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波
“文以載道”,統(tǒng)編語文教材承載著國家文化,反映著國家意志。語文教師要用好統(tǒng)編語文教材,挖掘教材的育人價值,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本文試闡述語文教材選文的育人價值以及在語文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路徑。
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首先要厘清立什么德的問題。南京師范大學馮建軍教授指出,在立什么德上,首先包含成“人”之德,如仁、義、禮、智等;其次包含時代之德,如公共利益和社會責任;最后,包含作為時代新人特定的道德要求,如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tǒng)美德、民族精神等。
這一觀點既闡明了立什么德的問題,也可理解為語文學科的育人目標。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豐富的課程內(nèi)容是涵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zhì),使學生形成良好道德行為的豐沃土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選文不同層面的育人價值,引導學生將這些道德因素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轉化為自己的道德品格和道德行為。比如,《草船借箭》中的諸葛亮、《景陽岡》中的武松、《清貧》中的方志敏……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聽其言”“觀其行”“習其德”?!蹲娓傅膱@子》《猴王出世》等選文,都蘊含著社會公德的育人因素;《梅花魂》《清貧》等選文弘揚民族精神、愛國精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等選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全球觀念和生態(tài)意識……這些選文中都蘊含著對時代新人的道德要求,教學時,教師應遵循兒童的心理認知特點,積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語文學科的特點,讓學生浸潤在豐富的讀寫實踐活動中,通過熏陶感染,涵養(yǎng)其良好的思想、德行,從而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一是在誦讀中浸潤感染。如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吟哦諷誦中,感受漢語言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體會古詩文中描繪的祖國山河的秀麗、壯美,體會作者的愛國之情、民族氣節(jié)、責任擔當及高潔品行。通過反復誦讀,學生浸潤在文字所營造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中,進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道德品質(zhì)。
二是在表達中浸潤感染。言為心聲,表達可以直觀地檢驗學生的道德認知。學生浸潤在聽讀說寫的學習活動中,有助于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材中的課后小練筆、口語交際、習作表達等內(nèi)容,都可以成為學科育人的載體。教學時,教師要對這些內(nèi)容和活動進行統(tǒng)整,有意識地加以利用,如讓學生寫讀后感,對文中的人物行為、事件進行評價,圍繞閱讀內(nèi)容開展辯論會,等等。
兒童的世界是形象、生動的。語文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借用“大詞”對其進行空洞的道德說教,不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xiàn)。落實語文學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時,教師應遵循兒童的學習特點及心理發(fā)展特點,借助選文,通過學習場景的建構,讓兒童在場景中學、通過場景學、在場景建構的過程中學。
一是依托文本和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建構場景。針對不同年段的兒童,育人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低、中年段學生的思維以直覺思維、形象思維為主,選文多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童謠、童話故事為主,教學時,教師應與學生一起建構講故事、演故事等學習場景,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到了高年段,學生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能力逐漸發(fā)展,教學時,教師便可以和學生一起建構一些創(chuàng)造性較強的學習場景,如創(chuàng)演課本劇、創(chuàng)設道德兩難情境等,促進學生的邏輯思維及思辨能力的發(fā)展,讓學生在發(fā)展思維的同時明理習德。
二是進入場景,轉換道德角色。通過場景的建構,道德角色的轉換,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中,易于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道德學習中來,從道德學習的“局外人”變?yōu)椤熬种腥恕薄H缃虒W五下第四單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場景,想象自己就是《青山處處埋忠骨》中毛主席的秘書、《軍神》中給劉伯承做手術的沃克醫(yī)生,等等。讓學生通過讀一讀、講一講、演一演的方式,感受文本中人物品質(zhì)的可貴,從而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
語文學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xiàn),既要緊密依托教材,也要通過拓展閱讀內(nèi)容、關聯(lián)現(xiàn)實生活,在“大語文”視域中實現(xiàn)學科育人功能的拓展、強化。
一是關聯(lián)閱讀,拓展育人視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同一育人主題,拓展閱讀視域,引導學生從單篇文章到一組文章、再到整本書閱讀。如學習四下《小英雄雨來》后,教師可以圍繞革命或愛國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小英雄雨來》《小兵張嘎》等整本書拓展閱讀。閱讀的范圍不斷拓展,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也會得到相應的強化和發(fā)展。
二是關聯(lián)生活,拓展育人資源。語文學習應與生活緊密關聯(lián),教師要把教材內(nèi)容和生活中相關的德育資源聯(lián)系起來,通過整合、疊加,實現(xiàn)育人效果最大化。如教學五下習作7《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觀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明孝陵,然后寫觀后感;教學六下第八單元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南京魯迅紀念館。如此,學生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更容易受到啟迪,受到熏陶。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掘滲透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育人因素,遵循語文學科特點及兒童認知特點,在“潤物無聲”中實現(xiàn)語文學科育人的旨趣,應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應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