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華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日益推進,對中學語文課程的要求逐漸增多。新課程標準對應語文教學內容中的各個版塊,做出全新的教學要求。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針對這兩項內容教師積極響應改革號召,轉變教學思路并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以此充分實現(xiàn)以閱讀促寫作的教學成果。本文中教師從中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入手,積極探索中學語文以讀促寫教學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以讀促寫;中學語文;教學策略
寫作與閱讀是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兩大難題,閱讀考查學生文本解讀能力,而寫作考查學生的思維架構能力,學生能否在語文課程中有效提升這兩項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師應深入探究的問題。為此教師從以讀促寫的角度進行詳細闡述,首先完善學生的語文思維,從而使學生以閱讀思維促成寫作思維,其次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從而使學生能夠在寫作過程中有效應用素材,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幫助學生學習相應的寫作技巧,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另外引導學生構建閱讀情景,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最后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升華情感,從而在寫作中有效表達情感。
一、中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現(xiàn)狀
(一)讀寫教學方式老舊化
中學時期的語文教學內容相對繁瑣,學生所面對的學習壓力也逐漸增大,而教師往往為了追趕教學進度而應用過于生硬的教學方法。首先,對于閱讀教學,教師以帶領學生解析文章內涵為主,以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為輔,由此在重復的閱讀練習中,學生逐漸失去語文閱讀樂趣,以完成閱讀任務為主要目標,導致其失去語文知識的探索熱情。其次,對于寫作教學,教師以帶領學生套用寫作模板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學生無須活用思維方式即可創(chuàng)作出一篇完整的作文。但長期以此種教學模式進行寫作教學定會限制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
(二)閱讀與寫作教學過于獨立
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將閱讀與寫作教學活動分開進行,雖無可厚非但卻使語文教學失去靈活性,教師教學思維相對死板,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單一化。學生跟隨教師的步伐分版塊學習閱讀與寫作的相關知識,從而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劃分學習版塊,最終導致語文教學內容的聯(lián)動性較弱。
(三)語文讀寫教學目標缺乏一致性
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兩項不可分割的內容,因此要想使兩部分內容充分發(fā)揮積極效用,教師應確立一致性的教學目標,從而使兩項教學內容的教學計劃保持統(tǒng)一,而當下部分教師所制訂的教學目標相對獨立并且缺乏一致性,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按照不同的教學計劃,分別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以此便無法發(fā)揮兩者雙效合一的積極作用。
(四)學生缺乏素材積累意識
語文閱讀文章中包含完整的思維模式以及豐富的語文基礎知識,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將注意力集中在解析文章內涵層面,而缺乏在閱讀中增強語文能力的意識,由此便失去寫作素材積累的良好途徑。長此以往學生便錯失多次素材積累的機會,并且無法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素材積累意識與習慣。
(五)缺乏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思維能力是學生準確掌握學科知識并應用學科知識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拓展語文各項能力的基礎性因素,而現(xiàn)階段中學語文教師將注意力集中在夯實學生語文基礎能力層面,而缺乏對其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以此導致學生完善思維能力的進程被拖延,最終造成降低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結果。
二、中學語文以讀促寫教學策略
(一)完善閱讀思維,促成寫作思維
寫作需要完整的寫作思路,寫作思路來源于寫作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指引學生構建寫作思路,因此學生在參與中學語文教學活動時,應以構建完整的語文思維為目標。而閱讀中包含完善的思維模式,學生在反復閱讀不同文章的過程中能夠接觸到不同的思維模式,由此逐漸能夠編織自己的思維模式,而教師則應引導學生運用閱讀時收獲的思維模式來疏通寫作思路,從而使學生能夠清晰寫作思路,進而創(chuàng)作出完整的文章內容。為此教師采取如下措施:①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明確每篇文章的整體框架,從而使學生從這一層面入手,探索作者的寫作思路以及中心思想,從而摸索到作者的寫作思路。②為了使學生能夠透徹解析文章內涵,并準確把握作者的思考方式,則要求學生在完成閱讀后繪制關于本篇文章的思維導圖,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能夠再次回顧整篇文章的寫作思路,從而在反復實踐中完善自己的語文思維模式。③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機會,引導其以模仿的形式將閱讀中收獲的思維模式應用到寫作中。由此學生在模仿中逐漸找到構建寫作思路的規(guī)律與技巧,從而使其能夠靈活運用思維模式來構詞造句,以此避免學生過于依賴模仿范文而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語文書面表達能力的有效提升。由此教師從閱讀文章中所包含的思維模式入手,引導學生領會思維內涵,并學會構建屬于自己的思維模式,再將其有效運用至寫作練習中,從而既提升了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又強化了其書面表達能力。
(二)閱讀積累素材,夯實寫作基礎
閱讀中除了具備完善的思維模式,還包含大量的語文素材,比如:學生未曾了解過的詞匯與表達技巧等,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掌握不同的閱讀技巧,還能收獲豐富的語文知識,由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此部分語文知識作為素材應用到語文寫作過程中,從而使學生能夠更為準確地表達語義,例如:①對于詞匯素材,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為不理解的新詞匯做標記,以此逐句查找所標記詞匯的含義,從而使學生充分了解詞匯的具體內涵。隨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對詞匯的認知來理解上下文的含義,由此能夠加深對詞匯的認知,從而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逐漸掌握更為豐富的詞匯知識。②對于寫作技巧類型的素材,教師在解析文章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掌握更為豐富的表達技巧。在此期間教師圍繞文章的主題,帶領學生探索作者以怎樣的技巧來突出表現(xiàn)中心內涵以及思想感情。學生跟隨教師的步伐分析文章內涵,以此充分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寫作技巧。③教師圍繞閱讀主題為學生設定寫作主題,在同一主題的背景下,學生能夠運用閱讀中收獲的詞匯、寫作技巧等素材進行寫作,以此不僅夯實了寫作基礎能力,還能深化學生對于閱讀文章的認知。由此可見,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并為學生創(chuàng)造應用寫作素材的渠道,從而使學生夯實寫作基礎,繼而實現(xiàn)以閱讀促進寫作能力拓展的理想教學目標。
(三)閱讀收獲技巧,寫作借用技巧
閱讀理解需要相應的學習技巧,同樣寫作也需要相應技巧,而直白的寫作技巧教學方式較為抽象,使學生無法有效理解并掌握所學內容,為此教師借助語文閱讀這項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獲取技巧,再將技巧應用到寫作過程中,例如:①在學生閱讀文章期間,教師帶領學生剖析文章中包含的長難句,并在解釋含義的基礎上著重講解語句中所應用的表達技巧,從而使學生在閱讀的同時認識到句子的精妙之處。②教師匯總每篇文章中作者的寫作特色,以及在寫作特色的影響下作者采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并以檢驗的方式要求學生在文章中找到與技巧相對應的語句,以此使學生能夠運用逆向思維全面理解閱讀文章中所包含的表達技巧。③教師引導學生在寫作期間應用所收獲的技巧,由此促使學生學會表達并準確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比如:閱讀文章中作者主要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由此教師帶領學生認知情景交融的具體含義,并結合文章內容與學生一同分析情景交融的使用方法,再引導學生以實踐的方式練習情景交融這一寫作技巧,從而使學生有效掌握并能夠在寫作過程中靈活應用情景交融。由此可見教師應為學生系統(tǒng)歸納閱讀中所出現(xiàn)的寫作技巧,再引導學生將其應用至寫作過程中,從而使學生逐步提升寫作質量與寫作能力。
(四)構建閱讀情景,增強情感體驗
閱讀中所包含的情感內涵,學生無法通過簡單閱讀來有所體會,因此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建立情感聯(lián)系,以構建閱讀情景的方式,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的情感世界更為豐富,繼而促使其在寫作過程中有效展現(xiàn)自己的情感。例如:①教師圍繞文章主題,探索主題背景下的相關情景元素,以此使教師所構建的閱讀情景不脫離文章的中心內涵,當閱讀文章與“母愛”相關時,教師則根據(jù)這一主題在文章中搜索相應的情景元素,比如:將母愛比作陽光,而陽光能夠凸顯母愛的溫暖,教師則以陽光作為母愛主題背景下的情景元素。②教師運用多種途徑將閱讀中的情景元素展現(xiàn)出來,從而塑造良好的閱讀情景。比如: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現(xiàn)閱讀文章中出現(xiàn)的情景元素,學生則調動各項感官,在理解中加以體會,從而收獲良好的閱讀體驗感。在體驗中學生還能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元素,從而使學生深化情感認知能力。③教師要求學生在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內涵時,聯(lián)系自身的真情實感,從而使學生在情景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進而強化其情感表達能力,由此學生在進行書面表達的同時能夠有效展現(xiàn)情感內涵。
(五)閱讀升華情感,寫作深化情感
情感表達是語文寫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文章中不僅要有客觀陳述,還需要學生依據(jù)事實進行主觀表達,由此教師以多種途徑鍛煉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情感表達能力,例如:教師認為閱讀練習中教師著重帶領學生分析文章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閱讀能夠幫助學生在感悟的過程中深化內心情感,從而促使學生掌握表達情感的技巧。為此教師從閱讀教學活動入手,帶領學生在感悟情感內涵的同時提示自身情感表達能力。首先,教師要求學生通過作者所述內容,或是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的描寫,捕捉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心情感,從正面描寫及側面描寫兩方面出發(fā)進行分析,準確認識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元素。其次,教師以聯(lián)系學生自身情感體驗的方式,幫助學生升華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使情感內涵與學生的內心相關聯(lián)。最后,教師引導學生以文章中的情感表達為線索,聯(lián)系自身實際情況以寫作的形式深化內心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學會在寫作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由此可見,教師以閱讀為切入點,帶領學生在閱讀中找尋情感元素,在此基礎上以寫作來深化其內心情感體驗。
結束語
在本文中教師以分析中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現(xiàn)狀為出發(fā)點,探索以讀促寫的有效教學方式,首先完善閱讀思維,以此促使學生在感知閱讀思維模式的同時形成寫作思維模式。其次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多樣化的寫作素材,從而使學生能夠夯實寫作基礎,繼而促使其在寫作過程中保證表達的完整性,同時帶領學生在閱讀中收獲寫作技巧,以此提升學生的寫作質量。另外構建閱讀情景,以此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最后督促學生在閱讀中升華情感內涵,并在寫作中深化情感內涵,以此促使學生有效提升情感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安振梅.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7,3(4):291.
[2]周國康.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策略探究[J].信息周刊,2018(25):292.
[3]邊巴吉巴,次仁央宗.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讀寫結合策略研究[J].收藏界:名師探索,2018(7):27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