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衛(wèi)
[摘? ? 要]“可視化”地理教學就是要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形象化、可理解化,就是要將學生內(nèi)隱的地理思維顯性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構(gòu)筑“直觀做”的平臺,搭建“形象畫”的支架,引領“游戲玩”的活動,催生“言語說”的表達。通過可視化的地理教學,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力,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初中地理;可視化學習;可視化教學
對于初中地理教學來說,地圖、模型等具有特殊的意義。初中地理學科知識是抽象的,而學生的地理思維也是內(nèi)隱的。因而,如何引導學生直觀地學習地理,把握學生內(nèi)隱的思維,就成為初中地理教學的一個現(xiàn)實性的問題??梢暬虒W就是要將抽象的地理知識形象化、可理解化,就是要將學生內(nèi)隱的地理思維顯性化。初中地理可視化教學,要讓學生直觀地做、形象地畫、出奇地想。在初中地理可視化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動腦、動手、動口等,從而達到形象、有趣地促進學生初中地理思維認知。
一、構(gòu)筑“直觀做”的平臺,引導學生可視化學習
動手做是初中地理可視化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瑞士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生的智慧在指尖跳躍。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助推學生的地理實驗、地理操作,讓學生在“直觀做”的過程中,理解地理知識。當然,這種做不是盲目地動手,而是要引導學生將手腦結(jié)合起來協(xié)調(diào)認知,從而促進學生地理智慧的生成。借助可視化的動手做活動,發(fā)展學生的地理思維,催生學生的地理想象,開發(fā)學生的地理學習潛質(zhì)。正如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手腦結(jié)合”是創(chuàng)造教育的開端,“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chuàng)造”。
如,教學“地形圖的判別”這一部分內(nèi)容,筆者沒有盲目地、機械地、枯燥地說教,而是引導學生展開動手做活動,讓學生親手用橡皮泥制作“山峰”“山谷”“山脊”“陡崖”等地形模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牙簽在山體表面不同高度處做標記,并且標注出高程。接著,引導學生小心地沿著記號處將山體水平切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小心地將取下的山體塊放在白紙上,再讓學生用筆沿著山體塊的邊緣描線,并且標注出相應的高度,貼上山頂、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的不同名稱。如此,就做成了一個簡易性的地形模型。由于學生經(jīng)歷了地形模型的制作,因此,就認識了豐富的地形模型表象,助推了學生從平面的地形圖進行空間想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感受、體驗不同山體部位的特點,進而培養(yǎng)學生直觀地感受地圖中山體部位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動手操作和空間想象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有的學生說,“通過地形模型的制作,我明白了河流的發(fā)育一般是在山谷”;有的學生說,“通過地形模型的制作,我知道了等高線向海拔低的地方凸起為山脊”;有的學生說,“通過地形模型的制作,我理解了等高線向海拔高的地方凸起為山谷”等。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從而激發(fā)學生制作地形模型的激情,啟迪學生制作地形模型的創(chuàng)新。
二、搭建“形象畫”的支架,助推學生的可視化學習
地理科學最為顯明的特質(zhì)就是畫圖。地圖作為學生地理學習的一種語言,蘊含著大量的地理信息。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畫圖,更要引導學生識圖、解圖。借助于圖,讓學生直觀形象地記憶,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應用等,從而發(fā)展學生的地理思維、空間想象力。如,教學“地球儀”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筆者不僅僅給學生提供了地球儀,而且引導學生“畫地球儀”。通過畫地球儀,讓學生熟悉地球的經(jīng)度、緯度、赤道、南回歸線、北回歸線、南極圈、北極圈、本初子午線、東半球、西半球等相關的概念。通過繪制地球儀上的經(jīng)緯線網(wǎng)格圖,引導學生認識、理解經(jīng)緯線的含義、指示方向等。在畫的過程中,我們還讓學生在地軸上標注一個箭頭,用以說明地球自轉(zhuǎn)的方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學生會主動畫出地球儀圖,用以支撐、支持自己的問題解決。同時,通過畫圖,學生可以深刻認識到,要在地球上確定一個位置,只需要確定經(jīng)度和緯度就行了;同樣,學生認識到不同的經(jīng)線有不同的地方時,通過計算,學生發(fā)現(xiàn)了,一個時區(qū)經(jīng)度每 15 °差一小時,地方時經(jīng)度每1 °差 4 分鐘等。兩個地區(qū)的時差,就決定于這兩個地區(qū)的經(jīng)度位置等。有學生通過畫地球儀,深刻地說,在地球儀上確定位置就像在平面上用坐標確定位置一樣。
繪制圖形能幫助學生在初中地理的概念之間建立關聯(lián)。借助于畫圖,學生能建立地理概念性的知識體系。概念圖還是地理知識結(jié)構(gòu)的視覺化表征,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是地理學習的有效工具。在畫地圖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畫得具體、直觀、形象、易懂、有趣等。在對地理圖進行解讀、識讀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進行整體性解讀,又要讓學生進行細節(jié)性解讀。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發(fā)揮地理圖的作用、效能,讓學生把握地理整體性知識和局部性知識的關聯(lián)。
三、引領“游戲玩”的活動,促進學生的可視化學習
游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方式。只有在游戲之中,學生才能感受、體驗到自身的主體性力量。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fā)掘游戲化的素材、資源等,引導學生進行游戲化的活動。通過游戲化的活動,促進學生的可視化學習。游戲化的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在“玩”中學得地理知識、展開地理思維,從而感悟地理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等。
如,教學“疆域——行政區(qū)劃圖”這一部分內(nèi)容,如何讓學生了解我國每一個省份的具體位置、大小、形狀等,是教學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為了深化學生的表象記憶,筆者讓學生從超市購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拼圖,引導學生將拼圖拆解下來,然后利用課后的時間“玩拼圖”。這樣的一種游戲,激發(fā)了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下課,一有時間就“玩”。剛開始“玩”的時候,只需要學生將拼圖拼起來。在拼起來的基礎上,筆者對學生提高要求,要求他們能提高拼圖的速度。這樣的要求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挑戰(zhàn)。學生不斷地拆解又不斷地拼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步熟悉了每一個省份的具體位置,每一個省份的相鄰省份、每一個省份的大小、形狀等。這個玩的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記憶過程,它縮短了學生與地理知識的心理距離,讓地理學習充滿樂趣。在玩拼圖的過程中,學生還展開了豐富、具體的想象。比如,有的學生說,整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就像一只“雄鷹”;有的學生說,黑龍江像一只“天鵝”;有的學生說,山東像一個“水壺”;有的學生說,云南像一只“公雞”等。正是借助于這種形象化的比喻,學生的拼圖經(jīng)驗得到分享,從而促進了全體學生對中國政區(qū)圖的掌握。
四、催生“言語說”的表達,提升學生可視化學習
教師要積極催生學生“言語說”的表達,提升學生的可視化學習。要創(chuàng)造學生的表達時空,賦予學生的表達權(quán)力,讓學生“想表達”“善表達”“樂表達”。通過地理表達,讓教師觸摸到學生的內(nèi)隱性思維,包括學生的思維方向、思維質(zhì)量、思維水平等,進而讓學生的地理學習活動有跡可循、觸手可及。
為了催生學生的“言語說”,教師可以通過問題、任務驅(qū)動學生表達。如,為了探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筆者引導學生做了一次對比性的“地理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分別讓學生用“黏土”和“沙子”進行對比、用“降水(灑水)強”和“降水弱”進行對比、用“植被覆蓋”和“沒有植被”進行對比、用“地表坡度不同”進行對比。通過四組對比性的實驗,學生發(fā)現(xiàn)了“降水強度大的水土流失嚴重”“沙土比黏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地表坡度陡的水土流失嚴重”等。剛開始,學生對實驗僅僅是簡單地匯報了結(jié)果,為了催生學生的表達,筆者設置了系列問題,如“人類的哪些活動加劇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防止水土流失,可以采用哪些綜治措施?”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從“天”“地”“人”三個視角加以綜合分析。同時讓學生的措施從工程、技術(shù)、生物、管理等方面進行表達。這樣的問題導引,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可視化學習,讓學生逐步學會了組織地理語言,讓學生的地理語言的表達更加準確。
聲音可視化讓學生的地理思維處于最大的激活狀態(tài)。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語言表達與其他相關的手段、方式等結(jié)合起來。通過搭建相關的支架、構(gòu)筑相關的平臺,切入學生地理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導學生的地理學習從“現(xiàn)實水平”提升至“可能水平”。這樣的地理教學活動,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陳澄.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層級關系[J].地理教學,2000(4):8-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申大魁.追求理解的地理教學目標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1(1):68-71.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