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彥
進行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著教材常常會出現(xiàn)難以下手、不知道怎樣展開教學等窘?jīng)r,而任務分析理論可以避免產(chǎn)生這種問題,可以為教師起到啟發(fā)作用,幫助教師打開教學思維。閱讀行為大多是通過活動施行了任務分析理論,把小學語文教與學之間融合起來,促使學生獲得更加科學的指導,讓學生建立起閱讀感知方面的能力。
一、用任務分析理論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
首先,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在每一節(jié)課都要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預習。為了盡量避免使學生感受過多的壓力,教師可以把預習的時間放在課內(nèi)進行。同時,也要讓學生在預習完后進行討論。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減少了枯燥的教學時間,同時提升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圖畫或者批注的方式記錄各自預習的內(nèi)容,也可以讓學生輕聲朗讀課文,在課后記錄自己的真實感受。
二、用任務分析理論鼓勵學生提出疑問
運用任務分析理論引導學生提問,使學生對課文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還能提出一些比較有內(nèi)涵性的問題。在完成語文學習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的習慣得到糾正,尤其是思考的習慣,要促使學生將心中的疑問說出來,同時也要盡量質(zhì)疑教師的觀點。比如,在進行課外閱讀的時候,教師要給學生準備一些比較短小精悍的故事,通過其中有趣的情節(ji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在準備閱讀的時候,教師要提出相關(guān)的問題,讓學生可以帶著這些問題邊思考邊閱讀。閱讀完畢,教師要引導學生回答問題,要鼓勵學生不斷的努力和進步。
比如,在閱讀《狼成了修道人》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一,誰吃了鰻魚?二,有沒有修道人?……通過這些問題,推動學生進行思考,鼓勵他們完成相關(guān)閱讀任務之后,在文章中找到與答案有關(guān)的情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習慣。
三、用任務分析理論突出學生的朗誦感悟
教師需要盡量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使學生在朗誦的時候形成感悟。只有多閱讀一些優(yōu)質(zhì)的作品,并且訓練語感才能夠熟練駕馭文字。所以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盡量鼓勵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經(jīng)驗。不僅如此,教師還需要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于教學當中,讓學生擁有朗誦的權(quán)利,并且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平臺進行展示。
比如在教學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朗誦比賽。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進行范讀,然后由學生領(lǐng)讀,再由學生相互之間進行朗讀競爭。小學中年級的課文往往有一些內(nèi)容較長且很難理解的句子,學生通過朗誦的方式,可以加強理解。
四、用任務分析理論幫助學生理解文章
在完成了課文或文學作品閱讀之后,教師需要更加形象地表達作者的情感與思想。很多小學生難以體會文章中所包含的意境,所以教師需要通過任務分析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對文章的情感特色有所了解。
比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時,可以由教師提出下列問題:對于《美麗的小興安嶺》,大家要通過哪種感情進行朗誦?在由教師引導的過程中,由學生進行情感朗誦,再自行閱讀。閱讀結(jié)束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文章中所描繪的景色。完畢討論,由學生描述各自向往的地方,通過這樣的方式,就可以充分地體現(xiàn)出任務分析理論在閱讀教學中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
五、用任務分析理論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任務分析理論能夠促使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帶著目的性來閱讀。在閱讀的時候要能夠促使學生重視人物和事物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
比如在閱讀《小珊迪》的時候,教師可以把故事背景先介紹給學生,同時也要表達出同情小珊迪命運的情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要讓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同時也要鼓勵他們形成正確的立場和價值觀念。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學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時候,很多教師會感到吃力,甚至難以找到正確的切入點來完成教學工作,這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使用合理的教學方式。如果想要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整體的效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利用任務分析理論來完成教學任務,策劃相關(guān)的教學方案,這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學習語文閱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