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富靜,楊育強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詩經(jīng)》威儀觀探究
倪富靜,楊育強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
在《詩經(jīng)》中,威儀是指君王德行與容止方面的表現(xiàn)。外有威儀,則內(nèi)有其德;外無威儀,則內(nèi)無德行。但是,君王的威儀并非單純的個人行為,它關(guān)系著國家的政治管理和百姓的生產(chǎn)生活,具有政治法則的意義。所以,《詩經(jīng)》一再告誡君王要敬慎威儀。事實上,敬慎威儀是周朝統(tǒng)治者敬德心理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他們在政治和生活中重視人事的理性主義態(tài)度的表現(xiàn)。經(jīng)過北宮文子、孔子和孟子等人的闡釋和發(fā)揮之后,《詩經(jīng)》中的威儀觀才得以不斷豐富和完善。《詩經(jīng)》的威儀觀既是一種人格修養(yǎng)理論,也是一種政治管理理論,其中所體現(xiàn)的敬畏心理、理性態(tài)度和責(zé)任意識,具有現(xiàn)實意義,仍舊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反思。
《詩經(jīng)》;德行;威儀;敬畏;理性
在《詩經(jīng)》之中,“威儀”一詞多次出現(xiàn)。其中,《國風(fēng)·邶風(fēng)·柏舟》篇中出現(xiàn)1次;《小雅·甫田之什·賓之初筵》篇中出現(xiàn)4次;《大雅·生民之什·既醉》篇中出現(xiàn)2次;《大雅·生民之什·嘉樂》篇中出現(xiàn)1次;《大雅·生民之什·民勞》篇中出現(xiàn)1次;《大雅·生民之什·板》篇中出現(xiàn)1次;《大雅·蕩之什·抑》篇中出現(xiàn)3次;《大雅·蕩之什·烝民》篇中出現(xiàn)1次;《大雅·蕩之什·瞻卯》篇中出現(xiàn)1次?!吨茼灐で鍙R之什·執(zhí)競》篇中出現(xiàn)1次;《魯頌·駉之什·泮水》篇中出現(xiàn)1次,總計17次。茲將包含“威儀”一詞的詩句原文抄錄如下。
①威儀棣棣,不可選也?!对娊?jīng)·國風(fēng)·邶風(fēng)·柏舟》
②其未醉止,威儀反反?!缎⊙拧じμ镏病べe之初筵》
③曰既醉止,威儀幡幡。《小雅·甫田之什·賓之初筵》
④其未醉止,威儀抑抑。《小雅·甫田之什·賓之初筵》
⑤曰既醉止,威儀怭怭?!缎⊙拧じμ镏病べe之初筵》
⑥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洞笱拧ど裰病ぜ茸怼?/p>
⑦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洞笱拧ど裰病ぜ茸怼?/p>
⑧威儀抑抑,德音秩秩?!洞笱拧ど裰病ぜ贅贰?/p>
⑨敬慎威儀,以近有德?!洞笱拧ど裰病っ駝凇?/p>
⑩威儀卒迷,善人載尸?!洞笱拧ど裰病ぐ濉?/p>
僅僅從直觀上閱讀上述17處與“威儀”相關(guān)的詩句,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詩人們是結(jié)合“德”這個范疇來講“威儀”的。事實上,《詩經(jīng)》所講的“威儀”就是“德行”的外在化表現(xiàn)。外有威儀,則內(nèi)有其德;外無威儀,則內(nèi)無德行。由于君王的威儀與國家的政治管理緊密相關(guān),極大地影響著國家的政治統(tǒng)治,所以《詩經(jīng)》不斷強調(diào)“敬慎威儀”。結(jié)合《尚書》等相關(guān)史料,發(fā)現(xiàn)《詩經(jīng)》所講的“敬慎威儀”其實就是周朝統(tǒng)治者所講“敬畏德行”的具體要求。更為重要的是,經(jīng)過北宮文子、孔子、孟子等人的進一步解釋發(fā)展,“威儀”觀的主體不再僅僅局限于君王和臣子,而是擴展到每一個有德行的人;“威儀”觀的內(nèi)容也愈加豐富和充實?!对娊?jīng)》寫作的時代早已遠去,但《詩經(jīng)》威儀觀中所蘊含的智慧仍然具有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因此,筆者試從以下方面對《詩經(jīng)》中的威儀觀做一探究,冀以管窺之見,就教于方家。
在《詩經(jīng)》作者看來,人的威儀是人之內(nèi)在的德行得以外在化和具象化的表現(xiàn)方式。如《大雅·抑》開篇就講:“抑抑威儀,維德之隅?!泵珎髡f:“抑抑,密也。隅,廉也?!编嵭{云:“人密審于威儀抑抑然,是其德必嚴(yán)正也。古之賢者,道行心平,可外占而知內(nèi)。如宮室之制,內(nèi)有繩直,則外有廉隅?!保?]孔穎達疏曰:“言內(nèi)有其德,則外有威儀,與德之為廉隅也。”[1]這是說,古之賢人之所以有外在的威儀,是因為他們內(nèi)在具有美好的德行。外在的威儀之所以能夠彰顯內(nèi)在的德行,是因為外在的威儀氣象和內(nèi)在美好德行是互為表里的存在。也就是說,古人所具有的威儀氣象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并不是偽裝。這種美好的威儀之象并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不斷學(xué)習(xí)和修養(yǎng)的結(jié)果。
除了“抑抑威儀,維德之隅”這條綜論之外,《詩經(jīng)》中其他地方所說的“威儀”都是特指某個君主或者大臣而言的。例如,《大雅·假樂》用“威儀抑抑,德音秩秩”來贊美周成王之德。毛傳曰:“抑抑,美也。秩秩,有常也?!编嵭{云:“抑抑,密也。秩秩,清也。周成王立朝之威儀致密無所失,教令又清明,天下皆樂仰之?!笨追f達疏曰:“有儀可愛,有德可慕,故天下皆樂仰之?!保?]這是說,周成王有較好的德行修養(yǎng),因此具有威儀之象。在朝堂上,他的行為舉止合乎禮儀,能夠成為臣子們效法的榜樣。所以,臣子們也能夠勤勉為政而“不解于位”,從而使民“有塈”。毛傳曰:“塈,息也。”更為重要的是,他能夠依照天道四時的運行規(guī)律發(fā)布政令,從而使百姓的生活安詳和樂。因此,他的言教政令能夠成為四方人民的綱紀(jì)法則,受到百姓的愛戴和仰慕。正因為這樣,詩人才會用“德音秩秩”來形容周成王所具有的美好威儀。
再如《大雅·烝民》講:“古訓(xùn)是式,威儀是力?!编嵭{云:“式,法也。力猶勤也。勤威儀者,恪居官次,不解于位也。是順從行其所為也。顯明王之政教,使群臣施布之?!笨追f達疏曰:“至于為臣,則以古昔先王之訓(xùn)典,于是遵法而行之,在朝所為之威儀,于是勤力而勉之?!保?]結(jié)合詩的上下文內(nèi)容可知,宣王臣子仲山甫生來就具有美好的德行。這種美好的德行不僅表現(xiàn)在“令儀令色”“小心翼翼”的容貌顏色中,更表現(xiàn)在他為政時的勤勉努力中,即詩中所說的“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正是因為仲山甫擁有美好的威儀,所以當(dāng)他出外發(fā)布宣王的政令時,四方諸侯都會積極響應(yīng)。仲山甫外出時所乘的車馬以及陪伴的隨從都是與眾不同的,即詩文中所說的“四牡業(yè)業(yè),征夫捷捷”。毛傳曰:“業(yè)業(yè),言高大也;捷捷,言樂事也?!弊鳛橐幻桓邫?quán)重的臣子,仲山甫能夠勤勉不怠地實行宣王的政令,努力使國家政治趨于安定和諧,最后造就“周室中興”的政治局面。所以,他的威儀是一種力量,即詩人所說的“威儀是力”。這更加說明,古人所講的“威儀”并不是一種偽善、偽裝,而是一種真正的自律修養(yǎng)在人之言行舉止中的體現(xiàn)。
另外,“棣棣”“反反”“孔時”等都是用于形容美好威儀的詞語?!囤L(fēng)·柏舟》是圍繞一位具有美好德行卻得不到君主賞識和任用的臣子展開敘述的,故詩文用“威儀棣棣,不可選也”彰顯這位仁人的美德。毛傳說:“君子望之儼然可畏,禮容俯仰各有威儀耳。棣棣,富而閑習(xí)也。物有其容,不可數(shù)也?!笨追f達疏曰:“又有儼然之威,俯仰之儀,棣棣然富備,其容狀不可具數(shù)。內(nèi)外之稱,其德如此。今不見用,故己所以怨?!币簿褪钦f,這位仁人君子擁有美好的威儀,遠遠望去,他的氣象讓人覺得敬畏;細細看來,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合乎禮儀的。再結(jié)合“棣棣”一詞可知,他在各個場合都能夠保持美好的威儀。鄭玄認(rèn)為,這是他“德備”的體現(xiàn)[1]。正是因為他是一位真正擁有美好威儀的仁人君子,所以他不明白自己為何得不到君王的賞識,故感傷自己不被君王任用和信賴,才會因為小人的讒害而內(nèi)心不得安寧。即是說,賢能之人無用武之地,被排擠在政治管理的邊緣地位。當(dāng)時君王的昏庸無為可見一斑。
“威儀反反”在《小雅·賓之初筵》和《周頌·執(zhí)競》中各出現(xiàn)了一次,都是用于形容大臣的威儀。按照小序的說法,《小雅·賓之初筵》是衛(wèi)武公所作,旨在批判周幽王君臣上下飲酒無度的無禮行為。詩文先講古代燕飲之禮樂制度,再言周幽王舉行燕飲不能遵守先王所定的禮樂制度,行為失禮,最后說臣民也受到周幽王的影響而在行為舉止中表現(xiàn)出無禮。其言曰:“其未醉止,威儀反反”,毛傳曰:“反反,言重慎也”,鄭玄箋云:“此言賓初即筵之時,能自敕戒以禮?!保?]可知,此處的“反反”是用于描寫周幽王之臣子的謹(jǐn)慎氣象。整句詩是講,在燕筵開始時,周幽王的臣子們還沒有喝醉,故都能夠以禮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夠謹(jǐn)慎而為,維護自己的威儀之象。詩人之所以先講“其未醉止,威儀反反”,是因為下文還有“醉止”之后的狀況敘述,實質(zhì)是為下文做鋪墊。
《周頌·執(zhí)競》是周成王與臣子祭祀武王而形成的一首樂歌,其言曰:“降福簡簡,威儀反反?!编嵭J(rèn)為,“反反”是“順習(xí)之貌”。所以,孔穎達說:“此時祭之末節(jié),人多倦而違禮,故美其禮無違者。”[1]即是說,此處的“反反”主要是為了說明助祭者之容貌得體合儀。周成王擁有美好的德行,為臣子做出了好的榜樣。因此,周成王之助祭之臣也有恒德。在整個祭祀的過程中,他們始終能夠以禮儀制度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使整個祭祀得以順利完成。從詩文一開始所說的“執(zhí)競武王,無競維烈。不顯成康,上帝是皇”可知,助祭之臣的“威儀反反”是他們敬畏心理的一種體現(xiàn)。這種敬畏,既是對于天命的敬畏,也是對于武王所成就的功業(yè)的敬畏。
《大雅·既醉》是講述周成王祭祀宗廟以及酬謝群臣的詩,其中所闡述的威儀思想既是對助祭臣子的贊美,更是對周成王的贊美。詩文說:“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毛傳曰:“言相攝佐者,以威儀也?!编嵭{云:“朋友,謂群臣同志好者也。言周成王之臣,皆有仁孝士君子之行,其所以相攝佐威儀之事。”孔穎達曰:“其所以相攝佐者,以威儀之事也。由祭饌則潔清而美,助者又善于威儀,當(dāng)神之意,故公尸以善言告王也?!庇盅浴巴x孔時,君子有孝子?!编嵭{云:“孔,甚也。言周成王之臣威儀甚得其宜,皆君子之人,有孝子之行。”[1]這是說,在周成王美好德行的教化之下,其臣子也都有美好的德行,能夠以威儀之象來助祭,即“攝以威儀”。具體來說,助祭的臣子熟悉祭祀活動中的各種禮節(jié)儀式,能夠使自己的言語行為符合禮儀的規(guī)定和要求,能夠適時而動,即“孔時”,從而使整個祭祀得以順利完成。事實上,這首詩是通過祭祀這件事來表現(xiàn)周成王執(zhí)政的清明。
由是可知,《詩經(jīng)》所說的“威儀”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威儀既指威嚴(yán)的氣象,也指合乎禮儀的行為,更是敬畏和謹(jǐn)慎心理的外現(xiàn)。從具有美好威儀的周成王身上,不僅可以看到他對天命的敬畏,更可以看到他對民眾的愛護。因此,詩人用“德音秩秩”來說明周成王的美好威儀。從具有美好威儀的仲山甫身上,不僅可以看到他對王命的敬畏,也可以看到他對政務(wù)的勤勉??傊醯皿w的容止禮儀是其內(nèi)心美好德行的彰顯。此外,從《大雅·既醉》和《周頌·執(zhí)競》等詩中,也可以看出,君主的美好威儀是民眾效法而為善的榜樣,具有教化的作用。
在《詩經(jīng)》作者看來,外在威儀的失卻是內(nèi)在德行不善的體現(xiàn)。在申明了“其未醉止,威儀反反”之后,《小雅·賓之初筵》下文說:“曰既醉止,威儀幡幡?!薄霸患茸碇梗x怭怭。”毛傳曰:“幡幡,失威儀也。怭怭,媟嫚也?!保?]鄭玄箋云:“此言賓初即筵之時,能自敕戒以禮。至于旅酬,而小人之態(tài)出。言王既不得君子以為賓,又不得有恒之人,所以敗亂天下率如此也。”[1]這是說,在參加筵燕的過程中,周幽王的臣子不能夠始終以禮儀制度節(jié)制自己的行為,喝酒無度致醉。結(jié)合下文敘述可知,周幽王的臣子們喝醉之后,大聲呼喊叫嚷,打翻杯盤器皿,四處亂走,很快便表現(xiàn)出“幡幡”“怭怭”等沒有威儀的行為。按照《毛詩小序》的說法,周幽王無德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飲酒無度,從而使得臣子們也沉湎飲酒而沒有威儀。因此,衛(wèi)武公作《賓之初筵》來批判周幽王及其臣子的這種行為。
《大雅·板》曰:“威儀卒迷,善人載尸”,鄭玄箋云:“王方行酷虐之威怒,女無夸毗以形體順從之,君臣之威儀盡迷亂。賢人君子則如尸矣,不復(fù)言語。時周厲王虐而弭謗?!边@是說,周厲王逆天悖德,實行殘暴的政治統(tǒng)治,但其臣子前恭后仰地助紂為虐[1]。因此,君臣上下威儀盡失,德行盡丟??追f達認(rèn)為,這句詩旨在責(zé)備臣子,告誡他們不要從君之惡。歷史上的周厲王昏庸無德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禁止民眾發(fā)表關(guān)于政事的言論,最后導(dǎo)致善人君子不敢說話,就好像行尸走肉一般?!洞笱拧ふ懊分械摹安坏醪幌椋x不類”也是周幽王無德的體現(xiàn)。毛傳曰:“類,善。”鄭玄箋云:“吊,至也。王之為政,德不至于天矣,不能致征祥于神矣,威儀又不善于朝廷矣?!保?]這是說,周幽王昏庸無能,上不能以德敬天,下不能以威儀率民,最后導(dǎo)致天怒民怨,國破家亡。
由是可知,周幽王及其大臣缺乏節(jié)制和適度之德,所以才會在筵席中喝醉酒,丑態(tài)盡出,完全丟失自己該有的威儀。周厲王實行殘暴的政治統(tǒng)治,禁止民眾發(fā)表言論,但是其臣子不但不去勸諫,反而助紂為虐。這既說明周厲王對周朝“敬德保民”的德政傳統(tǒng)的忘卻,也表明其臣子的平庸無能。周幽王在為政過程中沒有威儀,這既表現(xiàn)出其敬畏之心的缺乏,更表現(xiàn)出其責(zé)任意識的淡薄??梢?,即使是不好的行為,君主的一言一行也仍舊具有示范作用,依舊會成為臣民效法的對象。
由上述兩個方面的論述可知,威儀并不僅僅是君王的個人行為。君王的威儀關(guān)乎國家政治的興衰成敗,更關(guān)涉百姓生活的幸福安康。就如《大雅·既醉》《大雅·假樂》和《周頌·執(zhí)競》詩中所描寫的那樣,周成王有美好的德行,言行舉止合乎禮儀,政令決策合乎民心。受他的影響,諸臣也都能以威儀攝事。因而整個國家政治表現(xiàn)出一片太平和樂之象。亦如《大雅·民勞》《大雅·板》和《大雅·瞻卯》中所描寫的,受到周幽王和周厲王無德行為的影響,臣子們在各個方面都缺乏威儀。周厲王和周幽王缺乏德行,實行殘暴的政治統(tǒng)治。百姓對于苛雜的賦稅徭役不堪重負(f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最后的結(jié)果只能是國破家亡。上者的威儀就是一個標(biāo)桿,具有導(dǎo)向作用,直接關(guān)系到國家政治管理的成敗。因此,《詩經(jīng)》作者一再勸誡君王要敬慎威儀。
《大雅·抑》曰:“敬慎威儀,維民之則”,鄭玄箋云:“則,法也。”[1]這是說,衛(wèi)武公告誡君主“宜用賢者,使其慎儀”。這是因為,賢人有正直美好的德行,能夠教化民眾向善為善,因而成為四方民眾仰慕順從的榜樣。也就是說,賢臣擔(dān)負(fù)著教化之責(zé),故必須要以謹(jǐn)慎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言行舉止。下文又言“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這是衛(wèi)武公勸諫君王要謹(jǐn)慎政教命令,恭敬地對待在朝時的威儀,使自己的一切行為安審美善[1]。對于民眾而言,政教命令就是行動的指揮原則和方向,與他們的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guān)。如果政令總是朝令夕改,那么百姓的生活也會混亂不堪。因此,君主必須要經(jīng)過深思熟慮和周全計劃后再頒布政令??傊?,作為國家的統(tǒng)治者和管理者,君王和大臣必須要以謹(jǐn)慎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容止。好的容止可以使民眾向善,反之則會使民眾為惡。
《大雅·民勞》講“敬慎威儀,以近有德”,這是召穆公勸誡周厲王謹(jǐn)慎對待自己的容止禮儀,接近有德的賢人,努力使百姓擺脫勞苦的生活狀態(tài)[1]。周厲王昏庸無德,不準(zhǔn)國人談?wù)撜拢`者盡殺。所以,召穆公勸誡周厲王自修德行、謹(jǐn)言慎行,從而贏得賢人的親近,以長久地保有政權(quán)?!遏旐灐ゃ肥且皇醉灀P魯僖公修泮宮的樂歌,其中的“穆穆魯侯,敬明其德。敬慎威儀,維民之則”是對僖公的美好德行和威儀的充分肯定。鄭玄箋云:“則,法也。僖公之行,民之所法效也?!笨追f達疏曰:“言穆穆然美者,是魯侯僖公能敬明其德,又敬其舉動威儀,內(nèi)外皆善,維為下民之所法則也。”[1]由此可知,魯僖公之所以能謹(jǐn)慎小心地對待自己的威儀,是因為他內(nèi)心中是敬德的。魯僖公的美好德行和威儀為民眾樹立了好的榜樣,成為他們向善行善的參照標(biāo)準(zhǔn)。
君王的典范式的威儀具有法則和榜樣的意義,是民眾和后世之人學(xué)習(xí)的楷模,與國家的政治安定息息相關(guān)。因此,敬慎威儀不僅意味著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更意味著擔(dān)當(dāng)意識和責(zé)任意識。所以,北宮文子才會說:“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臣有臣之威儀,其下畏而愛之,故能守其官職,保族宜家。順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保?]
通過總結(jié)夏殷滅亡的教訓(xùn),周初統(tǒng)治者看到了君王的德行對于政治統(tǒng)治的重要意義,就如陳來先生所說的:“周朝統(tǒng)治者明確認(rèn)識到君主的個人德行與政治的道德行格對維持政治穩(wěn)定性的重要作用。周朝統(tǒng)治者一開始就是從‘小邦周’(對于‘大邦殷’)的道德性來確立其取代商殷的合法性”[3]。透過《周書·召誥》和《周書·康誥》等典籍中的相關(guān)記載,可以充分感受到周朝統(tǒng)治者對于德行的重視。如上文所述,威儀是德行的外在表現(xiàn),因此,《詩經(jīng)》中的“敬慎威儀”實是周朝統(tǒng)治者敬畏德行之傳統(tǒng)的重要表現(xiàn),也就是周朝統(tǒng)治者在敬畏德行方面的具體要求。
《周書·召誥》講:“王其疾敬德,相古先民有夏”,孔安國傳曰:“言王當(dāng)疾行敬德,視古先民有夏之王,以為法戒?!保?]意思是說,周成王應(yīng)當(dāng)以大禹為榜樣和法戒,培養(yǎng)自己的美好德行,以長久地繼承天命。《周書·召誥》又講:“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孔穎達疏曰:“故為其德,不可不敬也。王必敬為此不可不敬之德,則下民無不敬奉其命矣。民奉其王命,是化行也?!边@是說,如果周成王能夠以敬畏之心對待德行,那么民眾也會以敬畏的態(tài)度奉行王命,即周成王敬畏德行的這項行為本身就具有教化的意義?!吨軙ふ僬a》還講:“惟不敬厥德,乃早墮厥命”[4],意思是說,殷紂王不敬畏德行,所以才會墜失其王命。以上這些勸誡并非空穴來風(fēng),而是源自于召公對夏、商兩朝滅亡教訓(xùn)的總結(jié)。以史為鑒,召公一再勸誡周成王要敬畏德行,以長久地保有天命。
《康誥》也是《尚書·周書》中的一篇重要文獻,是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舊地民眾時所作訓(xùn)誡語錄的集合。其言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笨装矅鴤髟唬骸疤熘谌耍瑹o有親疏,惟有德者則輔佑之。民之于上,無有常主,惟愛己者則歸之。”[4]意思是說,上天只會將天命賦予那些具有美好德行的人;民眾只會歸附那些用仁愛之心對待自己的君主。言下之意,惟有以敬畏的態(tài)度對待德行并且實行德政,康叔才能夠得到上天的肯定和殷商故地民眾的認(rèn)可,從而長久地保有統(tǒng)治和管理的資格。由此可見,周初的統(tǒng)治者非常重視“敬德”和“保民”。
那么,周朝統(tǒng)治者何以這么重視“敬德”呢?這是因為他們對于天命有了更為理性的認(rèn)識。鑒于夏殷滅亡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周朝統(tǒng)治者不再單純地憑恃天命,深刻地認(rèn)識到人的活動在天命轉(zhuǎn)移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透過歷史這面明鏡,周朝統(tǒng)治者發(fā)現(xiàn),上天不僅是王命的授予者,更是人間政務(wù)的監(jiān)督者。如果統(tǒng)治者不能敬德保民,那么上天就會剝奪他的王命。正是有了這種理性認(rèn)識,周朝統(tǒng)治者才會強調(diào)“惟命不于?!保艜匾暯y(tǒng)治者的德行和修養(yǎng),才會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實行德政的重要意義。
分析《詩經(jīng)》中與“威儀”相關(guān)的17處詩文可知,君王的威儀是與其德行緊密相關(guān)的。因此,筆者以為,《詩經(jīng)》中所講的“敬慎威儀”思想就是“敬德”思想的具體化表現(xiàn)。而周朝統(tǒng)治者的敬德心理本又源于他們對天命的理性認(rèn)識。故此,“敬慎威儀”也是周朝統(tǒng)治者敬畏天命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也是周朝統(tǒng)治者在政治和生活中注重人事的理性主義思路的體現(xiàn)。遺憾的是,雖然周初統(tǒng)治者認(rèn)識到了統(tǒng)治者的德行對于政治統(tǒng)治的重要意義,但是周朝仍舊沒有走出由興盛到衰敗的歷史輪回。從《大雅·既醉》《大雅·假樂》《周頌·執(zhí)競》到《小雅·賓之初筵》《大雅·瞻卯》《大雅·板》,可以看到從周成王的“有威儀”到周幽王和周厲王的“無威儀”之變化過程;可以看到周之統(tǒng)治由安定興盛到混亂衰亡的歷史進程。只有站在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審視,才能夠深刻感受《詩經(jīng)》強調(diào)“敬慎威儀”的意義。只有縱觀歷史興衰成敗的歷程,才能夠吸取經(jīng)驗教訓(xùn),更好地繼往開來。
《詩經(jīng)》中所說的“威儀”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不斷被后人學(xué)習(xí)和總結(jié),在歷史上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雖然《詩經(jīng)》寫作的時代早已遠去,但作為人格修養(yǎng)理論和政治管理理論,《詩經(jīng)》威儀觀所閃爍的智慧光芒是經(jīng)久不衰、歷久彌新的。
據(jù)《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衛(wèi)襄公與其大臣北宮文子在楚國,北宮文子發(fā)現(xiàn)楚國令尹缺失臣子該有的威儀,表現(xiàn)出君主才有的威儀。也就是說,楚令尹的言行舉止與他的地位不相匹配。所以,北宮文子斷定楚令尹將會有禍患。緊接著,衛(wèi)襄公就與北宮文子討論“威儀”相關(guān)問題。結(jié)合《詩經(jīng)》中有關(guān)“威儀”的記述,北宮文子說:“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象,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2]。綜合上面的內(nèi)容可知,北宮文子很全面地總結(jié)了《詩經(jīng)》所說“威儀”的內(nèi)容。由此也可以知道,威儀涉及人的氣象、行為、言語、德行等方方面面,不是抽象和空洞的,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修養(yǎng)。從“可畏”“可愛”“可則”“可法”“可象”“可樂”等詞可知,只有經(jīng)過不斷地學(xué)習(xí)和修養(yǎng),君王才會“有威儀”,從而成為臣民效法和仰慕的對象。
此外,孔子、孟子等人進一步傳承和發(fā)揚了《詩經(jīng)》中的“威儀”觀。例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總結(jié)《詩經(jīng)》“威儀”的內(nèi)容時說到“施舍可愛”。何謂“施舍可愛”呢?筆者認(rèn)為,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也是他對弟子子張所說的為政時要“惠而不費”[5]。即是說,君主以惠政對待百姓時,并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施舍姿態(tài),而是根據(jù)百姓的需求和需要因勢利導(dǎo)。只有這樣,才會達到“惠”而“不費”的目的,也才會讓民眾覺得“可愛”??鬃舆€講“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5]也就是說,君子不以對方人數(shù)的多少和勢力的大小而改變自己莊嚴(yán)的態(tài)度,所以表現(xiàn)出“泰而不驕”的容貌氣象。有德行的君子能夠謹(jǐn)慎地對待自己的容止舉動,所以讓人覺得可敬可畏。這就是一種威儀之象,且“威儀”之“威”應(yīng)當(dāng)是“威而不猛”。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此處用的是“君子”,也就是說,在孔子的時代,“威儀”不再僅僅就君主和大臣而言,更多是就有德行的君子而言。筆者認(rèn)為,這是在主體方面對《詩經(jīng)》所講的“威儀觀”做出的進一步闡釋和發(fā)揚。
通讀《大雅·假樂》《大雅·既醉》可知,周成王用自己美好的德行和威儀為臣民做出了榜樣,成為臣民向善為善的榜樣。讀《大雅·板》《大雅·民勞》等詩亦可知,周幽王和周厲王施行殘暴的統(tǒng)治,最后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也就是說,君王的威儀具有教化作用,但是,這種教化并不是通過空洞的說教來完成的,而是通過以身作則來實現(xiàn)的。所以,孔子將“威儀”中的這一內(nèi)涵具體化,提出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的千古箴言,為賢明君王的德教政治提供了哲學(xué)依據(jù)。
孟子講:“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意思是說:“言語淺近,意義卻深遠的,這是‘善言’;所操持的簡單,效果卻廣大的,這是‘善道’。君子的言語,講的雖是常見的事情,可是‘道’就在其中;君子的操守,從修養(yǎng)自己開始,從而使天下太平?!保?]其實,這就是北宮文子所說的“言語有章”。也就是說,有德的君子能夠謹(jǐn)慎地對待自己的言行,因此,他的言行能夠為別人帶來好的影響。孟子還講:“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币馑际钦f:“動作容貌合于禮儀規(guī)定和要求,是具備盛德之體現(xiàn)?!保?]筆者認(rèn)為,這就是北宮文子所說的“周旋可則,容止可觀”。當(dāng)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達到很高的境界時,他的言語動作就會自然而然地符合禮儀的規(guī)定和要求,成為具有威儀之象的君子。
經(jīng)過北宮文子、孔子、孟子等人的進一步闡釋和發(fā)揮,威儀觀的主體在不斷擴大,威儀觀的內(nèi)容在不斷豐富?!对娊?jīng)》威儀觀之所以能夠得到后人的傳承發(fā)揚,就在于其中蘊含著超越時空的智慧和意義。對于個人而言,《詩經(jīng)》的威儀觀是一種人格修養(yǎng)理論;對于為政者而言,《詩經(jīng)》的威儀觀是一種政治管理理論。尤其重要的是,為政者的威儀具有以上率下的法則意義。所以,《說文解字注》才會做出解釋說:“威,姑也。引申為有威可畏”[7]“儀,度也。度,法制也。”[7]
綜上所述,《詩經(jīng)》中與“威儀”相關(guān)的內(nèi)容集中在《雅》《頌》部分,大多都是在講君主和臣子的威儀。外在的威儀與內(nèi)在德行互為表里,二者并行不悖,不可分離。德行修養(yǎng)并不是一件抽象和空洞的事情。更為重要的是,在《詩經(jīng)》作者看來,君主和臣子的威儀并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是關(guān)系國家政局和民眾生活的政治行為。因此,《詩經(jīng)》一再勸誡君主以恭敬和謹(jǐn)慎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威儀,從而為臣民和后世樹立榜樣。結(jié)合周初“敬德保民”的思想,我們發(fā)現(xiàn),《詩經(jīng)》中的“敬慎威儀”是周朝統(tǒng)治者“敬德”思想的具體要求。而周朝統(tǒng)治者的敬德本就源自他們對于天命的理性認(rèn)識。因此,《詩經(jīng)》中的“敬慎威儀”體現(xiàn)出周朝統(tǒng)治者對于天命的敬畏,也體現(xiàn)出他們在政治活動中重視人事的理性主義思路。
經(jīng)過北宮文子、孔子、孟子等人的進一步闡釋和發(fā)揮,《詩經(jīng)》的威儀觀才能夠不斷豐富和完善?!对娊?jīng)》中的威儀觀之所以能夠得到后人的重視,就在于其中所體現(xiàn)的敬畏心理、理性態(tài)度和責(zé)任意識均是超越時空的智慧,具有普遍意義。就當(dāng)下而言,無論是作為人格修養(yǎng)理論還是政治管理理論,《詩經(jīng)》中的威儀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都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和反思的。
[1] 毛詩正義[C].鄭玄,注,孔穎達,疏//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2] 春秋左傳正義[C].杜預(yù),注,孔穎達,疏//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6.
[4] 尚書正義[C].孔安國,傳,孔穎達,疏//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5]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6]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7]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AN ANALYSISOF THE AUGUST DEPORTMENT IN THE BOOK OF SONGS
NIFujing,YANG Yuqiang
(Graduate School,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Beijing 100091,China)
In The Book of Songs,the august deportment refers to the emperor's appearance and performance,which are in accordancewith their virtue.If the emperor has the august deportmentexternally,he also has virtue internally and vice versa.However,the emperor's august deportment is not a simple question of individual behavior,instead,it is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politicalmanagement an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has political and legal implications.Therefore,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mperors to treat their august deportment reverently and prudently.In fact,treating their august deportment reverently and prudently reflects their reverence for virtue and their emphasis on human activities in politicalmanagement.The explanation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makes the theory of the august deportment in The Book of Song rich and perfect.In The Book of Songs,the august deportment is not only a theory of personality cultivation,but also a theory of politicalmanagement.The reverent psychology,rational attitude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t reflects are of universal significance,and are worth studying and reflecting.
The Book of Songs;virtue;the august deportment;reverence;rationality
I207.222
A
1673-1751(2017)05-0116-07
2017-06-23
倪富靜(1990-),女,甘肅武威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哲學(xué)。
河南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