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堅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大批農民工涌向城鎮(zhèn)務工,其子女被迫留在家鄉(xiāng)而成為了留守兒童。農村家庭結構的變化削弱了家庭功能,父母缺位導致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被弱化。為此,身在山區(qū)的小學教師責任尤其重大。下面,筆者就多年的教育工作實踐談談自己的點滴做法:
一、深入了解留守兒童形成的原因
近幾年來,筆者經過深入了解本班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心理、道德品質等方面的教育情況,發(fā)現他們都有一些共性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親情缺乏,身心健康令人擔憂。兒童的成長是身心的全面發(fā)展,不僅需要物質保障,更需要親情的溫暖、心靈的呵護。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的缺位,親子在一起相處時間短和溝通交流頻次少,彼此間的情感就會變得疏遠而產生代溝,兒童享受不到正常的親情關愛,這對留守兒童心理和人格發(fā)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疏于照顧,人身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監(jiān)護責任不落實,監(jiān)護人缺乏防范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為此,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三)管理無力,學習成績嚴重滑坡。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而言,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學習自主性的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家長和監(jiān)護人的引導和管理。父母外出打工,與子女交流少,不能對子女學習及時指導與督促。而隔代監(jiān)護人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文化水平一般不高、教育意識落后、教育方法不當、身體精力有限,對留守兒童學習的引導與管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自我約束能力較差,致使學習成績嚴重滑坡。
(四)感情脆弱,心理問題尤為突出。在人們的印象中,農村兒童更加親近大自然,所以心理問題不會太嚴重。然而,從筆者班上的留守兒童來看,他們多表現為內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合群、不善與人交流,兼有脾氣暴躁、易沖動、具有較強的逆反心理、情緒不穩(wěn)定、自律能力不強。因此,大部分留守兒童會做出一些特別舉動來吸引教師的注意。
二、關愛留守兒童的做法
首先,作為教師,從思想上不歧視留守兒童。他們身上雖然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土生土長在山區(qū)的他們,本性很善良。因本性淳樸,他們的可塑性特別強。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是的,有了愛,教師才會為之操勞,甘愿奉獻,無怨無悔!有了愛,一顆心才能敲開另一顆心的大門。所以,筆者在教育過程中堅持做到不以偏概全,多發(fā)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允許他們犯錯誤的同時給予機會引導他們認識并改正錯誤。筆者通過這樣的教育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筆者作為老教師,在教書育人時,捧出一顆赤誠的心,不帶任何私心雜念。從事山區(qū)教育多年,筆者對留守兒童中的問題學生充滿愛心,定期或不定期地與他們的家長通電話,匯報學生的在校表現,并建議家長也與學生多溝通,采用多鼓勵,少批評的方法促其進步。對這類學生,筆者關懷備至:病了,陪他一起看醫(yī)生,打點滴;退步了,與他談心,找出原因并促其改正。如2008年,筆者接任本校四年級班主任。有個學生小黃,缺乏課堂紀律,想說話就說話,想搞動作就搞動作,各科作業(yè)都不做。后來,他被叫到辦公室教育,他也是橫著頸,眼望天花板,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筆者通過家訪才知道,他是個留守兒童,從小就缺乏關愛與教育。知道這些情況后,筆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就特別留意他,小黃也知道筆者并沒有忽視他。通過多次的家訪及交談,筆者了解到他喜歡打藍球,于是,筆者就隔三差五地約他放學后打籃球,以此作為教育的突破口。過段時間后,筆者在校多次邀他喝茶、談心,并在放學后輔導他寫作業(yè)。慢慢地,他感受到了教師的真誠與關愛,消除了師生間的隔核,逐步接受教師的教育,也變成了一個守紀律的學生。每看到他的點滴進步,筆者都及時表揚、鼓勵,使他感到身心愉快。半年后,筆者提拔他做體育委員,進一步使他更加自律。又過了兩年,小學六年級學期考試他考了個全班總分第五名,人也變得很有禮貌。
又如,筆者班的學生小榕,因為父母離異,兄弟姐妹幾個留給爺爺奶奶撫養(yǎng),為此,她極度自卑,對學習沒有沖勁,總憂心忡忡,學習成績隨之下降。于是,筆者以“慈母”的身份找她談心,讓她重拾信心。最后,她終于努力學習了,從容、豁達地對待生活,燦爛的笑容又掛在可愛的臉上了,如今她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俗語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也是教師給予愛的結果。
再次,為留守兒童建立專項檔案。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目的是為了分類區(qū)別對待,以便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通過家長(監(jiān)護人)電話、定期訪問等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經常與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父母保持密切聯系,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以能及時發(fā)現問題,化解問題。同時,教師可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學校的各項文體活動,充實其業(yè)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
從此,開展班會,體驗真情。每個學期,筆者都會專門為留守兒童準備一個主題班會,讓他們在班會上吐露自己的心聲,并號召全班學生參與到關心、幫助留守兒童的行動中來,讓他們能同在一個班集體里健康成長。
最后,在課程設置上大膽創(chuàng)新。對生活在農村的留守兒童,教師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強化留守兒童自尊、自立,幫助他們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識技能;逐漸將心理疏導融合進課堂,對留守兒童身上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為他們排憂解難,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總之,留守兒童的教育應以愛為先。只要我們用真情去感化他們,用道理去說服他們,用師愛去溫暖他們。我們就一定能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建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打造一片晴朗的天空。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