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初中歷史學科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傳授,而且更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唯物史觀的滲透運用,是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背景下的大勢所趨。初中學生的唯物史觀幾乎是從零開始的,萬事開頭難,方法和素材尤為重要。教材的歷史知識體系是滲透唯物史觀教育的基礎。扎根教材,分類、概括、分析,進而歸納歷史發(fā)展線索,總結規(guī)律,做到論從史出,這是初中歷史學科的重要教學方式,也是歷史學科的重要任務和使命。以中國近代史為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具有特定的優(yōu)勢。
【關鍵詞】唯物史觀;中國近代史;歷史事實;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8-0110-02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 Junior High School
(Putian Qinghuang Middle School,China) CHENG Junyun
【Abstract】The history subject of junior high school not only needs to impart knowledge points to students, but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The infilt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general tre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literac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almost from scratch, everything is difficult at the beginn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system of textbooks is the foundation of infiltrat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ducation.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eaching method but also an important task and mission of the history discipline in junior high school to take root in textbooks, classify, summarize and analyze, and then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lues, rules and make the theory emerge from the history. Taking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s material to cultivate student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specific advantages.
【Keywords】Historical materialism; Chinese modern history; Historical fact; Law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理論分析,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思想財富。歷史學科教學本身具有社會功能,即“借鑒歷史,資質育人”“以古鑒今,創(chuàng)造未來”。唯物史觀沒有明顯地出現在歷史教材的頁面中,但是卻貫穿其始終。只有將唯物史觀更好地滲透到歷史教學中,才能真正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才能真正發(fā)揮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
唯物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它是站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長河的“云端”,俯瞰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來說,要讓學生憑空理解唯物史觀的一些內容,相當有難度。一方面,唯物史觀一些內容中所用詞匯,初中生從未耳聞,更不理解,如“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等,這需要有一定的歷史積淀才能理解;另一方面,初中學生處在剛開始接觸系統(tǒng)歷史知識學習的階段,并不具備足夠的歷史事實積累,尚未很好地掌握歷史評價方法,未形成歷史體系框架;再者,初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尚處在半形象、半抽象階段,無法駕馭完全抽象的高級思維方式。鑒于以上幾點,初中歷史課堂中要滲透唯物史觀,便需要從初中學生的學情出發(fā),選擇歷史唯物主義部分觀點,化繁為簡,化深為淺,化難為易。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探索史、奮斗史,籠罩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霧霾,流淌著中華民族百年的悲哀辛酸,充斥著一代代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圖存道路的嘔心瀝血。它不像中國古代史那樣綿延冗長,也不像中國現代史那樣波瀾壯闊,但它卻是從古代發(fā)展而來,向現代飛奔而去。初中生以此段中國歷史參悟部分唯物史觀的內容,時空是特別的,素材是豐富的,體驗是深刻的。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從歷史發(fā)展總趨勢來看
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歷程,經歷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從技術、制度、思想文化三個層面,逐層深入。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逐漸發(fā)展起來,救亡圖存的運動逐漸深化,仁人志士用抗爭和犧牲鋪就了近代中國的探索之路。然而,向當時先進的西方學習的資本主義道路,并沒有成功。近代中國的封建勢力經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根深蒂固,異常強大,西方列強在中國攫取的權益也不斷擴大,勢力逐漸增強,近代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一直生存在封建勢力和西方列強的夾縫中。國內的封建勢力維護封建統(tǒng)治,國外的侵略勢力也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而富強起來,再加上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弱點,中國的社會性質暫時無法改變。這條探索之路異常艱辛曲折。中國共產黨誕生后,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前人的基礎上摸索著前進,使中國一直在向光明靠近。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結束了被壓迫、被奴役的時代。要讓學生先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義,才能進一步引導他們理解中國近代化的道路比之日本等國更加艱辛、坎坷,才能體會光明前途的來之不易。
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從群眾力量來看
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有一個共同的教訓,即沒有發(fā)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中國共產黨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發(fā)揮了最偉大的人民群眾的力量,從中共一大時全國53名黨員開始,領導工人運動,創(chuàng)建農村革命根據地,一步步發(fā)展壯大,具有最堅實的后盾,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最終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人民群眾的力量從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開始,已經初露鋒芒,但是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強大和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群眾力量沒有被科學地組織和利用,并未顯示出它應有的能力。直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成立,群眾力量才得到科學的發(fā)揮,終究成為改變中國面貌的決定力量。
有無科學地走群眾路線,結果的對比是非常強烈的。采用對比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厘清思路,明確這條唯物史觀。
此處試舉以上兩例,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隨著初中生對史實積累的增加和思維的深化,他們可以理解的唯物史觀內容亦逐漸增多。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學中唯物史觀的運用,是基于對歷史事實的學習和積累,進而在綜合分析歷史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進行的。初中構建唯物史觀基石,為高中歷史學習鋪墊道路,也為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供助力。中國近代史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們更需要用唯物史觀來看待這段歷史,讓學生感知近代中國血淚與磨難、不屈與抗爭,利用唯物史觀總結經驗教訓,肩負起社會責任,砥礪向前!
參考文獻:
[1]馮一下.返璞歸真:唯物史觀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與思考——以“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04).
[2]秦巧.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策略——以八年級中國近代史教學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3]高彥帥.唯物史觀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科學應用——以“從西方人文主義起源到科學理性時代”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2018(21).
[4]韓玉林.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
[5]代松華.唯物史觀及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2016(07).
作者簡介:程俊昀(1987.01-),女,漢族,福建莆田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學。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