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宇飛
(江蘇省如皋市吳窯鎮(zhèn)江中小學,江蘇如皋 226511)
所謂走進文本,就是教師通過對課文的教學,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在帶領學生品味文字的過程中,進入文本所描繪的世界,使其感知文字描繪的精彩生活,體會作者寄托于字里行間的深厚情感,品味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從而讓文字變得有溫度、有人情味,也更有魅力,讓語文教學更加精彩。
教師在教學時,首先要通過文字,把蘊含其中的生活“還原”出來,把冰冷的文字還原成擁有溫度、富含情感的生活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逐漸沉浸到文本中,徜徉在文字描述的虛構情節(jié)中,體會不同文本描繪的豐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語文的魅力,暢享語文的精彩[1]。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一文為例,課文記敘了作者童年時期,在祖父的園子中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祖父的園子中有玉米、黃瓜、谷子、蜻蜓、蝴蝶、螞蚱……簡直就是一個無所不有的魔幻世界。整篇文章充滿了兒童氣息,富有童話色彩。而這種美好的生活,即便是現(xiàn)在生活在農村的孩子都很難體會到。教師在教學時,應讓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想象,把文本內容還原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再把一幅幅畫面連綴起來構成一部微電影,從而把文本描繪的內容轉變成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使其感受文本蘊含的精彩生活,同作者一起在祖父的園子中快樂地生活、健康地成長。
作家寫文章,不只是為了告訴我們他經歷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通過描述自己的見聞,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看法。文章是多樣的,主題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要想讓學生學習得更深入,就要帶領他們對文本進行“品味”,品出文字背后的“營養(yǎng)”,體會文本的真主題——作者寄托在文本里的思想感情(這也是文章的靈魂所在)。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童年的發(fā)現(xiàn)》一文,作者采用倒敘的寫法,講了“我”在童年時期發(fā)現(xiàn)“胚胎發(fā)育規(guī)律”的趣事。這篇課文完全是從兒童的視角,以兒童的口吻和語言寫成的,不僅內容生動,語言風趣,主題也突破了兒童的認知。作者通過這樣的內容來表現(xiàn)兒童求知若渴、尋根究底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鼓勵孩子要大膽求知、勇于探究。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在充分感受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努力發(fā)現(xiàn)文中人物表現(xiàn)出的特點,并交流對事情的感受、對人物的評價,進而使其在交流過程中體會文章精彩的主題,提高思想境界。
文本,即書面語言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它是作者內容表達、情感抒發(fā)的載體,深藏著神奇的表達密碼?;诖?,教師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加強對文本的學習,使其體會語言的味道、探尋文字的表達密碼、感受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的妙處。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匆匆》一文為例,這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細膩的文筆為我們還原了時間匆匆而逝的痕跡,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勸勉人們要珍惜時間。文章的語言看似平淡,實則非常細膩、生動,富有表現(xiàn)力,特別是文中比喻、排比、擬人和反問等手法的運用,更是讓靈動的語言充滿了無限的魅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語言進行“咀嚼”,進而體會語言的魅力。如課文開頭運用一組排比句,描繪了美麗如畫的春天景色,可是又以一句“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同前面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對時光匆匆流逝的悵然若失的感慨。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構成了新奇的比喻;用“挪移”“跨過”“溜走”等一系列動詞構成生動的擬人,給人以時光匆匆而逝的遺憾。正是在“咀嚼”文本的過程中,學生充分體會到了語言的魅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借助文本同作者對話,悄然地走進作者的內心,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作者的思想,在與作者的“交流”中,提出自己的個性化見解。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寫的是小時候,父母評價作者寫詩的事情。雖然很簡單,但蘊含的思想十分深刻。在教學時,教師要帶領學生通過反復品讀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如“我紅著臉問道。我有點迫不及待,想立刻……”神態(tài)描寫“紅著臉”體現(xiàn)出作者的靦腆,而后面的心理描寫則凸顯了作者急于讓爸爸看到的心情。文本的最后三段表達了作者對父母之愛的理解。教師要抓住文本的這些細節(jié),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出自己的見解。
總之,語文教學源自文本,是以學生對文本的學習來實現(xiàn)的。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通過文本感受作者筆下的精彩生活,體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美好情感,欣賞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在文本中暢游,感受語文學習的無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