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瑋 任紅川
摘要:凱魯亞克作為美國“垮掉一代”的核心人物之一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生活中他與母親親密、與父親對抗的關系是俄狄浦斯情結的表現,這一情結影響了作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本文從生活和創(chuàng)作兩方面入手,以《在路上》和《夢之書》為例分析了凱魯亞克的俄狄浦斯情結。
關鍵詞: 凱魯亞克;俄狄浦斯情結;弒父;《夢之書》
杰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 1922-1969)是美國“垮掉一代”的核心人物,以其經典作品《在路上》而享譽世界文壇。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數量甚豐,體裁跨越小說、詩歌、散文以及戲劇等多種形式。由于凱魯亞克的大部分作品都涉及旅行概念,普通讀者或者專業(yè)評論者常為他貼上“行走”這一標簽,大多以“流浪文學”或“路上小說”的視角解讀其系列作品。“行走”固然是凱魯亞克書寫的特色之一,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時時影響著凱魯亞克的生活,并反映于他的創(chuàng)作中,這個因素就是凱魯亞克的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
一、俄狄浦斯情結的概念
此概念由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將性視為人類行為的原動力之一。按照他的理論,兒童在3-6歲的性器期偶然體驗到性器官帶來的快感,這造成孩童對父母異性一方格外依戀,母親的愛撫和擁抱給男孩帶來的愉悅感使男孩產生無意識的殺害父親和獨占母親的想法,即俄狄浦斯情結。
弗洛伊德運用俄狄浦斯情結對西方三部經典文學作品《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和《卡拉馬佐夫兄弟》進行解讀,認為三部作品都反映了共同的“弒父”主題,得出的結論是:“人類無意識領域中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結是文藝創(chuàng)作活動的根源,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正是以俄狄浦斯情結為推力而產生的?!?1913年出版的《圖騰與禁忌》中,弗洛伊德將宗教、民族學與心理學相聯系,稱“弒父”和兒子對父親的反叛也是一種原罪。由此可見,俄狄浦斯情結具有雙重指向:對抗父親和依戀母親,這種矛盾在兒子身上得到集中體現。如果這個兒子有文學天賦并有意愿成為一名作家,童年時產生的俄狄浦斯情結又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它就可能進入作家的潛意識,影響到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凱魯亞克就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他成年后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都受到俄狄浦斯情結的影響。
二、俄狄浦斯情結對凱魯亞克生活的影響
凱魯亞克出生于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qū)馬薩諸塞州傳統工業(yè)小鎮(zhèn)洛厄爾,父母都是法裔加拿大人。小鎮(zhèn)聚居著大量法裔加拿大人,天主教是他們的主要信仰,凱魯亞克的父母也不例外。凱魯亞克的父親利奧與其母親加布里埃爾相比更為美國化,他愛好運動、交際廣泛,母親則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典型的“屋中天使”,在丈夫忙于事業(yè)忙于娛樂的時候承擔了絕大部分家務。凱魯亞克從小到大與母親共處的時間遠遠多于父親,父親的暴躁和母親的呵護使他的俄狄浦斯情結愈發(fā)嚴重。
從凱魯亞克的職業(yè)生涯來看,凱魯亞克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作家,他廣泛閱讀文學作品,還經常練習寫作,母親也盡力支持他這一愛好,而父親更希望他在體育事業(yè)方面有所成就,認為他試圖以寫作謀生是不務正業(yè)的表現,父子之間沖突不斷,感情淡漠,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利奧患癌癥去世。加布里埃爾不懂兒子的寫作內容,也不確定他從事這一行業(yè)有沒有前途,卻一直堅定的支持兒子。她做工理家,支持凱魯亞克全身心地投入寫作,對此凱魯亞克滿懷感激。加布里埃爾對兒子有強烈的控制欲,她經常對兒子的交友橫加干涉,無論是同性朋友還是異性朋友,這一原因造成凱魯亞克始終難以與母親以外的女性建立穩(wěn)定的親密關系。吊詭的事,凱魯亞克對于他和父親之間的矛盾始終難以釋懷,對于母親對他的管束卻基本上是言聽計從,這種異常表現很難用俄狄浦斯情結以外的原因解釋。
三、俄狄浦斯情結對凱魯亞克創(chuàng)作的影響
俄狄浦斯情結對凱魯亞克的影響幾乎貫穿了他創(chuàng)作的所有作品。評論者普遍以《在路上》 為范本來解讀凱魯亞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認為凱魯亞克上路的原因“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就是對理想女性的尋找?!痹诼飞系穆贸讨?,凱魯亞克的化身薩爾邂逅了一位苗條羞怯的墨西哥姑娘特雷,并和她一起度過了一段歡樂時光。然而薩爾很快就感到了厭倦,他借口“我能感覺自己的生活在呼喚我回去”,又回到了紐約的姨媽(小說中作者賦予母親的身份)身邊。和特雷的這段戀情展示了凱魯亞克矛盾的性觀念,父母,特別是母親的羅馬天主教背景賦予凱魯亞克傳統的基督教道德觀念,造成凱魯亞克內心深處將愛與性區(qū)分開來。凱魯亞克形成這種道德觀念和母親對他的精神規(guī)訓有關,凱魯亞克終生在心理上臣服于母親的控制,還將這種意識外化成文學作品。
從理論認知來看,凱魯亞克和弗洛伊德對夢的認識不一致,但是凱魯亞克難以否認的是夢是意識在睡眠中的表現,有一些意象在夢中反復出現,作者將它們如實記錄了下來?!秹糁畷分幸粋€突出的意象是“無處不在的‘蒙著裹尸布的陌生人’”,與之相關的夢境非常恐怖:夢中父親出現后凱魯亞克就失明了,父親還要用皮帶抽他,凱魯亞克意識到夢中這個虐待他的人物和在以往的夢中追逐他的人都是他的父親,他驚呼“那個蒙面旅者是爸!那個蒙面旅者是死神?!?凱魯亞克的夢境中與母親相處的情景大多是溫馨愉悅的家庭生活,與父親相遇的場景大多是恐怖混亂的,涉及父親對他的管束和粗暴行為,例如他吸食大麻時被已經去世的父親看到,或者夢見父親被絞死。這說明父親對凱魯亞克威壓始終存在,凱魯亞克對其父的死心懷愧疚,盡管他并沒有弒父的行為,潛意識中他認為父親的死與他有關,在心理上他仍然將自己視為一個“弒父者”。從宗教角度來看,反叛父親、異常依戀母親以及“弒父者”都有悖于基督教精神,承襲自希伯來宗教文化遺產的基督教文化推崇虔敬、馴服和信仰至上,從小受到嚴格天主教教育的凱魯亞克對此有明確認知。從理性層面來看,作者清楚地知道他對待區(qū)別對待父母雙親的態(tài)度不正確,然而在感情上他又無法自我控制。這種俄狄浦斯情結反映在夢境里催生了《夢之書》這部現代性作品。
四、結語
凱魯亞克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中都閃現著俄狄浦斯情結的影子,這種本應該消失于兒童時期的心理狀態(tài)使作家終生未能享有正常成年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推動了作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俄狄浦斯情結可被視為凱魯亞克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之一,它促使凱魯亞克帶著尋找夢想的心態(tài)不斷上路,多次試圖突破家庭束縛卻未能成功,徘徊于“離家--歸家”的循環(huán)中,將體驗訴諸筆墨,為讀者貢獻了《在路上》和《夢之書》等重要作品。
參考文獻:
[1]張宇.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理論與文藝美學[J].戲劇之家,2020(06):164.
[2] [3] [美]杰克·凱魯亞克著.莫柒譯.鎮(zhèn)與城[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8.
[4]陳杰著.本真之路: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小說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195.
[5] [美]杰克·凱魯亞克著.王永年譯.在路上[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24.
[6] [奧] 弗洛伊德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新編[M].商務印書館,2007:10.
[7] [8] [9] [10]杰克·凱魯亞克著.林斌譯.夢之書[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IV, VII,VIII, 228.
作者簡介:宋瑋(1976-5),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農業(yè)大學副教授,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美國文學。任紅川(1981-9),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農業(yè)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美國文學, 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