程度的培育,基于具體的教學內容,恰到好處地讓某些核心素養(yǎng)要素順利落地,才是比較現(xiàn)實的思路與做法。
在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原本就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傳統(tǒng),從審美能力到審美素養(yǎng),中間存在著一個能力提升的過程。而從教學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在日常的語文教育中,審美能力非常關鍵,如果缺乏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學生便無法對語文課程的美進行挖掘和探尋。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需要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重點培養(yǎng),讓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能夠獲得全面的發(fā)展。既然今天的初中語文教學面臨著核心素養(yǎng)這樣一個教學目標,那就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地尋找突破口,以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審美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審美也一定發(fā)生在動態(tài)過程當中,因為審美不是孤立的,審美總是伴隨著某些具體的過程而發(fā)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可以尋找到通往審美的有效途徑。而之所以強調通過閱讀體驗的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原因之一就是閱讀作為學生語文學習最基本的方式,如果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有豐富的、深刻的體驗,那對于文本中的美的感悟就會深刻得多。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尤其是在當前的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入語文教材的優(yōu)秀篇目都是作者感情和個性的凝結,都可以視作是作者的情感的釋放、生命的綻放。從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到體裁的運用,從對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情感的表達習慣,從審美趣味到語言特色,無不顯示出各自的特點?;趯@些文本分析的結論,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不同的個性特征都會呈現(xiàn)在各自不同的作品當中。學生面對作品時,是帶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樸素解讀,與作者或文中主人公交流。這樣一個交流的過程就是學生通過閱讀產生體驗的過程,這樣一個體驗過程,主要是學生的情感認知與文本進行互動。這個互動可以理解為工具性的,讀懂文本的過程就是一個工具性理解的過程;同時又是人文性的,因為文本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字面意義,還包括豐富的情感,通過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提升閱讀的境界,也可以作為通往審美的途徑。
概括地說,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可以奠定審美的基礎,而審美的過程則是情感升華的過程,如此閱讀體驗與審美培養(yǎng)之間就形成了相互促進的關系。在語文教學中用好這一關系,可以讓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更有效地落地。
在強調通過豐富學生閱讀體驗的過程,實現(xiàn)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同時,也應當認識到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成為閱讀教學的導向性目標。對于初中生而言,審美能力的培育是一個漸進生長的過程,應當遵循學生“從自然生活到閱讀體驗”“從自由閱讀到藝術鑒賞”“從自主回憶到創(chuàng)造建構”的培育導向,逐步達成學生閱讀審美能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整體養(yǎng)成的理想境界。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閱讀體驗的豐富,可以這樣設計: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并且將文本中的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對比與碰撞,以求在閱讀的過程中讀懂文本,讀懂作者,讀懂自己。
例如,楊絳先生的作品《老王》(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10課),筆者注意到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讀這篇課文的時候,剛開始都是“缺少感覺”(學生語)的,問學生為什么缺少感覺,學生的回答是:課文所寫的老王好像就是生活中一個很落魄的人,在我們的身邊似乎也不乏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甚至還有一些讓人不習慣,甚是看不慣的地方……
當學生初次閱讀產生這樣的感覺的時候,筆者以為要尊重學生的第一感覺,然后再引導學生去仔細琢磨文本,這樣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美。比如說,課文中多次提到老王給作者送雞蛋、香油等情節(jié)。這些情節(jié)在學生的生活中其實也比較常見,以至于學生在初次閱讀的時候都沒有引起重視。后來筆者讓學生思考這個細節(jié),并結合生活經(jīng)驗回憶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細節(jié)。學生通過簡單的梳理就可以發(fā)現(xiàn),住在城里的自己常常會收到爺爺奶奶從鄉(xiāng)下帶過來的蔬菜、雞蛋等等,住在農村的自己則常常會感受到鄰里之間的這種互動。然后筆者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這些生活體驗與課文中相應的描寫進行對比,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類似情形時的感觸,思考課文中作者收到老王送來的雞蛋與香油時的感觸。一番引導之后,學生的思維集中在“平凡”與“不平凡”這兩個詞語上。學生一方面認為生活中的這種互動是平凡的,是平凡人與平凡人之間的平凡舉動;但另一方面這種互動又體現(xiàn)出不平凡,平凡人將自己辛勤所得或者省吃儉用下來的物品,在內心賦予其價值時再饋贈給他人,這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與互動,體現(xiàn)著平凡人之間不平凡的感情。
很顯然,隨著這番引導,學生已經(jīng)能夠將平凡與不平凡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而有了這樣的認識,就可以視作是學生對生活中“美”的一種感悟。這種美不是掛在嘴邊的美,不是視覺刺激上的、表面的美,而是源自普通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甚至當事人都沒有感覺到的一種美。在平凡人的生活中,正是借助于這些物品傳遞著情感,所以人與人之間才是那么的真誠與無私。一個有意思的細節(jié)是,課文最后作者提到“沒動用的香油和沒吃完的雞蛋”“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領受他的謝意”,然后又“心上不安”,認為“我拿錢去侮辱他(帶著疑問的心理)”,這也描寫出作者內心復雜的感受。正是在這種感受的基礎之上,課文最后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才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由此學生對一種深沉之美,也有了一定的感悟——原來在人的內心當中,情感是這么的復雜與真摯!
這樣一個教學過程,是真正的閱讀基礎上的深刻體驗,無論是將文本與生活的連接,還是將自己的內心思考與課文中作者的描述相比較,都可以讓文本的內涵與自身的思想感情進行積極有效的互動。這種互動所產生的結果,就是可以讓學生領略到文本中所蘊含的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滲透著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這就是“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悟”。所謂語文的熏陶感悟,本質上是課文的熏陶感悟。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只要有了內心的體驗參與,那這種感悟就會發(fā)生。教師在此基礎上,通過一定程度的引導,打開學生的心扉,接受課文的思想,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互動,于是也就完成了一個內心體驗的過程。這樣一個體驗的過程可以將學生的審美視角激活,從而讓學生在解讀文本的同時,領略文本的描述之美、內涵之美,從而完成審美素養(yǎng)的培育。
作者簡介:山東省威海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鳳林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