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荀子·成相》篇作者為荀子新證

      2021-11-25 20:25:08姚海濤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4期
      關(guān)鍵詞:荀子

      姚海濤

      引言

      先秦典籍,時代愈古,問題愈多,辨析尤難。《荀子》一書,先秦舊典,劉向纂輯,楊倞首注。有清一代,注家畢集,陳汪劉郝,王謝俞盧。王氏先謙,《荀子集解》,嘉惠學(xué)林,網(wǎng)羅眾疏??梢?,此書傳承有序,未可輕疑。從劉向《孫卿書錄》“所校讎中《孫卿書》凡不能未可徑云已成書,至少有單篇傳抄與流傳的一段時期。否則,無法解釋何以出現(xiàn)如此多的重復(fù)之篇。劉向校讎定著《孫卿書》三十二篇,為《荀子》書一大功臣。其后,“有人將三十二篇分為十二卷,十二卷本遂取代三十二篇未分卷本?!雹俑哒骸盾髯影姹驹戳骺肌罚本褐腥A書局,2010年,第111頁。這便是劉向校定三十二篇本系統(tǒng)之后的十二卷本系統(tǒng)。中唐楊倞注荀,又改十二卷本為二十卷本,并定名為《荀子》,為《荀子》書又一大功臣。后《荀子》版本雖多,但皆以二十卷本流傳。乾嘉以還,注者甚夥,功于《荀子》者眾。眾人拾柴火焰高。于是,《荀子》這一難解之書,得到顯揚光大,為其進入近代學(xué)術(shù)視野鋪平了道路?!盾髯印放c荀子之關(guān)系亦隨之而來,爭議遂起。漢世整理先秦典籍之時,為方便起見,諸子舊籍之名往往與作者一同。此種混而為一,給后世爭議埋下了伏筆。如《老子》《莊子》《孟子》《荀子》《管子》等書皆屬此例。近代以降,疑古風(fēng)行,今本《荀子》三十二篇作者歸屬問題,竟成聚訟紛紜、人言人殊之勢。尤其當(dāng)涉及第二十五篇《成相》時,因此篇所處位置、文本體裁、思想內(nèi)容等,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大致說來,學(xué)界圍繞《成相》篇作者是否為荀子本人,出現(xiàn)了不可調(diào)和、彼此對立的兩派:否定派與肯定派①若全面言之,于否定派與肯定派之外,當(dāng)還有折中派,或謂之謹(jǐn)慎未表態(tài)派。由于此派態(tài)度含糊,不明言何人所作,不列證據(jù),故無法反駁其觀點,茲不將其列入。另,如今不少網(wǎng)站將《成相》篇仍歸屬于先秦佚名詩人《成相雜辭》,將《漢書·藝文志》所載《成相雜辭》與《荀子·成相》混而不分,說明至少在大眾普及層面,此篇作者問題仍然含混,亟待厘清。如古詩集網(wǎng):https://www.gushiji.cc/gushi/42600.html、古詩文網(wǎng):https://www.gushic.com/shiwen/514.html、中華好詩詞網(wǎng):http://www.haoshici.com/4cf1z64.html。。近代疑古派基本否定其為荀子作品,而時人則基本肯定其為荀子晚年作品。以下撮其要者,略作梳理說明,為進一步提出此篇作者為荀子之新證作一綜述與鋪墊。

      一、否定派與肯定派

      (一)否定派

      否定派主要集中在近代民國學(xué)術(shù)之中,實以胡適啟其端,而后楊筠如更甚。胡適認為,“大概《天論》《解蔽》《正名》《性惡》四篇全是荀卿的精華所在。其余的二十余篇,即使真不是他的,也無關(guān)緊要了。”②胡適:《中國哲學(xué)史大綱》,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229頁。胡氏采取懷疑加放任的態(tài)度,僅從三十二篇中撿出四篇荀子精華之作,而將包括《成相》篇在內(nèi)的二十八篇內(nèi)容輕松放過。張西堂將《荀子》分為六組,認為《成相》與《賦》兩篇本與儒家之孫卿子無關(guān)。

      楊筠如以“《成相》一篇,舊次在第八,為什么會用韻文?這明明已是《漢書·藝文志》中間漢人的《成相雜辭》,與荀子毫不相干的東西?!雹蹢铙奕纾骸盾髯友芯俊?,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第16頁。進而得出,劉向“將《成相》次為第八,似乎那時的《成相》不是賦的體裁?我疑原來是說人主用相的事,比如《君道》說:‘在慎取相,道莫徑是矣?!锻醢云氛f:‘然則強固榮辱,在于取相矣。’荀子主張人治政治,所以很重視宰相的得人,大概是原篇已亡,后人拿《成相雜辭》來補充的?!雹軛铙奕纾骸盾髯友芯俊罚虾#荷虅?wù)印書館,1937年,第29-30頁。僅從體裁角度就斷然否定其為荀子作品,楊筠如確實疑古過勇。其對《成相》篇與《成相雜辭》之間關(guān)聯(lián)未加考辨,遽下定論,實在不妥。而在其《荀子研究》書中《荀子書的偽證》一節(jié)⑤楊筠如:《荀子研究》,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年,第14-21頁。,疑古幾乎到了否定《荀子》與荀子相關(guān)的地步。在無確鑿證據(jù)的情況下,過于懷疑猜忌,于學(xué)術(shù)無補,于問題解決有害無益。結(jié)合其對《荀子》與荀子關(guān)聯(lián)基本否定的態(tài)度,可知其說實苛嚴(yán)而無道揆法守,故萬萬不可從。

      (二)肯定派

      肯定派陣營龐大,名家眾多,代表人物從南宋朱熹到清代郝懿行,再到郭沫若、杜國庠、梁啟雄、龍宇純等人。郭沫若將荀子卒年定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認為其領(lǐng)略過秦政的橫暴,并舉《成相》篇中語以明之,“例如‘春申道輟基畢輸’是說楚國因春申君之法廢止而國以滅亡。又如‘禮樂息滅,圣人隱伏墨術(shù)行’,則是說秦奉墨道而黜儒術(shù)?!雹俟簦骸妒袝ぼ髯拥呐小?,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47頁。其論荀子卒年過晚,當(dāng)有可商榷之處,但其認為《成相》篇為荀子本人所作的觀點則昭然若揭。

      杜國庠曾對《成相》篇做過系統(tǒng)而全面的研究,撰作《論荀子的〈成相篇〉——介紹二千余年前的一篇通俗文學(xué)》②杜國庠:《杜國庠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58-183頁。和《從荀子的〈成相篇〉看他的法術(shù)思想》③杜國庠:《杜國庠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84-190頁。兩篇文章。尤其是第一篇文章在學(xué)界反響巨大,對于扭轉(zhuǎn)《成相》篇作者認知發(fā)揮了相當(dāng)大的作用。杜國庠不但認為其為荀子作品,還以之為材料根據(jù),從中挖掘荀子法術(shù)思想。其論證從“內(nèi)證”“所表現(xiàn)的當(dāng)世的政治學(xué)術(shù)的情形”“社會背景”“若干旁證”(胡適所謂的四篇荀子精華)四個方面展開,結(jié)論是《成相》為“荀學(xué)的綱領(lǐng)”,與清代學(xué)者郝懿行認知高度一致:“(荀子)本圖依托春申,行其所學(xué)。迨春申亡而蘭陵歸,知道不行,發(fā)憤著書,其旨歸意趣,盡在《成相》一篇?!雹芡跸戎t:《荀子集解·考證上》,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21頁。豈止與郝懿行一致,和南宋朱熹亦同其途轍:“(荀子)他見當(dāng)時庸君暗主戰(zhàn)斗不息,憤懣惻怛,深欲提耳而誨之,故作此篇?!雹蒉D(zhuǎn)引自王天海《荀子校釋》(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977頁。近代歷史學(xué)家楊寬在其名作《戰(zhàn)國史》書中有《戰(zhàn)國時代文化的發(fā)展》一章。其視《成相》篇與《賦》篇為荀況創(chuàng)作的賦曲,充分肯定并表彰其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與作用⑥楊寬:《戰(zhàn)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62-664頁。。

      梁啟雄從文學(xué)與政治作品的角度認為,“《荀子·成相篇》在體裁上是采用《成相雜辭》的文學(xué)程式,在內(nèi)容上是撮要鉤玄地表達他(引者注:荀子)的政法思想,是一篇充滿著政治意味的文學(xué)作品。”⑦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342頁。值得一提的是,梁啟雄《荀子簡釋》所釋《荀子》三十二篇,僅有《非相》《君子》《成相》《賦》《大略》《宥坐》六篇后有說明性文字,尤以《成相》篇題文字最多,且明確表明此篇作者屬荀子。其他篇題基本引述前人觀點而不涉及作者問題,更無個人傾向性觀點??梢哉f,自郭沫若、杜國庠、梁啟雄之后,認《成相》篇作者為荀子者,漸占上風(fēng)。

      龍宇純撰《荀子真?zhèn)螁栴}》一文,經(jīng)論證后認定“《荀子》一書,除修身篇‘天其不遂乎’一語可疑,而‘天’字可能為‘夫’字之誤而外,其余學(xué)者疑為偽作者,或則僅是章節(jié)的錯亂問題,或則由于論者對于荀子之一知半解,全書實并無偽作痕跡?!雹帻堄罴儯骸盾髯诱摷?,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7年,第53頁。龍宇純的荀子研究對于走出對《荀子》文本的疑古過勇之風(fēng),力度與影響皆大。廖名春先生在其大作《荀子新探》中專撰《著作考辨》一章,對楊筠如、張西堂諸人所懷疑、否定的荀子有關(guān)篇目進行了有理有據(jù)的駁斥。⑨廖名春:《荀子新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35-62頁。其以荀子寫作時期分類,將《荀子》篇目厘定為三個時期。其論甚詳,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可參閱。

      日人學(xué)者佐藤將之將《荀子》文獻與荀子思想的關(guān)系進行梳理,列出了研究者關(guān)于《荀子》一書是否代表荀子本人思想的五種觀點,認為其中有四種觀點“或多或少都受到當(dāng)時哲學(xué)史或思想史研究的學(xué)術(shù)氛圍之影響。”①佐藤將之:《荀學(xué)與荀子思想研究:評析·前景·構(gòu)想》,臺北:萬卷樓,2015年,第49-58頁。此觀點另見于[日]佐藤將之《參于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gòu)造》,臺北:臺灣大學(xué)出版中心,2016年,第37-45頁。影響最大者便是20世紀(jì)初古史辨的疑古思潮。佐藤的綜合性研究方法必然將包括《成相》在內(nèi)的所有《荀子》篇目納入研究范圍。這既是走出疑古之風(fēng)的理論需要,也是新時代推進荀子研究的基礎(chǔ)性工作。

      綜合以上觀點可見,《成相》篇作者問題經(jīng)歷了由懷疑到肯定的歷程,尤其是近年來認為此篇是荀子本人自作的學(xué)者越來越多。毋庸諱言,此篇作者問題還需要繼續(xù)討論。近年來,又有學(xué)者舊調(diào)重提,認為《成相》非荀子本人所作。如張小蘋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認為《成相》非荀子所作,并推測《成相篇》應(yīng)是荀卿弟子所作②張小蘋:《〈成相篇〉非荀作考》,載《浙江社會科學(xué)》2011年第5期。對張小蘋所提出的三大證據(jù),在“新證”部分將隨文予以反駁回應(yīng),詳見后文。。

      由于去古既遠,若要搞清楚《成相》篇是否為荀子所作,確實存在頗多困難。比如荀子生卒年問題,即是其中一大困難。一些問題短期內(nèi)又無解決之可能。故要想從確切的時間角度立論則不現(xiàn)實,只能從《成相》篇內(nèi)部打開缺口以立論。因《成相》篇篇名涉及此篇體裁、內(nèi)容等問題,對于從文學(xué)演進角度進行合理推測,以確定作者所處時代有著重要意義,故不可不詳言之。

      二、《成相》篇名梳理與解析

      何以“成相”二字為篇名?最早注《荀子》的楊倞已經(jīng)注意到這一問題,故其對篇名注釋一番。今所見《荀子》三十二篇之篇名,楊倞注者,僅有《非相》《儒效》《致士》《禮論》《解蔽》《正名》《性惡》《君子》《成相》《賦》《大略》《宥坐》《法行》十三篇。有清一代,注家既多。近代以還,研者紜紜。各家釋《成相》篇名,搜求古籍甚廣,觀點翻空出奇,幾乎窮盡各種可能性,皆言之有理,而紛爭遂起,莫能定于一。各家觀點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一)初發(fā)語名篇

      楊倞首倡“初發(fā)語名篇”說?!耙猿醢l(fā)語名篇,雜論君臣治亂之事,以自見其意,故下云‘托于成相以喻意’?!稘h書·藝文志》謂之《成相雜辭》,蓋亦賦之流也……舊第八,今以是荀卿雜語,故降在下。”③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38頁。以文章篇名發(fā)展脈絡(luò)言之,《論語》《孟子》諸書確有隨意摘取篇首之二三字名篇的命名規(guī)則。從今本《荀子》篇名命制來看,已經(jīng)基本脫離此命名套路,而傾向于以全篇之中心議題為名。細檢今本《荀子》,《勸學(xué)》《修身》《榮辱》《非相》《非十二子》等大量篇目皆拈出中心議題以命名,僅有《仲尼》《大略》《哀公》《堯問》四篇明顯地以初發(fā)語名篇。荀子弟子韓非之《韓非子》一書篇名,亦脫離初發(fā)語名篇之窠臼。篇名命制之變,理有固然。

      僅因《成相》篇名恰與此篇之體裁、首句“請成相”恰相偶合之特例而名之曰“以初發(fā)語名篇”則未當(dāng)。因為篇名本身亦兼名與實二義。僅從字面觀之,似是;若以字面背后意義觀之,實非。此說僅是一籠統(tǒng)說法,未及實質(zhì)意義。《成相》篇從其實質(zhì)義來講,并非取初發(fā)語名篇。故,楊倞此說未允當(dāng)。

      又,楊倞以為《成相》篇“雜論君臣治亂之事”,屬“荀卿雜語”,而降在下,調(diào)整為今本《荀子》第二十五篇。從楊倞前所引《漢書·藝文志》中的《成相雜辭》,可知其將雜辭與雜語混同,而將此篇降而在下,實乃偏見。朱熹亦如之,認為“此篇在《漢志》號《成相雜辭》。”①轉(zhuǎn)引自王天?!盾髯有a尅罚ㄏ聝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977頁。后王引之駁之甚是。楊倞、朱熹觀點很可能誤導(dǎo)了胡元儀《郇卿別傳考異二十二事》中拆解《成相》篇與《賦》篇,以湊《漢書·藝文志》中所載“《成相雜辭》十一篇”之?dāng)?shù)這一無謂之舉②王先謙:《荀子集解·考證下》,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5-56頁?!稘h書·藝文志》中所載“《成相雜辭》十一篇”并非《荀子·成相》與《賦》篇之和。。

      (二)成功在相與成治之方

      楊倞“以初發(fā)語名篇”之說未及《成相》篇之實質(zhì)意義。楊倞注又提供一說,“或曰:成功在相,故作《成相》三章?!雹弁跸戎t:《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38頁?!俺晒υ谙唷敝跋唷?,可理解為“卿相”之“相”。若從“荀卿子說齊相”時所言“夫主相者,勝人以勢也,是為是,非為非,能為能,不能為不能,并己之私欲,必以道夫公道通義之可以相兼容者,是勝人之道也”(《強國》)等句看來,似有其道理。但《成相》篇中未及“卿相”,“亦未專論成敗治亂在一相也?!雹荞樔瘊Q:《荀子補正》,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第176頁。由此看來,楊“或曰”說不可從。

      王引之亦不認同楊倞之說,并指出,其失誤之處在于混《成相雜辭》與荀子《成相》篇而一之。其言曰:“楊謂‘《漢書·藝文志》謂之《成相雜辭》’,案《志》所載《成相雜辭》在漢人雜賦之末,非謂《荀子》之《成相篇》也?!苯又湓跅钭ⅰ盎蛟弧闭f基礎(chǔ)上進行了發(fā)揮,“楊又云‘成功在相’,稍為近之。然亦非《荀子》所謂‘成相’也。……竊謂相者,治也。(昭九年《左傳》‘楚所相也’,二十五年《傳》‘相其室’,杜注并曰:‘相,治也?!缎栄拧吠?。)成相者,成此治也。(請)⑤此處奪一“請”字。中華書局版《荀子集解》(第539頁)與上海古籍出版社《荀子校釋》(第977頁)皆奪“請”字。據(jù)光緒十七年長沙王氏家刻本《荀子集解》與王念孫《讀書雜志》校改,當(dāng)為“請成相者”。所據(jù)版本信息為,王先謙:《荀子集解》(光緒十七年長沙王氏家刻影印本),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4年,第743頁。王念孫:《讀書雜志·讀荀子雜志》(第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885頁。成相者,請言成治之方也。自‘世之殃’以下,乃先言今之不治,然后言成治之方也。(下文‘請布基’、‘請牧基’,皆言成治之方也,與‘請成相’同義。)下文云‘凡成相,辨法方’,又云‘請成相,道圣王’,又云‘請成相,言治方’,是‘成相’即‘成治’也。(又云‘治之經(jīng),禮與刑’、‘治之志,后勢富’、‘治之道,美不老’。)后言‘托于成相以喻意’者,成相為此篇之總名,謂托此一篇之詞以喻意,非謂托于矇瞽諷誦之詞也?!雹尥跸戎t:《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38-539頁。

      王引之力主“成相”為“成治之方”說,順便駁斥盧文弨、郝懿行“瞽矇之詞”之說,劃清了《成相》篇與矇瞽諷誦之詞的界限。王氏還駁盧文弨“舂牘”說,“盧以相為樂器之舂牘,斯為謬矣。以相為樂器,則‘成相’二字義不可通,且樂器多矣,何獨舉舂牘言之乎?若篇首稱‘如瞽無相’,乃指相瞽之人而言,非樂器,亦非樂曲也?!雹咄跸戎t:《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39頁。王氏之說,雖有其理,但無視《成相》篇與《荀子》他篇體裁之差異,亦是其缺失。忽視《成相》篇體裁的殊異性,則不能正確把握《成相》篇在整個文學(xué)發(fā)展史上的地位與作用。

      (三)成相為音樂說

      “成相”為音樂說遠源當(dāng)在北宋,經(jīng)由清代注家闡揚,及至近代,則成浩浩湯湯之勢。其說之盛,遂足成影響最大的一種說法。

      北宋蘇軾指出,“《孫卿子書》有韻語者,其言鄙近,多云成相,莫曉其義?!肚皾h·藝文志》詩賦類中有《成相雜辭》十一篇,則成相者,古謳歌之名也,疑所謂‘鄰有喪,舂不相’者。又《樂記》云‘治亂以相’亦恐由此得名?!雹俎D(zhuǎn)引自王天海《荀子校釋》(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978頁。蘇氏之說為盧文弨、俞樾所承繼與取舍。如盧文弨曰:“成相之義,非謂‘成功在相’也,篇內(nèi)但以國君之愚暗為戒耳。《禮記》‘治亂以相’,相乃樂器,所謂舂牘。又古者瞽必有相。審此篇音節(jié),即后世彈詞之祖。篇首即稱‘如瞽無相何倀倀’,義已明矣。首句‘請成相’,言請奏此曲也?!稘h·藝文志》‘《成相雜辭》十一篇’,惜不傳,大約托于瞽矇諷誦之詞,亦古詩之流也。《逸周書·周祝解》亦此體?!雹谕跸戎t:《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38頁。盧氏以“舂牘”解“相”,以“后世彈詞之祖”說“成相”。此說雖遠溯蘇軾,但仍讓人耳目一新,凸顯了此篇體裁特異之處。但“相”之一字,是否為樂器舂牘之名,似可商。王引之有“且樂器多矣,何獨舉舂牘言之乎”之譏。俞樾雖認為“盧說是也”,但指出“惟引‘治亂以相’及‘瞽必有相’以釋‘相’字,則皆失之。樂器多矣,何獨舉舂牘為言?既以為樂器,又以為瞽必有相,義又兩歧矣?!雹弁跸戎t:《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39頁。隨后,俞樾指出“此‘相’字,即‘舂不相’之相。《禮記·曲禮篇》‘鄰有喪,舂不相’,鄭注曰:‘相,謂送杵聲?!w古人于勞役之事,必為歌謳以相勸勉,亦舉大木者呼邪許之比,其樂曲即謂之相。請成相者,請成此曲也。《漢志》有《成相雜辭》,足征古有此體。王氏必以盧說為謬,何也?”④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39頁。俞氏以“舉大木者呼邪許之比”,認為是古人勞役時之樂曲。王先謙亦認同其說。

      近人杜國庠則進一步提出,“《鳳陽花鼓詞》,調(diào)子很像《成相篇》,是不是由它演變出來的呢?這要待喜歡搜集民歌的學(xué)者們的研究?!雹荻艊裕骸抖艊晕募?,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61頁。后杜氏修書一封問于朱少濱。朱在長篇回信⑥此信名為《朱師轍(少濱)先生答著者論〈成相篇〉很像〈鳳陽花鼓詞〉書》,收入杜國庠《杜國庠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75-183頁。中指出“《成相》歌調(diào),實戰(zhàn)國時民間歌謠之一體,而為其常用者,故荀卿用其調(diào)以言治道而諷當(dāng)世,其唱敲鼓以為節(jié),實今大鼓書之始祖。”⑦杜國庠:《杜國庠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80頁。朱引《禮記·樂記》“治亂以相”鄭注“相即拊也”,釋“相”為拊,為如鼓之樂器⑧杜國庠:《杜國庠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76頁。。朱先生又考之《詩經(jīng)·周南》、后漢《鼓吹鐃歌》、南北朝樂府、白居易《長相思》詞、劉禹錫《瀟湘神》二曲等,得出“宋詞句最為近似《成相》者,無過陸游之《釵頭鳳》?!雹岫艊裕骸抖艊晕募罚本喝嗣癯霭嫔?,1962年,第185頁??梢?,朱少濱認為《成相》篇為“中國鼓兒詞之最古者”。張之純《評注荀子菁華》亦云《成相》篇“首節(jié)凡八章,詞義樣茂,漢初《安世房中歌》近之?!雹舛伟?、鄭杰文、魏代富整理:《荀子匯校匯注附考說》(全三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1279頁??梢?,《成相》對后世文學(xué)影響之大,在文學(xué)史上當(dāng)有一席之地。

      楊寬完全認同朱少濱的觀點,說“這是我國最古的鼓兒詞,是后世大鼓書的開端。”并進一步詮釋道,“相是一種用皮革制作、里面裝著糠的小鼓,用手拍擊,歌唱時用來調(diào)節(jié)節(jié)奏的?!雹贄顚挘骸稇?zhàn)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63頁。又有學(xué)者考“相”為拊之具體形制、樣貌。見劉延?!盾髯游乃囁枷胙芯俊?,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第186-188頁。李滌生引豬飼彥博之說而申述之,“相”又有了“打夯”說?!耙澡浦?,北方叫作‘打夯’:打夯必歌,一以齊力,一以忘勞。故‘成相’蓋古代人民集體舉重時所唱助力之歌,荀子擬而作之,以宣傳他的政治思想?!雹诶顪焐骸盾髯蛹尅罚_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79年,第569頁。

      駱瑞鶴從字義出發(fā),提出新解:“《禮記·樂記》:‘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fù)綴以崇?!嵭ⅲ骸?,猶奏也。每奏《武》曲一終為一成?!惹唤K為一成,則成亦具重義。再成、三成,猶言重奏二度、重奏三度,蓋曲不變而復(fù)奏?!雹垴樔瘊Q:《荀子補正》,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第175-176頁。駱氏將“成相”之“成”解為“重”,相為“謳歌”,綜其義為“重疊之歌”。此解釋較好地符合了《成相》篇三章重疊復(fù)沓的形式。

      綜上可見,音樂之說形成了一個“解釋系統(tǒng)”,在其內(nèi)部仍存在分歧。若為音樂,是何樂也?到底是“彈詞之祖”(盧文弨說),“瞽矇之詞”(郝懿行說),還是“鼓兒詞”?若為“樂器”,“相”又為何種“樂器”?是舂牘、夯杵、鼓,還是拊?因時代既古,此種爭議恐怕一時難以搞清,僅視之為一家之說而已。

      (四)“成相”之“相”實兼多義

      將《成相》篇視為音樂之說,確實有其道理。一則,較好地解釋了《成相》篇體裁異于《荀子》他篇之特點;二則,確實可尋覓到后世受此篇影響之樂曲、歌詞;三則,與荀子本人重禮重樂、禮樂合一思想亦相一致。

      若理解“成相”之“相”,需要厘清“相”之本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相,省視也?!夺屧b》《毛傳》皆云相視也。此別之云省視。謂察視也。從目木,會意,息良切,十部。按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則為相瞽之相。古無平去之別也。《旱麓》《桑柔》毛傳云:‘相,質(zhì)也。質(zhì)謂物之質(zhì)與物相接者也?!艘嘁曛x。《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于木?!艘兑住氛f從目木之意也。目所視多矣。而從木者,地上可觀者莫如木也?!雹茉S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3頁??芍?,相本義為視,引申而有瞽相之扶助義。按此邏輯,后來的卿相之相、互相之相、相貌之相諸義皆由此引申而來。就《荀子》一書所見,有相及、相通、相反、相信、相人、非相、形相、卿相、主相、成相等眾多詞組??梢?,荀子“相”之義多矣,幾乎包含后世所及之含義。

      故“成相”之“相”義,不當(dāng)拘泥于一個義項。作為《荀子》一書篇名而言,是為一民間固定之樂曲,猶如后世詞牌名。作為演奏方式而言,可為手持之樂器,不必為舂牘,也可能是拊、鼓等。以此篇內(nèi)容意蘊而言,可謂之成治之方。以此篇用喻而言,正如“人主無賢,如瞽無相何倀倀”句所顯示者,瞽人需要人相扶持,方能行走。此所謂“相師之道”⑤如《論語·衛(wèi)靈公》中所載孔子事,即是。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奔跋?,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睅熋岢?。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币娭祆洹端臅戮浼ⅰ?,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58頁。。故,人主在賢人輔佐下,方可治理好國家?!盾髯印分谐霈F(xiàn)“瞽”五次。除“如瞽無相”外,其余四次為“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jǐn)順其身”,“猶瞽之于白黑也,猶聾之于清濁也”,“瞽者仰視而不見星”。其義皆為“眼睛瞎”或由其引申的“無識別能力”之意,而無由“瞽”所充之樂師相關(guān)義。由是言之,不必將“如瞽無相何倀倀”之“瞽”理解為“矇瞽諷誦之詞”之“瞽”,于是,亦不必將“如瞽無相何倀倀”之“相”理解為某種樂器。因其又可引申為政權(quán)之輔佐。此輔佐無論是指人或制度皆可。由是言之,“成相”之“相”實兼樂曲、樂器、輔佐、治理方法等多義。

      三、《成相》為荀子本人作品新證

      建立在前人論證基礎(chǔ)之上,茲擬從證據(jù)排除、思想內(nèi)證、文本自證、內(nèi)容涉列、《左傳》之傳、文體辭氣六大方面進行補充論證《成相》篇為荀子本人晚年手筆,是寄寓政治的通俗文學(xué)作品。

      (一)證據(jù)排除:體裁、篇目次序、荀子身體狀況均不構(gòu)成非荀子作之證據(jù)

      證據(jù)排除之義是將一些可能阻撓論證的基本問題掃清?!冻上唷菲w裁出現(xiàn)時間,在《荀子》一書次序以及與《荀子》他篇所謂“矛盾”均不能否證其作者為荀子。

      1.“成相”體裁出現(xiàn)于荀子之前,當(dāng)無異議

      有人以《荀子》中有些篇什夾雜韻文或通篇為韻文(如《成相》篇)而認為此必不是荀子原書,這是失于細考的①《荀卿書若干問題的探討(代序)》,參見董治安、鄭杰文、魏代富整理《荀子匯校匯注附考說》(全三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15-16頁。。作為一種民間樂曲形式的《成相》篇在荀子所處之戰(zhàn)國末年是否已存在?章學(xué)誠《詩教上》曾指出,“周衰文弊,六藝道息,而諸子爭鳴。蓋至戰(zhàn)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zhàn)國而著述之事專,至戰(zhàn)國而后世之文體備,故論文于戰(zhàn)國,而升降興衰之故可知也。戰(zhàn)國之文,奇邪錯出而裂于道,人知之;其源皆出于六藝,人不知也。后世之文,其體皆備于戰(zhàn)國,人不知;其源多出于《詩》教,人愈不知也?!雹谡聦W(xué)誠:《文史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19頁。可見,文體在戰(zhàn)國時代已無體不備,《成相》篇亦然。盧文弨已嗅到《成相》篇與《詩》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其言曰:“全篇與《詩》三百篇中韻同?!雹弁跸戎t:《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58頁。豈止與《詩》三百之韻同?若參以駱瑞鶴說,再視全篇“請成相”重疊復(fù)沓的章法亦與《詩》三百相類。溫柔敦厚之詩教、疏通知遠之書教、廣博易良之樂教、恭儉莊敬之禮教也存乎其間。后世所有的文學(xué)創(chuàng)新皆立足于戰(zhàn)國時所確立之體。

      此篇屬成相雜辭體,《漢書·藝文志·詩賦略》中載:“成相雜辭十一篇”。正如王引之所言“《志》所載《成相雜辭》在漢人雜賦之末,非謂荀子之《成相篇》也?!雹芡跸戎t:《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38頁。此處著錄之《成相雜辭》為受荀子《成相》影響之后人所作。后世成相體甚至詞曲之體皆可溯源于此篇。

      學(xué)界近年來關(guān)注的云夢秦簡《為吏之道》與《成相》篇在內(nèi)容方面雖存在差異,但在文體形式同屬成相體。學(xué)者一般認為《為吏之道》可能成文于秦昭王末年,而不會晚于秦始皇時。換言之,《為吏之道》是荀子之后的規(guī)章制度類作品。⑤余宗發(fā):《先秦諸子學(xué)說在秦地之發(fā)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第106-111頁。作為官員守則、法律文書的《為吏之道》在內(nèi)容、辭彩等方面,雖不可與政治性、文學(xué)性、思想性三位一體的《成相》篇相提并論,但此可證明至遲在戰(zhàn)末秦初之際,此類成相雜辭體裁應(yīng)用已非常廣泛。此體已由民間之樂曲走入學(xué)者筆端,再到官方文書類。荀子用當(dāng)時影響日益廣泛的文體來寄寓自身境況,也就符合文體發(fā)展邏輯與人情之當(dāng)然了。學(xué)界近年來不少成果關(guān)注《成相》篇與秦簡文獻《為吏之道》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在論證時將《成相》篇作者默認為荀子,大都認為是前者啟后者,乃至啟后世成相體作品,而非相反。換言之,戰(zhàn)國之時已有成相體,不得以成相體于荀子時尚未出現(xiàn)之由而否證《成相》篇非荀子之作。

      2.《成相》篇在《荀子》中位置與作者問題無關(guān)

      《成相》篇于今本《荀子》中位置靠后不構(gòu)成其非荀子本人作品證據(jù)。有論者以《成相》篇位于今本《荀子》第二十五篇,屬于比較靠后的篇目而認為作者可能非荀子本人①楊筠如已作如此懷疑。另,金德建認為,《大略》以下七篇是武宣之時的漢儒假托之作。在《大略》以上的兩篇《成相》《賦》是否為荀子所作,恐有問題。參閱金德建《古籍叢考》,上海:中華書局上海書店聯(lián)合出版,1986年,第51-52頁。。實則不然。作品作者考訂不能以作品排列順序為據(jù),這一點不言自明。先秦時期作品排列與作者問題緊密相關(guān)者確實有之。如今本《莊子》分為內(nèi)篇、外篇與雜篇。學(xué)界基本認可內(nèi)篇為莊子本人所作,而外篇、雜篇可能是其后學(xué)甚至包含他派作品。此僅對于學(xué)界已基本達成共識的《莊子》一書有效,而對于包括《荀子》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先秦典籍則無效。如《論語》《孟子》《老子》等作品,即是其例。另,在劉向所輯《孫卿新書》中,《成相》處于相當(dāng)靠前的第八篇。楊倞之所以將《成相》篇后置,將其與《賦》篇合為第十八卷,原因是“使以類相從?!雹谕跸戎t:《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64頁。之所以后置,當(dāng)出于文本體裁方面考慮,其屬“賦之流也”,“以是荀卿雜語,故降在下”③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38頁。,故而與作者問題無關(guān)。

      3.《成相》篇與《荀子》他篇的“矛盾”也不構(gòu)成作者非荀子之證

      杜國庠看到了《成相》篇的唯一一處漏洞:“應(yīng)該指出的是《成相篇》關(guān)于堯舜禪讓的見解和《正論篇》的見解完全相反;《成相篇》贊美禪讓,而《正論》則予以否定。”④杜國庠:《杜國庠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74頁。前文所及的張小蘋亦以此為一非荀子所作之證據(jù):“荀子激烈抨擊禪讓說,而《成相篇》卻積極稱許禪讓說?!币粍t,荀子晚年與早年思想變化可為合理解釋。二則,難免也有學(xué)者認為《荀子》中有所謂矛盾之處,且不說思想家本人思想矛盾可能存在,今人對其解讀有誤差或也很難避免。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杜先生從荀子早年與晚年思想變化角度進行說明,無疑可從。從《正論》篇中荀子駁斥“堯、舜擅(禪)讓”以及《韓非子·難三》“燕子噲賢子之而非孫卿”⑤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372頁。來看,荀子無疑反對禪讓制。但他不反對尚賢使能,如認為“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xué),正身行,能屬于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王制》),“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大略》)。按此思想進展,這一矛盾必然會和而解。也就是說,荀子在最高王位的確定問題上,晚年走上賢能政治(當(dāng)包括禪讓與賢能者一途)的道路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二)思想內(nèi)證:獨特思想、專有名詞與墨子批判

      從《成相》篇“思想內(nèi)證”來看,其包含著荀子特有的學(xué)術(shù)思想與專有名詞,且通篇與荀子思想高度一致。學(xué)界公認,“隆禮重法”“辨合”“符驗”“統(tǒng)類”“積漸”“執(zhí)一”“解蔽”“君道”“榮辱”“法后王”“義利兩有”等思想是荀子標(biāo)志性學(xué)術(shù)思想。此類思想在荀子本人所做的《荀子》其他篇章中有充分表述,可證其為思理一貫之文。

      “隆禮重法”思想在《成相》篇中表述為“治之經(jīng),禮與刑”“刑稱陳”“罪禍有律”“明德慎罰”“厚薄有等明爵服”等?!氨婧?、符驗、統(tǒng)類”思想表述為“言有節(jié),稽其實”“參伍”“法儀”“表儀”“律貫”等。此篇“參伍明謹(jǐn)施賞刑”,“信誕以分賞刑必”句與《議兵》“慶賞刑罰欲必以信”以及《大略》①《大略》篇基本是荀子學(xué)生所記荀子本人言論或喜言或手錄之材料,雖未經(jīng)荀子整合而成系統(tǒng)文章,反而更能保存言論之真??蓞⒖加嶂净邸丁窜髯印ご舐浴禐檐髯幼x書筆記說》,載《文學(xué)遺產(chǎn)》2012年第1期。另,《大略》篇有不少與《大戴禮記》所載曾子之言重合。《大戴禮記》成書雖晚,但所記載之言論卻為先秦之舊。此由近年來的出土文獻部分地證實。如《曾子》十篇反映的是第一代孔門弟子的學(xué)術(shù)面貌,郭店儒簡代表的是第二、三代孔門后學(xué)的思想世界。參見劉光勝《孔孟之間儒家天人之學(xué)的轉(zhuǎn)進》,載《中國哲學(xué)史》2014年第1期。于是,近年關(guān)于曾子言行的《曾子輯?!芬粫霭?,利于推進此項研究。參見王永輝、高尚舉輯?!对虞嬓!?,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故《大略》篇亦可代表儒家固有之思想,可代表曾子之思想,當(dāng)然也部分地代表荀子本人之思想?!皯c賞刑罰,通類而后應(yīng)”完全一致。執(zhí)一思想表述為“治復(fù)一,修之吉,君子執(zhí)之心如結(jié)。眾人二之,讒夫棄之形是詰”②此與《勸學(xué)》篇或直引或間引《詩·曹風(fēng)·尸鳩》“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得出了“這也是《成相》篇可能作于荀卿的一個證明?!眳㈤喍伟?、鄭杰文、魏代富整理《荀子匯校匯注附考說》(全三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11頁。,“思乃精,志之榮,好而壹之神以成。精神相反,一而不二為圣人”等。這正與《儒效》篇“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習(xí)俗移志,安久移質(zhì),并一而不二,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思想完全一致。“解蔽”思想在《成相》篇表述為“忠臣蔽塞”“下斂黨與上蔽匿”“上壅蔽,失輔勢”等。此所對應(yīng)者正是《解蔽》中指稱的“人君之蔽”所論及的夏桀、殷紂、飛廉、惡來之事?!熬馈彼枷雱t表述為“君論有五約以明”,正與《君道》“然后明分職,序事業(yè),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相合。且此處“私門”一詞亦現(xiàn)于《成相》篇:“下不得用輕私門”?!胺ê笸酢彼枷氡硎鰹椤爸林沃畼O復(fù)后王”?!皹s辱”思想表述為“修之者榮,離之者辱”。“義利兩有”思想表述為“重義輕利”“泛利兼愛德施均”等。

      有學(xué)者指出,“荀子激烈批判墨學(xué),而《成相篇》卻極其贊許兼愛說?!雹蹚埿√O:《〈成相篇〉非荀作考》,載《浙江社會科學(xué)》2011年第5期。以此為根據(jù)而對《成相》篇為荀子所作存疑。其所言《成相篇》贊許兼愛說,指的是“泛利兼愛德施均”一句?!凹鎼邸惫倘皇悄又畼?biāo)志性學(xué)說。一則,用“兼愛”一詞并不一定贊同墨子兼愛學(xué)說,也可能是用相同詞匯,而意義固有不同。二則,即使贊同,又有何妨?荀子批判墨子并不意味著將墨子所有學(xué)說一概批判。要知道,批判墨子與兼收熔鑄其學(xué)說并非矛盾。荀子所謂“兼利天下”“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潢然兼覆之,養(yǎng)長之,如保赤子”“以德兼人”等語,不正包含著兼愛天下萬民之義嗎?而《成相》中的“兼愛”不正是“兼而愛之”“如保赤子”“以德兼人”之縮略表達嗎?不正是荀子不反對墨子兼愛之說之證嗎?囿于《成相》篇體裁、字?jǐn)?shù),荀子不得不舍棄一些字,將“兼而愛之”縮略為“兼愛”,將“兼利天下”縮略為“泛利”。本是尋常之事,因此所造成的假象為證據(jù),不亦迂乎。故,用“兼愛”一詞并不構(gòu)成《成相》篇非荀子所作之證據(jù)。

      荀子非墨,人所共知。即在《成相》篇,“圣人隱伏墨術(shù)行”“慎墨季惠,百家之說欺不詳”二句,明批墨子,自不待言?!坝薅贤瑖氐湣本湟嚯[有批判墨子之處。于鬯已指出此點:“上同者,尚同也。即墨子尚同之道也?!短煺摗菲獥钭⒃疲骸又鴷小渡贤贰都鎼邸贰!瘎t楊所見《墨子·尚同》篇正作《上同》?!薄澳由型?,而荀子尚別,荀與墨猶水火也,故荀卿斥諸子,獨于墨子尤屢斥之。此云‘愚而上同國必禍’,又隱斥墨子也。”①董治安、鄭杰文、魏代富整理:《荀子匯校匯注附考說》(全三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1282頁。又,《荀子》中無“尚同”語,而有“上同”兩處②另有一處疑似“上同”之處,見之于《正論》:“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儀也。彼將聽唱而應(yīng),視儀而動。唱默則民無應(yīng)也,儀隱則下無動也。不應(yīng)不動,則上下無以相有也。若是,則與無上同也,不祥莫大焉?!贝司渲械摹皠t與無上同也”當(dāng)以“上”字絕句,而與同隔開,故不構(gòu)成“上同”一詞。,除“愚而上同國必禍”(《成相》)外,還有“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爭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則可謂公士矣?!保ā恫黄垺罚G耙弧吧贤迸c“疾下”并言,體現(xiàn)公士不勾結(jié)、迎合君主以殘害臣民的基本職業(yè)操守。后一“上同”,則批之為“愚”,“國必禍”。此兩處“上同”皆是荀子所反對者,則又屬隱斥墨子尚同說之例。另,“尚賢”在《成相》篇出現(xiàn)3 次?!吧匈t”思想是荀子所具有的儒家政治思想。“尚賢”在《荀子》中共出現(xiàn)15次,其中以“尚賢使能”面目出現(xiàn)者達11次,其余4次皆以“尚賢”出現(xiàn)。除《成相》篇3次外,《宥坐》篇1次。再如,僅《成相》篇中,“君子”出現(xiàn)5次,圣人4次,賢士1次。荀子士、君子、圣人層層遞進式的人格修養(yǎng)境界于字里行間,若隱若現(xiàn)。

      能將荀子全幅思想綰合貫注于1350余字之《成相》篇者,非荀子本人,孰能為之?這些思想在《成相》篇中均以一種非矯揉造作,而是行云流水般的方式表達呈現(xiàn),非有如此縝密邏輯思想之荀子,非有如此高超文字駕馭能力之荀子,非儒家思想已入化境之晚年荀子,皆莫能作也。此亦可間接證明,《成相》篇寫作時間當(dāng)是荀子晚年居于蘭陵之時。

      (三)文本自證:原創(chuàng)性、專有性、標(biāo)志性話語

      從《成相》篇“文本自證”角度來看,其存有大量荀子原創(chuàng)性、專有性、標(biāo)志性話語。此類話語雖不是荀子哲學(xué)性術(shù)語,卻打著深深的個人思想與辭彩烙印,具有非常強的個體識別特征。如“大儒”“墨術(shù)”“誕”“抴”即是其類。這正是王國維所稱道荀子“思想之精密正確”之體現(xiàn)也。

      1.大儒

      觀先秦典籍,“大儒”一詞僅出現(xiàn)于《莊子·外物》與《荀子》中?!肚f子·外物》僅一見:“儒以《詩》、《禮》發(fā)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对姟饭逃兄唬骸嗲嘀湥诹贲?。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接其鬢,壓其顪,儒(‘儒’當(dāng)為‘而’)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雹鄄艿A(chǔ)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407頁。《莊子·外物》以大儒與小儒對舉,且譏諷儒者引經(jīng)據(jù)典“發(fā)?!笔?,明顯帶有門派歧見之貶義?!肚f子·外物》屬雜篇,其形成年代,學(xué)界迄無定論?!肚f子·外物》與《荀子》之年代先后,雖不可妄言,但基本認為《外物》篇較《荀子》為晚?!巴怆s篇形成于儒家已有顯學(xué)地位的時期,對儒學(xué)已顯露出的各種弊病有所認識,加以尖銳的批評。”④金德三:《〈莊子〉外、雜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博士學(xué)位論文,2002年,第1頁。此論當(dāng)從。果如是,《莊子·外物》晚于《荀子》,則“大儒”一詞為荀子首創(chuàng)。

      另,“大儒”在《荀子》中出現(xiàn)十四次之多,集中出現(xiàn)于《儒效》篇達十三次。還有一次便是《成相》篇“世之愚,惡大儒,逆斥不通孔子拘”。荀子從儒者社會作用、道德位階角度,將儒者分為俗儒、雅儒、大儒。大儒是儒者分類中集道德與事功于一身之翹楚魁首?!按笕濉笔擒髯訛閷θ逭哌M行位階式分類而特創(chuàng)之語,為荀子專有名詞和標(biāo)志性話語,并給予細致規(guī)定且大量使用。在《成相》篇,荀子亦將孔子視為大儒,與《儒效》篇“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的論述一致。

      2.墨術(shù)

      “墨術(shù)”一詞在《荀子》中雖兩見,但其為荀子在批判墨家時建構(gòu)起的指代性名詞。荀子批判墨家,《富國》篇中有“墨術(shù)誠行”的憂慮??v觀先秦典籍,“墨術(shù)”獨見于《荀子》一書。即使批判墨子甚有力的孟子亦僅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憂慮,并批判道,“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雹俅苏Z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見于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53頁。可見,“墨術(shù)”一詞可謂荀子原創(chuàng)性詞語兼標(biāo)志性話語。

      直到東漢末年王充方讓“墨術(shù)”一詞重出江湖,且僅一見。其言曰:“雖得愚民之欲,不合知者之心,喪物索用,無益于世,此蓋墨術(shù)所以不傳也?!雹邳S暉:《論衡校釋》(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840頁。《成相》有“禮樂息滅,圣人隱伏,墨術(shù)行?!睆摹陡粐菲澳g(shù)誠行”到《成相》篇“墨術(shù)行”可以想見,墨家學(xué)派之影響在荀子晚年依然巨大?!俄n非子·顯學(xué)》所言“世之顯學(xué),儒、墨也”③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453頁。,固不虛。墨家之于儒家的威脅在晚年的荀子心頭平添了更深的憂慮。

      3.誕

      “誕”之一字,《詩》《書》中多見,在《老子》《論語》《孟子》中無見?!肚f子》中僅一見:“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雹艹鲎浴肚f子·在宥》,見曹礎(chǔ)基《莊子淺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45頁。先秦諸子給“誕”下定義者,僅荀子一人而已。其曰,“易言曰誕”(《修身》)不僅為此詞下一嚴(yán)謹(jǐn)定義,荀子還多用于他篇,思理一貫。故“誕”亦為荀子標(biāo)志話語。如“夸誕”(《修身》)“誠信生神,夸誕生惑”(《不茍》)“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榮辱》)“遵道則積,夸誕則虛”(《儒效》)“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儒效》)“誕詐之人”(《君道》)“誠信如神,夸誕逐魂”(《致士》)“陶誕比周以爭與”(《強國》)“口啍,誕也”⑤《孔子家語》中兩次出現(xiàn)。“口啍,誕也”此語在《孔子家語·五儀解》中為“啍啍,誕也”。另《孔子家語·弟子行》中還有“其為人之淵源也,多聞而難誕”。分別見楊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語通解》,濟南:齊魯書社,2013年,第65頁、第144頁。(《哀公》)等。而《成相》篇中則出現(xiàn)“信誕以分賞刑必”。

      4.抴

      《成相》篇“直而用抴必參天”中的“用抴”一詞另在《非相》篇兩見:“故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抴。度己以繩,故足以為天下法則矣。接人用抴,故能寬容,因求(眾)以成天下之大事矣?!薄皰w”在《荀子》中僅三見,在其他典籍中雖有,但與荀子之意實不同⑥如《楚辭·九歌》中有“桂擢兮蘭抴”,《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尚有“浮文鹢,揚桂枻,張翠帷,建羽蓋,罔瑇瑁,釣紫貝”。但此二用例與《荀子》之“抴”不同,未可混為一談。在《荀子》中,“抴”“枻”“楪”實通而為一,是為“椄楪”。“接人用抴”即為“接人用楪”。推測“接人則用抴”之“抴”,俗字為“枻”,本字當(dāng)為“楪”?!皰w”“枻”之形可能為后世傳抄過程中省筆以便書寫導(dǎo)致?!敖尤擞脴G”是為“椄楪”,簡稱為“楪”。從敦煌漢簡、西北屯戍漢簡、居延漢簡中的記錄來看,“楪”與門關(guān)雖不完全相同,但屬同類,是門內(nèi)側(cè)的安全裝置,形為較薄的方形小橫木,以防止人從門外進入之用。此物無論是在邊塞要地、城郭之門還是住戶人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安全裝置。詳見姚海濤《〈荀子·非相〉“接人則用抴”之“抴”注評與新釋》,載《邯鄲學(xué)院學(xué)報》2020年第4期。。“抴”的獨特性及其應(yīng)用亦可佐證《成相》與《非相》當(dāng)為同一人。《非相》作者為荀子,幾無異議,則《成相》作者亦不當(dāng)疑。

      另,《成相》篇“為民”出現(xiàn)兩次:“堯讓賢,以為民”“躬親為”。這與“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大略》),“不能以義制利,不能以偽飾性,則兼以為民”(《正論》)皆一律,皆是國君為民事?!锻醢浴分小捌溆诼暽⑴_謝、園囿也,愈厭而好新,是傷國”以及“飲食甚厚,聲樂甚大,臺謝甚高,園囿甚廣”與《成相》篇“卑其志意,大其園囿高其臺”,何其一致!

      (四)內(nèi)容涉列:事件、時間、人物均無違和之處

      從《成相》篇“內(nèi)容涉列”來看,其中有一些屬于荀子親身體驗者,歷史人物、事跡之使用也為《荀子》他篇所慣用。且此類人物皆位于荀子之先,而絕無年代違和之問題。

      從內(nèi)容所涉及歷史事件來看,春申君之死與荀子廢老蘭陵存于此篇?!半m有圣賢,適不遇世,孰知之”,道出了荀子本人不遇世、不遇時的晚年凄涼心境,而“春申道綴,基畢輸”更是荀子親身經(jīng)歷、切身感受者。此正可證成《成相》篇寫作年代:“《成相》篇寫作年代就更清楚了?!骨萑I,春申道綴基畢輸’,道出了春申君為李園所害的史實,這當(dāng)是公元前238年之后所寫?!雹倭蚊海骸盾髯有绿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61頁。其中“春申”是否為春申君黃歇?觀歷來注釋楊倞、郝懿行、吳汝綸均明確表態(tài)為然,而其他注者認為理所當(dāng)然為春申君,覺不必注而未注。僅有盧文弨認為“此‘春申’句有誤,必非指黃歇,注非。”②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43頁。然其沒有提出任何證據(jù)。其后,劉師培以“荀傳《左氏》,故人名亦多從《左傳》之稱”,“展禽”與“魯申”同時之理由,而認為“‘春申’,當(dāng)作‘魯申’。春、魯二字篆文相似而訛。”進而以“周公之基業(yè)至僖公(魯申)而竟墮也”說之③轉(zhuǎn)引自王天?!盾髯有a尅罚ㄏ聝裕虾#荷虾9偶霭嫔?,2005年,第983頁。。王天海氏竟覺義長可從。將春申改魯申,一則,犯了擅改古書之訓(xùn)詁大忌;二則,無視荀子與春申君關(guān)系史實;三則,無視戰(zhàn)國四公子均于《荀子》文本中出現(xiàn),此正是唯一一次“春申君”出場之記錄。

      “從全部《荀子》來看,還找不出一篇內(nèi)容后于《成相》的作品,因此,我斷定《成相》系荀況的絕命之作,是思想家的思想火花最后一次閃光。”④鄧漢卿:《荀子繹評》,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第546頁。此正是《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所載:“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shù)萬言而卒。因葬蘭陵?!雹菟抉R遷:《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七),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852-2853頁??梢姡冻上唷菲獮檐髯油砟昃犹m陵所作,正與《史記》所載相合,甚至可推測此篇為荀子封筆之作。

      從《成相》篇所涉及歷史人物來看,非儒家之荀子又有誰會在儒家道統(tǒng)未經(jīng)韓愈梳理塑造之前,在如此短小之篇章《成相》中將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孔子一貫而下之統(tǒng)系,做如此全面系統(tǒng)整理,致如此深情敬意?此正是日人村崗良弼所評:“痛切慷慨,悲歌涕泣,亦有心之作。”⑥董治安、鄭杰文、魏代富整理:《荀子匯校匯注附考說》(全三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1284頁。

      從《成相》篇內(nèi)所涉及時間來看,有學(xué)者指出,“從時間來看,《成相篇》提及春申君之死(前238),而《荀子》他篇所記歷史事件大致起于齊匡章伐燕(前314),而終于邯鄲解圍(前257),且對這近60年間的重大戰(zhàn)役以及政治事件大多都有記錄,對自邯鄲解圍至春申君死近20年間的歷史則只字未提。”①張小蘋:《〈成相篇〉非荀作考》,載《浙江社會科學(xué)》2011年第5期。以此為據(jù),認為荀子以邯鄲之役為界因年高而息筆。這包含著對《成相》篇寫作時間以及對荀子身體狀況的無端猜測?!冻上唷菲⒎呛唵蔚匾黄淖?,此已是學(xué)界共識。至于可分為三篇、四篇還是五篇存在爭議②劉延福:《荀子文藝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第189-190頁。。既然并非一篇,也可能非寫成于一時。作者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已不可詳考。這與作者創(chuàng)作動機、靈感來源、現(xiàn)實觸發(fā)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另,今本《荀子》并非荀子一生創(chuàng)作之全記錄,根本不可能從中看出作者哪一篇具體作于何時,又于何時正式息筆。故推測荀子息筆時間說固不可從。

      若以《成相》篇引用廣博、論證翔實、邏輯縝密特點看來,不像是老者而作,當(dāng)是一才思敏捷、身體狀況極佳的學(xué)者所作之論更是荒謬。這正可用《正論》篇中荀子駁斥“老衰而擅(禪)”“老者不堪其勞而休也”之語來反駁?!把獨饨盍t有衰,若夫智慮取舍則無衰?!比松眢w機能可能會隨著年齡而下降,而智慧卻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通透達觀。所謂智慧不老是也。荀子老年難道真的連“智慮取舍”而成一篇嚴(yán)謹(jǐn)短文的能力也沒有了嗎?荀子老年的“血氣筋力”連動筆之力都沒有了?退一步講,即使無動筆能力,口授而他人執(zhí)筆記錄而成者,不也是荀子之作嗎?

      (五)《左傳》之傳:《成相》所傳史事、語言集

      《成相》篇有《左傳》所傳史事及《左傳》名言,可蒐集而出以輔證作者為荀子。何以故?荀子為《左傳》傳承譜系中重要傳人,其為文過程中不自覺地使用《左傳》典故、名言,此屬自然透露而出者。

      1.《左傳》《成相》皆載伍子胥見殺事

      汪中引《經(jīng)典敘錄》以證“《左氏春秋》,荀卿之傳也?!逼淞小蹲髠鳌穫魇谧V系為左丘明—曾申—吳起—吳期—鐸椒—虞卿—荀卿—張蒼—賈誼③汪中:《述學(xué)》,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88頁。。劉師培所列“孔子傳經(jīng)表”④勞舒編,雪克校:《劉師培學(xué)術(shù)論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82頁。中《左傳》一系亦同汪中所列譜系。又,汪中《賈誼新書序》言“生固荀氏再傳弟子也”⑤汪中:《述學(xué)》,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52頁。,還舉其“伍子胥見事之不可為也,何籠而自投水,目抉而望東門,身鴟夷而浮江”句以證賈誼《新書》述《左傳》之事。《成相》篇所載伍子胥見殺事,其徒孫賈誼《新書》亦載其事。

      “子胥”一名于《荀子》中出現(xiàn)7 次。如“比干子胥可謂爭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謂下忠矣。”(《臣道》);“吳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國至于亡,倍道失賢也?!保ā毒印罚氨雀伞⒆玉阒叶挥??!保ā洞舐浴罚┰凇冻上唷菲愠霈F(xiàn)2次:“世之禍,惡賢士,子胥見殺百里徙?!薄坝詫Γ圆粡?,恐為子胥身離兇。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比粢纻鹘y(tǒng)觀點,將《成相》分為三篇之分法,此兩處出現(xiàn)于第一篇與第二篇。且第一次僅提及“子胥見殺”之事,而第二次則具體寫伍子胥死之慘烈,寄寓作者之感懷與同情?!拔樽玉阋姎ⅰ笔螺d于《左傳·哀公十一年》:“王聞之,使賜之屬鏤以死。將死,曰:‘樹吾墓槚,槚可材也。吳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毀,天之道也。’”⑥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664-1665頁。對《左傳》非常熟稔并靈活運用《左傳》史事者,讓《左傳》傳人荀子的可能性大增。

      2.《左傳》《成相》皆言“明德慎罰”

      “明德慎罰”是儒家接續(xù)自周而來的傳統(tǒng)為政理念。此語所彰顯的思想史傳統(tǒng)與《左傳》《尚書》皆耦合?!渡袝た嫡a》:“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①李民、王?。骸渡袝g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203頁。《尚書·周書》中可以看出,有關(guān)“敬德”“明德”之類的言論確實俯拾即是。如《梓材》:“先王既勤用明德”②李民、王?。骸渡袝g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222頁。?!稛o逸》:“皇自敬德”③李民、王健:《尚書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250頁。?!抖喾健罚骸柏璨幻鞯律髁P”④李民、王?。骸渡袝g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268頁。。而“明德慎罰”在《左傳·成公二年》中亦有記:“《周書》曰:‘明德慎罰’,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務(wù)崇之之謂也;慎罰,務(wù)去之之謂也?!雹輻畈骸洞呵镒髠髯ⅰ罚ㄐ抻啽荆本褐腥A書局,2009年,第803頁。作為傳經(jīng)之儒的荀子在其文中用《左傳》《尚書》之語,不亦宜乎?

      3.《成相》與《荀況集》及其他可能之關(guān)聯(lián)

      歷史上曾著錄于《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的《荀況集》與《成相》之間是否有關(guān)聯(lián)?其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對于確定《成相》篇又有何關(guān)系?

      據(jù)胡元儀《郇卿別傳考異》中云:“《隋書經(jīng)籍志》有楚蘭陵令郇況集一卷,注云:‘殘闕,梁二卷。’《隋志》本之梁阮孝緒《七錄》,蓋《七錄》題二卷者,正謂《賦》一卷、《成相》一卷也。修《隋志》者不知《成相》亦賦也,徒見郇卿《賦篇》僅六賦,不可分為二卷,疑有殘闕,故注其下曰‘殘闕,梁二卷’,亦殊疏矣。至《舊唐書·經(jīng)籍志》有《郇況集》二卷,《新唐書·藝文志》亦有《郇況集》二卷,皆據(jù)《隋志》‘梁二卷’之文載之而已,非別有全本也?!雹尥跸戎t:《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6頁。

      《荀況集》既然在《隋書》《舊唐書》《新唐書》三書中皆有注錄,當(dāng)確有此書。但此二卷之內(nèi)容,史既失載,今只能作合理推測。據(jù)梁啟超“《成相篇》《賦篇》,此二篇為《荀子》的美文,本不在本書之內(nèi),略瀏覽知文體之一種可耳?!雹咿D(zhuǎn)引自王天?!盾髯有a尅罚ㄏ聝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978頁。梁氏“本不在本書之內(nèi)”正可作胡元儀之說注腳,說明《成相篇》《賦篇》可能即是《荀況集》中之二卷。而《漢書·藝文志》中所載“荀卿賦十篇”可能即是《荀況集》中之一卷,《成相篇》為其中另一卷。從今本《荀子·賦篇》來看,僅有賦五篇、佹詩二章、遺春申君賦,篇目明顯不足十篇之?dāng)?shù),當(dāng)有佚失。而《成相》篇是否有佚失,不可妄下斷言?!盾鳑r集》屬四部之集部,故以集字命名之。以某人人名集稱,則其作者為荀況,明矣。

      又,“王伯厚《玉海》引宋李淑《書目》云:‘《春秋公子血脈譜》傳本曰郇卿撰?!肚刈V》下及項滅子嬰之際,非郇卿作明矣。然枝分派別,如指諸掌,非殫見洽聞不能為,其間不無訛繆?!港ㄇ鋸挠萸涫堋蹲笫洗呵铩?,故作《春秋公子血脈譜》,蓋據(jù)《左氏傳》文及左丘明《世本》之《姓氏篇》以成書也?!雹嗤跸戎t:《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56頁。《春秋公子血脈譜》雖于宋時亡佚,但未可輕易疑古書為偽。唯有《左傳》傳人,方能對所載事知之甚稔,故作此血脈譜以利《左傳》之傳。而荀子為之,亦可能矣。胡元儀所論當(dāng)不差。因此之故,有理由做如下合理推測:晚年的荀子在政治上失意透頂,身體上步入老年,心境思想上爐火純青。雖有孔子當(dāng)年“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①出自《論語·子罕》),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06頁。之感慨,但儒家的立命擔(dān)當(dāng)意識使得他又不能不縈懷系心、有所作為,于是將以往思想、作品作一系統(tǒng)整理,以俟來者。同時,為了便于思想之傳播,荀子又借助民間俗文學(xué)形式,將全部思想進行改編為《成相》篇。不作如此想法,不能解釋何以《成相》篇貫注著荀子全幅思想。

      (六)《成相》篇程式、風(fēng)格、辭氣似荀子

      從《成相》篇程式、風(fēng)格、辭氣來看,屬荀子所作可能性也極大。此證只能為輔助證據(jù),僅具有間接意義而無直接意義。從文章程式上來看,《成相》篇通過三、三、七、四、七的字?jǐn)?shù),保證了詞句精煉與韻律均齊,讀之朗朗上口。這又是荀子追求邏輯明晰之體現(xiàn)。荀子將民間俗文學(xué)的舊瓶裝上了個體思想的新酒,是其“與時遷徙”“與世偃仰”的經(jīng)驗性思想格調(diào)的體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荀子與時屈伸的儒家修養(yǎng)與個體人格的統(tǒng)一。從為文風(fēng)格及辭氣來看,若覺得《成相》篇情感表達過于憤激,而否認為荀子作品,可將其與荀子性惡論思想與《賦》篇中《癘憐王》答謝書②可參見姚海濤《荀子〈癘憐王〉答謝書索隱》,載《重慶三峽學(xué)院學(xué)報》2020年第2期。結(jié)合起來理解就不會感到詫異了。從《成相》篇所彰顯的懷才不遇之感、怨艾幽憤之詞和對圣君賢臣之渴望,以及散見于今本《荀子》他篇典型、常用詞語、特色詞語看來,此篇無疑“寫出了一首挽歌,既挽春申君和楚國,也挽自己。”③鄧漢卿:《荀子繹評》,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第544頁。荀子從興、觀、群、怨詩教之社會作用出發(fā)對“俗文學(xué)的制作與利用”④鮑國順:《荀子學(xué)說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第181-185頁。以譏刺戰(zhàn)國末世亂相,將憂國憂民的情感與不平則鳴的幽怨合而一之,統(tǒng)合了政治性與文學(xué)性,將荀文渾厚(郭沫若語)之特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綜上可證,《成相》篇是代表荀子思想的綱領(lǐng)性作品,當(dāng)為荀子晚年廢居蘭陵之地,思想成熟老練之時,借民間歌曲形式而創(chuàng)作的蘊含其人生境遇與政治理念的深邃作品。可將此篇定位為荀子晚年思想綜合綱領(lǐng)性作品。之所以采用通俗文學(xué)的形式,一則可以避患,一則利于傳播。

      猜你喜歡
      荀子
      《孟子》《荀子》引《論語》考論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42
      荀子弟子張蒼考論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天人觀研究述論
      《荀子》的數(shù)學(xué)成就初探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和諧
      荀子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思想
      武定县| 梁山县| 武陟县| 金川县| 抚宁县| 民和| 喜德县| 芦溪县| 榆树市| 扶沟县| 合江县| 丹寨县| 五峰| 正定县| 大埔县| 什邡市| 东乌珠穆沁旗| 阳江市| 苍溪县| 攀枝花市| 兴义市| 汉川市| 济源市| 利津县| 嵊泗县| 乌拉特后旗| 肇东市| 东莞市| 淮滨县| 玉山县| 林口县| 怀柔区| 天峻县| 湖南省| 东明县| 南溪县| 乐清市| 东乌| 菏泽市| 晋宁县| 龙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