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社會文化史的興起與西方現(xiàn)代史學之流變

      2021-11-15 10:06:35姜進
      社會觀察 2021年11期
      關鍵詞:社會史文化史史學

      文/姜進

      大陸史學界自世紀之交以來,如果說到域外新史學,一般多有新社會史、新文化史、新政治史之名目,也有社會文化史的稱謂,甚至還有新社會文化史這個名目。這些名目和稱謂,除了“新社會文化史”外,都是從西方史學界引入的?!靶律鐣幕贰边@個提法,恰當?shù)胤从沉藝鴥?nèi)學者對社會文化史研究進路及其與新史學范式如何交叉的強烈興趣。我在這里以“新社會文化史”為題,意圖厘清上述各名目之下新史學實踐所共享的一系列新的理論假設、方法論、研究重心和特色。我的觀點是,這一20世紀80年代始興的新史學所代表的是古老歷史學所經(jīng)歷的一次湯瑪斯·庫恩意義上的科學革命,是整個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界從現(xiàn)代跨入后現(xiàn)代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一新史學范式在歐美學術界盛行至今,刷新了傳統(tǒng)史學的一系列理論假設和概念框架。本文擬對這一新范式所根據(jù)的后現(xiàn)代理論假設和幾個核心概念作一些簡明扼要的闡釋,從而勾勒出新范式獨特的輪廓。

      后現(xiàn)代學術的興起:語言轉向

      語言轉向,或稱文化轉向,是后現(xiàn)代學術的最重要標志。語言的重要性是建立在這樣一種認知之上的:即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就在于人類有語言,是語言的動物。對于語言首要性的認知與二戰(zhàn)前后符號學(semiotics)的發(fā)展有直接的關聯(lián)。符號學研究的是語言符號與它所指對象之間的關系,關注的是語言符號(能指the signifier)及其指認對象(所指the signified)之間并非一一對應的復雜關系,指出了能指與所指之間互相分離、重新組合的可能性。某一個符號作為能指,可以脫離其初始所指對象而被挪作他用,在另一種語境里指向不同的事物,表達不同的涵義。

      符號學為福柯、德里達等法國思想家所提出的話語理論奠定了基礎,助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以語言轉向為標志的后現(xiàn)代學術漸次展開。在這里,我從后現(xiàn)代學術里的幾個常用概念入手,勾勒這一系統(tǒng)里的核心理論假設及其對以新文化史為代表的新史學的塑造。

      (一)文本(text)和話語(discourse)

      德里達認為,對于人來說,“沒有文本之外的世界”,因為人是生活在語言里的動物,人對世界的認知不可能離開語言。符號語言本身是一種結構,我們必須也只能透過這種結構去理解世界。語言的結構也就是福柯所稱的話語體系。這是一個根本性的主張。??潞偷吕镞_因此認為,歷史知識只能通過對文本及其結構的解讀去獲取。這里說的文本,就是符號語言的載體。而研究歷史就是通過文本去了解其背后的話語生產(chǎn)模式,從而去理解那個社會的生活方式、心靈構成及其背后的權力結構。

      ??略谒摹吨R考古學》《詞與物》等著作中,論證了思想活動的“自然”對象是不存在的。他認為我們所說的歷史是由過往一代代不同的話語體系層累地構成的,充滿了斷裂。關于人類的過往,我們所能夠觸摸到的,只是一些碎片。當我們面對大量歷史碎片時,我們希望捕捉能夠在碎片之間建立某種聯(lián)系從而賦予這些碎片符號意義的話語系統(tǒng)。歷史研究就是去尋找將這些碎片聯(lián)系在一起并賦予其意義的話語體系。

      沿著??碌乃悸罚瑲v史的斷層其實就是話語類型的斷層。法國史學家夏爾提埃如此闡釋??碌臍v史研究:瘋癲、醫(yī)藥和國家這些范疇在每個時代都有著特定的內(nèi)容,不是普世性術語可以解釋的;這些都是歷史性而非普遍性的范疇或“話語對象”,它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內(nèi)的含義是不同的。??聦v史視為話語的系統(tǒng),用考古學的方法對歐洲歷史上各種符號碎片進行研讀,在《瘋癲與文明》《性史》等著作里,他分析描述了歐洲歷史不同階段特定話語系統(tǒng)的獨特結構,從而發(fā)展出一套與實證主義史學傳統(tǒng)完全不同的歷史及史學新理念、新實踐。

      (二)再現(xiàn)(representation)

      英文里representation這個詞,也有翻譯成“表象”的,或許是漢文世界介紹西方后現(xiàn)代學術時引起混亂最多的一個詞。這個詞從其本意來說,并不難懂:用語言符號(圖像、聲音、身體姿態(tài)等等)重新呈現(xiàn)某種現(xiàn)實。但是,如上所述,人類是語言的動物,活在用語言符號構筑的世界里,這就是所謂“表象的世界”,或曰“再現(xiàn)的世界”。人類的歷史實踐就是一個創(chuàng)造文本和解讀話語的過程,而所謂再現(xiàn)就是人們用符號建構世界的活動,是社會現(xiàn)實本身的組成部分。當史學家在試著分析他們的研究對象是如何再現(xiàn)自己的世界時,會不可避免地開始反思自己努力再現(xiàn)歷史之時所采用的觀念框架和技術工具。

      對社會實踐進行再現(xiàn)這件事情本身就是社會現(xiàn)實的組成部分。無論是描述個人的感受還是某件事物,都是一個再現(xiàn),都不是那描述對象本身。在電影《羅生門》里,一起森林兇殺案事件的三個親歷者,對所發(fā)生的事件給出了三種不同的敘事。我們可以想象,即使警方通過直接和間接證據(jù)的搜集,可以有第四種敘事,事件的真相與事件的再現(xiàn)之間仍然是有距離的,絕對的真相仍可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再現(xiàn)這個概念引入史學研究,并不是為了否定史學對歷史真相的追求,而是為了對歷史“真相”所指有更為豐富和細微的理解。如果??抡J為思想活動的“自然”對象是不存在的,那么,一個獨立于人之外的“真相”也同樣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再現(xiàn)是一個與話語的建構同樣性質(zhì)的行為,都是人們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創(chuàng)造世界的活動,史學研究就是要尋找再現(xiàn)的機制和結構。

      二戰(zhàn)后史學的二次轉型:文化轉向

      1961年,英國史學家卡爾(E.H.Carr)宣布:“歷史學越具有社會性,社會學越具有歷史性,就越有利于這兩門學科的發(fā)展。”1989年,美國歷史學家林·亨特宣布:“歷史研究越具有文化性,文化研究越具有歷史性,就越有利于這兩種研究的發(fā)展?!?/p>

      從19世紀的德國史學家蘭克的歷史主義學派將史學送進了科學的殿堂之后,史學在20世紀下半葉經(jīng)歷了兩次轉型。這里我所稱的新社會文化史只是概括后一次轉型的一個方便的說法。第一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社會史的興起。社會史轉型在60年代到80年代這段時期里蓬勃發(fā)展,歐美史學的主流從傳統(tǒng)政治史、思想史為主的精英史學轉向關注人民大眾的社會史。著名的英國歷史學家卡爾早在1961年就預見到這一波社會史的勃興。而美國歷史學家林·亨特則于1989年她主編的文集《新文化史》出版之際,模仿卡爾的語式,宣告了新文化史的誕生。事實上,新文化史早在70年代后就陸續(xù)出現(xiàn)了,最早的實踐者和作品包括意大利史學家卡洛·金茲伯格的《奶酪與蛆蟲》、法國史學家勒華·拉杜里的《蒙塔尤》和美國史學家娜塔莉·戴維斯的《馬丁蓋兒返鄉(xiāng)記》等。新文化史在80年代后隨著后現(xiàn)代學術浪潮,在史學界掀起一波文化轉向。林·亨特主編的《新文化史》是對新文化史的理論淵源及實踐的階段性總結。

      (一)社會史的興起

      先說社會史。社會史的勃興有兩個重要的淵源。首先是馬克思主義史學,主張歷史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不是精英創(chuàng)造的;人民群眾反抗剝削和壓迫、爭取自由和解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史學研究將目光轉向下層人民群體,從而開創(chuàng)了自下而上的史學。第二個是年鑒學派的結構主義方法。年鑒學派的代表、著名法國史學家布羅代爾論述了歷史變遷的三重歷時性結構。第一重是地理環(huán)境的變遷,十分緩慢,變化的尺度要用百千萬年來計算,因此是長時段的。第二重是社會生活的變局,就是各種經(jīng)濟、政治、思想、文化的潮流在某一社會的某一時期匯聚到一起,產(chǎn)生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化,這一變化的尺度大約有五十到一百年的跨度,因此是中時段的。第三重是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的事件和變化,包括了傳統(tǒng)史學所關注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及其影響。這些看似重大的事件和人物,在歷史的長河里卻只是驚鴻一瞥,轉瞬即逝。三個時段里,長時段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生活在其中的人類社會的結構。中時段的變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很大,帶來了社會結構和生活的巨大變遷。短時段里發(fā)生的人物和事件只不過是時間長河表面泛起的漣漪而已。

      馬克思主義史學和年鑒學派倡導的都是“大歷史”,強調(diào)的是歷史的總體性和總體趨勢。然而,社會史大發(fā)展的同時,也發(fā)生了所謂史學研究的碎片化傾向,形成了對馬克思主義史學和年鑒學派關注人類歷史總體趨勢之初衷的反諷。試究其原因,傳統(tǒng)精英史學所研究的對象大多是領袖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似乎不言自明。社會史摒棄了對在上者的專注,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歷史研究新路徑。當民眾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成為歷史研究的合理對象時,許多社會史論文選題就顯得過于細微,又往往滿足于史料的羅列,卻未能以小見大,未能闡明研究對象與社會歷史總體的關系,而且常常陷入對出現(xiàn)在同類時代環(huán)境里的同類現(xiàn)象做毫無新意之重復研究的困境,歷史的真知灼見即將被淹沒在一片細小選題的沼澤之中。當社會史陷入困境時,歐美史學第二次的大轉型見證了新文化史的興起,也即著名的文化轉向,或稱語言轉向。

      (二)社會史的文化轉向

      文化轉向從70年代前后就在年鑒學派和馬克思主義史學內(nèi)部首先發(fā)生。林·亨特指出,英國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E.P.湯普森早在他的名著《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一書里就“明確摒棄了基礎/上層建筑的隱喻而致力于研究他所謂的‘文化與道德調(diào)解’,即‘處理物質(zhì)經(jīng)驗的文化方式’?!麑㈦A級意識描述為‘文化處置(生產(chǎn)關系之)經(jīng)驗的方式: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價值體系、思想和制度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就是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之間的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階級對生產(chǎn)資料的私有和壟斷束縛了大機器生產(chǎn)強大的生產(chǎn)力,壓迫了工人大眾的生產(chǎn)積極性,必然要被工人階級所推翻。但是,這個由無產(chǎn)階級所領導的革命不會自動發(fā)生,而必須是在廣大工人具有了階級意識、從一個自在的階級成長為一個自為的階級后才會發(fā)生。因此,馬克思主義史學的一個中心課題,也是一個難題,就是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是如何產(chǎn)生的。湯普森在其對英國工人歷史的研究中,論證了階級意識的覺醒促進了而不是后于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湯普森的研究修正了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存在決定意識的公式,論證了文化對存在的反作用并不一定是次要的,也可以形塑存在,起到主導的作用。

      年鑒學派第一代以布羅代爾為代表,基本上是一個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年鑒學派發(fā)展到第四代,重心逐漸向文化轉移,出現(xiàn)了心態(tài)史(history of mentality)。脫胎于社會史的心態(tài)史注重社會集體心態(tài)的主導傾向,其代表人物、法國著名文化史學家夏爾提埃認為,以前被認為最不重要的短時段根本不是歷史現(xiàn)實的一個層次,而是決定歷史現(xiàn)實的首要因素。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集體心態(tài)是決定歷史現(xiàn)實的首要因素,而不是現(xiàn)實世界的后果:“如此建立的并不是心靈結構對物質(zhì)性決定因素的依賴關系。社會世界的再現(xiàn)(representation)本身就是社會現(xiàn)實的組成部分。”夏爾提埃隨后將研究重心轉移到社會心態(tài)的動態(tài)結構及其生產(chǎn)過程,成為一位閱讀史和書籍史的創(chuàng)始學者。在這里,心態(tài)被認為是決定歷史現(xiàn)實的首要因素,取代了布羅代爾的地理決定論和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濟決定論。

      (三)新文化史的興起

      80年代以來,史學領域里流行的主要分支是社會史、文化史、政治史和社會經(jīng)濟史,并列為四大主要史學領域。在文化轉向的影響下,一批新史學擁抱者將自己的研究置于后現(xiàn)代學術的框架中,用新文化史的理論和方法重新審視之,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各自的研究領域。在政治史領域里,經(jīng)過新文化史的洗禮,傳統(tǒng)政治史從對于領袖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的專注轉向了政治權力與民眾生活文化的動力學過程,政治的文化和文化的政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成為政治史的關注對象,從而有所謂新政治史的產(chǎn)生。同理,社會史學者從文化的角度切入對于社會制度、現(xiàn)象和人群的研究,就有人用新社會史來指稱之。而社會史與文化史的交叉最為頻繁,關系最為緊密,常常是互相滲透、密不可分的,因此常有學者稱自己的研究是社會文化史。后現(xiàn)代文化轉向框架里的社會文化史研究格外地新鮮而多產(chǎn),創(chuàng)造出從微觀史、閱讀史到物質(zhì)文化史等一系列新的史學研究次領域,或可概稱為新社會文化史。

      新(社會)文化史的同盟軍:文化闡釋和文學敘事

      綜上所述,以新文化史為旗幟的后現(xiàn)代史學覆蓋了從思想史到政治史等傳統(tǒng)史學的大部分領域,同時開拓了一系列新的次領域。后現(xiàn)代史學的核心,是語言也即文化之轉向,是對19世紀實證主義史學的顛覆。后現(xiàn)代史學的幾個特征——文本化、闡釋性、敘事性都是語言轉向的具體表現(xiàn)。有趣的是,在西方學術語言轉向的同時,有一個歷史轉向。正當???、德里達等后現(xiàn)代思想家介入了對歷史的重新定義時,法國史學中的年鑒學派蓬勃興起,對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人類學、社會學、文學領域首先對歷史以及史學方法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歷史人類學、歷史社會學、文學批評領域里的新歷史主義紛紛出現(xiàn),這些學科又反過來對史學的發(fā)展演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對于新文化史轉型影響極大的,或許要提到文化人類學家吉爾茲提出的文化的闡釋和文學批評家海登·懷特對史學敘事之文學性的辯護。

      (一)吉爾茲與文化的闡釋

      符號學對二戰(zhàn)后文化人類學也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吉爾茲曾對巴厘島上的部族做了深入而長期的觀察,對島上土著的斗雞儀式做出了深描似的解讀,提出了他的著名論斷:人類是懸掛在意義之網(wǎng)上的動物。他認為,人是社會性動物,每一個社會都有其獨特的意義系統(tǒng),由一系列符號構成。每一個社會成員都熟知這些符號及其意義,并用這一知識體系指導自己的行為。外部的研究者也只有通過努力了解這一符號系統(tǒng)才能獲得關于這個社會的比較可靠的知識,但他永遠不可能如局內(nèi)人那樣完全理解那個符號系統(tǒng)。

      吉爾茲認為,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的地方,就在于是一種意義的動物,必須為自己的生存創(chuàng)造某種意義的世界,而這個意義的網(wǎng)絡又規(guī)定了其賴以生存的行為準則。世界上各個民族、各個社會都是由某種歷史地形成的意義之網(wǎng)維持著,也即地方性知識。每個社會成員都借此地方性知識生存并接受其界限的束縛。文化人類學家要想理解自己社會之外的社會,就必須仔細觀察那個社會的符號、規(guī)則和運作體系,觀察其權力結構,從而發(fā)現(xiàn)隱藏在這些符號背后的意義系統(tǒng)。研究者重要的是觀察、了解并且通過“深描”來闡釋一個社會的意義系統(tǒng)及其歷史,而不應以單純地描述事件之因果關系為滿足。這就是文化的闡釋。

      正如吉爾茲將破解涵義認作文化人類學的中心任務一樣,文化史的重點是仔細檢視包括文本、圖畫和行為等在內(nèi)的各種符號,破解涵義,發(fā)現(xiàn)其背后的話語結構。在美國新文化史大家達恩頓看來,文化史是“有著人種學紋理的歷史”。在這個意義上,文化史是一門詮釋的科學,其目的在于解讀“含義——當時人銘刻下的含義”,而不是歷史變遷的因與果。總之,文化史并不追求發(fā)明一些新的支配性大敘述或社會理論以取代原來的經(jīng)濟決定論或地理決定論之類的宏觀理論假說。

      (二)海登·懷特與敘事史學的回歸

      海登·懷特對歷史學的文化轉向最直接的影響是他關于敘事的論說。他認為,傳統(tǒng)歷史學追求的所謂“歷史的真相”里,必然含有“真相”所排斥的“虛構”要素。道理很簡單,史學家在面對一堆事實碎片時,必須努力去洞察和重建事實碎片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的洞察和重建必定是以某種話語系統(tǒng)為基礎的,因而是一種想象。歷史的敘事與文學的敘事在這一點上是相同的,都是思想的虛構行為,任何對于歷史真相的敘述都必定含有想象的成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學領域里的新歷史主義與歷史學中的新文化史互相汲取靈感,幾乎是同時發(fā)展起來的。懷特認為,現(xiàn)代科學史學在構建過去時削弱了想象力的作用?!拔蚁胱詈蠡氐絹喞锸慷嗟碌亩匆姡畾v史沒有詩歌是了無生氣的,而詩歌沒有歷史則是乏味的’?!?/p>

      事實上,歷史學從一開始就是敘事的。從修昔底德、希羅多德到司馬遷,古典歷史學家的作品都是敘事性的,與文學很近,都有所謂“文史不分家”的傳統(tǒng)。18世紀英國著名史學家愛德華·吉本也是一位敘事史學大師,他的恢宏巨作《羅馬帝國衰亡史》至今魅力不減。然而,歐洲史學在18世紀啟蒙主義后興起的科學主義的劇烈沖擊下,日益邊緣化。當時的史學家們希望古老的史學可以擺脫哲學或神學的控制,并與文學分道揚鑣,成為一門嚴肅的實驗科學。在19世紀德國歷史學家蘭克的領導下,史學經(jīng)歷了一次現(xiàn)代主義的脫胎換骨,實現(xiàn)了從一門“講故事”的藝術向一門現(xiàn)代社會科學的轉化,被稱為歷史學中的科學學派,亦以“歷史主義”著稱。蘭克學派認為,如吉本這樣的歷史書里,對史料缺乏嚴格的檢驗;而且在歷史證據(jù)不足的情況下,往往用想象和虛構來完成講述。這是不科學的。歷史作為一門科學,主要任務不是“講故事”,而是對過去作“客觀”的“重現(xiàn)”。要做到對過往的客觀重現(xiàn),史學家必須擯棄自己時代的偏見而進入到當時人的語境里,用當事人的眼光檢視和理解史料。只有這樣,才能對史料作去偽存真的批判性檢驗。史家還必須擯棄一己之好惡,秉筆直書,不帶偏見地、如實地再現(xiàn)歷史。這就是所謂的歷史主義,也即回到歷史中去,還原歷史。

      蘭克的現(xiàn)代主義科學史學流派在后現(xiàn)代的浪潮襲來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一方面,敘事史學在卡洛·金茲伯格、勒華·拉杜里、娜塔莉·戴維斯等新文化史先行學者引人入勝的微觀世界里已經(jīng)開始其迷人的轉身;另一方面,敘事在海登·懷特等理論家那里又被重新合法化。后現(xiàn)代批評主要針對的是蘭克史學的實證主義理論假設。相比蘭克史學通過科學手段獲取歷史真相的滿滿自信,后現(xiàn)代承認人類認知的限度。首先,人們不可能脫離他們身在其中的語言環(huán)境,而如蘭克所要求的那樣完全回到研究對象的話語環(huán)境中去;其次,蘭克所依賴的作為證據(jù)的史料,在??碌群蟋F(xiàn)代學者看來只是歷史上話語的碎片,給我們提供了歷史的線索,但其本身并不足以構成歷史的現(xiàn)實;最后,歷史的碎片之間必定存在著大大小小的間隙或鴻溝,需要史學家用合理的想象去尋找和重建這些碎片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尋找這些文本背后的話語結構及其生產(chǎn)模式,從而理解那個特定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權力結構。

      如果實證主義史學認為歷史是由事實(facts)構成的,那么,后現(xiàn)代則認為歷史是由論述構成的,個別的事實只是不同的符號,只有放在一個話語體系里才能看到其意義。還原歷史不僅要找回歷史的碎片,更重要的是找回過往時代的敘事,而史學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正是敘事本身。當然,新史學里的敘事并不是古典敘事的簡單回歸,而是后現(xiàn)代學術工具箱里一個最受青睞的選項。

      結語

      在粗略地勾勒了西方后現(xiàn)代人文社會科學范式的輪廓和要義后,我想強調(diào)的是,后現(xiàn)代學術開創(chuàng)了一個湯瑪斯·庫恩意義上的人文社會科學新范式,是對現(xiàn)代主義學術范式的顛覆和擯棄,但不是取代,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這兩種范式都擁有眾多的追隨者和實踐者。本文的目的僅僅在于著重介紹和試圖厘清后現(xiàn)代范式不同于現(xiàn)代范式的理論前提和核心概念,同時盡可能簡約地梳理了80年代以來以新文化史為旗幟的后現(xiàn)代史學發(fā)展的歷程,重點描述占據(jù)新史學主體的社會文化史。

      進入新千年以來,尤其是最近十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以及全球化和環(huán)境問題的日益突出,西方史學與時俱進地對人類社會面臨的緊迫問題作出了回應,相應地有了環(huán)境史、全球史、醫(yī)療社會史等次領域的蓬勃發(fā)展,出現(xiàn)了眾多出色的史學新著。這些新成果對前期史學成果的超越和發(fā)展,集中表現(xiàn)在新的問題意識、新選題的提出,新史料的發(fā)掘和新的歷史洞見的發(fā)明,但在基本理論假設和核心分析范疇方面,卻又是繼承發(fā)展多于顛覆。因此,我們可以說,后現(xiàn)代史學范式的解釋潛力仍然很大,其生產(chǎn)力遠還沒有被窮盡??梢韵嘈?,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后現(xiàn)代范式仍然是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用以理解世界、解釋世界的主要理論框架。

      猜你喜歡
      社會史文化史史學
      新文化史視野下的高中歷史教學
      凸顯價值:文化史教學的應然追求
      史學漫畫館
      展現(xiàn)社會史研究的視角與方法——評《宋代社會史論集》
      史學漫畫館
      以社會史為基礎深化中共黨史研究的再思考
      社會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fā)——“西方新文化史與中國社會文化史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綜述
      日常生活史與社會文化史——“新文化史”觀照下的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
      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研究內(nèi)容及關涉問題
      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之我見
      五原县| 玉门市| 陈巴尔虎旗| 海淀区| 安吉县| 邓州市| 叶城县| 博白县| 中宁县| 昔阳县| 吉林省| 长阳| 梅州市| 常熟市| 瑞金市| 米林县| 临江市| 江门市| 朝阳市| 鄂温| 读书| 宣化县| 广西| 城口县| 峡江县| 奉化市| 万年县| 朝阳市| 金山区| 青神县| 政和县| 子长县| 临高县| 历史| 景德镇市| 阳东县| 通州区| 土默特右旗| 墨玉县| 婺源县|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