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仙
摘要: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的語言精練,韻律優(yōu)美,寓意深刻,是最美的語言。在粵教翔云數字教材應用平臺下的小學低年級古詩詞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其音頻性、直觀性、有趣性和機動性,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同時,催生學生的文化品位,讓以“文化“情感”為核心的古詩詞材料在課堂上生根發(fā)芽。
關鍵詞:粵教翔云數字教材應用平臺、古詩詞、融合、教學
中國古典文化源遠流長,在幫助華夏兒女厚植文化精神的同時,也在鞭策著民族文化砥礪前行。而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它的語言精練,韻律優(yōu)美,寓意深刻,是最美的語言,它的美是多層次、多方位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了小學低年級古詩詞的教學目標,其指出,古詩詞閱讀要以主動、深刻為原則,感受古詩詞當中的文化、語言與情感。但對理解能力尚淺和人生閱歷有限的小學生而言,古詩詞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習古詩詞呢?
隨著教育技術手段的更新和發(fā)展,獲取教學資源的途徑越來越多。粵教翔云數字教材應用平臺進入了中小學課堂,成為了現(xiàn)在教學的一種新模式。它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潛能,是教學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浗滔柙茢底纸滩膽闷脚_的出現(xiàn)為古詩詞教學開辟了新的道路:借助文字、圖像、音頻和動畫等載體的互相搭配,教師能夠為學生展示畫面,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精神內涵,相較于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新平臺下的古詩詞教學聲音優(yōu)美,動畫有趣,能夠較為顯著地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學更為直觀、生動、全面,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感受古詩詞的藝術魅力,用感官去了解文化,隨后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
一、發(fā)揮音頻的作用,讀準字音,為誦讀打好基礎
低年級的古詩詞教學中,認字、識字是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基本前提,提高學生的文字積累量,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漢字文化,有關教學才能順利開展。在基礎識字教學活動中,要用更為生動、有趣的方法引導小學生長時間的主動學習文字知識,從而為后續(xù)古詩詞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奠基工作。而粵教翔云數字教材應用平臺為我們提供了大量規(guī)范的語音原音示范,借助技術下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同時開展視聽學習,借由感官的認知來掌握文字知識,實現(xiàn)了點讀、跟讀,視聽協(xié)同學習。孩子們可以“哪里不會點哪里,輕松來把讀音記!”,讓他們在點一點、聽一聽、讀一讀中,輕輕松松就把古詩詞中的生字讀通,掃除語言障礙。
二、結合文、聲、圖、影,進行誦讀渲染,體悟詩情
俗話說:“七分詩三分讀?!庇纱丝梢姽旁娫~學習時誦讀的重要性。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由于古詩詞有一定的格律、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所以誦讀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讀,它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閱讀感悟的催化劑。在教學中,古詩詞教學的關注點不能完全放在詩詞知識上,更要強調詩歌、文化、情感的價值,讓古詩詞素材去熏陶學生,從而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想象入境,這樣才能讀出古詩詞的音樂美、語言美和形式美,真正體會到古代文化的優(yōu)美。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依靠形象、色彩的展示來形成思維?!睂τ诘湍昙壭W生來說,直觀的教學素材遠比抽象的材料更容易理解,當“詩意”出現(xiàn)在課堂上,體會詩意就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浗滔柙茢底纸滩膭t將內部增設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資源帶入到了教學活動當中,借助情境動畫,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大大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能讓詩人所表達的景象具體化,學生通過語音和畫面獲取情感體現(xiàn),加強對古詩詞的認知和理解,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進入古詩詞描繪的意境。
三、設計模塊,訓練鞏固
低年級的古詩詞學習,除了誦讀,理解和鞏固也很重要,必要的訓練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詞,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在粵教翔云數字教材應用平臺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選擇作業(yè)模塊,設計一些小練習,如:看圖選詩意、詩句排列、按順序排列詩意圖片、背詩句等。數據系統(tǒng)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匯總,從作業(yè)提交、課堂互動、課外積累等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檢測,從而了解學生對于古詩詞知識的掌握水平,輕輕松松幫孩子掌握重點難點,提高復習和鞏固效率。
總之,在粵教翔云數字教材應用平臺下的小學低年級古詩詞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其音頻性、直觀性、有趣性和機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感知古詩詞的韻律,掌握古詩詞的深層內涵?;浗滔柙茢底纸滩膽闷脚_與古詩詞的有效融合,既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又促進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更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質量。
注:本文系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試點校、試點區(qū)專項科研課題(課題批準號:TSGCKT20211)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