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紅
摘 要:本文著重從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師課程思政素質的提升、思政教育融入高職語文教學有效途徑等三個方面談了筆者對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語文教改的認識及相關策略。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語文;課程改革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性教育理念。基于此理論指導下的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涉及到課程體系建設的方方面面。在此,筆者以高職語文教師的身份,試著對高職語文這“一段渠”的守護,這塊“責任田”的耕種,從課程思政的視角就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師課程思政素質的提升以及將思政教育融入高職語文教學的具體途徑等三個方面的現(xiàn)實問題談談粗淺的認識。所談之處必有不足,以期拋磚引玉,求教于大家。
1 關于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觀念的更新問題
先進的教學觀念是實施教學改革的前提。基于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觀念的更新主要把握二個方面:(一)與時俱進的教育質量觀。教學中,在對高職學生進行語文知識教育的同時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質,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是時代的呼喚,更是現(xiàn)實的任務。高職語文教師義不容辭是這場重大高校課程變革的踐行者和推動者,不僅應該大有可為,而且要大有作為。教師應避免“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等各種消極抵觸情緒。(二)協(xié)同教育的課程思政觀。公共課、專業(yè)課、思政課共同組成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其教育目標均指向“立德樹人”,但學科性質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思政教育的側重點也不同。高校思政課程是我國特有的一門政治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學科,承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責任。高職語文是高職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人文素質公共必修課程,其集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的課程特質決定了其思想教育是滲透在語文知識教育的過程中進行的,起潛移默化的作用。語文課程思政和思政課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教師應避免將語文課上成思政課。
2 關于高職語文教師課程思政素質的提升問題
教師綜合素質主要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決定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思想品德、知識、能力素質的總和。“德高為師”思政素質是教師綜合素質的核心和靈魂,決定著其它素質的價值取向和動力方向。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體現(xiàn)在言傳中,也體現(xiàn)在身教中,教師思政素質的提升永遠在路上。
基于此,筆者認為“課程思政”背景下,具體到高職語文教師課程思政素質的提升,主要包括“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及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理論素質的提升;忠誠黨的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率先垂范等高尚的職業(yè)道德操守的提升;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高職語文教育的教學能力的提升。因此,從高職語文教教師個人層面來說,應重視通過多種有效途徑來不斷加強課程思政教學修養(yǎng),主要途徑有(一)在不斷學習中提高。教師要關心時事政治,養(yǎng)成閱讀黨報黨刊的好習慣,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政治活動,尤其是相關政治理論的學習,如《學習強國》等內容,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政治理論水平;多看一點相關的報刊、雜志,高度關注課程思政新思想,新方法,新動態(tài),并隨時更新自我。(二)在溝通交流中提高。如與思政、專業(yè)教師交流相關認識和教學體會;參加思政教學的專題研討、培訓等。(三)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如觀摩優(yōu)質教改課、參加相關的課程思政教學、課件、教案比賽,教研活動及專題講座等。(四)在反思總結中提高。如撰寫相關教學體會、論文、立項課題,參加相關學術會議、科研活動等。(五)在身體力行中提高。履行學校師德師風建設職責,要求學生做到為人師表。
3 關于將思政教育融入高職語文教學的具體途徑問題
語文教育與思想教育的統(tǒng)一即“文道統(tǒng)一”是語文學科教學的特質,是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語文教學進行語言訓練如果不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實”環(huán)境中進行,就變成了機械的操作,是沒有語文味的語文課;思想教育如果不在學生的心靈感動中進行,就是赤裸裸的灌輸。那么,如何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高職語文教學,將二者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呢?主要有以下途徑:
3.1在閱讀體驗中融入
高職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jīng)過篩選的文質兼美的文章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字里行間流淌著歷史滄桑,映射著生活世界,更承載著五千中華文化,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其對歷史和現(xiàn)實生活問題的反映,所表達的真摯思想、崇高感情、健全人格等,是對學生進行發(fā)展與成長教育的精神食糧。如傳統(tǒng)文化中所蘊含的自強不息的精神;重公愛國、識大體的道德意識;厚德載物、以禮待人的仁愛傳統(tǒng);重名譽、尚氣節(jié)的人格精神;追求自我完善的修養(yǎng)觀念等都是我們可以用來教學的思政元素。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或討論、或談話、或探究,認真研讀課文,深入體會作品中包含的語言藝術、思想內涵和人文情懷,去粗取精,對其精髓予以充分的提煉和升華,在引導學生感悟—體悟—覺悟的學習過程中,獲得思想的陶冶,人格的升華。如講《人生的況味》一文,我在引導學生品味作家取向藝術特色時,以“為什么許多名家筆下的秋大多蕭殺、悲涼,而林語堂筆下之秋卻獨具一番寧靜深遠的況味?”設問,通過對照,學生會很自然地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中這種由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不同境界的區(qū)別源于作者人生姿態(tài)的不同,從而更深刻地懂得人的生命之秋不應凄涼、落寞,只有生命底蘊的積淀濃縮,厚積薄發(fā),秋天的收獲才會輝煌、絢爛的道理。
3.2在寫作實訓中融入
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寫作訓練,重點放在應用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上。在將思政教育融入應用文寫作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想實際與時代要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找到思想教育和寫作知識教育的契合點與切入點,以促進二者的有機融合,從而實現(xiàn)啟迪人、教育人的目的。
如:在講演講稿的寫法時,根據(jù)所講知識要點,選擇“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或每年各大學開學或畢業(yè)典禮上校長們的精彩致詞作為寫作范例是我進行思政教育的”秘密武器“,這種注人時代氣息的思政教育更貼近學生實際和當代生活,學生更易接受也樂于接受,教學效果自然也更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