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米
摘 要:數(shù)學教學階段,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充分保證,需重視對學生學情的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教學實踐階段,唯有以科學全面的學情分析為基礎,教師方可建立高效課堂,實現(xiàn)對“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全面有效落實。文中以中學數(shù)學為中心,對教學設計中學情分析的行動研究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中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學情分析
引言: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推進實施,使教育發(fā)展在觀念與行動方面發(fā)生相應的變革,對學生主體地位予以更高的關注。基礎教育改革背景下,強調對學生予以更多的關注,而核心理念則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教學實踐期間,教師需基于思想高度,對學生主體地位做出重點確立,強化對學情分析理論學習的能力,將學情分析當成教學重點,并做到常態(tài)化,基于學生分析,對關注學生的教學理念加以全面有效落實,為學生學習發(fā)展奠定重要基礎。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的問題
研究問題為探索中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中,開展學情分析的有效模式,研究問題可劃分為:1.教學設計中學生分析的內容框架;2.教學設計中學情分析的有效模式。
(二)研究方法
研究共涉及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制定學情分析內容框架;第二階段,認知起點分析行動案例;第三階段,學習興趣分析行動案例[1]。
本文研究,所運用的方法涵蓋文獻分析法以及行動研究法。
1.行動研究對象
以某中學初二年級A、B班級為主要目標對象。
2.行動研究內容
以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中的認知起點與學習興趣為主。
二、行動研究的過程與案例分析
(一)制定學情分析內容框架
1.學情分析內容框架
針對學情分析內容框架,將其概括性劃分成三個維度,第一,影響學生學習有關的智力因素;第二,影響學生學習有關的非智力因素;第三,與學生自身特征有關的外界因素[2]。
2.案例
(1)學習興趣分析過程
關于學習興趣,是反映學生認知傾向方面所具有的心理特征,與個體情感、態(tài)度和動機等存在聯(lián)系。對于學情分析,存在的問題之一即存在概括的理論指導,缺少細化的操作指導。為使學習興趣分析結果可以更具針對性與具體性,對教學設計所涉及涵蓋的任務活動、情境有關的基本內容,需采取相應的正確指導,本文對學習興趣結構中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有關的幾何學習興趣點展開分析。
教學期間,無法保證教學設計之前,均以問卷和測驗的形式化,對學習興趣做出系統(tǒng)分析。而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并仔細觀察學生,可以對學生做出良好的了解,可以訪談法的形式對學生幾何學興趣做出深入了解。
因此,教師可制定合理的訪談提綱,在A、B班級開展訪談。訪談期間,以團體訪談為主,使學生更加放松,使更多學生可以參與其中。以訪談為主,教師可對學生幾何學習興趣情況做出更好地了解[3]。
(2)學習興趣分析結果運用
完成學習興趣分析后,教師可基于分析結果,對教學目標明確與活動任務、情境內容設計進行思考。
a.教學目標確立
知識、技能目標:對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以及推論進行思考探索,對命題證明方法進行總結歸納。
數(shù)學思考目標:以“設疑-探究-解決-收獲”學習,結合實踐以及觀察等,學習獲取新知。
問題解決:探究期間,對情境問題進行有效解決,通過證明方法以及定理的綜合運用,以此完成結合推理的過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情境活動期間,激發(fā)學習興趣,運用新知解決問題期間,感受成功體驗,提高學習自信。
b.活動任務、情境內容
活動任務、情境內容詳見表1。
(3)第一輪教學實施行動
a.教學設計及課堂實施
基于學習興趣分析過程與情景內容,進行教學設計。以教學設計為主,開展課堂教學,并邀請指導教師與同年級數(shù)學教師共同參與。課后,共同回顧教學過程,收集整理學生真實反饋,并完成教學反思。
b.觀察與評價
收獲:其一,對學習興趣的科學分析非常關鍵,若教學期間偏離興趣點,課堂教學則不具有吸引力。對于本節(jié)課,實踐效果顯著,學生經(jīng)歷各教學環(huán)節(jié),興趣得到充分滿足。
其二,基于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仔細觀察,教學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基本實現(xiàn)。
其三,課堂體驗屬于評價標準的重要方面,活動任務期間,學生積極參與,開展思考探究,注意力保持集中。課后,學生積極主動開展動手操作,積極性明顯提高。
問題:輕松愉快的課堂下,同樣涉及相應的問題。課后,通過對教學和學興趣分析做出分析探討。
其一,內容豐富的課程受到學生喜歡,不過,教師同樣需發(fā)現(xiàn)所存在的問題。如各類互動中,教師需具備相應的課堂監(jiān)控能力。
其二,教師設計多樣的活動任務、情境內容,是基于“三維度四領域”的基本目標,若只是關注后兩個維度目標,可能會出現(xiàn)適得其反的效果,教師務必發(fā)揮中重要的主導作用[4]。
其三,實際教學期間,學習興趣分析并不深入。對于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可以形成相應的影響,具體屬于非智力因素之一,所以課堂教學期間,對興趣點進行科學分析很有必要。學習興趣有關理論方面,涵蓋部分分析學習興趣的方法,訪談法便屬于其中之一。除此之外,教師是否可以學習興趣的特性為主,發(fā)掘探索簡單方便的學習興趣分析方法。
c.反思
基于對分析過程的仔細思考,并對學習興趣分析做出深入思考。課前,教師以相應的方法對學生興趣點做出明確和了解,學習興趣存在指向性特點,所以,對于設計課堂活動,以及情境內容等方面,可以此為基礎依據(jù)。除此之外,學習興趣對學習所產(chǎn)生的影響涵蓋情緒性以及生成性。關于情緒性,即興趣表現(xiàn)所具有的情緒色彩;關于生成性,即興趣表現(xiàn)可能會在參與期間被激發(fā)。鑒于此,教師需對學生開展必要的學習興趣分析,并突破限制思維約束,對直觀反映學生興趣表現(xiàn)的課堂當成學習興趣分析的重要陣地[5]。
(4)第二輪行動
a.問題界定
以第一輪心動反思,可以得知,課堂教學期間,學生展示出豐富多樣的學習興趣表現(xiàn),課堂環(huán)境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及時發(fā)現(xiàn)和充分了解,為學習興趣分析提供重要的基礎依據(jù)。所以,對于本輪行動問題節(jié)點,主要是如何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興趣特定做出準確把握,以此完成學習興趣分析。
b.活動任務、情境內容
第二輪行動,以“勾股定理”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為主,以此對學生學習興趣特點走出準確把握,活動任務、情境。
c.觀察與評價
課堂教學實施期間,基于課堂觀察的方式為主,對學生課堂表現(xiàn)加以重點關注,以此對學生興趣特點做出仔細觀察與系統(tǒng)分析。
課堂教學期間,學生學習興趣表現(xiàn)較為豐富,通過本輪行動過程做出的仔細觀察與系統(tǒng)分析,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期間,師生交流、教學評價等方面,均會對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相應的影響,從而表現(xiàn)出各不相同的學習興趣表現(xiàn)。課堂因素的影響作用,教師需對此加以重點關注。本輪行動中,如何在課堂教學期間準確把握學生學習興趣特點得到有效實踐。不過,同樣也存在相應的不足,學習興趣外行為較為復雜,若想對學習興趣特點加以深入分析和準確把握,教師的仔細觀察和對學生的了解十分重要。所以,教師需努力突破認知局限,切實提高教學實踐能力。
(5)行動研究總結
學習興趣屬于學習分析內容中非智力因素維度下非常關鍵的內容,基于對學習興趣分析進行行動案例的分析研究,關鍵目的在于基于實踐行動,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深入分析。行動案例中,共設計兩輪行動,第一輪行動,對學習興趣分析看作是“為選擇、安排任務互動、情境內容,課前對學生有關興趣點做出分析”,因此,以訪談法對“等腰三角形性質”有關的學習興趣點做出充分了解。針對第一輪反思,關于學習興趣分析,切勿僅重視在課堂教學之前了解掌握學生興趣點,所以,對問題采取重新界定之后,進行第二輪行動,并以“勾股定理”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為主,同樣為幾何教學課,并設計任務活動、情境內容,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可靠保障。第二輪行動期間,關于學習興趣分析,需對如何對課堂教學期間學生學習興趣特點做出準確有效把握加以重視。基于兩輪心動研究,預期研究目標基本良好實現(xiàn),使學習興趣分析認知方面的不足得到改善,為后期教學時間奠定重要的理論以及實踐基礎[6]。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學數(shù)學教學階段,教學設計工作十分重要,對學情分析的行動研究,能夠對學生學情做出準確詳細的了解掌握。如此,以學情為主,確保教學設計更加科學合理,促使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做出更為深入的學習理解,提高學習效率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綜合能力的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1]毛耀忠、李海、張銳.高中數(shù)學教學設計中的學情分析現(xiàn)狀調查[J].數(shù)學教育學報,2018,27(05):37-40+91.
[2]李馨.初中數(shù)學教學設計中學情分析的應用實踐——以多項式乘以多項式為例[J].學園,2014(36期):123-123.
[3]黃達林.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shù)學課堂中學生活動的行動研究[J].考試周刊,2018(67).
[4]陳春霞.重視學情分析,優(yōu)化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設計[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6,000(005):P.60-60.
[5]印潔.初中數(shù)學“情境——問題”教學模式校本化的行動研究之評價初探——關于數(shù)學課后反思日記的運用[J].考試與評價,2017(8).
[6]周杰.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數(shù)學活動課的行動研究——以《月歷中的數(shù)字規(guī)律》教學設計為例[J].數(shù)學大世界(小學三四年級版),2018,000(00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