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賢 王春花 萬張燕
摘? 要: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滿足青少年日益增長的體育學習需求,2015年上海市開始實施小學體育興趣化課程改革。本課基于小學興趣化改革下的海派體育課堂,通過結構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練習以及運用的過程建立完整的運球體驗,逐漸形成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體育;興趣化;海派體育;結構化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08-0056-03
一、主題與背景
(一)案例背景
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滿足青少年日益增長的體育學習需求,2015年上海市開始實施小學體育興趣化課程改革。海派體育課堂結合興趣化改革要求,重視“三樂三巧”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開放、多元、包容、創(chuàng)新、領先和務實的體育教學課堂;重視結構化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科整體的知識結構,關注知識、思維以及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通過身體實踐促進運動思維結構的認識,建立完整的學習體驗,建構整體的結構思維以及可遷移的動態(tài)結構,從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力求發(fā)展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
(二)案例主題
本案例的主題是四年級《籃球:行進間運球4-3、4》,行進間運球是籃球實戰(zhàn)中最基本和實用的一項技能,屬于上海市《小學體育與健身》教材三至五年級基本內容I的身體娛樂板塊中球類活動的教學內容,是在三年級原地運球(高、低運球)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改變按壓球的位置、改變球的落點來提高手控球推進的運球技術,為五年級變速運球、變向運球等籃球技術打下良好基礎。
本課結合“興趣化”改革下的“三樂三巧”的教學模式,通過結構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形成有速度變化的行進間運球中重心變換的動作感知,養(yǎng)成對實際環(huán)境的觀察—思考—應變—運用能力以及在籃球實戰(zhàn)中的簡單運用。
二、設計與實踐
【教學片段1】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注意觀察屏幕上的信號燈進行直線快速運球,并思考:如何在運球時根據交通規(guī)則做出及時反應?開始行動?。≒PT播放練習要求以及紅綠燈信號)
(學生根據有聲音、有信號燈變化的視頻進行行進間運球,教師及時根據屏幕進行解說并觀察學生動作)
師:同學們,你們做到及時反應嗎?
生:做到啦!
師:那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生1:紅燈時手在正上方運球成原地運球,綠燈時手在后上方運球。
師:你的方法是及時改變觸球的位置讓球能夠快速啟停,回答非常好,那么其他同學呢?
生:老師,我是通過高運球和低運球的變化來做出反應。
師:這位同學是通過身體的重心變化來做到快速啟停,非常聰明。兩位同學很好地回答了老師剛才的提問,非常棒。
師:(教師示范并講解)在籃球實戰(zhàn)中運球需要根據情況改變運球速度,那么:如何能真正做到快速啟動和快速停止呢?接下來根據哨聲進行反應練習,長音,請你快速啟動,短音,請你快速改變運球位置,降低身體重心進行原地運球。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教師幾次變換的哨聲,學生通過聽聲音,及時通過改變重心和觸球部位做到改變運球速度)
師:接下來增加難度,只有信號燈變化,沒有聲音提示,紅綠燈閃現的節(jié)奏也出現變化了,你還能控制運球速度嗎?開始行動。
(學生分組繼續(xù)練習)
意圖說明:四年級的學生對球類的學習熱情很高,他們的思維相較于低年級也更活躍。本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由易到難的學習情境,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有聲音提示的“紅綠燈”練習、在教師口哨變換下的運球練習以及沒有聲音提示下變化的“紅綠燈”練習三個環(huán)節(jié),并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聆聽、思考、實踐、反思的過程提高對技能知識的學習,體驗從走到跑、到原地運球過程中手按球位置的改變以及身體重心的變化,在自我身體練習感知下加強對正確動作的認知,在思考與實踐中學會如何進行有節(jié)奏變化的運球。
【教學片段2】
師:接下來讓我們玩一個“護送彩旗”的游戲,請同學們思考:你們如何通過障礙?要求:防守隊員在兩個標志盤間作為障礙進行橫向移動做防守隊員;進攻隊員運用行進間運球方法從這邊底線順利通過障礙并在墻上打板,完成后快速運球返回至起點將一面彩旗粘貼到對應位置則視為護送成功,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學生根據攻防隊員的情況,自主開始練習;教師巡視指導要求學生遵守游戲規(guī)則,幫助學生觀察并找準時機成功突破;提醒防守隊員可以改變速度來增加難度)
師:(哨聲)攻防互換!
(學生攻防互換繼續(xù)練習)
師:(哨聲)剛才的游戲非常激烈,你們是如何做到迅速通過障礙的?
生:運球時眼看前方,仔細觀察,快速啟動突破防守;改變進攻速度來增加難度。
師:接下來提高難度,想不想挑戰(zhàn)?防守隊員從一名變成兩名,運球距離增加至全場,用相同的方法進行突破打板,給你們30秒時間商量:進攻者如何做到快速通過?防守者如何在合理范圍內進行防守?開始行動!
(學生討論防守和進攻戰(zhàn)術后由學生自主開始練習,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師:(哨聲大集合)哪個小隊貼滿了彩旗?
生:老師,墻上有5面彩旗是我貼的。
師:這么多呀,那你是怎么做到的?
生:碰到防守隊員的時候我及時作出判斷,等待時機及時改變重心,快速突破。然后我在沒有防守的時候快速運球,很累的時候我也沒有慢下來,而是堅持到最后。
意圖說明:根據行進間運球的結構化思考以及基于及時判斷改變運球速度較弱的學情結構,本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有防守下的行進間運球,讓學生在思考、交流并實踐中掌握通過改變運球速度以及改變運球方向的動作技術;同時在持續(xù)4分鐘高密度、中高強度有效運動負荷攻防交替練習中形成自動化的運動記憶。
【教學片段3】
師:接下來,讓你們躍躍欲試的籃球賽即將開始,要求:小組4人比賽,得分或犯規(guī)后,由對方發(fā)球,每一次發(fā)球必須出發(fā)球圈,1人裁判,用所學過的手勢裁定違例和犯規(guī),進球后報出比分,運用行進間運球方法得分加倍,大家要做到尊重裁判、遵守比賽規(guī)則、團結合作,比賽時間6分鐘。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開始之前,請同學們根據屏幕上的示意圖快速歸還籃球同時布置場地,同學們可以互相幫助,完成后到達相應場地自行猜拳,并及時交流攻防對陣,做好比賽準備,等待比賽哨聲!
(在學生裁判的執(zhí)裁中,進行4vs4對抗賽,教師巡視每個場地的比賽情況,并進行指導)
師:時間到,來看看各場地比分!
生:4∶1、3∶2……
師:恭喜獲勝的小隊,不要驕傲;比分落后的小隊也不要氣餒,爭取下次比賽贏得勝利!
意圖說明:4vs4的教學比賽中,通過創(chuàng)設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球技術的比賽規(guī)則,讓參賽隊員帶著問題:如何進行比賽?如果通過所學知識得分進行比賽?通過兩名學生裁判員在邊線進行執(zhí)裁的角色設置,賦予學生職能與責任,要求學生要熟悉籃球比賽規(guī)則與手勢并運用,提高技能操作能力。
三、反思與總結
體育運動項目的習得是一個整體的過程,是身體實踐與思維緊密結合產生的產物,如何從整體的知識結構出發(fā)關注學生知識、思維以及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通過對動作技術進行整體的理解與思考,對教學對象進行完整的身心了解,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內容、學習情境、學科活動,通過教學實施最終幫助學生獲得完整的學習體驗、身心實踐以及運動能力的習得和運動思維的養(yǎng)成。
(一)巧設問題引領,關注觀察視角,提高動作學習能力
觀察能力是指有目的的感知活動,是從訓練學生的視、聽、觸等感官功能,培養(yǎng)感知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逐漸形成有意感知,形成一定的觀察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與能力。良好的觀察能力需要教師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加強指導,本教學內容則通過教師的問題引領,引導學生通過對技能知識的學習及理解,幫助學生明確觀察視角,提高學生對動作技能的學習能力。課中引導學生多維思考,促進對行進間運球的動作技術的完整理解,基于結構化的教學設計,科學設計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關鍵問題,通過細化的問題,讓練習目標更有指向性,讓練習更有可觀測性,讓學生的觀察視角更具可操作性。本課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環(huán)節(jié)問題:(1)如何觀察場上變化及時做出反應,改變運球速度?(2)如何做到快速通過障礙完成任務?(3)如何在實戰(zhàn)中在根據實戰(zhàn)需要改變運球速度?三個問題的指向在“紅綠燈”“行進間運球過單人/雙人防守”以及“4vs4籃球賽”中有了明確的練習目標,通過不同的練習環(huán)節(jié)形成了技能知識的積累,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觀察的方法,提高了對動作的學習能力。
(二)巧設練習內容,關注互動交流,提升運動思維意識
思維是大腦對客觀事物概括或間接的反應,它是以人的理解為基礎的高級認識活動,是智能活動的核心。孩子的思維活動最初是以實物和活動為基礎的,是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yǎng)和訓練得到提高和發(fā)展的。本課中通過創(chuàng)設師生間、生生間互動交流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分析判斷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性能力,建立完整的體育思維意識。在“行進間運球過單人/雙人防守”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對防守和進攻隊員都提出了游戲規(guī)則,要求運球者需判斷防守隊員的移動情況及時改變運球的速度進行運球進攻突破,防守隊員則要規(guī)范防守阻止運球者通過自己的關卡。教師預留了30秒交流時間,防守小組通過交流得出個人防守要觀察運球者來改變移動速度以增強防御性;小組防守不同位置隊員要交錯移動,增加運球者的運球距離以及改變運球路線等。運球小組則通過交流得出快速改變手觸球位置,及時降低身體重心控制住球,當發(fā)現可以突破時快速運球突破。課中學生通過實踐、感知、交流、改進的過程,形成了對動作技術的進一步理解與掌握,建立了對行進間運球的有效思維意識。
(三)巧設真實情境,關注實戰(zhàn)操作,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通過真實比賽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練的興趣,更通過每節(jié)課中的比賽環(huán)節(jié)增加對籃球項目的整體認識與掌握,同時提高技戰(zhàn)術的應用能力,而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需要以真實情境為載體,情境賦予學習活動的意義,提供了實踐反思和社會活動的基礎?!?vs4籃球教學賽”模擬半場小籃球賽制,定制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球技術的比賽規(guī)則,每場比賽由學生推選兩名裁判員在邊線進行執(zhí)裁,裁判員要熟悉比賽規(guī)則與手勢,在比賽中起到認真執(zhí)裁的作用;運動員在裁判員認真嚴謹的執(zhí)裁中規(guī)范比賽。體育課堂儼然變成了正規(guī)的籃球賽場,運動員間相互呼喊互動著“快,運球上籃”“傳球傳球,我在這里”……裁判員實時跟隨場上情況做出判斷“走步違例犯規(guī)”“出界,對方發(fā)球”“換進攻方出三分線”。在真實情境中學生的實戰(zhàn)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課堂也真正成為他們的主陣地,在這個陣地中他們的規(guī)則意識、人際交往關系和社會適應能力在養(yǎng)成,他們的終身體育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在萌芽。
“問題中學,攻防中練,比賽中用。”正是基于小學興趣化課改下,個人對海派體育課堂中結構化教學的思考,最后借用葉瀾先生的話寄語每一位體育教師:“只有在探索、創(chuàng)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上,才能感受到課堂中生命的用力和成長,才能體現出育人的本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