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琴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城東中心小學,福建莆田 351200)
當前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有限,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古文講解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指引,使其深刻領悟到文言文中所蘊含的作者的真實情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文言文的篇幅簡短,語言凝練,語序通暢,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學生學習和探究文言文,可以更好地將其傳承下去。作為新時期的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及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提升文言文教學的成效。下文將以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司馬光》為例,分析如何以讀馭難、以樂趣打動學生,從而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興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對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1]。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首次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內容充滿了好奇,但也有一定的陌生感。此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初體驗,切記不能直接讓學生理解古文,而是應利用他們所熟知的音樂和故事,更好地激發(fā)其對文言文的探究熱情。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化解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心理。
《司馬光》作為小學生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雖然篇幅非常簡短,但對于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如何讓學生讀通文本內容,是教師面臨的首要難題。閱讀是理解的第一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示范,讓其在誦讀的過程中能夠“有例可仿”。因為《司馬光》中的有些文字難以理解,節(jié)奏感也很強,所以,教師應進行范讀教學,教授學生如何正確斷句和誦讀,然后讓學生進行仿讀,使其將文言文讀通。最后,教師可以讓全班學生共同誦讀文章,想象文本內容描繪的畫面,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欲望,并讓他們明白,文言文并不難,漸漸消除他們的畏難心理。
在學生讀通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其深刻領悟其中的內涵。同時,教師還應根據(jù)學生首次學習文言文的這一情況,盡可能地降低對學生的要求,使其對《司馬光》一文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進而深刻地領悟文章內涵。此外,在學生閱讀和學習古詩詞或文言文時,教師要進行引導,并讓他們結合相關注釋及參考資料,了解文本大意。三年級課本中的文言文都帶有詞義注釋。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時,應及時進行指導并加以解釋,為學生了解文章內涵做鋪墊。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先對學生進行“引子范本”,帶領他們誦讀《司馬光》,同時要注意語句的誦讀速度、停頓處及輕重音等,讓學生對文言文有大概的了解。隨后,教師要讓學生跟讀,學習誦讀文言文的方法。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誦讀,體驗文言文誦讀的停頓層次。學生在跟讀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厭倦心理,這時,教師可以結合趣味性的音樂,緩解學生的情緒,并為課堂增添樂趣。教師可以采用教學輔助軟件,當學生閱讀到文本的停頓部分時,用教學軟件敲出一個音符,逐漸讓學生養(yǎng)成自然停頓的良好習慣。教師在帶領學生誦讀之后,要根據(jù)文章注釋及上下文的關聯(lián)性,及時引導他們梳理文章大意,以加深他們對文章內涵的了解。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教師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效率,還可以使其掌握更多古文學習的技巧和方法,從而為其今后的語文學習做好鋪墊。
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文言文具有簡潔、意蘊豐富的特點,值得我們深入品味[2]。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和探究《司馬光》時,應緊抓重要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讀順文本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想象力,不斷豐富文言文內容。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教師切記不要逐字逐句地給學生翻譯,而是要讓他們自己領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將文言文內容讀通、讀懂、讀順,最終按照有序的學習方法,一步步掌握文言文內容。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想象力比較豐富,教師要根據(jù)這一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效且優(yōu)質的文言文學習情境,為其提供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的平臺。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文本,再組織他們開展《司馬光》一文的情境表演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指引學生仔細分析文中孩童驚恐、尖叫時的心理特征,同時緊抓這些人物的形象、動作等特點,從而使學生更好地融入故事情節(jié),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人物的勾畫,并將文本內容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不但能夠將文言文讀順,還可以培養(yǎng)自身的想象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向學生提問,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能力。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當一個孩童不慎跌入水缸中,為何‘眾皆棄去’?其中的‘棄’分別包括哪些含義?”這時,學生便會結合本文,著重分析文中人物的特點,以及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最后進入深層次的思考環(huán)節(jié)。上述一系列學習步驟和環(huán)節(jié),都是以讀順課文為基礎的。所以,教師不可忽視“引子范本”這一教學方法,要注重為學生進行范讀,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文言文內容。
在學生經歷了讀通、讀懂及讀順這三個學習步驟后,接下來,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擴讀”,即有效的拓展閱讀,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文言文學習的樂趣。教師在和學生共同研究《司馬光》一文的內容時,要有序進行教學,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與學習能力。在結束這部分課程的教學后,教師應為學生推薦更多適合他們學習和閱讀的文言文作品,如《曹沖稱象》《望梅止渴》《孔融讓梨》等,讓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讓學生體驗到閱讀和學習不同文本的樂趣,從而更好地拓展自己的語文閱讀空間。教師在挑選文言文作品時,需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由課內延伸至課外,以實現(xiàn)拓展延伸的理想教學目的。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古文內容時,應時刻站在學生的角度,適當降低教學難度,為開展“擴讀”教學做準備,從而讓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充滿期待和熱情。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初步體驗古文學習的樂趣,使其熱愛文言文,熱愛我國傳統(tǒng)文化,并樹立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定信念,讓文言文中的優(yōu)秀作品得到更廣泛的傳承。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呵護他們的興趣愛好,并使學生深刻領悟文言文作品中所蘊含的道理,最終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在學生心中逐漸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