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學翠
《列子》是中國先秦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相傳由戰(zhàn)國早期的列子及其弟子所著,全書基本以寓言形式來表達精微的哲理?!惰饺藨n天》《愚公移山》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對這兩則寓言的教學,教師往往注重文本的教學價值,即寓言故事的道德意蘊,而忽視了文本的原生價值,即寓言故事的哲學意蘊。
一、從“憂”字看《杞人憂天》的哲學意蘊
《杞人憂天》講述一個杞人擔憂“天崩地墜”的故事。人們常用“杞人憂天”諷刺那些不必要的擔憂,這是這則寓言故事的道德意蘊所在。教學中,很少有人去思考:從客觀的角度看,“天塌地陷”是一種無法預知的自然現(xiàn)象;從個人的角度看,“天塌地陷”是一種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杞人之“憂”難道不是在“憂天”“ 憂人”以及“憂天人關系嗎”?文本有著如此豐富的哲學意蘊值得去探討。
新部編教材的練習設計為課文理解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有助于文本解讀的深入,《杞人憂天》課后的“思考探究”第三題:“人們常用‘杞人憂天諷刺那些不必要的擔憂,也有人認為其中傳達出強烈的憂患意識。你同意哪一種理解呢?”教師課前布置學生搜集相關資料,提供思考路徑:“杞人是無端地擔憂‘天崩地墜嗎?”“《杞人憂天》的刪節(jié)部分是怎樣呈現(xiàn)列子的‘天人合一觀的?”教學中,在充分理解課文寓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進行資料助讀,指導學生思考,討論交流。
史料記載,魯莊公七年,杞國遭受了流星雨的破壞,損失慘重,經(jīng)歷過此事的杞國人總是害怕天再塌下來,于是列子寫下了《杞人憂天》這樣一個富有啟發(fā)性的寓言故事。杞人的憂慮緣于他對自然、宇宙的錯誤認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他跟同時代那些渾渾噩噩的人不同,而是關心到了人類生存的終極問題:敢于問天。他是一個有著強烈憂患意識的人。這個寓言故事有刪節(jié),下文中還有長廬子、列子對宇宙自然的解釋?!惰饺藨n天》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了列子的自然觀和人生觀。課文只呈現(xiàn)前半部分,其實這個寓言故事,后半部分才是關鍵和核心。這些古人的思考,既有樸素的辯證思維,又包含了道家精神的豁達、逍遙自在。
“曉之者”認為天地不會壞,這是第一個層次的解讀。在故事的后半部分中,能看到古代思想家對這一問題的一步步深入解讀。說完“曉之者”的觀點,作者又引入楚國人長廬子的觀點:天地終歸會毀壞,不能不令人擔憂,與“曉之者”的觀點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是第二層次的解讀。文章的最后,列子聞而笑曰:“言天地壞者亦謬,言天地不壞者亦謬。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列子認為,說天地會毀壞的意見是荒謬的,說天地不會毀壞的意見也是荒謬的。毀壞與不毀壞,是我們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這樣,毀壞是這么一回事,不毀壞也是這么一回事。所以活著不知道死后的事,死后不知道活著的事;來時不知道去時的事,去時不知道來時的事。毀壞與不毀壞,我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這是第三層次的解讀。
列子借杞人之“憂天”,闡述辯證的自然觀:萬物時刻都在變化發(fā)展,循環(huán)往復;借杞人之“憂人”,表達豁達的人生觀:樂天知命的人生態(tài)度、遵循規(guī)律的處世原則;借杞人之“憂天人關系”,呈現(xiàn)天人合一觀:萬物時刻都是在變化發(fā)展,循環(huán)往復的,人們遵循自然規(guī)律就會平安快樂。《杞人憂天》本意在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這是道家人生哲學的核心思想,也是這則寓言故事的哲學意蘊所在。在經(jīng)典名篇的學習中,應重返文本產(chǎn)生的原始語境,尋蹤探源。
二、從“愚”字看《愚公移山》的哲學意蘊
無獨有偶,寓言《愚公移山》也是《列子》中的精彩篇目,歷來是以道德文本的身份進入中學語文課堂的。在“愚公”及其家人的身上,彰顯了一種不畏艱難、堅毅執(zhí)著的精神,這是文本的道德意蘊所在。但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忽視了文本原始語境的應有之義:“愚公” 真“愚”、智者真“智”嗎?列子想借《愚公移山》這則寓言來表達他怎樣的哲學思想?
《愚公移山》課后的“思考探究”第三題:“這則寓言故事記敘了一件‘改天換地的事。描寫了兩個對比鮮明的人。熟讀并背誦課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學討論交流?!?/p>
筆者在教學中以這個問題為抓手,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分析人物形象:“愚公” 真“愚”、智者真“智”嗎?“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顯然“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這其中包含了原始的辯證思想:愚公雖名“愚”,智叟雖名“智”,但 “愚”和“智”只是一個符號,寓言以“愚”和“智”為名,使“愚”和“智”達到了辯證的轉(zhuǎn)化,即“大智若愚”“大愚若智”。面對家門口的高山,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翁決心與全家人“畢力平險”,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北山愚公長息曰:“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通常,教師把這段智叟與愚公的論辯解讀為:智叟目光短淺,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以“殘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舉,是不可能把山移走的。愚公駁斥了智叟的錯誤觀點,闡述了人力無窮、自然能被征服的思想。
實際上歷來各家的注、訓、解也都寫得很明白,這段話的真正含義是:愚公的時間觀尺度很大,“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在宇宙里只是一瞬間,移山也不過是轉(zhuǎn)眼之間,況且時間無窮盡,生命也無休止。愚公是一個“以天地為一朝,億代為瞬息”的合乎道的人。而智叟“期功于旦夕”,其所見無異于朝生夕死的菌芝眼中的世界,是一個只能看到人的一生這樣一個無比微小的時間尺度的俗士,以此對比體現(xiàn)出愚公“契合于道”的道家思想。
最終“帝感其誠”,“天帝”出面派神挪走大山,“誠”指的并不是被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動,而是指天帝對愚公合乎于道,不惑于物的時空觀的贊賞?;貧w了道家“合于道,順于天”的理念,這是列子借《愚公移山》表達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也是這則寓言故事的哲學意蘊所在。對《愚公移山》的哲學思考,拓寬了對這一寓言名篇的解讀視角,豐富了文本的意蘊。
長期以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杞人憂天》《愚公移山》這兩則寓言更多的是關注文本的教學價值,對其哲學視角的解讀和關注是嚴重不足的。長此以往,不僅會束縛學生的理解能力,制約學生的思維能力,戕害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經(jīng)典文本的原生價值如因編者斷章取義的剪輯或教學參考用書的解讀發(fā)生固化、窄化甚至異化,這也是對原作的不公,會造成作品語文教學價值的貶損。基于此,在語文教學中,對經(jīng)典文本的教學應堅持聯(lián)系和比較的原則,要適當?shù)貜亩嘁暯莵碛^照課文,依據(jù)教學情境,挖掘文本的原生價值,使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得到最大化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