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節(jié)
文言文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加深學生對中華漢語言文學認識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和傳承我國文化起到關鍵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心理特征、時代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上存在一定的障礙,怕學、厭學情緒嚴重。因此,教師要提升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效率,就必須創(chuàng)設趣味性課堂氛圍,優(yōu)化教學過程,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為文言文教學注入更多生機與活力。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在文言文的解讀過程中,要打破時間和空間對學生理解的限制,讓學生真正走進文章和作者,與作品進行深入的交流,繼而形成強烈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綜合閱讀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
例如,在《論語》的學習中,教師要讓學生形成對孔子的感性認識,從而激發(fā)學生自主、自覺地沉浸到《論語》之中,感受孔子傳道授業(yè)的熱情和專注,準確解讀《論語》精神,繼而用其指導實踐。而在《桃花源記》一文的學習中,學生只有充分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內容,才能真正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從情感上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提升閱讀效率和質量。
總之,知人論世,并不是孤立地解讀作者的生平或時代背景,而是要將特定的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進行研究,綜合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處事風格、精神內涵、生活環(huán)境、政治背景等因素,形成對“人”和“世”的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從而為提升閱讀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痹谖难晕慕虒W中,教師應該合理利用反復誦讀這一方式,讓學生有感情地進行文言文誦讀,在誦讀中達到與文章情感共鳴,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形成對文言文科學、準確的解讀,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文言文語言感知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開展朗讀比賽,要求讀出桃花源的與世隔絕,讀出桃花源人的安寧祥和與平等自由,讀出作者的向往和失落,在一步步的朗誦之中加深對文章內容和內在情感的認識。再如,在學習《陋室銘》之初,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配樂朗誦,營造清新雅致、情景交融的課堂情境,讓學生自主想象出“陋室”環(huán)境的雅致,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曠達心境。
對于語文教學而言,除了完成課堂教學目標之外,還應該重視對學生精神世界的熏陶,增強學生對人文內涵的理解,在吸收文言文精華的基礎上提升創(chuàng)造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強化其獨特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習的趣味性。
例如,在《曹劌論戰(zhàn)》一文的教學中,對于魯莊公這一人物的解讀,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見解。部分學生認為魯莊公是負面人物,“鄙陋”不堪;有人卻認為他屬于正面人物,善于“納言”,可以接受曹劌這樣小人物的意見建議。而在《愛蓮說》這一文的解讀中,結合周敦頤所構建出的“蓮君子”形象,有的學生提出“菊君子”“竹君子”等不同的生命形象。針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教師應該予以引導和鼓勵,肯定學生積極探索的學習態(tài)度,從而豐盈學生的閱讀體驗。
由于不同學生在知識結構和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在觀察事物和理解文章上也就存在不同,對于同一情境的反應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區(qū)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求同存異,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個性化塑造的過程,繼而讓學生在個性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提升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情境教學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文言文教學。由于受到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文言文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礙,無法身臨其境地感受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內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彌補文言文課文中存在的空白,讓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提升想象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模擬、情景劇表演、看圖說話等方式進行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
以《黔之驢》的教學為例。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情節(jié)走向自行設計出驢和老虎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tài),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在《與朱元思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播放富春江的景色視頻,為學生營造出豐富多彩、直觀有趣的課堂情境。在《醉翁亭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當你是一個景點的導游,你將怎么為游客解說醉翁亭的美景呢?”解說過程中,其他同學則扮演游客,向導游實時提出自己的疑問,提高學生相關知識點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課文解讀能力。
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的教學內容涉獵廣泛,使得45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相對不足,因此,教師應該合理運用課外閱讀這一形式來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和鞏固。教師可以針對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向學生介紹小小說、成語故事、小品文等簡單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這樣,可以充分發(fā)揮課外閱讀對課堂的補充作用,強化學生對詞語和句式等重點文言文閱讀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實現(xiàn)對學過的文言詞語和句式的溫故知新和融會貫通,提高閱讀效率,提升文言文綜合閱讀能力。
在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除了教給學生文言知識外,還應當關注學生高尚品德的培養(yǎng)。教師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文本承載的精神內涵,用古人的思想澄澈學生的心靈,用前人的實例滌蕩學生的靈魂。
例如,在《愚公移山》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討論之中更好地領悟愚公堅持不懈、攻堅克難的精神,從而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不畏艱難,勇敢前行;在《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內容的學習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勤學、敏學的態(tài)度;在《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學習中,可以引導學生樹立先人后己的宏遠志向,并為之而不斷奮斗;在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文天祥《過零丁洋》、李清照《絕句》、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等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詩篇的誦讀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等等。學生在學習這些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作品時,能夠進一步加深對生活的感悟,在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下,培養(yǎng)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這也能為學生寫作提供充足的素材,使其能夠更好地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總而言之,文言文聚集了前輩先賢的智慧和哲思,是華夏文明精華的傳承,開展文言文閱讀教學能夠對初中生產(chǎn)生正面、積極的影響,應該予以重視。廣大語文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文言文閱讀,吸取古文的養(yǎng)分,養(yǎng)德行,學做人,健康成長。
作者簡介:江蘇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