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燕冰
摘要:通過文本細讀,讓學生既積累文言文的字、詞、句、章等語文知識,又挖掘出文本的人文性內(nèi)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有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文言文;人文內(nèi)涵;細讀;文本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3-347
文言文在高考全國一卷中所占比分是36分,約占24%,可見其份量之重。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我們要“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1]也就是說,文言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字、詞、句、章等語文基礎知識,還要注重挖掘文本的內(nèi)涵,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有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一、什么是文本細讀?
海德格爾說:“文本細讀就是徜徉在語言之途?!蓖踽轮壅f:“文本細讀就是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響?!卑盐谋井斨袧撛诘娜宋木穹治龀鰜?,是語文教師的艱巨任務。這并不容易,因為越是偉大的作家,越是深刻的傾向,往往越是隱蔽,有時,就潛藏在似乎平淡的、并不見得精彩的字句中。一般讀者對此常常視而不見,而解讀的功夫就在這些地方,所謂于細微處見精神。”
二、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
在教學中,教師要多方位審視師與生的角色定位,新課改強調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是,在教與學的某些環(huán)節(jié)還是需要教師以“導師”的身份,智慧地引領學生釋放情感,使教師從傳統(tǒng) “教”的角色中轉移到“導”的角色上來,要充分認識和關注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文本是文本細讀的核心。教師在備課時需要文本細讀,但教師這一身硬功夫不是輕易就可練就。文本細讀首先要立足于文本語言,探索文本中的細微、挖掘深邃的語言信息,咀嚼語言,悉心體味,用細膩的觸覺去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一字、一詞、一句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意圖。
三、抓矛盾,析內(nèi)涵
有了備課的研讀,我發(fā)現(xiàn)在《鴻門宴》中,作者塑造項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個問題:①對劉邦是否發(fā)動進攻;②在宴席上是否殺死劉邦;③宴會上對樊噲的越禮行為是否要殺掉他;④對劉邦逃離宴席采取什么態(tài)度。作者在這些矛盾中集中表現(xiàn)了項羽自矜功伐的性格。因為秦的主力被他擊敗,各路諸侯承認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關后一聽說劉邦“欲王關中”就想立即發(fā)動進攻;而在獲悉劉邦“籍吏民,封府庫”等待他來處理時卻放棄了進攻的打算。更是由于他的自矜功伐,不把劉邦放在眼里,而有城府的劉邦又是順從他意地去維護他的尊嚴,劉邦又是了解項羽的“婦人之仁”的,先是敘家?!俺寂c將軍戮力而攻秦”又是強調自己的“無辜”“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自己是無意的,并不是想稱王的,肯定是有“小人”害我,睜著眼睛說瞎話的劉邦卻是真的讓項羽中計,說出了臥底“曹無傷”,導致劉邦回營之后“立誅殺曹無傷”。項羽動了“不忍”之心,所以對謀將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應”,對項莊宴席間的舞劍也不表態(tài)。這種“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對越禮的樊噲采取了讓人意象不到的寬容,樊噲本沒有資格在宴席上,本可以叱出,但他看到樊噲“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的霸氣逼人的怒目金剛形象后,反而是賜酒,賜彘肩,看樊噲豪爽吃生豬腳的樣子居然還再問:“壯士,能復飲乎?”壯士一詞讓武者樊噲 “細心”的一面表現(xiàn)出來,他馬上抓住機會陳詞,雖是指責之詞卻又把項羽看得比懷王還高,都切合項羽自矜功伐之心,特別指出劉邦“故遣將守關者,被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用劉邦的原話就是:“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高祖本紀》)可見:有范增而不用,不善用人對一個領袖人物的成敗起著關鍵作用。
四、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如果單純地在《鴻門宴》分析項羽這個人物形象,很明顯的只是分析這個大人物的“冰山一角”,學生帶著“不滿足”的心思走進選修《傳記》中的《項羽本紀》就順水推舟了,教師在這個時候的“導師”身份就更加重要了,當然,也是得花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完善對項羽的進一步的人物總結,最后師生一起合作來完成對人物的全方位的認識。從課堂的發(fā)言到后來收起來的作文來看,學生的確有不少看法,都是源于對文本的細讀分析出來的:
一個學生寫道:世人對項羽的評價大多褒貶不一:在鴻門宴時,他沒有殺劉邦,有人說他是婦人之仁,有人說他驕傲自負,也有人說他念舊情……我卻認為這是局勢所迫!少時的項羽認為“書足以記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彼可取而代也”說明他年齡雖小,心中卻早有大志,懂得寡不敵眾之理;雖做事沒有恒心,不會堅持,可少年心性本就如此,何錯只有?……
還有一個學生寫道: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他一生的始終,他似乎并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一個致命傷。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以上我對二位學生的作文略有修改)
可見,文本細讀能夠挖掘出文本的人文內(nèi)涵,學生要理解文本必須讀懂全文,通過文本細讀,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字、詞、句、章等語文知識,又能通過讓學生走進文本,形成自己的見解。無論怎么評價項羽,從文本中分析,有自己的思考,都是難能可貴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有根有據(jù)地分析文本,帶著這樣的習慣去翻開我們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去叩問經(jīng)典著作,何嘗不是一件樂事?我希望我的嘗試僅僅是一個開始!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 [3] 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版,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