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孔子》影片探究孔子禮學思想*

      2021-11-30 14:01:10崔雪茹蒙燚垚
      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周禮禮儀孔子

      崔雪茹 蒙燚垚

      (1.西南財經(jīng)大學 人文學院,四川 成都611130;2.西南財經(jīng)大學 會計學院,四川 成都611130)

      2010年由胡玫導演、周潤發(fā)領銜主演的歷史影視作品《孔子》展現(xiàn)了許多孔子的“禮”思想,不僅整部電影中各個人物在行為舉止上體現(xiàn)了“禮”,而且展現(xiàn)了孔子關于“禮”思想的不斷成熟的過程。在《孔子》影片中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擔任大司寇,因保護陪葬奴隸和墮三都與季孫氏結(jié)怨,后周游列國不得志,魯國遇難請孔子回國,最后孔子回到魯國病逝。整個故事雖然不長但是卻把孔子周游列國的窘迫困境、強大的思想精神世界以及文人氣節(jié)展現(xiàn)給了觀眾,同時也把儒家文化思想傳遞給了觀眾。

      一、孔子哲學思想中禮的內(nèi)涵及價值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比較完整和系統(tǒng)的禮是從周禮開始的。西周時期,周禮作為一種約束人們和鞏固政治統(tǒng)治的手段而存在。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割據(jù),戰(zhàn)爭頻繁,禮樂崩壞??鬃痈吲e周禮的旗幟,意圖借助周禮改變那個混亂的時代,實現(xiàn)大同社會??鬃釉谛麚P周禮的過程當中,對周禮是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其中歷經(jīng)不斷的修正和改進,為世人留下了一份更為完善合理的禮儀制度。

      (一)禮的起源與孔子復興禮的時代背景

      從已有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禮”字最早出現(xiàn)于殷商的卜辭。據(jù)王國維的研究,禮的初始含義是指一種宗教色彩濃郁的祭祀上帝和各種神靈的儀式[1]?!耙笕俗鹕瘢拭褚允律??!保ā抖Y記·表記》)同時《說文解字》釋禮:“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豐。”[2]關于禮的祭祀起源在《孔子》影片中也有體現(xiàn),孔子與三桓爭論活人陪葬時正是籌備冬祭之禮的討論時,孔子也是借助放生的雄稚來為漆思弓開脫的。由此可見禮的起源與原始的祭祀有關,后來隨著禮的不斷發(fā)展,才逐漸引申為社會政治制度的結(jié)構形式和社會生活的行為規(guī)范,而后隨著統(tǒng)治者的宣揚和教化才漸漸成為了全社會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

      在周王朝一統(tǒng)天下的時候,禮治確實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無論是從政治上有助于周王室的政治統(tǒng)治,還是從個人或家庭上對人們的行為起著規(guī)范和價值引導的作用,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后來隨著周王室的衰微,諸侯割據(jù),弒君奪權的事頻繁發(fā)生,周禮已經(jīng)名存實亡??鬃映砷L于保存周禮比較完備的魯國,從小受禮的教導與熏陶,并且對禮有深厚的興趣,面對禮樂崩壞的社會狀況,為挽救世間的百姓,終止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理想,孔子主張復興周禮。

      (二)孔子禮學思想的內(nèi)涵

      在儒家的思想體系里,仁的思想是居于核心的領導性地位的。但是孔子所提倡和宣揚的禮,事實上與儒家思想中的仁是不可分割的。兩者在本質(zhì)上是相互交融、相互補充的,仁是禮的價值引導,禮是仁的行為表現(xiàn)。

      孔子對周禮的革新主要體現(xiàn)在援“仁”入“禮”,“仁”的加入使得“禮”的內(nèi)涵豐富和充實起來[3]?!白哟笫逡娳w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保ā蹲髠鳌ふ俟迥辍罚┻@里則強調(diào)了“禮”與“儀”的區(qū)別。如果一個人沒有以仁德為核心的禮儀,沒有內(nèi)心的敬意,所謂的“禮”僅僅流于表象,這種“禮”與孔子所提倡的“禮”顯然是不同的。“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不耕也;為禮不本于義,猶耕而弗種也?!保ā抖Y記·禮運》)“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保ā墩撜Z·八佾》)“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以上三句具體地體現(xiàn)了“仁”是“禮”的內(nèi)核這一觀點。沒有仁義指引的“禮”,甚至沒有執(zhí)行的必要,不如直接省略?!蹲髠鳌れ荒辍分兄軆?nèi)史過說:“禮,國之干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敬”是“禮”得以存在的內(nèi)核,沒有“敬”的情感,“禮”也自然無法實行。所以禮儀一定是基于一種真情實感的敬意,如果沒有這種敬意與情感,那“禮”就喪失了它最根本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對宗族祖先的尊敬。殷商周代的各種禮典皆以祭禮為重,而在祭禮中,尤以祭祀祖先為重。李澤厚說:“禮是頗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則是尊敬和祭祀祖先。”[4]《禮記·祭義》云:“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君子生則敬養(yǎng),死則敬享,思終身弗辱也。……是故孝子臨尸而不怍。君牽牲,夫人奠盎。君獻尸,夫人薦豆。卿大夫相君,命婦相夫人,齊齊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边@段話描寫的是人們在祭祀先王或祖先前虔敬齋戒和祭祀時畢恭畢敬的情景。這種對祖先的尊敬在《禮記》的《檀弓》《喪服小記》《喪大記》《祭法》《祭統(tǒng)》等篇中處處可見。由此可見,古人祭祀祖先,真正做到了“盡其愨而愨焉,盡其信而信焉,盡其敬而敬焉,盡其禮而不過失焉。進退必敬,如親聽命,則或使之也”(《禮記·祭義》)。這就是《禮記·祭統(tǒng)》中描述的“祭祀之道”:“身致其誠信,誠信之謂盡,盡之謂敬,敬盡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這種至尊至敬的行為體現(xiàn)的不僅是“禮”的莊嚴肅穆,而且還有“禮”背后篤敬的情感與思念,以及由此情感所維系的尊尊親親的社會秩序。

      其次,對行禮對象即對他人的尊重??鬃釉谡劶啊傲?jīng)”的功能時說:“恭儉莊敬,《禮》教也?!保ā抖Y記·經(jīng)解》)在他看來,如果做到了謙恭辭讓、莊重嚴肅、尊敬他人,那就是深刻地理解了“禮”?!岸Y”就是讓人遵循恭敬辭讓的道德,一個人掌握了“敬讓之道”,就可以“以奉宗廟則敬,以入朝廷則貴賤有位,以處室家則父子親、兄弟和,以處鄉(xiāng)里則長幼有序”(《禮記·經(jīng)解》)。因此,《禮記·曲禮上》曰:“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惫沤裰型?,只有真正尊重他人的人,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此即孟子所說的“尊人者人恒尊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荀子則指出:“恭敬,禮也;調(diào)和,樂也;謹慎,利也;斗怒,害也?!薄叭收弑鼐慈恕!保ā盾髯印こ嫉馈罚┤寮疫€將“敬”上升到了治國理政的高度。孔子曾告訴魯哀公:“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愛與敬,其政之本與?”(《禮記·哀公問》)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一個“敬”字,“敬”是“禮”之靈魂,是愛人、為政的基礎。修身就是學會尊敬自己、尊敬他人;齊家就是學會尊敬父母、妻兒;治國就是學會尊敬臣下、庶民,對民眾“如保赤子”;平天下就是學會尊重他國及其民眾,具有“德服天下”“協(xié)和萬邦”的品性和氣度。禮主敬,敬乃和。如果一個人做到了禮敬謙讓,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的境界就很容易達到;如果人人做到了禮敬謙讓,協(xié)調(diào)的人際關系、和睦的家庭氛圍、和諧的社會秩序就會成為現(xiàn)實。

      (三)孔子禮學思想的價值和地位

      《論語》中言“禮”的地方有七十多處,談到“仁”的地方有一百多處。學者對于孔子學說的核心到底是“仁”還是“禮”長期以來一直都有一些爭論。[5]但毋庸置疑“仁”和“禮”都在孔子的學說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孔子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其思想對于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又有著巨大影響。所以,“禮”不僅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之一,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從儒家思想創(chuàng)立至今,“禮”與“仁”的思想無疑是貫穿始終的。

      孔子所宣揚的“禮”,不僅僅是對于貴族階層的約束,同時也是規(guī)范平民百姓的言行舉止??鬃与m然出生于貴族階層,但其年幼的經(jīng)歷則更多地偏向于普通人民的貧困生活,因此他也十分熟悉底層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他所提出的禮儀制度更多的是一種士大夫階層的貴族性行為規(guī)范,以此來突出體現(xiàn)貴族與平民百姓的不同之處。但孔子的“禮”對普通的平民百姓也有著一定的約束力??鬃雨U發(fā)的以“仁”釋“禮”的禮儀觀,不僅是指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還包括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個國家的行為規(guī)范,所以禮儀是上下貫通的,可見孔子所倡導的禮儀文化體現(xiàn)了一種整體觀,這是把道德信仰與日常行為規(guī)范結(jié)合起來的表現(xiàn)。[6]因此,孔子所說的“禮”絕不能單純地從貴族的角度去看,這其中諸多禮節(jié)和行為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也是具有指導性和約束作用的。例如在飯桌上,長輩沒有動筷晚輩是不能先吃的,這一點展現(xiàn)了晚輩對于長輩的尊敬之意。這樣的禮節(jié)無論是士大夫階層還是普通民眾都是需要遵守的,因此孔子的“禮”文化具有廣泛的內(nèi)涵和深刻的價值意義。

      孔子所宣揚的“禮”本質(zhì)上是一種為了達到天下大同理想的手段,這也是“禮”的最本質(zhì)最核心的價值?!犊鬃印酚捌幸蔡岬剑ㄟ^禮的教化,從而達到孔子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孔子的禮是為建立以仁為本體“講信修睦”的“大同”理想社會服務的,其活動內(nèi)容著眼于“仁”的外化和社會各階層的盡職與約束。[7]禮治是“仁”的目標和內(nèi)容。在孔子看來,通過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實現(xiàn)恢復禮治秩序的政治目的,就是所謂“仁”了?!岸Y”的真正價值在于,借助于各式各樣的禮儀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從而在其內(nèi)心構建一種禮儀仁義的核心價值觀;然后借助于這樣的一種價值觀,終止頻繁發(fā)生的戰(zhàn)爭割據(jù)和弒君奪權的行為;最終也借助于這樣的一種價值觀,引領世界達到孔子所認為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二、《孔子》影視作品中展現(xiàn)的禮

      (一)倫理觀上克己復禮為仁

      在孔子看來,仁是內(nèi)在本質(zhì),禮儀是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電影一開始就有眾人在享用食物之前先彼此行禮,之后才開始用飯的鏡頭。而后孔子面見魯定公,還未入殿就在門外行起了禮,進入大殿以后,即使魯定公還沒有來,仍然對著空位子行禮。這一鏡頭很好地詮釋了孔子對于禮的重視,也同時展現(xiàn)出了孔子對魯定公的尊敬之意??鬃訌娬{(diào)禮是出于心中的敬,若沒有心中的敬,禮也便只流于表象了。這一點在后續(xù)的情節(jié),孔子為解救三桓的小奴漆思弓而與三桓爭論周禮中的活人陪葬之禮中,有了更深一步的體現(xiàn)。禮的基礎是仁愛之心,一味地追求禮儀卻以傷害他人為條件,這就違背了禮的初衷。這其中所展現(xiàn)的也是孔子對于周禮的批判性繼承,孔子宣揚周禮,但并不宣揚所有的周禮,而是有自己的取舍與革新的,這是對于周禮的一種超越。同時也暗含了孔子所宣揚的禮并不單單是一種行為儀式,更多的是一種價值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指引。

      之后齊魯兩國峽谷會盟,各式儀仗禮儀也與周禮中的相關禮儀相符合。后來孔子到衛(wèi)國,面見衛(wèi)國南子時二人討論《詩》三百篇。南子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子則答:“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南子又說:“《詩》三百篇中,許多關于男女情愛”,孔子則用一句話概括:“情思深深而沒有邪念”。這一問一答中展現(xiàn)了孔子認為“禮”的根本是“仁”,所謂“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求之以禮,情深而無邪念,都是在禮的約束下的行為,滿足這種禮儀的行為所表現(xiàn)的則可以稱作是“仁”。從這里面我們可以體會到“禮”的真正內(nèi)涵就是“仁”。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體現(xiàn)了“禮”是“仁”的外顯這一觀點。“仁”是精神指引,“禮”是行為規(guī)范。符合“禮”的行為,就符合了“仁”的價值導向,就可以稱作是達到了“仁”的境界。人要達到“仁”的境界,首先就需要用“禮”來自我約束,自我修煉?!肮Ф鵁o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則強調(diào)了“禮”的重要性,沒有“禮”的規(guī)范和約束,所有的行為就會脫離其正常軌道?!熬硬W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也表明若想成為君子,若想有仁義之心,則必須用禮儀來規(guī)范自己的思想?!耙蝗湛思簭投Y,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孔子對“仁”與“禮”的關系,其論述是清晰的。儒家提倡的禮,是志于道、據(jù)于禮、依于仁的,即“仁心”外化而成禮,依禮而行而成仁。[8]恭、慎、勇、直都屬于仁德的范疇,然若未按“禮”去實現(xiàn),則會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梢?,唯有遵循“禮”的行為規(guī)范,才能夠達到“仁”的層次,而后才能觸及君子的境界。由此可見,“禮”的宣揚是使得“仁”能夠得以施行和達到的保障,“禮”的規(guī)范本質(zhì)上是為了“仁”的構建?!岸Y”與“仁”是相輔相成、相互維持的。

      《孔子》的劇情中,孔子歷經(jīng)多年游學后回到魯國,在魯國門前行大禮,也是源自于內(nèi)心的情感。所以當我們?nèi)シ治觥岸Y”的內(nèi)核時,就會明白孔子所提倡的“禮”是一種基于“仁德”這種價值引領而施行的禮。后世批判孔子所提出的“禮”,批判的是只流于表象的“禮”,而不是孔子真正所宣揚的具有“仁德”精神內(nèi)核指引的“禮”。從根本上來說,孔子終其一生在宣揚的并不是“禮”,而是“仁”的價值觀。如果脫離“仁”的價值觀去看“禮”的話,所謂的“禮”就僅僅只是一些繁文縟節(jié),是一種形式化的、空洞的、流于表象的東西。那么此時的“禮”則已經(jīng)可以說是沒有意義的了,只是徒增眾人的負擔。

      (二)政治上依禮治國的治國方略

      在電影《孔子》開篇,孔子受魯定公邀請,入朝為官。言談之間,魯定公稱贊孔子任中都宰以來,中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梢姡鬃訉τ谥螄碚H有心得。而魯定公提出,可否效法齊國,孔子對曰:“齊國百姓受制于嚴刑峻法,如果人們不犯法,是因為懂禮義、知廉恥、有品格。選賢能,修信用,賊不做謀不用,人們不但愛護自己的子女,也愛護別人的。男人安本分,女人有歸,‘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百姓安居樂業(yè),方能實現(xiàn)天下大同?!笨梢?,孔子對于治理國家主張采取德治(禮治)而非法治,使百姓因個人道德層面的“羞恥心”而守規(guī)矩,此為儒家思想對于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重要貢獻之一?!岸Y之用,和為貴?!保ā墩撜Z·學而篇》)禮的作用在于調(diào)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得人際交往時彼此恭敬、尊重、謙和,從而達到社會的“和”。通過禮的教化,百姓知禮、守禮、尊禮,則民眾無僭越之心,安守本分,社會和諧,天下大同。此為禮對于百姓庶民的要求。

      這一情節(jié)展現(xiàn)了孔子關于“禮”的思想?!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用政令來管理百姓,用刑罰來懲罰他們,他們只會為了免于刑罰,而沒有廉恥之心。若是用道德去引導他們,用禮儀去教化他們,百姓不僅有羞恥之心,而且也會歸順于統(tǒng)治者。自古以來,民心所向者就是最大的贏家,無論是戰(zhàn)爭還是改革,只有贏得了百姓的信服,才會有成功的希望。同時在更深一層含義上也揭示了孔子所推行的“禮”的價值觀和精神層面的意義??鬃酉M麖乃枷肷虾途裆献屓嗣駥崿F(xiàn)蛻變,從而從根本上改變那個禮樂崩壞、戰(zhàn)爭割據(jù)的時代。

      (三)君臣關系方面君主使臣以禮

      《中庸》一書中,孔子答魯哀公問政時有言:“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以生也?!盵9]孔子認為,治理國家在于能夠選賢任能,而能否做到選賢任能,關鍵在于君主自身是否修身成仁。君主作為管理者,希望以君臣秩序管理臣子,以禮制規(guī)范約束百姓,就勢必要以身作則,嚴格約束自身。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政令能夠上傳下達,暢通無阻,百姓對統(tǒng)治者信任服從,愛護擁戴,其根本就在于君主賢明且具有公信力?!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統(tǒng)治者德行出眾,便如同北極星一般,能夠得到百姓的認可、支持和擁戴。因此,上至君主,下至人臣,都應該以高標準、高要求嚴格要求自我,成為人民的表率,如此便可實現(xiàn)政通人和,達到國家治理的最佳層面。此為禮之于君主的要求。

      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在上下級的隸屬關系當中,儒家尤其強調(diào)禮維護統(tǒng)治、維持秩序的重要作用?!岸Y”作為“仁”的外在規(guī)范,要求下級對上級恭敬尊崇,不可以有謀逆之心?!犊鬃印酚捌杏羞@樣一個情節(jié):季氏家臣公山狃(歷史上的公山不狃)意欲同孔子聯(lián)手,驅(qū)逐三桓,謀權篡位??鬃右砸痪洹暗啦煌?,不相為謀”堅決回絕。孔子一直主張恢復周禮,以周禮規(guī)范各諸侯國行為,令其嚴守天子與諸侯之間的秩序。“道不同,不相為謀”,是為人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守禮,是其崇高氣節(jié)所在。另外,電影中另一個情節(jié)亦體現(xiàn)了儒家禮治這一思想。夾谷會盟上,齊侯倚仗國力強盛,欲羞辱魯國公,孔子命弟子顏回以“魯為公國,齊為伯國,依周禮,恭請齊侯下臺迎迓”回絕齊侯,成功挽回魯公,乃至魯國的尊嚴。而依周禮,遵循諸侯等級秩序開展外交禮節(jié),實乃禮之于國與國之間的規(guī)范和要求。而孔子任魯國代國相以后,更是通過“隳三都”,拆除了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所建的不合周朝禮制的城墻,借此削弱“三桓”勢力,改變魯國“君不君,臣不臣”的局面。這亦是孔子身為人臣對于君主的維護和忠誠,更是對于禮的堅持與恪守?!啊畩A谷會盟’‘隳三都’這兩個事件,正表現(xiàn)了孔子對西周禮樂制度的向往和維護,體現(xiàn)了他希望在春秋禮崩樂壞的情況下,能夠力挽狂瀾,恢復舊有的禮樂制度,恢復西周時期‘親親尊尊賢賢’的封建等級秩序,從而結(jié)束戰(zhàn)亂和紛爭,恢復秩序和安定。”[10]

      三、孔子禮學思想的發(fā)展與當代價值

      (一)孔子禮學思想流于形式化的演變

      雖說周公制定了周禮,用來教化民眾,在中國開創(chuàng)了禮樂政治的先河。但是真正倡導禮治并且傳承禮學思想,使得禮在中國發(fā)揚光大的則是孔子。他對禮的內(nèi)容、價值等做了整理,而且還注入了新的思想內(nèi)容,使得禮學更加豐富、完善。[11]孔子繼承了西周的禮文化,提出了中國倫理兩個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疇——仁與禮,孔子“以仁釋禮”,將“禮治”拉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12]孔子為僅僅流于形式的禮儀,注入了“仁”的價值核心。這是對于周禮的一種巨大超越,也正因為這一種超越,“禮”的規(guī)范和引領才能夠流傳千年至今。并且在歷朝歷代中,無論是對統(tǒng)治者的政治統(tǒng)治,還是對個人家庭的行為規(guī)范,“禮”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十分高的地位。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孔子拼盡全力為“禮”注入的價值內(nèi)涵和“仁”的核心,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褪化。隨著統(tǒng)治時間的延續(xù),“禮”的內(nèi)涵日趨淡化,其外在形式卻日益瑣碎,逐漸強化,抽去了內(nèi)涵的“禮”其外在形式近乎僵化,逐漸演變成為了僅僅只有繁文縟節(jié)的瑣碎儀式。西漢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五?!眲t把孔子的“禮”推向了極端,過度地去追求禮儀表象而忘記了其內(nèi)在的情感表達價值,使得這些禮儀越發(fā)成為束縛人們的枷鎖,而非孔子最初所希望的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宋明時期理學家程頤、朱熹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又把禮進一步推向了極端,讓人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禮法。而這顯然與孔子的初心是違背的,正所謂飲食男女,孔子對于人的欲望有著比較正確的認識。孔子所提倡的“禮”只是對于欲望的一種適度的約束,而非一種無止境的禁錮。欲望是無法避免的,只是借助于禮儀加以約束,使得欲望能夠得到正確的釋放,從而達到既能滿足個人欲望又同時促進社會和諧的境界。但是程朱理學家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則顯然違背了這一初衷,把對于欲望的禁錮推向了一種極端方向。此時的“禮”已經(jīng)不再是一種以“仁”為核心的價值指向所凸顯出來的行為,已經(jīng)不是基于人們內(nèi)心最真實情感表達的一種行為,而僅僅是一些流于形式的儀式和禮節(jié)。

      一直以來,學術界所批判的“禮”并不是孔子最初所宣揚的那種“禮”,而是后來由于政治的統(tǒng)治演化造成的那種流于形式表象上的禮節(jié)。這樣的一種禮節(jié),沒有感情作為基礎,沒有內(nèi)心的尊敬,沒有以“仁”為核心的價值引領。這樣的一種禮節(jié)是無比繁瑣的,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意義的。這種“禮”的存在,并不能為世界、為個人帶來任何好處,相反會因為這樣一種枷鎖而禁錮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二)孔子禮學思想的當代意義

      毫無疑問,孔子所提出的“禮”對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深遠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禮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是尚禮精神,中華民族就是尚禮民族,這就決定了中國與“禮”有著密不可分的深厚淵源。禮作為“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基本原則,是“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13]這就體現(xiàn)了“禮”既是治理國家的根本綱領,又是個人理想的基本準則,也是道德評判與法律制裁的最終依據(jù)。《孔子》影片中所描述的春秋時期,因為孔子推行禮學而使魯國強盛,齊國擔憂魯國強大威脅自己因此蓄意破壞,可見孔子所提倡的“禮”文化無論在哪個時候都是極具國家價值的。所以,雖然“禮”的施行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在任何一個時代下,“禮”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如今伴隨著經(jīng)濟的騰飛,社會人際關系狀況日益緊張尖銳,這就啟示我們通過孔子禮儀文化的宣傳教育調(diào)節(jié)人際關系,達到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目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盵14]黨中央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價值內(nèi)涵與儒家學說中的“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經(jīng)歷過五四運動對于儒家禮文化的全盤否定之后,針對于儒家的禮學思想,又經(jīng)歷了現(xiàn)代化的革新和取舍,現(xiàn)今的中國又一次把“禮”提高到了國家治理的層面。挖掘禮文化的內(nèi)涵,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15]《禮記·大學》篇中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禮學思想對于每一個人的行為都具有指引意義,借助于這樣一種禮的規(guī)范和弘揚,更利于當今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當每一個人都以這樣的禮來約束激勵自己,14億人的共同奮斗,才能讓我們在這個充滿危機與機遇的時代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在《論語·學而》中就有“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睂ξ覀冞@一代人來說,以和為貴,用禮文化中“和”的價值觀念作為處理社會關系乃至國際間關系的準則極具現(xiàn)實意義。[16]當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不斷推進,國家之間有著矛盾沖突也有著合作互助,在這個時候,借助于“禮”的思想,能夠使我們更加自如地應對國際關系。同時這里所謂的“和”,有包容、和諧、適中、恰到好處等意思。禮的運用要以和諧與恰當為最高原則,這樣才有可能達到“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的社會理想。[17]這樣一來“禮”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應對國際的關系,也有利于建設國內(nèi)的和諧友好社會。

      猜你喜歡
      周禮禮儀孔子
      張滿菊 周禮平作品選
      當代文壇(2021年5期)2021-08-30 09:35:55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周禮與儒學的機理
      當代陜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16
      乘車禮儀
      禮儀篇(下)
      中國漫畫(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孝——禮儀第一禮
      學生天地(2016年34期)2016-05-17 05:47:39
      《周禮》大宰九式研究
      古代文明(2016年2期)2016-04-26 07:14:47
      知禮儀,做謙謙君子
      學生天地(2016年22期)2016-03-25 13:12:16
      孔子在哪兒
      崇义县| 闽清县| 静海县| 扎赉特旗| 西畴县| 哈尔滨市| 夹江县| 齐河县| 澜沧| 陕西省| 天门市| 青海省| 昌都县| 金塔县| 三原县| 巴塘县| 沈丘县| 镇宁| 高邑县| 陵水| 瓦房店市| 饶平县| 沙田区| 锦州市| 安吉县| 阜康市| 中山市| 吴堡县| 兴宁市| 英吉沙县| 四平市| 沙洋县| 赣州市| 遵义县| 沙坪坝区| 蛟河市| 郧西县| 陆丰市| 兴安盟| 桦甸市|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