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敏 朱琦
摘 要:文章通過對留守兒童的現狀進行分析,設計了一款留守兒童教育援助服務平臺,通過云教育的形式實現每個教育者不受地域、時間的限制為他們提供一個學習輔導和心理輔導的專屬平臺,既為遠離父母的孩子們提供一個新的學習渠道,接觸到新的學習資源,也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提供了幫助的空間。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平臺;移動互聯網
0 引言
據全國婦聯的權威調查,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超 6 000萬人,數量龐大,足以引發(fā)全社會的關注[1]。根據社會調查,留守兒童的核心問題是教育,2018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一體化發(fā)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2]。從總體上看,我國的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我國教育資源仍然存在著明顯的不均衡,除了教育問題,他們的心理健康也尤為重要,正因為父母的長期缺席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他們的心理問題缺乏老師和家長的疏導,導致他們比正常的孩子更加敏感、更加脆弱,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孩子受教育的程度和心理健康可以直接影響到國家未來的發(fā)展,每個孩子剛出生時其實都有無限的可能性,但是出于一些家庭背景和教育資源的限制,大家未來的天花板和起跑線就完全不一樣了,然而在互聯網的時代讓他們有權利享有同等的教育資源已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留守兒童這個龐大的特殊社會群體需要更多的關注和關愛,關于他們的教育資源不平均的問題需要新的方式解決,防止出現“富一代人窮一代人”的現象,如何讓他們享有良好的教育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因此,本文從教育以及心理問題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突出問題,針對問題設計出留守兒童教育援助平臺,為該問題的研究提供新的解決方式。
1 留守兒童用戶現狀分析
分別從隔代教育、學校方面、社會方面和學習方面以及農村留守兒童是否有條件使用移動互聯網應用5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對其進行分析。
1.1 隔代教育
據有關調查發(fā)現,有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和親戚臨時監(jiān)護[3],留守兒童的祖輩們因其文化水平較低,教育觀念的不同,甚至大多數是文盲,僅能滿足留守兒童的吃住問題,在學習的問題上他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6—12歲是兒童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時期,學習力是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能力,然而孩子的學習力提升最快的時間就是6—12歲,正是祖輩監(jiān)護人無法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而錯過了培養(yǎng)孩子學習能力的黃金時期,導致了留守兒童的知識基礎比非留守兒童薄弱,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被貼上了“差生”的標簽;也因為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安全感,逐漸讓兒童變得自卑、焦慮,難以安心學習,讓部分留守兒童產生了不喜歡上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
1.2 學校方面
由于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差距大,國家也非常重視農村教師隊伍的建設,多項政策都向農村教師傾斜,但仍然有很多年輕教師進入城市考取編制,選擇留在城市發(fā)展,師資流失造成農村學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鄉(xiāng)村教師由于地域限制,思考問題不夠開闊,教學理念滯后,而一線城市教師眼界寬廣,教育方式新穎,方法靈活,這也是農村教育質量跟不上的原因之一。由于短缺的教師資源導致老師們教學工作量大,在保證自己教學質量的同時,少有精力去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導致留守兒童缺乏心理上的疏導,這也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此外,因為教育資源的配給不平衡,鄉(xiāng)村學校相比于城鎮(zhèn)學校會比較粗糙簡單,教育設施也不完整,辦學條件比較差,使得留守兒童受教育不公問題突出。
1.3 社會方面
為推動經濟落后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在各大院校都發(fā)起了支教活動,但是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支教活動存在著許多實際的困難和阻礙,使得支教活動很難開展。2014年在團中央學校部指導下“中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知行促進計劃”倡議發(fā)起“云支教”教育扶貧項目,支教活動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云支教”的興起給農村地區(qū)的教育水平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改進?!霸浦Ы獭币话愣际且跃W絡公開課的形式為留守兒童進行輔導,但部分留守兒童比較自卑,比較敏感,沒有安全感,不敢表現自己,害怕自己出錯,這類留守兒童占據的比例是最多的,公開課的方式并不適合他們,稍微有一點觸碰到他們的自尊心都會加劇他們的心理問題,他們每個人的學習情況也不一樣。面對對這類留守兒童則需要一對一的輔導,打開他們的內心,做針對性的教育才更有效果。
1.4 學習方面
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下,為了讓孩子的學習不受到影響,陸陸續(xù)續(xù)出現了許多學習平臺幫助孩子學習,但農村留守兒童不同于正常的兒童,他們的知識基礎都相對比較薄弱,各大學習平臺對普通孩子的學習來說更有幫助,對于這一特殊群體可能并不是很適合,他們需要的更多是針對性的輔導,而大部分學習平臺的課程是需要收費的,對于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富裕的留守兒童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另外,通過調查發(fā)現,當下教育機構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在城市里,建立在農村的教育機構幾乎沒有,學習的費用也比較昂貴,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又是一大難題。在農村,不僅高昂的學習費用使父母們望而卻步,距離也成了問題。
1.5 智能手機的使用情況
智能手機的普及已經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幾乎每個人都有了手機,大多數的農村留守兒童也已有手機。以湖南省農村留守兒童使用手機情況調研為例,64.86%的農村留守兒童有智能手機,只有35.14%的兒童沒有。對于手機的來源,60.14%的留守兒童使用的是自己的手機,31.76%的留守兒童使用監(jiān)護人的手機[4]。這樣的數據表明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是有條件使用移動互聯網應用的。
2 現有留守兒童相關產品分析
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和智能設備的普及,讓兒童在互聯網中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App開發(fā)者把目光投向了他們,通過網上搜索發(fā)現,目前關于留守兒童教育的App還比較少,針對留守兒童教育更多的是“家、校、生”三方的學習類和公益性的App,對“互通共育、HOME+、留守兒童關愛App”3款App進行分析。
2.1 家校共育App
家校共育App主要是根據學校、家長、留守兒童三方的需求進行設計,為三方提供了平臺,方便老師通知消息,方便監(jiān)護人能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情況,隨時可以和老師進行溝通交流,方便留守兒童獲得有效的幫助[5]。以促進留守兒童發(fā)展為目的,讓學校和家長相互配合,互相協調,能更好地提升教育質量。
2.2 HOME+
HOME+是一款公益性App,用戶一般是普通公益人,服務對象是弱勢兒童,包括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的功能用于運動記錄、社交以及公益[6],是兼公益、健康管理、社交功能為一體的App。這款App的不足之處在于大部分的功能是運動記錄和社交功能,比較少針對留守兒童設計相關的功能。
2.3 留守兒童關愛App
留守兒童關愛App是以家庭教育作為切入點,以加強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作為核心,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的水平,重點是關注留守兒童安全健康和品德等問題,是一款留守兒童權益保護與關愛App,是通過穿戴智能設備而設計的手機端App,提供定位功能,讓監(jiān)護人了解留守兒童的出行情況,避免兒童在出行中遇到危險等情況的發(fā)生。
3 總結分析
這3款產品都各有優(yōu)勢,“家校共育”App促進了校園親子互動,在三方都滿意使用的同時,也加強了對留守兒童學習的監(jiān)督,但缺乏關注留守兒童本身的需求?!癏OME+”App雖然是為留守兒童設計的公益App,但沒有針對留守兒童有針對性的功能設計以及交互設計,并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帶來幫助,很多公益性App都是停留在對留守兒童的補給,而忽略了對他們本身的真實需求。“留守兒童關愛”App為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安全、健康提供了一個平臺,但必須佩戴智能設備才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相關教育平臺本來就比較少,針對留守兒童學業(yè)和心理輔導設計的專屬服務平臺更是一片空白。
4 結語
通過對留守兒童教育情況和心理需求以及相關產品的分析,留守兒童移動互聯網教育平臺所需要的特點有:能集結更多師資力量讓他們享有同等教育資源,能夠減輕經濟負擔的同時也能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成績,根據他們的學習情況和特點進行一對一的輔導,能夠從留守兒童的情感方面出發(fā)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以及情感宣泄的空間。留守兒童需要一個能夠為他們答疑解惑、心理咨詢、情感宣泄、不再受地域因素的影響就能獲取同等教育資源的優(yōu)質服務。
作者簡介:譚敏(1998— ),女,廣西貴港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參考文獻]
[1]鄧小婷,王曦鳳,辜萍萍.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親子伴讀”早教平臺設計[J].軟件,2019(10):107-110.
[2]王海燕.“互聯網+”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新策略[J].幸福家庭,2020(17):91-92.
[3]朱民強.互聯網+教育視域下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4):115-116.
[4]姜博,徐軍華.湖南省農村留守兒童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分析[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9(9):73-78.
[5]洪金花,楊成,謝天穎,等.留守兒童家校“互通共育”APP的設計與開發(fā)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Z3):140-143.
[6]羅珊珊.基于城鎮(zhèn)留守兒童情感需求的校園親子APP設計與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8.
(編輯?傅金睿)
Design of educational assistance service platform based on mobile Internet
Tan Min, Zhu Qi
(Wuhan Huax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00,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this paper designs a service platform for left-behind childrens education assistance. It is an exclusive platform for these children to obtain learning and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form every educator without the limit of time and space. It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learning channel to get new learning resources, but also helps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Key words:left-behind children; education platform; mobile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