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云 孫凌陽 李歷
摘? 要:新時期,課程思政建設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表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針對不同的課程體系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實現(xiàn)思政課的精細化、創(chuàng)新化發(fā)展,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文章以高校音樂教學活動為論述對象,在分析課程思政重要價值的同時,思考高校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如何完成課程思政建設任務。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學;課程思政;建設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0-0073-03
2020年,我國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總數(shù)達到2.7億人,高等教育總規(guī)模達到3779萬人,面對如此龐大的受教育群體,課程思政的建設任務重大。高校所發(fā)起的音樂教學活動承擔著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的重要任務。作為情感豐富的課程教育體系,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加入課程思政,不僅能夠豐富課程的教育功能,也能夠為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注入新的靈感。如何實現(xiàn)音樂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解決課程思政脫離實際、教育力度不足等問題,這是新時期高校音樂教學活動所面臨的挑戰(zhàn)。
一、高校音樂教學活動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意義分析
(一)完善音樂教學體系,加強思政教育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正確的思想,引導他們走正路。”[1]這一要求重新闡明了新時代的教育任務:不僅要在文化上引導學生,更要在思想上管理學生,讓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成為時代發(fā)展、建設的排頭兵,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素質。但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相關教學工作僅圍繞音樂文化、音樂技能展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難以得到提升[2]。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無法在課堂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長此以往,學生文化意識淡薄、歷史虛無主義意識萌芽等消極問題開始出現(xiàn)在音樂課堂當中。針對高校音樂教學活動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能夠讓大學生在了解民族文化音樂體系的同時,形成文化認同感與民族精神,促使其形成發(fā)揚本土文化的良好意識。課程思政的導入,可發(fā)揮高校音樂教學的德育和智育等多元功能。
(二)提升思政教育力度,滿足學生需求
思政教育是新時代下高校教育體系提升教育質量的必然選擇,更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指路明燈。新時期,多元信息內容的沖擊、各種社會思潮涌動、魚龍混雜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均不斷挑戰(zhàn)著大學生的底線,對于涉世未深的高校學生而言,迫切需要思想上的綜合引導。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能夠將課程思政引入音樂教學活動當中,構建全新的教育模式;依靠課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從多個角度開展,即使是在音樂學習活動中,大學生也能夠掌握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3]。課程思政與音樂教學的融合,是改變學生思想意識形態(tài)、提高其學習素質的一種重要手段。這樣的轉變,不僅能夠對教學活動產生積極影響,也會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
二、高校音樂教學中思政建設的融合難題分析
(一)思政理論與音樂知識無法對接
在現(xiàn)階段的高校音樂教學中,部分高校雖然已經在嘗試著將思政理論融入音樂教學活動當中,但整體的教學質量并非盡如人意,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專業(yè)性、綜合性過強,以說理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不能在高校音樂教學活動中找到對應的載體。這就造成了一種新的局面,高校雖然在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但課程思政與音樂教學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在學習音樂知識之后,學生還要重新學習思政理論[4]。從課程功能上來看,高校音樂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建設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課程思政的引入,反而為高校學生增加了新的學習壓力,導致學生對音樂教學活動、對課程思政同時產生了抵觸情緒。
(二)教學方法過于單一
當課程思政與高校音樂教學活動實現(xiàn)了有機融合之后,高校教師必須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選擇符合課程思政有關要求的音樂教學模式,用音樂素材來承載音樂知識與課程思政理念。但在實際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依舊偏向于“理論授課”的方式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對于教材中的課程思政知識、音樂知識,學生更喜歡“照搬照抄”,而不是從個人理解的角度去解讀音樂作品中的思政理論知識。部分教師甚至將思政教育和音樂教學活動分割開來,選擇對應的時間開展音樂授課,剩余的時間則進行課程思政理論的講解。課程思政的價值被無限弱化,學生也不愿意主動參與課程思政的建設。隨著教學活動的逐步開展,課程思政開始逐漸脫離音樂課堂。
三、高校音樂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途徑
(一)結合學科教學要求,引入課程思政
高校所發(fā)起的音樂教學活動主要從以下幾點表現(xiàn)其音樂價值:第一,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知識與音樂文化,培養(yǎng)其音樂技能。第二,培養(yǎng)學生的感性情感意識,激發(fā)學生的音樂情感。從教學功能上來看,有關教學活動正在演化為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從外在,到內在,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在逐漸轉變。要在高校音樂教學活動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教師要在課程中加入思政理論,圍繞高校音樂教學活動“循序漸進”的特點,消除音樂教學活動與課程思政之間的隔閡,加快課程思政的建設速度。
以音樂教學活動中音樂文化的講解為例,針對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體系,學生要從音樂文化歷史、起源等多角度進行學習。一些學生由于文化經驗淺薄,膚淺地認為西方的古典音樂、搖滾樂比現(xiàn)代音樂更加成熟,從而產生文化上的自卑感。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為課程思政的引入提供了素材,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嘗試以歷史為線索,尋找中華音樂的發(fā)展軌跡。比如先秦“宮商角徵羽”的“五音”概念領先了西方國家數(shù)千年;音樂發(fā)展至盛唐,樂器、樂理的成熟將中華音樂推向了新的高峰;近代以來,現(xiàn)代音樂、民族音樂的蓬勃發(fā)展,又進一步豐富了世界音樂文化體系。教師要抓住本土音樂的源遠流長,以民族音樂文化為切入點,培養(yǎng)大學生的文化意識與民族自豪感。在教學中,將樂器知識、樂理知識作為素材帶入課堂,讓學生正視中華音樂文化。高校所開展的音樂教學活動以音樂技能教育、音樂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為最終目標,高校與教師要找好課程思政建設的切入點,不斷優(yōu)化音樂教學,尋找能夠滲透課程思政的機會。
(二)靈活開展音樂活動,融入課程思政
要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教師必須轉移注意力,從“課程思政建設與音樂活動結合”這一角度入手,靈活選擇主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工作的主導權轉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在探索、分享音樂知識的過程中尋找課程思政的切入點。用音樂活動去支撐音樂教學,能夠逐步縮短課程思政與高校音樂教學活動之間的距離,建立更為成熟的育人指導模式。
高校與教師要承擔起“組織者”的責任,不斷優(yōu)化音樂活動的開展方式,從音樂文化、音樂風格等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選擇話題,制造焦點,為課程思政在高校音樂教學活動中的融入創(chuàng)造有利環(huán)境[5]。以“中西方音樂之美”的比較為例,教師可選擇中西方名曲進行比較,激發(fā)學生的音樂鑒賞熱情,如中國的二胡名曲《賽馬》與西方的《歡樂頌》、中國的紅色歌曲《黃河大合唱》與西方激情昂揚的《1812序曲》等,讓學生感受不同音樂文化的魅力。對于民族文化的自豪,學生形成了“中華文化天下無雙”的傲慢心理,此時,教師要引入課程思政教育,改變育人模式:從古至今,中華民族都是以包容共濟的態(tài)度處理與世界的關系。在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包容傳統(tǒng)依舊在世界流傳:積極合作,平等外交,展現(xiàn)出新時代的大國風采。從音樂活動中引入課程思政建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社交態(tài)度,以社會要求為出發(fā)點,加強對學生的約束。
(三)搭建音樂交流平臺,主動加強思政教育
在高校音樂教學活動中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高校與教師不能將教學的主導權完全把握在自己手中,對于新時代的高等人才來說,對于課程思政的價值、功能,其已經形成了全面的認識。因此,應將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但將監(jiān)督的權利保留在手中,在保障課程思政的大方向不動搖的前提下,能夠將新的課程思政建設靈感帶入音樂教學活動之中,展現(xiàn)當代大學生的文化意識與進步觀念。
高校教師可嘗試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搭建音樂交流平臺,在交流的過程中與學生分享音樂知識,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高校與教師可通過官網、公眾號等平臺搭建新的音樂互動模式,在官方平臺當中,增設“紅色歌曲”板塊,幫助學生感受思政、踐行思政。如《賣報歌》與聶耳的故事,聆聽歌詞與旋律,學生看見的是報童的悲慘生活,解讀歌曲背后的故事,看見的則是偉大的共產黨人的愛心與奉獻精神。報童楊碧君最終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這正是對革命號召力的最佳解讀。高??梢笈d趣濃厚的學生負責紅色歌曲板塊的管理工作,除日常的板塊維護之外,更要積極投放各種紅色音樂故事,民族音樂故事,感受中華音樂中的抗爭、和平、寬容等美好的品質。音樂的力量潛藏在旋律當中,在借助音樂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也要用旋律去解讀課程思政,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
(四)組織校園音樂活動,宣傳課程思政
要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加強課程思政的教育功能,高校必須延伸課程思政的范圍,用音樂將課程思政傳遞至校園的每個角落[6]。校園音樂活動能夠在激發(fā)學生活動積極性的同時,為課程思政的落實創(chuàng)造新的載體,在課程思政與音樂教學之間找到新的突破口。嘗試以校園為“教室”,以音樂活動支撐課程思政,將加快高校音樂教學與課程思政之間的融合速度。
高??蛇x擇“民族音樂節(jié)”“民間音樂”等主題開展校園音樂活動,以“音樂+文化+課程思政”三管齊下的全新方式加快課程思政的建設速度,在學生表演音樂節(jié)目、宣傳音樂知識的過程中,社團、學生小組負責對相關音樂文化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更為全面地認識中華音樂。后續(xù)的教學中,則將全部的音樂知識整合起來,圍繞音樂的發(fā)展史、情感價值重新開展教學,建立更為成熟的音樂教學指導機制。高校音樂教師要利用一切有效資源,如文化長廊、音樂展廳等,對特定的音樂曲目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感受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站在民族的角度上解讀音樂[7]。如《黃河大合唱》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應教育學生樹立愛國之心;《義勇軍進行曲》沉著昂揚,應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為祖國的發(fā)展不斷錘煉自己。用校園音樂活動區(qū)響應課程思政,實現(xiàn)課程思政與音樂教學之間的融合。
四、結語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并非易事,有關高校要清楚地理解課程思政的概念、音樂教學活動的特點,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同時,不斷拓展音樂教學活動的內涵,借助音樂活動、音樂文化來支撐課程思政的建設,讓課程思政真正成為音樂教學的骨架,支撐音樂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校級教學改革重點課題“堅定文化自信,以樂育人——高校音樂專業(yè)課程思政特色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K2020-07)。
作者簡介:唐慧云(1979 —),女,碩士,廊坊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孫凌陽(1982—),男,博士,廊坊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聲樂教育;李歷(1983—),女,碩士,廊坊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
參考文獻:
[1] 求是網.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EB/OL]. (2020-08-31).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 1126430247.htm#.
[2] 張鐘藝. 高?!罢n程思政”的研究綜述[J]. 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21,37(04):111-117+128.
[3] 人民網.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EB/OL]. (2016-12-09).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4] 陳柏瑾,劉秀倫.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罢n程思政”隊伍建設研究[J]. 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08):93-96.
[5] 許元政. 高校課程思政與課程改革的思考[J]. 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08):184-186.
[6] 王立國,李子晗. 課程思政“三全育人”格局的構建[J].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4):101-103.
[7] 李玉寶,曹茂慶. 高職教育課程思政高質量發(fā)展的路徑與對策選擇[J]. 職業(yè)技術,2021,20(09):53-57.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