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者針對學生整本書閱讀存在的問題,經過實踐研究,不斷改進整本書閱讀的管理方法,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本書閱讀管理方案:時間規(guī)劃解決真實閱讀,任務驅動解決怎樣閱讀,試題測評解決有效閱讀,項目研讀解決深度閱讀。文章以《水滸傳》為例,從宏觀架構、整體管理、階段管理三個方面進行了梳理與闡述,以期為一線教師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管理實踐;測評;研讀
【作者簡介】楊聰,高級教師,曾獲全國中青年教師語文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主要研究方向為指向生活價值的語文課堂教學。
統(tǒng)編語文教材把整本書閱讀納入中學課程體系,旨在改善語文學習的生態(tài)。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在單篇閱讀教學中得心應手的一線教師,在如何有效指導和管理學生閱讀整本書這一課題面前卻犯了難。學生閱讀的過程如何管理?教師布置的任務,學生是否真正完成?如果學生不能踏踏實實地將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那課堂上的分析與討論就如空中樓閣,再精彩的問題設計,也會讓學生摸不著頭腦。
為此,筆者從整本書閱讀管理入手,針對名著閱讀制定詳細的閱讀管理方案,本文將以《水滸傳》為例,談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整本書閱讀。
一、宏觀架構
當前,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存在閱讀時間少、閱讀興趣不高、閱讀欠深度等一系列問題。為了讓學生順利解決上述問題,踏實地讀完教材推薦的名著,實現(xiàn)讀有所獲,教師必須制定切實有效的整本書閱讀管理方案,幫助學生展開整本書閱讀。
正是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從管理上進行宏觀架構,將一本名著的閱讀管理分成整體管理與階段管理兩大階段(如圖1)。整體管理從宏觀上指導學生如何閱讀整本書,從預覽、閱讀時間、閱讀方法、閱讀任務及閱讀成果等方面著手,為學生進行面上的指導,旨在引導學生對整本書閱讀進行整體規(guī)劃。階段管理直接關系到閱讀效果的達成,其包括通讀、測評與研讀三個漸次推進的環(huán)節(jié)。在通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任務為驅動,一周安排2個學時,每個學時安排具體的閱讀內容和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通讀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測評,測評主要包括中期測評和綜合測評兩部分。所謂中期測評,就是當學生讀完書的一半時,教師圍繞名著前半部分內容中的關鍵信息和核心內容進行命題,考查學生的閱讀情況。中期測評通過以后,學生繼續(xù)通讀剩余部分。待學生讀完全書后,教師再次針對整本名著中的有關內容進行綜合測評,著重檢測學生綜合分析、抽象拓展和批判理解的能力。
完成通讀和測評兩個環(huán)節(jié)以后,學生就進入了研讀環(huán)節(jié)。在研讀環(huán)節(jié),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項目式、主題式或活動式的方式,再次走進名著展開研讀。
二、整體管理
整體管理的設置,旨在引導學生在閱讀整本書之前,對閱讀的時間、方法、任務等進行規(guī)劃,從而為后面正式閱讀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預覽
開始閱讀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預覽全書。預覽不是隨便翻翻,而是要帶著問題去翻閱。根據莫提默·J.艾德勒等人的觀點,學生可以主要圍繞以下四個問題來展開整本書預覽的相關工作[1]。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么?
2.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
4.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上述四個問題的設置,一是在著眼于學生整體觀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整本書的細節(jié),摒棄以整本書字數多為由只看個大概的錯誤觀念。因為細節(jié)是經典作品的根基,是優(yōu)秀作品力量的根本體現(xiàn),隱藏著一部作品的精神與意義。二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采用魯迅先生“拿來主義”的方法,對書中的觀點進行審思、判斷。三是強調名著與自我的關系。我們認為,名著是一面鏡子,文字的表層寫的是別人的故事,但實際上映照的是讀者自己的靈魂。通過閱讀名著,讀者可以尋找與修煉那個更好的自己。
總之,我們在預覽環(huán)節(jié)設置四個問題,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建構一個“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的觀念,為接下來有效開展具體的閱讀活動奠定基礎。當然,針對不同的名著,四個方面的問題還需進一步具體化。比如針對《水滸傳》一書,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四個問題。
1.《水滸傳》全書到底在談什么?是義氣、造反還是其他?
2.書中哪一個故事最能打動你,這個故事是怎樣講述的?
3.書中對人物的褒貶、對事件的態(tài)度是否合理?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為什么?
4.書中闡述的道理,跟你的學習、生活有什么關系嗎?
(二)時間、方法、任務及成果
為了讓學生能真實地讀完整本書,而不是浮光掠影,隨便翻翻,因此在時間規(guī)劃上,我們可以分兩步來進行管理。首先設定讀完整本書大致需要的時間;然后細分出若干單位時間;在每個單位時間內設置相應的閱讀任務,通過具體的任務驅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潛能。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后,根據教師給出的任務要求,制作思維導圖、撰寫人物消息等并進行成果展示。這一設計也與課標中提倡的表現(xiàn)性評價相契合。所以,教師要在學生正式進入整本書閱讀之前,告知學生讀完整本書后必須完成的任務,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這種逆向設計的模式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基于上述思考,筆者制定了《水滸傳》的閱讀時間、方法、任務管理方案(見表1)。
在整體管理環(huán)節(jié),教師必須結合具體的名著,指導學生使用具體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制定清晰、可操作的任務,讓每個學生知曉閱讀方法和閱讀任務,做到心中有數,為后面閱讀的順利開展夯實基礎。
三、階段管理
經過前期的準備,學生已從整體上了解了閱讀整本書的規(guī)劃。接下來,在階段管理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從通讀、測評和研讀三個方面進行更為具體的設計,為學生真實而有效的閱讀搭好支架。
(一)通讀
在通讀環(huán)節(jié),我們以任務為驅動,一周安排2個學時,周一到周四為第一個學時,周五到周日為第二個學時。每個學時都有具體的閱讀內容和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見表2)。教師不需要每天給學生布置閱讀任務,但可以布置一個學時內的閱讀任務。對于這些任務的具體完成時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自由安排、靈活調整。當然,教師在兩個學時閱讀量的布置上也要有所區(qū)分,基于學生在校學習任務較重的實際困難,建議適當減少第一個學時的閱讀任務量,相應增加第二個學時的閱讀任務量,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周末時間進行閱讀。
通讀環(huán)節(jié)的關鍵在于讓每個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既定任務。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從頭到尾讀完一本名著,才能讓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落到實處。
(二)測評
為了更扎實地推進學生閱讀,促進閱讀的有效性,在通讀之后,筆者安排了兩次閱讀測評,一次是在讀完整本書前半部分的時候進行,即中期測評,測評的重點是檢測學生對名著前半部分內容中關鍵信息和核心內容的掌握情況。讀完全書后,進行綜合測評,著重檢測學生綜合分析、抽象拓展和批判理解等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所設計的測評內容必須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出發(fā)點。所以,在閱讀測評題目的設置上,一定要注重有效性與趣味性的結合。
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閱讀《水滸傳》,在學生讀完前半部分時,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中期測評,部分題目如下。
1.下面選段中的甲、乙各是誰?請將答案填在橫線上。
【甲】?? 當不過,討?zhàn)??!疽摇?? 喝道:“咄!你是個破落戶,若是和俺硬到底,灑家倒饒了你;你如今對俺討?zhàn)垼瑸⒓移火埬?!”又只一拳,太陽穴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
2.“他是梁山好漢中真正的名門之后、將門虎子。他自己是武舉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因先后失陷花石綱、生辰綱,投魯智深二龍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17位?!鄙鲜鑫亩沃械乃侵?? (人名),下列故事情節(jié)中跟他有關的是(? )與(? )。
A.汴京賣刀???? B.三打祝家莊
C.大鬧飛云浦??? D.江州劫法場
E.遺失生辰綱
這些題目的設計,主要圍繞名著中的重要人物和關鍵情節(jié)展開,以檢驗學生在前半部分的閱讀中對關鍵信息的把握情況。測試的題目切忌煩瑣,以簡要為主要原則。中期測評后,學生繼續(xù)通讀名著的剩余部分。讀完全書后,教師可以組織進行綜合測評。在《水滸傳》的綜合測評中,筆者設計了以下題目。
1.圍繞林沖這一人物形象展開班級辯論賽。正方觀點:林沖是《水滸傳》中反抗精神最徹底的人。反方觀點:林沖不是反抗精神最徹底的人。你贊同哪方觀點?請結合具體情節(jié)闡述理由。
2.語言往往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語言亦是如此。請結合原著的具體事件評析下面這句話是否符合該人物的性格特點。
李逵:都冷靜點!不要一言不合就動粗,遇事要有計謀,吵吵鬧鬧有什么用!
3.暑假期間,希望中學開展“我與家長共讀名著”的讀書活動。張家父子同讀《水滸傳》,當他們讀到“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這一情節(jié)時,引發(fā)了一段對話。請根據父子二人的特點填寫你認為合適的內容。
崇拜英雄的兒子說:“? ____________ ?!?/p>
身為律師的爸爸說:“____________?!?/p>
這些題目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既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又注重名著內容與生活之間的鏈接,對于檢測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情況頗有價值。
(三)研讀
階段管理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研讀。納博科夫說:“風格和結構是一部書的精華,偉大的思想不過是空洞的廢話?!盵2]然而,在現(xiàn)實中我們卻看到,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中學的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品思想的探討上,表面看起來很深邃,實際上往往流于空泛。筆者以為,整本書閱讀教學必須同時針對風格和結構兩方面下功夫,才能讓學生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獲,也才可能培養(yǎng)出學生純正的文學品位。
風格,指文學作品從整體上表現(xiàn)出來的獨特而鮮明的風貌和格調。它是作家創(chuàng)造個性成熟的標志,也是作品達到較高藝術水準的標志。風格大體上可分為作家個性和作品語言兩個方面。結構是作品的骨骼,一般包含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如圖2)。內容包括題材、主題、情節(jié)等資料事實;形式是指表現(xiàn)作品內容的內部組織構造和外部表現(xiàn)形態(tài),包括體裁、敘述視角、表現(xiàn)手法等,二者既有區(qū)別又緊密聯(lián)系。偉大的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往往都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因此,在研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從名著的風格和結構出發(fā),設置既開放又有落點的話題,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空間,引領學生走進整本書的細節(jié),讓他們在閱讀中有切實的收獲。
比如在《水滸傳》的研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將刺配這一細節(jié)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先找出書中描寫主要人物刺配的情節(jié)并列表梳理(見表3),探析作品的結構特點。
學生梳理完成后,教師便可慢慢引導學生從表層的信息篩選走進深層的思維探究。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并討論“刺配描寫”在結構上的作用。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刺配改變了故事發(fā)生的時空環(huán)境,串聯(lián)起眾多江湖好漢,如宋江被刺配后結識了李俊、張橫、穆春、穆弘等。這樣,學生會發(fā)現(xiàn),刺配是貫穿全文的線索、聯(lián)系各個情節(jié)的紐帶,推動了整個故事的發(fā)展。
接下來,在學生全面把握刺配這一情節(jié)的作用后,教師再讓學生將目光聚焦到“同是面對差撥,林沖、武松、宋江的反應卻不同”上,讓學生體會同中求異的寫法。
1.林沖等他發(fā)作過了,去取五兩銀子,陪著笑臉告道:“差撥哥哥,些小薄禮,休言輕微。”
“另有十兩銀子,就煩差撥哥哥送與管營。”
又取出柴大官人的書禮,說道:“相煩老哥將這兩封書下一下?!?/p>
——《水滸傳》第九回[3]63
2.武松道:“你倒來發(fā)話,指望老爺送人情與你。半文也沒!我精拳頭有一雙相送!金銀有些,留了自買酒吃,看你怎地奈何我!沒地里倒把我發(fā)回陽谷縣去不成!”
“不怕!隨他怎么奈何我,文來文對,武來武對?!?/p>
——《水滸傳》第二十八回[3]182
3.話里只說宋江又自央浼人情:差撥到單身房里,送了十兩銀子與他;管營處又自加倍送十兩并人事;營里管事的人,并使喚的軍健人等,都送些銀兩與他們買茶吃。
——《水滸傳》第三十七回[3]245
學生通過朗讀、比對、分析后發(fā)現(xiàn):作者這樣的描寫,既避免了情節(jié)的機械重復,又突出了三人不同的性格特征——林沖逆來順受,武松頂天立地,宋江未雨綢繆。作者正是用了這種同中求異的寫作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具個性。自此,學生完成研讀環(huán)節(jié),也基本完成了整本書的閱讀任務。
總之,整本書閱讀管理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教師既要做好整本書閱讀的宏觀架構,又要分階段做好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管理。對語文教學而言,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開展,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能促進學生語言的建構與思維的發(fā)展,更能讓學生在相互探討中提高審美鑒賞力,促成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最終讓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艾德勒,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郝明義,朱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納博科夫.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三種[M].申慧輝,丁駿,金紹禹,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
[3]施耐庵.水滸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蔣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