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
義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重要的觀念。義指引我們按照組織成員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去行事,也就是遵循組織的“道“去行事。
一、探求“義”的原初本義
目前可見的最早的“義”字出現在殷墟甲骨卜辭中。據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中收錄的卜辭,“義”(卜辭寫成“義”)上部“羊”,下部“我”。我是一種刃部有齒的斧鉞武器。
學界對“義”字的原初義理解不一,大概有兩類觀點:一是“威儀”說。認為義即“威儀”之“儀”。提出“義”是把羊頭(上邊“羊”)放在一種長柄的三叉武器(下邊“我”)上,表示一種威儀。二是“公平”說。有學者認為“義”本義為分配原則。殷商時期,祭祀后,用來祭祀的牲肉要分給去祭祀的人食用。“義”是用“我”(武器)分割祭祀的羊肉,義就是分得適宜、分得公平,義是從原始祭祀禮儀中演化出來的公平原則。
關于“威儀”說,學者們根據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義,己之威儀義也”。古文字學者王蘊智在其撰寫的《〈說文解字〉的學術價值及其歷史局限》中指出:許慎的《說文解字》所據的主要是戰(zhàn)國以降流傳下來的材料,這些材料距離殷商早期比較久遠,后來出土的甲骨文資料在當時的文獻上未見記載,許慎應該無緣見識?!巴x”說缺乏甲骨卜辭文獻支撐。
關于“公平”說,是根據在《中庸》等許多文獻上,都把“義”解釋成“宜”得來的。在甲骨文中,“宜”字像是把祭祀的肉置放在俎(肉案)上的形態(tài)。表示祭祀名,叫“宜祭”。“宜祭”是把肉置放在俎上獻給神的一組儀式,儀式通常由商王或他指定的人選,抑或與商王有密切關系的貴族來主持。參加人員也都是權力中心內有身份的貴族。“宜祭”的目的,就是要獻牲(多為牛、羊、豬,還有人)肉示好神靈,希望得到神靈的保佑。比如希望出征得勝、消除水患、獲得好收成等等。在牲肉進獻儀式后,肉要給參加祭祀的人分食。分食者獲得肉的多少、部位,要根據其身份地位以及影響力來決定。由于“宜祭”是族群逢大事都要舉行的重大活動,因此,形成了一套比較程式化的、各方都認可的——“公平”分配方式。這就是“公平”說推想的源由。這類學者的解釋是:“義”字是用“我”這種武器去分割祭祀的“羊”肉。在殷商的祭祀中,用羊祭祀只是一部分,很多祭祀用牛、豬、甚至人。如果照此思路,“義”字為什么不寫成上邊是牛、或豬、或人,下面是我?古文字大家李學勤先生在《從學術源流方面評楊榮國著“中國古代思想史”》一文中指出:卜辭中的“義”字是指地名。而宜是祭祀的名稱。在甲骨卜辭中,“義”沒有“適宜”之義。上述兩種關于“義”的初始義的觀點,多來自主觀臆想,缺乏卜辭文獻的支撐。
根據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胡文嘉先生的研究,《甲骨文合集》中27972片、27979片、27980片等刻錄的內容顯示,“義”在卜辭中被用來記錄與商人討伐羌人的戰(zhàn)事有關的地名。羌是商西北的一個方國,與商長期敵對。甲骨文研究知名學者嚴一萍先生在《宜于義京解》一文中搜集了十四條有關“義京”(京是高丘之意)的卜辭,都有“宜于義京,羌三人,卯十?!钡目虒懀丛诹x地的高丘上舉行宜祭,祭品必有三個羌人和十頭牛。胡文嘉先生認為,“羊”應為“羌”,我是武器,造字本義是“殺戮羌人”。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27979片,以及31051片上刻錄的內容,都是商人在貞問上天要不要到“義”地去討伐羌人。到了周初,“義”被用來表述“適宜”之義。為什么“義”由殷商地名演變出周初的“適宜”義?結合卜辭中“義”字本義,商人在卜辭中貞問天,實際在問天,我去“義”地討伐羌人的行為是否是“正確的”“正當的”。而“正確、正當”這些詞義也可由戮羌的戰(zhàn)事引申得來。對羌人的戰(zhàn)事可以降低商族群的外部威脅,奪得生活物資,促進本族興旺。因而,去“義”地的行為具備了選擇的“正確性、正當性”因而是“適宜的”。
周初的《尚書·康誥》曰:“義刑義殺”——適宜地用刑,適宜地殺戮,“義”才有了“適宜”義。西周中期以降,以“義”字形記錄“適宜”義的用法在金文銘文中較為常見。春秋孔子的“義之與比”,戰(zhàn)國孟子的“亦有仁義而已矣”。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義向著正義、道義、仁義等道德層面演進。
胡文嘉先生關于“義”字的研究,不僅有卜辭的文獻支撐,還和“義”字到周、以及春秋戰(zhàn)國的意義演進一脈相承。
“義”“宜”二字周初才有“適宜’義的交集,但是“宜”在殷商原初本義來自宗教祭祀,目前所見的殷卜辭表明,在殷商人的思維中存在著因為受神保佑而獲得福宜的觀念?!耙恕彼械摹斑m宜”義,有因為“受到神靈保佑會有好的結果”而是適宜的涵義?!傲x”的原初意是貞問上天,我的行為是否是“正確的,正當的”?!罢_的,正當的”才是“適宜的”。
用大量篇幅去探究義的原初本義,不是為了咬文嚼字,而是為了厘清義的核心意義——行為選擇的正當性。如果把義理解成行為結果的適宜性,那么,所有因為選擇獲益的行為,都可以稱為義,即便是盜賊也可因盜受益,而把自己的行為稱為義行。這樣的理解就把義在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崇高性與神圣性玷污了。
二、義究竟給予我們怎樣的行為指引
義是對人行為的指引。義指引我們按照組織成員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去行事,也就是遵循組織的“道“去行事。
人除了生存在人類這個大的組織之內,同時還生存在不同的相對小的組織中,比如家庭、學校、單位、國家等等。每個不同的組織,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所以,同一人因不同的組織身份使其所遵循的核心價值觀是不同的。但義的指引是一致的,就是無論你身處怎樣的組織,都要尊從這個組織的核心價值觀去行事。
仁義。生活在人類這個組織中,每個人都不能只想自己,他的行為都要對他者有仁愛的行為關照,《中庸》:“仁者,人也?!薄腥蕫壑?,方可稱之為人。所以,儒家認為,在人類這個組織中所遵循的核心價值觀是仁愛,按照仁愛的核心價值觀指引去行事,這樣的行為是符合“義”的,這樣的行為就是仁義的行為。
情義?!抖Y記》:“門內之治恩掩義?!薄诩易濉⒓彝サ挠H人之間,當情與理兩種價值觀相碰撞時,情的價值觀高于理。即在親人之間行事,核心價值觀是情。情義要求在親人之間行事,要遵循情,這個核心價值觀,這樣去行事,是符合義的正當的行為。這樣行事的人,就是有情義的人。
信義?!芭笥延行拧保ā睹献印罚E笥阎g遵循的核心價值觀是信。信義要求,朋友之間要按照信,這一核心價值觀的指引去行事,這樣的行為是符合義的,是正當的。這樣行事的人是講信義的人。
道義。按著“道”的指引去行事就是符合義的行為。什么是道?道的本義是路徑?!肚f子》:“道行之而成”——道是人走出來的?!睹献印罚骸胺虻廊舸舐啡弧薄朗潜姸嗳俗叱鰜淼摹mn愈:“由是而之焉,之謂道”——道是眾多人由起點向著共同目標走出來的路徑。作為組織的道,就是組織內成員共同遵循的路徑,引申為組織成員心靈共同遵從的核心價值觀,組織成員會按相同的價值觀指引去行事。當然,這個組織包括人類組織,親人組織,朋友組織,以及其他任何可稱為組織的組織。所以,就組織而言,符合組織共有價值觀的行為,是符合道的義行,這樣行事的人,是講道義的人。
正義。“義,人之正路也”(《孟子》)——義是人行為的正確路徑。
按照“正”的指引去行事,就是符合義的行為。在一個組織內,什么是正的?什么是不正(斜、歪)的?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評判的標準就是組織的核心價值觀。符合組織核心價值觀的就是正的、正確的,就不是錯誤的,不是斜的、歪的。所以,在一個組織內,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就是符合義的行為,就是正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