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催生的媒體融合時代,引發(fā)了人才需求從數量、質量、結構、內涵、功能等全方位嬗變。新聞傳播教育改革,是伴隨傳媒業(yè)高速發(fā)展而產生的一個永續(xù)課題。新時代,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必須全面革新。本文從研究背景、調研解析、模式建構、實施關鍵入手,提出融媒體實戰(zhàn)型全能人才培養(yǎng)的“3×3模式”,力圖以直面現實、直擊本質的深層邏輯,為新聞學界和業(yè)界彌合人才供需鴻溝提供具有價值的可操作性路徑。
關鍵詞:媒體融合;人才培養(yǎng);教育改革;模式建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5-0038-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融媒體實戰(zhàn)型全能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73096
一、研究背景
基于問題導向和需求牽引提出的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融媒體實戰(zhàn)型全能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與實踐”,是在全媒體融合傳播已成大勢的宏大背景下立項的。近年來,媒體融合在國家頂層設計框架下大膽探索,并逐步進入深水區(qū)。傳統(tǒng)媒體轉型和新老媒體融合能否成功,從根本上取決于意識和投入到位后的人才跟進。換言之,“人”,是完成媒體融合時代命題的核心要素。如何培養(yǎng)具有媒介融合素養(yǎng)、全媒體實戰(zhàn)能力的全能人才,不僅對傳統(tǒng)媒體轉型脫困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我國用好全媒體傳播、提升國內治理能力,在全球命運共同體構建和國際傳播中發(fā)出中國聲音、增強國際話語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緊迫性。
許多學者對新聞傳播教育的現存問題具有清醒認知。董小玉、金圣堯認為,“重視理論傳授,缺少實踐訓練;強調專業(yè)知識,忽視人文教育;教學理念沒能與時俱進,課程體系與現實媒介環(huán)境脫節(jié)”,是中國新聞傳播教育面臨的三重問題與挑戰(zhàn)?!靶侣剛鞑ソ逃枰匦旅鞔_發(fā)展方向,在學科理論體系、教師隊伍結構和價值觀念引導方面進行整體性改革”[1]。張治中提出,對新聞傳播學教育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已是必選動作。唯有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修訂、課程設置、實踐平臺建設等方面與高速轉型的傳媒行業(yè)做好對接,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新聞傳播人才[2]。李志方建議引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媒體工作室”教學實踐模式,讓學生在有真實感的新聞工作環(huán)境鍛煉能力[3]。
目前,筆者圍繞教改項目提出的任務,在“問題與思路—實踐與升華—檢驗與完善”的思維和行為演進中,形成并發(fā)表了《融媒體實戰(zhàn)型全能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析》一文,系統(tǒng)地梳理了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長達十余年教育改革及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脈絡?;诖?,再以模式建構為突破口,對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實現路徑展開探究。本文或將成為破解“人才需求與供給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的密匙。
二、調研解析
項目初期,筆者對重慶、成都和北京部分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yè)學生、教師和媒體從業(yè)人員等391人,從成才訴求、人才培養(yǎng)、人才需求三個維度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學生171人、媒體人或有媒體從業(yè)經歷的153人、教師29人、其他研究或對項目感興趣者38人。調查結果的統(tǒng)計和解析,對課題研究具有趨勢性把握和針對性厘清的現實價值。
(一)媒體融合:共同認知、內在動因、能力需求
調查表明,79%的人認為,媒體融合已是大勢所趨;19%的人認為,值得探討;只有2%的人認為,很難實施、純屬概念(見圖1)??梢姡襟w融合是大勢所趨已成共識。
媒體融合的內在動因是什么?51%~66%的人認為,傳統(tǒng)媒體需要融合轉型。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各有優(yōu)劣,融合轉型可彼此受益,可聚合受眾注意力和跨平臺傳播,降低內容生產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并且有利于通過多媒體手段提高新聞質量和傳播效果。
要適應媒體融合的大勢,從業(yè)人員須具備三種能力。即快速掌握新技術并熟練運用的能力;在多媒體集團中整合傳播策劃的能力;篩選綜合信息、制作融媒體產品的能力。針對融媒體時代媒體急需哪類人才的問題,具有良性知識結構、多能力融合的復合型、全能型新聞人才的回答位居前列。
(二)新聞學子:學用失調、核心能力、課程教改、師資重塑
對在校生和畢業(yè)生的調查顯示,僅46%的人認為,所學專業(yè)知識基本能滿足工作需要;50%認為不太能;4%認為完全不能;沒有人回答完全能(見圖2)。這折射出人才培養(yǎng)與工作需求不匹配、所學與所用失調的嚴峻形勢。調查結果與一份在上海市八所大學進行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驚人相似:新聞學子對新聞教育總體滿意度不高,對課程設置、從業(yè)促進滿意度最低。學生因實訓少、定位過于理想化而不具備嫻熟的新聞業(yè)務技能,往往處境尷尬;媒體實習對新聞教育滿意度的消解折射出新聞教育與媒體需求脫節(jié);更新教學內容、增強媒體實踐,應成為新聞教育改革兩大抓手[4]。
實際上,整合信息以融合思維制作融媒體產品的能力、新聞價值判斷及采寫編評等基本能力、快速掌握新技術并熟練運用的能力,是融媒體實戰(zhàn)型全能人才應該具備的基礎和核心能力。
關于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87.7%的人認為,應將理論和實踐有機對接,新聞和技術有效呼應,專業(yè)課以半天或整天為單元安排,高度模擬仿真媒體進行實戰(zhàn)教學。為適應媒體融合趨勢,78.9%的學生希望構建相應實戰(zhàn)平臺、實踐基地,組織實務活動;70.2%提出,除純理論課外,應實行業(yè)界、學界雙師教學。實訓實操,已成為學生們的普遍訴求。
(三)大學教師:課程增減、內容調整、開放視野、跨界攜手
為適應媒體變局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各高校積極探索。接受問卷調查的教師列舉了新開設的數媒制作、數據新聞、跨媒體傳播實驗、移動信息傳播、新媒體概論、新媒體運營、媒介融合等20余門新課,并對課程及教學提出了諸多建議。比如,增設融媒體認知與使用課程,去掉沒落的傳統(tǒng)媒體課;增設實踐類尤其是新媒體實訓課,減少純理論教學;采寫編課程應以數字化新聞傳播而非印刷文字傳播的體例進行重構;增設融媒體實戰(zhàn)類課程,對接校外媒體行業(yè)項目;增設媒體前沿相關課程并由一線從業(yè)者授課;增設通識課、媒介發(fā)展內容,減少重復,去掉過于學術化的內容……
在如何適應新形勢的調查中,教師的回答認真且不乏真知灼見。如:強化實訓,構建實戰(zhàn)平臺、實踐基地,組織實務活動;關注國外媒體融合教育;細分適合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的方向;技術是短期要補的短板,事實核實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是要長期訓練的核心能力;重視辯證思維培養(yǎng);全面修訂人才培養(yǎng)計劃;聽市場需求,聽業(yè)界呼聲;評價體系不變,只能是隔靴搔癢;業(yè)界長期穩(wěn)定合作,重塑師資結構等。
(四)業(yè)界聲音:總體需求、能力呼喚、急需人才
業(yè)界的調查對象,45.8%來自新聞網站;35.9%來自報業(yè)集團;11.8%系廣電媒體;其余為商業(yè)網站和自媒體。在總樣本153人的人才需求調查中,73%的人對融媒體實戰(zhàn)型全能人才“迫切需要”;24%“一般需要”;3%“短期不需要”(見圖3)。
近三年,媒體錄用的高校畢業(yè)生最缺乏哪些素質和能力?前三位是新媒體市場策劃、運營和推廣能力;過硬的融媒體新聞產品策劃及生產能力;新聞信息價值判斷及采集、開發(fā)、運用、掌控能力。而最缺的人才排在前三位的是:融媒體新聞及數據新聞產品生產人才;融媒體運營策劃或管理人才;市場營銷和經營人才。
在調查中,媒體希望通過“引進業(yè)界人士上講臺,鼓勵教師到媒體掛職”重塑師資結構,建立人才培養(yǎng)與媒體需求的對接定制機制;希望帶學生下沉到社會和基層進行新聞實訓;引導培養(yǎng)非文科生進媒體;注重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愿景教育;加大媒體實踐學分比重,學生每年須提供有一定影響力的融媒體作品等。
三、模式建構
對學生、教師、媒體的調查表明,人才供需錯位問題嚴峻。不過,學界、業(yè)界不但在觀念認知方面共識多,而且提出的措施建議方面也有很大交集。這對探尋破解之道無疑是個利好消息。
為解決融媒體實戰(zhàn)型全能人才培養(yǎng)問題,應對人才供需錯位導致的鴻溝,系統(tǒng)構建具有普適性和推廣價值的“3×3融媒體實戰(zhàn)型全能人才培養(yǎng)模式”成為當務之急。其本質含義是:教育理念、教學大綱、課程設計三位一體,實戰(zhàn)平臺、實踐基地、實務活動三維互動,新聞生產、新傳教學、教改研究三度融合。
(一)教育理念、教學大綱、課程設計三位一體
教育理念是教學改革的先導,教學大綱是踐行教改的根本遵循,課程設計是落實理念和大綱的微觀行動。三者三位一體、血肉相連、相互促進。
本項目提出的理念是:以媒體融合的大勢和頂層設計為背景;以解決融媒體實戰(zhàn)型全能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問題為目標;以彌合新聞傳播學界和業(yè)界的認知鴻溝、協作乏力、供需錯位為路徑;以整合融通項目負責人十余年實踐、實戰(zhàn)、實務模式建構和研究成果為依托;以觀念和行動兩個抓手為重點;以問題導向、需求牽引、因材施教、實戰(zhàn)全能、成果檢閱為追求,從研究和實踐兩個維度展開探索,形成有價值、可持續(xù)、可延展、可進化的普適性可操作動態(tài)模式。
貫徹教育理念必須制定與之匹配的教學大綱,通過實踐檢驗、教學反饋、調整完善加以確定,并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媒體和學生的變化,做出理念堅守、教法適宜的微調、呼應和連接,力求達到最佳效果,取得最大成效。
做好課程設計是貫徹理念、落實大綱的關鍵。項目負責人每學期第一課以“點名提問、填表摸底、建群互動、競選課代表、協作完成班級點名冊、課堂測試”等方式對學生和班級展開調研,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內容架構、流程安排、資料刷新、手段配置、教法創(chuàng)新、分組教學、實戰(zhàn)運營、績效管理等,完成富有創(chuàng)新魅力的課程設計。
以《全媒體傳播實務》為例,首先,首課進行課程認知解讀。具體講,用五句話概括課程特征,最重要的有三條:第一,按全媒體傳播的融合思維與實務流程架構課程;第二,以實踐、實務、實戰(zhàn)為特征;第三,足不出校就可學習體驗專業(yè)媒體人的實務經歷,加深媒體認知體悟,塑造傳媒精神,提升全媒體傳播認知和實務能力,著眼實戰(zhàn)成果。隨后,基于此提出行動路徑:班級模擬媒體公司,正規(guī)媒體般運營。落實為如下目標任務:第一,分組策劃運營報刊、聲音、視頻、網絡媒體,形成全媒體矩陣;第二,每組推4~5個作品,學期末寫課程總結,包含但不限于策劃案和作品集;第三,一學期完成1~3次全媒體融合傳播,或制作融媒體產品。再后,進行組織架構和任務細化,確立兩課代表為學生總負責人,協助老師完成教學任務和管理考核。為凸顯實戰(zhàn)分量,將課程考核目標任務占比升至70%,最后一次課程考核占30%。70分中,紀律與協作各10分,小組長打分交課代表核正后送老師審定;50分與每次作品及課程總結掛鉤,課代表打分后交老師終審;30分課程考核老師直接打分。
(二)實戰(zhàn)平臺、實踐基地、實務活動三維互動
要確保模式建構的效果,搭建融媒體實戰(zhàn)平臺、建立全媒體實踐基地、開展價值性實務活動是重要突破口。
項目構建了以常態(tài)平臺“每日川外”“川外新傳”“夜問”公眾號為支撐,以涵蓋報紙、聲音、視頻和網絡媒體的課程平臺“川外放大鏡”“霧都公益|渝生益事”“人生劇場”“嘿MAN觀察局”為特色的全媒體矩陣,指導學生發(fā)表專業(yè)作品500余篇。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背景下,僅“全媒體傳播實務”小班課,就通過直播授課、選題策劃、采訪表達,以文圖音像和H5等方式生產或發(fā)表作品20余件?!懊咳沾ㄍ狻卑l(fā)布的多篇推文被學校官微轉發(fā),其中《許函睿|普京,我會再次站在你身邊》被重慶晚報、上游新聞及全國多家新媒體轉發(fā),獲得重慶市新聞業(yè)界專家贊譽;“夜問”發(fā)表《車禍后:媽媽昏迷80天|一個女研究生的日記》后,上游新聞、重慶晨報極速跟進,引爆網絡愛心潮,一天推文打賞超萬元;“川外新傳”發(fā)表《市級課程思政名師團隊將課堂搬進秀山鄉(xiāng)村》后,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新華網重慶頻道、重慶日報客戶端紛紛轉發(fā),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應。
項目建立了重慶條條是道廣告有限公司、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重慶市康復醫(yī)院)兩個全媒體傳播實戰(zhàn)實踐基地。前者是巨量引擎(今日頭條、抖音等)重慶區(qū)域獨家代理合作伙伴,成為學生們認知互聯網、理解新媒體并進入體驗的優(yōu)先選項;后者是具有故事性和人文關懷的新聞富礦,項目負責人帶隊進行全媒體采訪并形成作品,經課堂分享點評、指導修改推送后引起廣泛互動,使學生們在新聞生產推廣的全過程中獲得實戰(zhàn)訓練經驗和認知提升。
實務活動,如帶隊到實踐基地采訪,或將校園、社會作為開放型基地開展策劃執(zhí)行。所有實務活動皆依托實戰(zhàn)平臺報道,并力圖向更高、更廣層面?zhèn)鞑ァH绻P者指導學生推出“數字反哺大行動”,讓大學生變身小老師,對退休老教授及家屬進行智能手機使用培訓,并指導成立朝夕志愿協會負責組織和傳承。今年7月,帶領大學生走進秀山縣隘口鎮(zhèn),成立東坪村志愿協會分會,第一次讓智能手機培訓走出校園、走進鄉(xiāng)村。該實務活動持續(xù)六期,使190位老人受益?;顒颖恢貞c日報、重慶電視臺、B站、梨視頻等媒體報道,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量達1.3億。
(三)新聞生產、新傳教學、教改研究三度融合
所謂新聞生產,就是按新聞價值判斷、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采集制作符合媒體定位和用戶需求、富含多媒體要素的新聞產品的過程。這也是除理論外最重要的實戰(zhàn)教學內容。換言之,新聞生產和新聞傳播教學是緊密融合的。在此過程中,帶領學生通過實戰(zhàn)發(fā)現、梳理、提煉,不斷總結具有普遍意義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表達技巧、運營流程、管理方略等,能夠更大限度提升研究的價值。因此,在強調理論實踐相結合、知行合一的同時,必須強調行研并舉、行研同步。并且,必須將研究建立在十余年持續(xù)性研究的成果基礎上,否則就會割斷研究、孤立成果,最終無法產生累積疊加效應,影響教改的系統(tǒng)性和可持續(xù)性。可以說,新聞生產、新傳教學、教改研究的三度融合是“3×3”模式得以升華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實際上,“3×3融媒體實戰(zhàn)型全能人才培養(yǎng)模式”(見圖4),就是項目負責人在梳理自己十余年實踐、實戰(zhàn)、實務經驗的基礎上,與媒體融合的宏大背景、頂層設計的戰(zhàn)略高度、全媒體傳播的廣闊視野相互關聯、融合作用的結果。該模式的核心內涵和深層邏輯昭示我們,“3×3模式”是相互作用、相得益彰的,是系統(tǒng)、可持續(xù)、可進化的體系,而且有關“教育理念、教學大綱、課程設計三位一體,實戰(zhàn)平臺、實踐基地、實務活動三維互動,新聞生產、新傳教學、教改研究三度融合”的闡述也清晰表明,每部分中的三個要素皆是不可分割卻可迭代刷新的子系統(tǒng)。只有以系統(tǒng)觀、進化觀來思考和踐行,該模式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有價值的,否則經不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四、實施關鍵
“3×3融媒體實戰(zhàn)型全能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實施關鍵是以人為本。
(一)以學生成才為本
模式踐行圍繞學生轉。因此,要根據每一屆、每個班學生的狀況,在快速深入調研基礎上進行群體畫像,并據此在理念指導和大綱框架下,因班制宜進行課程內容、程序及教法微調,以期達成良好教學效果。在模式踐行中,將“實戰(zhàn)”“全能”貫穿教改始終,以“實戰(zhàn)”追逐“全能”,謹記“新聞是做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5]。
(二)以師資提升為本
模式實施需優(yōu)化重構師資隊伍。根據調查呼聲和建議,為彌合學界、業(yè)界的認知與合作鴻溝,可選派教師到新聞媒體鍛煉,或聘請業(yè)界精英到高校任教、開講座,實現新聞傳播教育從“封閉式”走向“開放式”[1]。如復旦大學與上海市委宣傳部簽約,以“部校共建”模式推動新聞教育改革,讓總編、名記者進課堂,教授、講師、學生進媒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
(三)以決策者導向轉型、管理者評價轉軌、需求方滿意提升為本
模式成敗決定于指揮棒的導航定向。問題導向、需求牽引、評價激勵是具有普適性和推廣價值的教改模式得以實質踐行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決策者、管理者與執(zhí)行者基于共識作出的與人才培養(yǎng)需求相適應和配套的評價體系改革,再好的研究成果都只是研究成果,最終被束之高閣而不能轉化為生產力,無法實現其應該產生的價值和效益。
五、結語
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必須緊扣滿足現實和戰(zhàn)略需求的急迫目標,抓住教師重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用好評價體系的有力杠桿。只有在銳意實施教改、強力支持教改成果轉化的遠見和魄力之下,才能使人才培養(yǎng)與市場需求在有效和深刻互動中突圍解困,步入良性軌道。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國際新聞專業(yè)研究生王瑩霏對本文問卷調查亦有貢獻,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 董小玉,金圣堯.新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變革[J].當代傳播,2019(01):53-55.
[2] 張治中.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學教育的轉型[J].青年記者,2018(16):61.
[3] 李志方.融媒體時代新聞應用人才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探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0(02):62-63.
[4] 陶建杰,李曉彤.新媒體時代新聞學子對新聞教育的評價及影響因素[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72-79.
[5] 辛欣.美國新聞教育思想的源流與發(fā)展[J].現代傳播,2012(02):120-123.
[6] 靳舍.融媒體時代新聞教育的“供給側”改革[J].傳媒,2018(14):89-91.
作者簡介:楊清波(1966—),男,重慶開州人,本科,主任編輯,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體與媒介融合、新聞教育改革、公共關系與品牌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