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輝梅
摘?要?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有:轉變理念,由“教為中心”轉向“學為中心”,尊重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保障學生閱讀、思考與表達的時間與權利;授之以“漁”,將批注式閱讀的知識、方法、策略嵌入到閱讀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如何做批注;以“漁”得魚,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結構化的批注式閱讀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積極的閱讀實踐中學會批注式閱讀;以評促用,發(fā)揮評價的反饋、激勵與導向作用,激發(fā)學生批注式閱讀的積極性與成功感。
關鍵詞?批注式閱讀;真實閱讀;深度閱讀;教學策略
隨著語文課改的深入與統(tǒng)編教材的使用,助力學生深度學習的批注式閱讀成為語文教學與研究的一個高頻詞,越來越受到語文教育者的關注與重視。在統(tǒng)編初中語文新教材編寫體系中,“批注”成為“雙線組元”里“語文要素”中“語文學習策略與方法”的重要技能點,成為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單元提示明確指出“本單元繼續(xù)學習精讀,應注重涵泳品味,盡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圍中……還要學習做批注,記下自己的點滴體會”;本單元第一篇課文《黃河頌》的旁批給學生的批注閱讀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課后的積累拓展更是引入批注知識,設計批注實踐活動;七下第三單元《駱駝祥子》名著導讀,把圈點批注法作為重要的閱讀方法與學習目標來設計。旁批與注釋、閱讀提示、讀讀寫寫一起構成了自讀課文重要的助學支架體系,或分析點評,或引疑探究,或拓展延伸,助力學生的自主閱讀。批注式閱讀的習慣養(yǎng)成與能力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長期的閱讀實踐方能習得。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高度重視批注式閱讀。
一、批注式閱讀與批注式閱讀教學
“批注”源自中華文化中的“評點”文化,它影響了明清兩代以至民國以后的幾百年間的讀者。古人云:“讀文無批注,即使偶能窺其微妙,日后終至茫然,故評注不可已也?!迸⒉皇呛唵蔚慕o生字詞注音釋義、標記自然段、圈點勾畫好詞好句。《現代漢語詞典》將“批注” 解釋為:①加批語和注解;②指批評和注解的文字。將其引入閱讀領域,“注”是指通過圈點勾劃來標明文章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或查字典、或找參考書,弄清意義,指明出處,寫在空白處,指向“尋證閱讀”;“批”主要是對文章的奇妙處、動情處進行評點,寫下自己的主觀感受與思考,屬于“個性解讀”。批注式閱讀是指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對文章的語言進行感知,對文章的內容、結構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精彩片段、重點語句,在感知、思考、品評的基礎上,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評價與疑惑,用線條、符號或簡潔的文字加以標注與評點,以幫助理解、促進思考的讀書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批注的過程,即是讀者真正將自己“浸泡”在作品氛圍中潛心涵泳文字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圈圈點點,心有所感,筆墨追錄,三言兩語,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體現著閱讀者別樣的眼光與情懷。
批注式閱讀教學,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經歷、知識儲備,積極地與文本展開對話,從各個層面對文本進行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并運用批注這一方式把自己對文章的獨特感受表達出來;在此基礎上,以問題為核心,以交流討論為形式來推進閱讀的深入,實現各對話主體間的不斷超越的一種閱讀教學形式。批注式閱讀教學把學生學會閱讀作為教學的核心,追求“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批注”學會閱讀,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發(fā)展終身受用的閱讀力、思考力與表達力。
二、批注式閱讀的教學意義
1.批注式閱讀凸顯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保持一種積極主動的閱讀姿態(tài),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批注式閱讀決定了閱讀只能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教師的職責在于營造閱讀氛圍、巧設學習支架、精設學習活動,讓學生直面文本,主動閱讀、專注閱讀、興致勃勃地閱讀。批注式閱讀教學有利于改變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教師過度分析講解的教學生態(tài),讓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得以落實。
2.批注式閱讀是一種“精加工”的認知過程,是以主動探究為核心的閱讀實踐活動,是學生的真實閱讀與深度閱讀。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文章的重點、難點與疑點,進行圈點勾畫,并努力去“求證”;走進文本深處,并調動自己的閱讀積累、生活積累、認知積累,發(fā)揮聯想與想象,去“熟讀精思”“潛心涵泳”,與文本展開深度對話,并用筆墨追錄閱讀的過程與思考的結果,由淺層閱讀、碎片閱讀走向深度閱讀。
3.批注式閱讀發(fā)展的是“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獨立閱讀能力與品質,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與發(fā)展的有效抓手與重要途徑。在批注式閱讀中,強調閱讀過程中讀者與文本的對話,強調讀者理解的多樣性和意義生成的不確定性,借助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和閱讀圖式去進行富有個性的解讀,閱讀由 “教學 ”狀態(tài)進入 “真實的閱讀 ”狀態(tài);讀思結合,讀寫并用,通過對文本語言材料的梳理、提煉 、概括、整合與評價,學生從語言學習走向言語實踐,從知識積累走向素養(yǎng)提升。
三、批注式閱讀的教學策略
批注式閱讀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意義重大,那如何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呢?
1.授之以“漁”,將批注式閱讀的知識、方法、策略嵌入到閱讀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如何做批注。充分借助教材助學支架系統(tǒng)與自讀課文的批注范例,讓學生體悟并掌握批注的常用符號、批注點的選擇、批注角度的選取、批語的運用等,學習批注什么、怎么批注以及批注的注意事項。比如部編教材七下《黃河頌》中的5個旁批,各有側重, “點出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對第一小節(jié)的思想內容作概括式批注;“'望'字引出對黃河形象的描寫,有畫面感”,著重思考關鍵字詞“望”的結構作用,屬分析式批注;“轉入'頌'。直抒胸臆”則是從詩歌的層次結構與抒情方式做分析式批注;“'啊!黃河!'反復出現,營造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韻律美”,抓住關鍵語句,從語言特點與表達效果上進行品味,做賞析式批注;“結尾鏗將有力,莊嚴豪邁!”則是從表達效果方面做評價式批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經由此范例并勾連已學過的自讀課文的旁批,梳理探究批注點的選擇及批注的內容、方法與策略,并運用于自己的閱讀批注實踐中。
2.以“漁”得魚,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結構化的批注式閱讀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積極的閱讀實踐中學會批注式閱讀。 “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主動建構起來的?!保ㄕn標語)同樣,學生批注式閱讀能力也是在積極主動、豐富多樣的閱讀批注實踐中習得。比如,課前預習可以設計開放式的閱讀批注活動,課中學習設計主問題引領下的閱讀批注活動與總結提升性閱讀批注活動,課后設計遷移拓展式與專題性閱讀批注活動。探索構建以批注式閱讀活動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問題導向(任務驅動)—范例導引—批注實踐—小組交流—成果展評—總結提升。
3.以評促用,發(fā)揮評價的反饋、激勵與導向作用,激發(fā)學生批注式閱讀的積極性與成功感。在閱讀教學中實化與強化學生個性化閱讀批注成果的討論交流環(huán)節(jié)與評點環(huán)節(jié),以共享批注成果,促進反思改進;課外開展形式多樣的批注閱讀競賽與批注成果展評活動,激發(fā)學生批注閱讀的興趣,體驗批注式閱讀的成功感;將閱讀批注遷移到作文的自評自改與互評互改活動中,讓學生在學以致用中體悟批注式閱讀的實用價值。此外,還可以將批注式閱讀納入考試范圍,巧設批注式閱讀能力考查題,充分發(fā)揮考試評價的導向作用。如某地中考的詩歌閱讀曾這樣設題:“請運用下面提供的符號作標記,在《飲酒》詩旁寫出2至3個批注。(語言要簡明流暢,能讓讀者知道你已經讀懂了這首詩,并能欣賞它。)
關鍵詞語O
佳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贝祟}一改傳統(tǒng)詩歌閱讀選擇題與定向主觀題的老面孔,巧設真實情境,“讓讀者知道你已經讀懂了這首詩歌,并且能欣賞它”,批注不僅自說自話,而且要寫給讀者看,要讓讀者理解、認同你的理解與鑒賞;精設開放性的批注任務,“寫出2—3個批注”,指向“讀懂”與“欣賞”,批注選點與批注角度由學生自選,考查的是學生真實的詩歌閱讀理解與鑒賞能力。如果沒有平時扎實、有效的批注式閱讀實踐經驗,是很難得到理想分數的。
批注式閱讀是文本細讀與深度閱讀的有力抓手,是形成與發(fā)展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有效法寶。順應統(tǒng)編新教材與新課標的批注式閱讀教學,真正把閱讀還給了學生、把思考還給了學生、把課堂還給了學生,真正使閱讀活動本身成為了個體生命活動的一種方式。
[作者通聯:長沙市中小學教師發(fā)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