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俊君
關鍵詞:試卷命制:高考評價體系:四維細目表
2019年6月,國務院印發(f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文件指出:“學業(yè)水平選擇性考試與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命題要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jù),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試大綱”.這標志著高考將進入“無考綱時代”。脫離了考綱束縛的高考物理試題將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本,圍繞《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設計試題,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凸顯物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加強實踐操作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查。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充分發(fā)揮高考的核心功能,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試中心發(fā)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回答了“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這三個問題。評價體系融合了課程標準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內容,對價值觀、學生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對比曾經的考試大綱,評價體系不僅指明了命題的基本內容和方向,而且更加彈性、靈活,給予高考命題者更大的發(fā)揮空間。但對于一線教師而言,缺少了考試大綱的參考,試卷命制工作難免會感到迷茫。在基礎教育改革的新時代,教師應該摒棄“唯考綱論”的舊觀念,在高考評價體系這一理論框架的指導下科學地命制模擬試卷。筆者承擔了2021年江西省重點中學盟校第二次聯(lián)考物理試卷的主命題丁作,以此為契機,筆者對如何整合高考評價體系,科學命制模擬試卷進行了探索。
1高考評價體系概述
1.1高考的核心功能:“一核”
“一核”指“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回答“為什么考”的問題。高考評價體系的核心目標,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考試的引導作用,切實體現(xiàn)高考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選拔、考試評價、引導教育和教學反饋的一體化新格局。
1.2高考的考查內容:“四層”
“四層”指“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回答“考什么”的問題。必備知識是學習者在認識、分析、解決學科問題時所具備的知識體系,主要由基本現(xiàn)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guī)律構成:學科素養(yǎng)是學習者在認識、分析、解決學科問題時所擁有的內在綜合品質,包括學習掌握、實踐探索、思維方法;關鍵能力是學習者在認識、分析、解決學科問題時所表現(xiàn)出的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征,包括知識獲取能力群、實踐操作能力群、思維認識能力群:核心價值是在學科中起著價值引領作用的思想觀念體系,主要體現(xiàn)為良好的道德品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堅定的政治立場,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而奮斗。
值得注意的是,“四層”在試題中不是割裂的,是需要相互配合來解決問題。核心價值雖然難以在高考試題中準確考查,但可以通過在情境中融人相應元素來促成學習者核心價值的形成。
1.3高考的考查要求:“四翼”
“四翼”指“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回答“怎么考”的問題。四翼要求下的物理試卷命制方向要突出基礎性,即創(chuàng)設典型情境,考查核心概念與基本實驗技能;加強綜合性,即創(chuàng)設復雜情境,考查知識與思維的綜合應用:體現(xiàn)應用性,即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實現(xiàn)從解題向解決問題的轉變:重視創(chuàng)新性,即通過試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能力。其中,基礎性是基石,無視基礎的測試相當于空中樓閣:綜合性是基礎性的組合與延伸;應用性體現(xiàn)知識與生活的關聯(lián);創(chuàng)新性突破了傳統(tǒng)試題的束縛,是命題改革的方向。四者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這一核心目標的實現(xiàn)。
2高考評價體系整合下的四維細目表
傳統(tǒng)的命題設計方案是雙向細目表,雙向細目表是由考查內容和考查目標組成的列聯(lián)表,主要包含考查的知識和考查要求(通常用記憶、理解、應用等行為表征)。雙向細目表雖然能為命題工作提供便利,但其缺點也很明顯。首先,可操作范圍過于狹隘,只突出知識本身而忽略學生的內在能力;其次,試題來源、難度系數(shù)等關鍵要素并沒有體現(xiàn)出來。
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指導下,筆者構建了四維細目表,四維分別指:(1)形式維度:包含題型、題號、分值、試題來源,其中試題來源分為原創(chuàng)題和改編題兩類;(2)內容維度:包含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核心價值;(3)要求維度:包含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4)評價維度:包含每道試題的預設難度。
四維細目表融合了“一核四層四翼”的基本要求,細化了試卷的命制方向,是更加全面且高效的分析工具和設計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四維細目表是一種動態(tài)的設計框架,反映了試卷的整體命制思路,但命題者不必完全拘泥于此,可以在符合整體要求的情況下結合選題情況對細目表中的一些內容做細微調整。本次聯(lián)考四維細目表如表1所示。
3選題與創(chuàng)題
命題教師根據(jù)擬定的四維細目表選擇試題,試題可以來源于教材改編、教輔資料、各省市優(yōu)秀模擬題等。為了避免個別學生做過原題,命題者應該針對實際情況對題目進行改動,具體思路通常包括:(1)改變原題中的物理情境,并添加生活應用、科技創(chuàng)新相關的背景素材,讓試題推陳出新;(2)把選擇題改編為計算題,或者計算題改編為選擇題:(3)實驗題和計算題可以設計開放式問題以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批判性思維與表達能力。
鼓勵教師命制原創(chuàng)試題,原創(chuàng)題的命制思路來源于教學經驗與靈感,對命題者有較高的要求。命題時鼓勵創(chuàng)新,但不同避主干知識、物理觀念、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的考查;不出怪題、偏題,控制難題的數(shù)量,注意試卷的區(qū)分度,體現(xiàn)診斷性。試題應該凸顯物理思維,強調不同學科的融合,注重分析、推理、論證能力的考查。
本次聯(lián)考筆者命制的一道原創(chuàng)試題如下:
第20題:如圖1所示,在豎直平面內有一個網周,空間內有一平行于網周平面的勻強電場。六根過網心的線段AG、BH、CI、DJ、EK、FL之間夾角均為30。,其中,點為最高點。在4處有一個粒子源以相同大小且足夠大的初速度在豎直面(平行于網周面)內沿各個方向發(fā)射質量和電荷量均相同的負電微粒,對比通過網周上各點微粒發(fā)現(xiàn),從B點離開的微粒電勢能最小,若已知微粒所受重力與電場力大小相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本題圍繞電勢能、動能、機械能展開,學生需要做如下三種分析推理:
(1)從B點離開的微粒電勢能最小-B點電勢最高一過B點的切線是等勢線一電場線方向沿BH方向-AC、LD、KE、JF、IG連線均為等勢線。
(2)電場力與重力的合力方向沿/C-等效重力方向沿IC-過C點的切線是等動能線-BD、AE、LF、KC、JH連線均為等動能線。
(3)機械能的變化等于除重力之外的力做的功一日點離開的粒子電勢能最大一日點離開的粒子機械能最小。
該題既考查了各種功能關系,又檢測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判斷能力,如果學生的思維不夠嚴密,極容易錯選A選項。同時,題目滲透了等效替代這一方法的應用,對物理思想的考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該題的實際區(qū)分度為0.51,能夠很好地區(qū)分學生的能力,本題考查細目如表2所示。
4三方審核形成試卷定稿
試卷命制是一項精細且浩大的工程,命題者由于先人為主的原因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疏漏,原創(chuàng)題甚至有可能出現(xiàn)科學性錯誤而不白知。為了減少這些不確定因素,應該采用三方審核機制。首先,命題者自己把試卷做一遍,然后將試卷交給未參與出題的老師,讓其獨立完成,最后選調不參加本次考試的兄弟學校部分學生限時測試,通過學生的答卷情況來完善試卷。定稿時注意修改容易引起歧義的語言和文字,對于懸而不決的爭議性問題,應考慮更換。
5制定參考答案與評分標準
參考答案的生命線是科學性與合理性,答案應與試題匹配,不能出現(xiàn)任何科學性錯誤,這要求教師仔細檢驗。在選擇題中,選項的分布應該盡量均勻,避免出現(xiàn)某個選項密集出現(xiàn)的情況,如果遇到此類情況應及時修改或調換題中選項。在實驗題中,測量儀器的讀數(shù)或根據(jù)表格、圖線求得的數(shù)據(jù)應設定統(tǒng)一的標準并給出誤差范圍,如螺旋測微器的讀數(shù)為4.535-4.537mm。在計算題中解題方法盡可能多元化。為了避免疏漏,在集體閱卷之前可以實施試評策略,即先選取30份左右的試卷批改,如果發(fā)現(xiàn)全新解法應將其補充至參考答案中。
評分標準的每一小問要做到層次清晰。分值的分配要考慮學生的做題速度與心理因素,讓踏實學習的學生取得應得分值,并讓學生的付出能得到相應的同報,從而獲得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與滿足感。以本次聯(lián)考20分的計算題為例,第一問只研究兩個物體和兩段過程,在大部分學生的能力范圍內,故給6分;第二問涉及到兩次相對運動,需要運用牛頓運動定律、能量等知識綜合求解,學生容易想清楚第一次相對運動,但第二次相對運動常常忽略,這問滿分8分,如果只考慮到第一段相對運動只能給6分:第三問是第二問的延伸,只要想清楚第二段相對運動,問題即可迎刃而解,滿分6分。按照這樣的分配,確保了具備基本功的學生拿12分,剩下的8分則區(qū)分學生靈活運用物理知識能力的強弱。
6試卷的規(guī)范排版
字號通常使用5號,中文字體采用正體的宋體,阿拉伯數(shù)字采用斜體的Times New Roman字體。物理字符分為兩類:(1)采用斜體的字符。絕大多數(shù)的物理量用其對應英文單詞第一個字母的大寫或小寫表示,如力的英文單同為force,故用F表示,加速度的英文單詞為ac celeration,故用a表示,這一類物理符號均采用斜體的Times New Roman字體。但是有一個例外,速度(velocity)這~物理量用斜體的Palatino Linotype字體,即u表示,那是為了把光學中的頻率u與速度v區(qū)分開來。(2)采用正體的字符。物理量的單位用正體,如速度的單位m/s,電場強度的單位N/C等;物理量與單位的下標或上標用正體,如某物體的動能為數(shù)學函數(shù)符號用正體,如sin,cOs,tan等。
試卷通常采用單倍行距,題號向左頂格,題干從第二行開始空兩格,選項A、B、C、D也與第二行對齊。圖片一般采用頁面布局中的環(huán)繞式,放置在題干右側或正下方。另外,選擇題后面一般不加括號,排版實例如下:18.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呂航天發(fā)射場地發(fā)射升空,圖2所示為“天問一號”探測器發(fā)射示意圖。已知地球和火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可以近似為網軌道,地球公轉軌道半徑為1個天文單位,火星公轉軌道半徑為1.5個天文單位,探測器發(fā)射時地球和太陽之間的連線與火星和太陽之間的連接夾角為,隨后探測器經過與兩網相切的橢網軌道到達火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天問一號”探測器到達火星只需要6個月的時間
B.若2020年7月23日沒有發(fā)射成功,2021年高考期間還可以進行發(fā)射
C.在緯度較低的海南文呂發(fā)射主要因為可以利用地球白轉減少火箭燃料消耗
D.由于探測器還在太陽系內,所以發(fā)射速度只需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即可
7試卷的反饋與總結
模擬考試的目的不僅在于檢測學生應用學科知識的能力,而且能夠增加對學生的了解,發(fā)現(xiàn)學生共性的思維漏洞,尋找到教學的不足之處,進而針對性地完善教師的教學工作。因此,教師應該通過答題情況思考哪些錯誤學生容易犯?學生為什么會丟分?如何幫助學生解決這些障礙?教師更應該客觀評價試題質量,正視試卷的不足之處,哪些題目的實際難度與預設難度差距較大?哪些題目區(qū)分度較低?如何優(yōu)化這些試題?只有通過大量的反饋、總結與修訂,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師的試卷命制能力。本次聯(lián)考的反饋如表3所示。
8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快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痹诨A教育改革的新時代,以高考評價體系為抓手科學命制模擬試卷,對核心價值的培養(yǎng)和人才選拔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