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作為《紅樓夢》中的重量級人物,薛寶釵是大眾眼中“品格端方、容貌豐美”的乖乖女,也是賈寶玉未來擇媳的有力競爭者,不可避免與賈府“老祖宗”賈母構(gòu)成一對復(fù)雜、奧妙而又特殊的人物關(guān)系。那么賈母對寶釵究竟是什么態(tài)度呢?
含蓄蘊(yùn)藉是《紅樓夢》創(chuàng)作美學(xué)的一大特點,賈母與寶釵的關(guān)系如不加細(xì)辨,確實很難清淺見底,常?!耙獬鐾狻薄2簧僮x者認(rèn)定賈母“舍黛取釵”,主要基于以下三點。一是主動為寶釵操辦生日,而黛玉則無此待遇。二是曾經(jīng)數(shù)次褒揚(yáng)寶釵,如第35 回中,賈母當(dāng)著眾人的面說,“從我們家四個女孩兒算起,全不如寶丫頭”;第38 回,寶釵幫湘云張羅請客,賈母又稱贊道:“我說這個孩子細(xì)致,凡事想的妥當(dāng)。”三是對寶釵的揣摩逢迎表面首肯,第22 回,“寶釵深知賈母年老之人,喜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食,便總依賈母往日素喜者說了出來。賈母更加歡悅”。
但我們細(xì)校前八十回,就會發(fā)現(xiàn)寶釵其實并未進(jìn)入賈母的法眼。首先,賈母曾經(jīng)語氣嚴(yán)厲地批評過寶釵。賈母帶劉姥姥等人游賞蘅蕪苑,看到寶釵房間過于簡樸,當(dāng)即表示不以為然,警告寶釵“也不要很離了格兒”。其次,寶釵也曾公開表示對賈母的不滿。賈母對后來的薛寶琴寵愛備至,惹得寶釵醋意滿滿:“我就不信我那些兒不如你。”再者,在一些重要場合賈母也刻意流露出疏遠(yuǎn)寶釵之意。元宵節(jié)賈府?dāng)[家宴,無論在花廳,還是后因夜深寒冷轉(zhuǎn)到暖閣,賈母都特意安排寶琴、黛玉、湘云坐在她身邊,而寶釵則被冷落一旁。種種跡象表明,賈母在利用不同時機(jī),表達(dá)她對寶釵的排斥與冷淡。
那賈母稱贊寶釵又做何解釋呢?“從我們家四個女孩兒算起,全不如寶丫頭”,這話既非隨口無心之語,也不是內(nèi)心真實表露。所以口出此言,首先是賈母和王夫人暗中較勁時的無奈之舉。兩人的較量,是書中不爭的事實,“彼此心照不宣,而表面上又好像若無其事”。既有較量,就得出招。賈母有時會在眾人面前有意無意批評、壓服兒媳,顯示自己地位猶在。王夫人作為賈府的實權(quán)派,會偽裝,會籠絡(luò)人,也很有手腕,初期對賈母多采取守勢,極少直接接招,一般人很難參透其心機(jī),精明如探春者,都說王夫人“那么佛爺似的,事情上不留心”,賈寶玉一時更難辨其質(zhì)。賈母在第35 回說王夫人“不大說話,和木頭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顯好”,王夫人并未回嘴,但站在一旁的寶玉倒替她打抱不平,當(dāng)面反駁道:“若這么說,不大說話的就不疼了?”聰明的賈母立即發(fā)現(xiàn)批評王夫人并不得人心,著實有幾分難堪,也深感和王夫人當(dāng)面交鋒,自己不僅沒有勝算,還可能會失分丟面兒,無奈之下只能顧左右而言他,將寶釵表揚(yáng)一番,畢竟寶釵剛剛恭維過自己,而且很明顯寶釵屬于王夫人陣營一員。王夫人也心知肚明,立即表示贊同,算是給了賈母一個臺階下。無獨有偶,第46 回賈母借賈赦欲討鴛鴦做妾,又向王夫人發(fā)了火,而這次卻是探春為其申辯,害得賈母只得裝傻作癡,承認(rèn)自己“老糊涂了”,還求助寶玉和鳳姐來圓場。其次,賈母贊揚(yáng)寶釵也是一種“禮上面子情兒”,明顯地將寶釵當(dāng)成外人,而將黛玉看作自己人,因為元春已出嫁,“四個女孩兒”只能是迎、探、惜和黛玉,作為家長,表揚(yáng)別人家的孩子順理成章。
為寶釵過生日也不代表賈母的真心推崇。寶釵生日確比黛玉過得隆重,賈母主動蠲資,又是擺酒,又是請戲,看似一時風(fēng)頭很盛。實際上這是賈母提醒大家注意,寶釵已到“將笄之年”,暗含逐客的良苦用心。而且賈母聲勢大、雨點小,僅出二十兩銀子,連鳳姐都半開玩笑抱怨:“這個夠酒的?夠戲的?”
對寶釵的種種討好之舉,賈母一般順勢而為,不會直接拒絕,給寶釵難堪。但我們在54 回看到賈母對夜宵“不是油膩膩的就是甜的”的抱怨,可知她并非喜吃甜爛之食,看到賈母對《八義記》“鬧得我頭疼,咱們清淡些才好”的反感中,可知她也不喜歡熱鬧戲文。因為常人看來寶釵也確有長處,“人多謂黛玉所不及”。賈母必須經(jīng)常順從、附和眾意,不能動輒使用否決權(quán),這樣才能團(tuán)結(jié)人,借以維護(hù)自己的地位。正如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所言:“無限制的權(quán)力”只是一種幻想。作為一個睿智的長者,賈母還是精于人情應(yīng)酬,懂得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
那么,賈母為何不喜歡溫和持重、廣有人脈的寶釵呢?
首先,心性品格難以認(rèn)同。較之紅樓中諸多標(biāo)榜憐貧恤老、實則陰狠毒辣的兩面人,賈母的悲憫慈愛真心實意、一以貫之。作為封建大家庭的“老祖宗”,賈母對兒孫們可謂關(guān)愛備至。迎、惜兩春已無生母,探春雖有生母趙姨娘,但不著調(diào),她們“都跟在祖母這邊一處讀書”,這些缺乏母愛的女孩子,在賈母這里得到了照料和溫暖。即便那些并不熟識的窮苦人,賈母也知道他們需要呵護(hù)、憐顧,從不因自己的高貴身份,仗勢欺侮窮苦人。清虛觀打醮,一個不太懂事的小道士誤入賈家隊伍,鳳姐一個巴掌把他打一個筋斗,其他人一起跟著起哄,高喊“拿,拿,拿!打,打,打”,賈母得知后卻溫言相慰,安排賈珍給他錢買果子,還特意囑咐不要難為了他。元宵節(jié)家宴,賈家擺酒唱戲,夜深天寒,主子們又是熱湯,又是元宵,賈母并未忘記唱戲的小孩子們,讓他們停戲,“也給他們些滾湯滾菜的吃了再唱”。八十大壽之時,一家人前來賀壽, 賈母喜歡遠(yuǎn)房的喜鸞、四姐兒這兩個女孩兒,特意將二人留下, 并專門吩咐眾人,他們雖然窮, 也和家里的姑娘們是一樣, 必須經(jīng)心照看,“有人小看了他們,我聽見我可不依?!眲⒗牙讯M(jìn)榮國府,賈母熱情相待,留她住下,在賈府上下都拿劉姥姥取樂尋開心時,唯有賈母沒有嘲笑她, 劉姥姥不小心跌倒時還關(guān)切地詢問有沒有摔著,特意囑咐:“叫丫頭們捶一捶”??梢哉f,賈母雖處于榮華富貴之中,卻保持著質(zhì)樸的內(nèi)心,這種善良和慈悲, 超越了三六九等,貫穿著賈母為人處世的始終。
也有人認(rèn)為賈母對待尤二姐頗為薄情,在尤二姐之死上難辭其咎。筆者感到,賈母的不近人情,實屬無奈。尤二姐公開進(jìn)賈府,雖然名聲并不好,但賈母是寬容的、接納的,沒有為難她。但后來賈母對尤二姐態(tài)度隨著鳳姐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因為王夫人明里暗里的“搶班奪權(quán)”,已使賈母的地位搖搖欲墜,此時她需要團(tuán)結(jié)鳳姐,需要鳳姐的奧援,需要鳳姐的吹捧奉承以鞏固人們心目中“老祖宗”的地位。更何況,賈府眾多主子中,只有鳳姐曾經(jīng)暗揣賈母心意為寶黛婚事鼓與呼。第25 回,當(dāng)著眾人的面, 鳳姐開玩笑地對黛玉說:“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就連賈璉的心腹小廝公開宣揚(yáng)寶玉“將來準(zhǔn)是林姑娘定了的”。
與賈母的慈悲為懷相比,寶釵看似“行為豁達(dá)、隨分從時”,但正如鳳姐所言“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時常表現(xiàn)得冷漠寡恩。金釧含冤投井,一個青春剛剛萌發(fā)的生命被扼殺,寶釵非但不同情,還編排理由幫助王夫人心理開脫。香菱渴望學(xué)詩,求教寶釵,才力不在黛玉之下的寶釵不僅推三阻四,而且還語帶嘲諷地說她“得隴望蜀”。反倒是黛玉熱情相助,對與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香菱,又講作詩原理,又薦必讀書目,還不厭其煩地幫著修改。對柳湘蓮和尤三姐的愛情悲劇,寶釵“并不在意”,言語冰冷,心中漠然。而在史湘云做東的螃蟹宴上,黛玉3 首菊花詩均高人一籌,寶釵顯然心內(nèi)不服,隨后欲借《螃蟹詠》展示其才,雖然寓意深刻,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近乎冷酷的本色,搞得大家都說“只是諷刺世人太毒了些”。這注定她和賈母本質(zhì)上非同路之人。
其次,規(guī)矩觀念隔膜如山。令人驚異和不解的是,在賈府這個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連頭帶尾五十四年”的賈母,不僅毫無迂腐古板之氣,甚至“怕拘束”,是個向各種陳規(guī)陋矩說不的抵制者。她喜歡聰明活潑的女孩子,就像說鳳姐那樣“我喜歡她這樣,況且她又不是那不知高低的孩子。家常沒人,娘兒們原該這樣。橫豎禮體不錯就罷,沒的倒叫她從神兒似的作什么。”只要獨與女孩子們在一起,賈母沒那么多條條框框,說話風(fēng)趣幽默,儼然一派護(hù)花使者,為她們的天真爛漫遮風(fēng)擋雨。清虛觀打醮,賈母擔(dān)心一幫人圍隨受拘,未行之前明確告之王熙鳳:“到明兒,我在正面樓上,你在旁邊樓上,你也不用到我這邊來立規(guī)矩,可好不好?”蘆雪廣賞雪聯(lián)詩,賈母不請自來,為不擾大家興致,專門交待“你們?nèi)耘f坐下說笑我聽”“就如同我沒來的一樣才好,不然我就去了”。中秋賞月之時,賈母專門指示地位卑賤的丫頭上桌吃飯,明確表示“等你們離了我,再立規(guī)矩去”。元妃省親后差人送來燈謎,賈母很高興,也令制作燈謎大家猜謎取樂,賈政聞聽也趕來承歡進(jìn)孝,但害得大家緘口閉言,場面十分沉悶,賈母生怕“拘束了眾姊妹不得高興玩?!保s緊將賈政打發(fā)走,并告訴大家“你們可自在樂一樂罷”,寶玉高興得“如同開了鎖的猴子一般”。而開鎖之人則是賈母。正是因為賈母沒有架子、風(fēng)趣詼諧,這個禮教森嚴(yán)的封建家庭才能時有一種歡樂輕快的氛圍。
第54 回賈府過元宵節(jié),請來的女先兒準(zhǔn)備給大家說一段新書《鳳求鸞》,剛一開頭,即被賈母叫停,并借機(jī)大肆批駁一種“絕代佳人”——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這能否說明賈母“若發(fā)現(xiàn)了年青人有違反綱常禮教的危險時,她就立刻板起封建正統(tǒng)的臉來”呢?賈母說這段話,一則是“掰謊”,即指出那些“謅掉了下巴”的才子佳人的陳腐舊套不合邏輯、包藏禍心,現(xiàn)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發(fā)生;二來事出有因,當(dāng)時賈珍、賈璉等男人們都坐在外面廊上,而且“窗格門戶一齊摘下”,屋內(nèi)廊上了無障礙?!拔覀儚牟辉S說這些書”,這話更是說給賈府男人們聽的,她知道賈府的男人們都是些什么貨色,只要這些男人們在場,就需刻意保持矜持,必須讓那些聲色犬馬之徒知道,賈府女兒們是正派規(guī)矩的,是挑不出理來的。事實上,連鳳姐在屋內(nèi)的表演,薛姨媽都提醒她:“你少興頭些,外頭有人,比不得往?!薄6Z珍之流剛一離席,屋里畫風(fēng)全轉(zhuǎn),又是《牡丹亭》,又是《西廂記》,這些都是閃爍著個性解放光彩,走在時代前列的劇目。
正如第75 回尤氏所言:“我們家上下大小的人只會講外面假禮假體面?!辟Z母深知自己仍處在禮教當(dāng)?shù)?、男?quán)至上的茫茫暗夜,一己之力實在微不足道,走得太過搞不好會適得其反,只能小心翼翼拉開夜幕一角,看看是否有晨曦微露。她努力做到外圓內(nèi)方,表面上順從陳腐時俗,暗地里保護(hù)寶、黛這對“逆行者”,她明知寶玉“只和丫頭們鬧”,卻不加阻攔,還以開玩笑方式避重就輕地回應(yīng)王夫人的憂慮,“想必原是個丫頭錯投了胎不成”?正因為有賈母的庇護(hù),賈寶玉以及紅樓眾女兒才擁有一座精神上的大觀園,才擁有異于時人的青春浪漫與天真無邪。
與賈母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寶釵小小年紀(jì)總是“罕言寡語,藏愚守拙”,把自己搞得“神兒似的”,將“假禮假體面”維護(hù)者的標(biāo)簽貼在她身上,似乎并不為過。還是元春省親后的燈謎會上,賈母讓大家放開手腳、高高興興地玩,寶釵卻令人掃興地說“還像適才坐著,大家說說笑笑,豈不斯文些兒”,公然與賈母唱起反調(diào)。史湘云在寶釵處住下后,對湘云的“沒晝沒夜高談闊論”,寶釵抱怨?jié)M腹,“我實在聒噪的受不得了,一個女孩兒家,只管拿著詩作正經(jīng)事講起來,叫有學(xué)問的人聽了,反笑話說不守本分的”,譏笑“瘋湘云話多”。這些雖是玩話,然實出胸臆。就連黛玉她也教育,“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對寶釵的規(guī)行矩步,賈母心知肚明,頗不以為然,以致天真爛漫的寶琴到來后雖然跟著自己住,但還是擔(dān)心她被一本正經(jīng)的寶釵拘束住,專門派人傳話,“叫寶姑娘別管緊了琴姑娘。他還小呢,讓他愛怎樣就怎樣”。
再者,生活情趣大相徑庭。寶釵不僅心機(jī)很深,而且熟讀詩書、多才多藝。大觀園幾次“賽詩會”,與黛玉相比寶釵絲毫不落下風(fēng),甚至有時還稍出其右。她對語言的理解非常獨到,稱贊黛玉的話“雖是淡的,回想?yún)s有滋味”。寶釵對作畫也頗有心得,還向惜春刻意顯擺如何描摹大觀園、如何準(zhǔn)備紙、筆以及顏料,而鶯兒作為她的丫頭顯然沒少受她的熏陶,精通配色、花樣,是大觀園里有名的編織能手。如此說來,寶釵的審美感覺不同凡人,應(yīng)該是個懂得美、有品位的女孩?;蛟S由于禮教規(guī)矩的拘束過深,生活中寶釵不喜紅妝,“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的”,常穿半新不舊的衣服。而她在大觀園的住所蘅蕪苑,則是“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案上只有一個土定瓶中供著數(shù)枝菊花,并兩部書,茶奩茶杯而已。床上只吊著青紗帳幔,衾褥也十分樸素”。屋內(nèi)如此布設(shè),令賈母深為不滿。
現(xiàn)實中賈母頗具小資情調(diào),欣賞美、熱愛美,說到底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靈。她屋子里掛著仇十洲的《艷雪圖》,擺放有點綴著“歲寒三友”“玉堂富貴”等新鮮花草的舊窯小瓶。寶玉對她的脾性摸得很透,知道她“喜歡下雨下雪的”,而且一次大雪之日她還真的不請自來,和晚輩們一起賞雪。賈母雅興高致這一特點,在中秋賞月這一段文字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不僅早早地就提醒大家預(yù)備好賞月之事,而且地點也有講究,特意交代要到大觀園,“那里正是賞月的地方”。中秋之夜,賈母興致盎然,又是飲酒,又是賞桂,又是聞笛,一直鬧到四更才散。賈母善用審美的眼睛打量世界,身邊眾人也都變得品位超脫。寶玉雖為富貴公子,眼光卻不“土豪”,根本不愛“那些金、玉、銅、磁,那些沒處撂的古董”;在賈母身邊長大的探春,讀書知禮,心胸高遠(yuǎn),完全沒有其生母趙姨娘的樣子,卻和寶玉有著相似的審美觀,喜歡“樸而不俗、直而不拙”的東西。探春偶染風(fēng)寒,寶玉送新鮮荔枝問候她,而且專門盛以纏絲白瑪瑙碟,鮮果配美器,探春高興得“叫連碟子放著,就沒帶來”。而黛玉的房間在劉姥姥的眼中更是美不可言,“滿屋里的東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離了這里”。連賈母身邊的丫鬟鴛鴦都能講話論理格調(diào)殊異、見解不凡,受其影響之深可見一斑。
寶玉擇媳無疑是賈府的一件大事,也是各方博弈的一個焦點,賈母對此自有主張,她心目中未來的孫媳婦的標(biāo)準(zhǔn)是:“不管他根基寶貴,只要模樣配得上就好”,“便是那家子窮,不過給她幾兩銀子罷了。只是模樣性格難得好的”。賈母的這一婚姻觀念,可謂遠(yuǎn)超時代,偌大的賈府——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除了賈母和寶黛二人外,還沒發(fā)現(xiàn)誰有這種觀念。
那么在“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之間,她到底選擇誰呢?前80 回中,賈母從未明確說出,但是賈府上下都知道她是鐘意于黛玉的,正如興兒所言,“將來準(zhǔn)是林姑娘定了的……再過三二年,老太太便一開言,那是再無不準(zhǔn)的了”。甚至連薛姨媽都說:“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與他,豈不四角俱全?”因為只有賈母才真正了解寶黛,知道他們的思想觀念幾乎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只有兩人在一起才能心靈相通、感情共鳴。所以賈母自始至終就沒看好過寶釵,清虛觀打醮之時賈母名為拒絕張道士提親,實為反對“金玉良緣”,薛寶琴來后她主動問及婚姻之事,以及后來厚待寶琴、冷落寶釵種種舉動,也在向薛家傳遞出明確信號。聰明人寶釵心如明鏡一般,眼看著苦苦追求的愿望將要落空,失落之情不免溢于言表,不僅一改往日“行為豁達(dá)、隨分從時”形象當(dāng)眾對寶琴發(fā)泄不滿──“你倒去罷,仔細(xì)我們委曲著你”,而且對曾經(jīng)百般奉承的賈母也不再尊重──看到賈母存放多年、藥性全無的老人參時,明里暗里譏諷賈母是“那沒見過世面的人家”。
在前八十回,賈母為何不將心事托出,公開指定寶黛婚事呢?
不是不想說,而是不能說。一則,寶玉畢竟是孫子輩,“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作為祖母不便直接插手,正如在迎春的婚事上,“賈母心中卻不十分稱意,想來攔阻亦恐不聽,兒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況且他是親父主張,何必出頭多事,為此只說‘知道了’三字,馀不多及?!?/p>
更為關(guān)鍵的是,寶玉的婚事是賈母與王夫人等人角力的一個焦點,選釵還是擇黛,取決于勝利的天平最終傾向哪一方。賈府這個大家庭的內(nèi)部較量,如同官場政治斗爭,都是在“有禮有面”前提下的暗中博弈,追求的效果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能動輒就將事挑明,如果“撕破臉”對雙方均有害無益。
賈母雖被冠以“老祖宗”的名號,看似呼風(fēng)喚雨,大事小情都要請她示下,實際上在看似佛系實則老練的王夫人面前已是屢屢受挫,財權(quán)人權(quán)兩失,日子很不好過。先看財權(quán)。正如鳳姐所說,雖然賈母積有不少“梯己”,“金的、銀的、圓的、扁的,壓塌了箱子底”,甚至賈璉都惦記得偷她的東西,但事實上賈母用錢已捉襟見肘,遠(yuǎn)不如王夫人具有“財務(wù)自由”。劉姥姥二進(jìn)榮國府,賈母對其熱情款待,然而臨走之時只送了些舊衣服、藥品等物,相比王夫人出手即贈以百兩銀子,顯得寒酸不少。有時候,賈母既想得人情,又不肯多出錢。因為前有出二十兩銀子給寶釵過生日被鳳姐點撥的故事,給鳳姐張羅過生日再只出二十兩,著實說不過去,只能想出一轍“學(xué)那小家子大家湊分子”的辦法,幾位管家娘子想少出幾兩分子錢她都不允許。她能拿出手給晚輩們的家珍,像鳧靨裘、雀金呢,也都是留存多年的舊物。賈母不請自到蘆雪廣,一來出于和孩子們賞雪同樂的雅興,二來也是避開要年例香例銀子的尼姑們──還是鳳姐知道她的心思──“一定是躲債來了”。再說人權(quán)。除了最初曾將身邊的襲人、鸚哥分別給了寶玉和黛玉外,賈母基本上再未染指過人事安排。無論是將襲人升為準(zhǔn)姨娘,將寶釵選入替代鳳姐暫管大觀園的“三人團(tuán)”,還是把司棋、晴雯、芳官等人逐出大觀園,都是王夫人一人定奪,而園內(nèi)丫頭婆子們輪崗交流、負(fù)責(zé)專項事務(wù)等事情,則由鳳姐說了算。
說到底,在賈府這個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中,賈母更像是被瞻供的一種象征、一種符號,這個體系之內(nèi)賈母的名義地位至高無上,吃喝玩樂均按最高標(biāo)準(zhǔn),全家人都要討她的歡心。這正是所謂“孝道”的外在表現(xiàn),而“孝道”恰恰是“禮數(shù)”即封建禮教的一根重要支柱,誰也不敢表面上頂著“不孝”的惡名對賈母大不敬。賈母阻止賈政打?qū)氂瘛⑴u賈赦討鴛鴦,也是借著這個名頭才有威懾力。好在賈母并未在眾人的奉承逢迎中迷失,她內(nèi)心十分清楚自己江河日下的地位,晴雯被逐其實她很有意見,但當(dāng)著王夫人的面也只能無可奈何地弱弱反駁幾句。她能做的,只能是偶爾提醒眾人,自己仍然尚有余威,不可忽視,像第73 回一改諸事不問的常態(tài),命人嚴(yán)查私下賭博之事,借助名義地位刷刷存在感,或是經(jīng)??湟约耗贻p時的過人才干,如第35 回,對寶釵說“當(dāng)日我像鳳哥兒這么大年紀(jì),比他還來得呢”,47 回又自詡“憑著大驚大險千奇百怪的事,也經(jīng)了些”。唯其如此,賈母才能為自己的心肝肉兒“黛玉”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庇護(hù),她最為牽腸掛肚的“木石之緣”才不會完全失去可能。
在寶玉婚事上,能把局面搞成僵持不下,對賈母來說已屬不易,但她實在無力再進(jìn)一步。賈母身心俱疲,深感苦悶、寂寞和孤單,所以她才對劉姥姥有一見如故之感,所以她才喜歡“簡捷爽利、心性愚頑”的傻大姐。或許和那些青春、陽光的女孩子們在一起時,或許在中秋時節(jié)皎潔的月光下,才能擺脫那些不盡的爭斗和無奈,才能感到片刻的疏解和寬慰,才能暫時找到自己的詩意棲息地。正如小說所寫:“趁著這明月清風(fēng),天空地靜,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睆那?0 回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賈母的思想是前后一致、合乎邏輯的,它以文學(xué)書寫的形式表明,那個時代的人文精神還只是隨時都會熄滅的風(fēng)中之燭,要成就燎原之勢,還需要一個漫長的歷程。至于后40 回,賈母“舍黛取釵”以及其他種種反轉(zhuǎn)舉動,確使人感覺有違雪芹原意,這里就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