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摘 要]小學階段是語文教學的黃金時期,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讓學生掌握語言運用技巧并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加強對語用教學的重視,通過夯實基礎、體驗積累、拓展延伸等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以及一定的審美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語用思維能力。
[關鍵詞]語用教學;語感基礎;審美鑒賞;語用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2-0056-01
語用教學的普及已成為一種必然的發(fā)展趨勢。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習特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面臨的問題,從而提升他們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夯實基礎,加強語用基本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為了加強學生的語用基本能力,教師必須先明確語言文字運用的切入點,讓學生在掌握字詞的基礎上,理解文字背后的意義,辨析相近字詞的區(qū)別,挖掘語言運用的精髓所在。只有基礎牢固,學生才能有效“輸出”,達到學以致用的境界。
以《景陽岡》一課為例,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武松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故事改編自《水滸傳》第23回,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難度。對此,教師可以先講解字詞的意義,如“踉踉蹌蹌”的意思是“走路不穩(wěn),跌跌撞撞的樣子”,“請勿自誤”的意思是“請不要使自己受傷害”,“說時遲,那時快”的意思是“當時的時間十分短促,是舊時說書人的習慣用語”,“但凡”的意思是“凡是,只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武松打虎重點應該寫打虎,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的篇幅寫前面的部分呢?面對老虎的進攻,武松是如何應對的?人虎相遇,驚心動魄,你從哪些語言可以看出老虎的兇猛殘暴?作者用了很多次“閃”字,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看,是不是過于單調了?作者這么用詞的目的是什么呢?學生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通過思考這些問題,就能品味出作者語言運用之妙,從而為日后的“輸出”打好基礎。
二、體驗積累,培養(yǎng)審美鑒賞能力
審美鑒賞能力是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教師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建語言學習的情境,通過語用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通過想象品味語言的意境,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以《綠》一課為例,課文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總寫到處都是綠色,第二部分寫綠的形態(tài)、樣子。課文通過對豐富的綠、濃郁的綠、飄動的綠的描繪,展現(xiàn)了春天到處都是綠色、一派勃勃生機的景象。由于課文的內容比較抽象,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具象化,引導學生思考:讀完課文,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場景?如果讓你將它畫出來,你會怎樣畫?“墨綠、淺綠、嫩綠、翠綠、淡綠、粉綠”,這些詞語有什么特點?風、雨、水、陽光都是綠的,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為什么風、雨、水、陽光是綠的?為什么所有的“綠”會按著節(jié)拍飄動?語言教學離不開對其情境的教學,教師可以在語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品味課文的語言美和韻律美,加深愉悅體驗,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三、逾越文本,提高語用思維能力
語用教學將教學重點聚焦于語言文字的應用中,教師應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促進閱讀與寫作的相互融合,提高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
以《趙州橋》一課為例,這篇課文作為說明文,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素材。教師應帶領學生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包括邏輯順序、空間順序等,體會課文詞句運用的精準,了解修辭手法的作用,使學生掌握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進而提高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如“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是一句過渡句,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有的刻著兩條飛龍……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边@句話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彰顯了趙州橋的美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課文的過渡句是哪一句?過渡句的作用是什么?三個“有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你是否可以用三個“有的”來描寫一種景物?通過思考上述問題,學生就能理清課文的脈絡,了解一篇文章并非是文字的堆砌,而是要在符合邏輯的前提下布局。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總—分—總”的結構寫一篇介紹學校建筑的作文,這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鍛煉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總之,在語文學科的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通過不斷實踐優(yōu)化語用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進而提高語用教學的效率。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