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陽
摘? 要:契訶夫是19世紀俄羅斯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意蘊豐富而深刻,每一部都散發(fā)著迷人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呈現(xiàn)給我們的往往都是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可就在這些平淡瑣碎中卻深藏著發(fā)人深思的真理。本文通過對《海鷗》中人物的分析,揭示了人們悲喜相交的生活窘境,每個人都封閉在自我的世界當中,就像一只孤獨的海鷗。
關鍵詞:契訶夫;《海鷗》;孤獨
《海鷗》被稱為“小說化的戲劇”,它的敘事過程與傳統(tǒng)觀念上的敘事階段完全不同。沒有完整的故事,似乎只是從尋常生活中截取了一個片段,瑣碎而平淡,沒有開始,沒有結尾,甚至是有些乏味的鄉(xiāng)村生活。
在《海鷗》當中,作者開創(chuàng)了一種全新的戲劇敘述策略——散文式結構,這就使得人物形象沒有主次之分,每個角色都是獨特的個體,不可或缺。在劇中,每個人物角色都擁有一份獨屬于他們自身的愛情,正如契訶夫曾在一封信里說過的:“劇本有許多關于文學的談話,很少行動,五普特的愛情?!薄拔迤仗亍边@個詞主要是來形容劇中復雜的愛情關系,多組愛情關系構成了角色之間復雜而不易理清的網(wǎng)狀關系,又制造了多重的戲劇沖突。
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一個封閉的鄉(xiāng)下莊園,人物有始終生活在這里的特列普列夫、瑪莎,尼娜、多恩大夫、管家夫婦等,也有來度假的阿爾卡季娜與特里戈林?!皯颉本驮谶@里拉開了帷幕,可他們好像都不屬于這里。特列普列夫是個敢于創(chuàng)新的作家,他否定舊的一套戲劇程式:
“現(xiàn)代的戲劇不過是陳規(guī)舊套,是偏見罷了。------應該尋找新的形勢,如果沒有的話,那寧肯什么也不要?!?/p>
尼娜是個純真且充滿幻想的少女,她渴望榮譽,為了成為一個藝術家,為了那種榮譽她:
“情愿忍受貧苦失望,忍受周圍人對我的憎恨;我情愿住破房,吃黑面包------”
少女瑪莎因陷入單相思而苦惱不已,無力抵抗之下只能選擇逃避:
“一旦我們搬了家,我就會把這一切全都忘記,……從我心里連根拔除?!?/p>
阿爾卡季娜曾經(jīng)紅極一時,她來這兒只是稍作休息:
“每年夏天都是這樣,每年夏天我都要在這里受一番侮辱!我以后再也不到這種地方來了。”
甚至和大夫多恩私通的鄉(xiāng)下夫人波里娜也央求多恩:
“我親愛的,我日夜思念的,您把我?guī)ё甙?。?/p>
這些人雖然身在這里,可心都在別處。正是這些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造成了他們之間的陌生和隔閡,也使我們感受到了深藏在作品背后的內(nèi)涵。
大家習慣上總愛把尼娜和特列普列夫定位為男女主人公,因為在他倆的身上集中反映了愛情與藝術的主題。但瑪莎與特列普列夫更像彼此的影子,因為在他們的身上更鮮明地凸顯了孤獨的符號,他們就像兩只被折斷了夢想翅膀的海鷗,無望地盤旋在那片深藍的大海上。
瑪莎在劇中是一個頗具抒情性的人物。她是管家沙姆拉耶夫的女兒,話不多,總是穿著一襲黑衣,對此她的解釋是:
“我為我的生活戴孝,我很不幸”。
為什么風華正茂的她顯得如此絕望,是因為金錢嗎?
“問題不在金錢上。即便一個窮人也可能幸福?!?/p>
那么是因為愛情嗎?小學教師梅德維堅科一直熱烈地追求著她,可她卻反應冷漠:
“廢話連篇,(聞鼻煙壺)您的愛情讓我感動,可是我不能用愛情來回報------”
瑪莎不是一個無情寡義的人,只是她的熱情傾注到了另外一個人身上,她一直單戀著特列普列夫,而特列普列夫卻愛戀著尼娜。所以,她最終只能埋葬掉這份無望的感情,嫁給了她永遠不可能愛上的梅德維堅科。但這個小學教師永遠無法理解瑪莎的痛苦,他認為她的痛苦毫無必要,認為幸福和金錢同在。試想與一個語言上無法溝通,精神上無法交流的人將要生活一輩子,這個人能不感到絕望嗎?
瑪莎就像特列普列夫一樣,就像一只孤獨的海鷗。在她的心中,愛是那樣希望而又絕望地存在著,于是最終她選擇了遺忘。她一直游走在一個人的愛情故事里,而那個男主角卻始終不肯露面。她一個人演著自己的角色,對手戲中沒有對手。她的情感人人都知道,唯獨那個他卻置若罔聞。她的這場獨角戲演得如此失敗,所以她最終只能埋葬掉這份無望的感情。這種錯位的愛最終導致了愛的失落,致使她的天空不再湛藍,而海水的那抹淺灰也成了她生活永久的底色……
相比較瑪莎雖生猶死的毀滅來說,特列普列夫用死亡來祭奠自我價值的失落則達到了極致。特列普列夫是一個矛盾的人物,他自命為天才,厭倦傳統(tǒng)的文學模式,卻又脫離生活沉溺于個人的感情和夢想中;他愛母親阿爾卡季娜,可她卻從來沒有把心思放到他身上,而是更多的關注那個“第三者”特里戈林;他深深地迷戀著尼娜,認為她能真正懂他,可她卻著迷的“不是藝術,而是圍繞在藝術周圍的那些人所發(fā)出的喧囂聲音”……“對話”的艱難,愛的失落,自我價值得不到他人認同的孤獨感,如此種種最終導致了特列普列夫的悲?。?/p>
“我孤獨。每一百年我只張一次嘴,說一次話。我的聲音就在這空虛中悲涼的回響,誰也聽不見……”
特列普列夫想通過劇本表達心聲,希望得到所愛的人的認同,結果卻令他大失所望,甚至是痛苦不堪。面對冷漠和隔絕,他心灰意冷了。他把全部生命寄托在愛情——尼娜身上,而當他了解到尼娜仍然愛著特里戈林時,他徹底絕望了,脆弱的海鷗像只小鳥一樣死了------
“在一片湖水邊,從小住著一個少女,像您一樣的少女。她愛戀著這片湖水像一只海鷗;她也像這只海鷗那樣地自由和幸福??墒?,偶然間來了個人,看見了她,只是因為無事可做,便把她毀了,就像這一只海鷗?!?/p>
如果特列普列夫的死呼應著海鷗的命運,那么尼娜、瑪莎和其他人又何嘗不都像海鷗一樣孤獨呢?他們本都像海鷗一樣生活在同一片湖濱,自由自在,卻在人生旅途中各自幾經(jīng)風雨折磨后,而分道揚鑣漸行漸遠。人們之間的冷漠并不代表沒有感情,而是人人都封閉在自我的世界當中,變得那么狹隘、自私、漠然。這種“近在咫尺,遠在天涯”的情感,使得人與人之間各種情感的交流模式的建構最終被證明是徒勞無效的。
劇本給了我們一個“迎頭一擊”的結局,雖突然而合乎邏輯,特列普列夫的自殺、尼娜的遠走、瑪莎的絕望……使整個作品籠罩在一種悲涼的氣氛當中??伤质且徊肯矂?!但契訶夫的《海鷗》絕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喜劇,它是一種悲劇性與喜劇性的有機融合,是“淚與笑的緊密相連”,脆弱的海鷗死了,而堅強的海鷗不但活著,且像雄鷹一樣正在傲視群山凌空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