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
明朝人陳繼儒曾說:“風(fēng)雷雨露,天之靈;山川民物,地之靈;語言文字,人之靈?!?可以看出古人對文字是多么的敬畏與尊崇。
敬惜字紙
古代有一個詞語叫“敬惜字紙”,是說如果這張紙上寫上了漢字,就不能被隨意丟棄,也不能拿來做別的事情。你想拿帶字的紙包塊燒餅,非得挨爸爸打不可。古人把字紙看成是圣人的化身,紙寫上字就變成了書,看書就相當(dāng)于跨越千年親自聆聽圣人教誨,把手放在書上,就好像跟圣人握了握手。
神奇的傳說
明朝小說中記載,宋朝宰相王曾的父親年輕時非常愛惜字紙,見地上有遺棄的就撿起焚燒;就算是已經(jīng)弄臟了的,他也會設(shè)法用水洗凈,再曬干燒掉。這一天,他的妻子馬上就要生孩子了,突然夢到孔圣人托夢說:“因為你家愛惜字紙,非常有功勞,所以我派遣我的弟子曾參托生(古人迷信的說法,認(rèn)為人可以轉(zhuǎn)世投胎,托生就是投胎到誰家)到你家,讓你家飛黃騰達。”后來他們的兒子王曾真的成為赫赫有名的大宰相。
惜字宮的由來
傳說中是倉頡創(chuàng)造了漢字,所以后人建造了惜字宮,作為供奉倉頡的廟宇。很多地方還會建造惜字塔或惜字亭,用來燒掉廢棄的字紙。
現(xiàn)在我國有些地區(qū)就保留了這樣的習(xí)俗,平時人們積攢下來的字紙都會小心地送到惜字亭焚燒,并且給倉頡的神位上香祈禱來表達敬意。每年倉頡的生日還會舉辦盛大的祭典,焚燒平時積累下來的字紙,然后把灰燼倒入木箱,由有文化的人抬到海邊,恭送紙灰入海。
拾字紙也是一種職業(yè)
如果路上有遺落的字紙怎么辦?古人有一個特殊行業(yè)專門回收、處理這些字紙,他們被稱為“拾字紙的”。
拾字紙可不是收破爛——把字紙攢好了捆成捆送到廢品收購站去——字紙拾起來后,要在頭上恭敬地打個圈兒,再放進竹簍里,賣錢可不行,這些字紙要集中到字紙爐里焚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