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霞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三河鎮(zhèn)清平幼兒園
曹亦兵 安徽省合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下雨天,在門口排隊的孩子們產(chǎn)生了想要搭一個雨棚的想法?;氐浇淌液?,對搭建雨棚感興趣的孩子坐到了一起,設計了多種多樣的雨棚:有兩條腿的、四條腿的、圓形的、長方形的……從設計圖可以看出,孩子們對雨棚外形特征已有初步的認識。更加細心的孩子發(fā)現(xiàn)了雨棚的柱子是否需要插進地里的問題。之后,教師適時引導孩子們畫了材料清單,理清了基本的搭建思路。
幼兒探索搭建雨棚時,教師將幼兒園變?yōu)殚_放的游戲空間,孩子們自由出入幼兒園體育角、環(huán)保角、班級活動室、花園、菜地……搭建雨棚的過程并不順利,孩子們遇到了很多難題:竹竿插不進地里怎么辦?雨棚的“腿”總是站不住怎么辦?怎樣固定雨棚頂?雨棚頂塌下去了怎么辦?該用什么材料做雨棚頂才防水呢?
當幼兒遇到困難時,開放的環(huán)境和材料推進了游戲進程。孩子們發(fā)現(xiàn)的土壇子,解決了奶粉桶不夠重的問題;當要往土壇里裝沙裝土時,鏟子、小桶、推車等工具材料,為幼兒實現(xiàn)想法提供了支持。教師在百寶箱里投放了麻繩、透明膠帶、雙面膠等多種可以用來固定、連接的材料,供孩子們在固定棚頂時探索不同材料的特點和用法。后來,大家想對塑料膜進行測量解決塑料膜太大的問題,繩子、積木等多種材料的提供,又擴大了孩子們的選擇和探究空間,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代替尺子進行自然測量。
大家還想搭個雨棚通道,將教室門口與活動室門口連起來,那做什么樣的呢?在玩鉆山洞的游戲時,孩子們得到了啟發(fā),但是怎樣做半圓形山洞支架頂是一個難題,孩子們在幼兒園里找了又找,有拱形門、拱形的平衡木、半圓形的KT板、圓形的投球圈,可是大家試著與竹竿連接,都失敗了。大家經(jīng)過嘗試,發(fā)現(xiàn)分開的呼啦圈可以插進竹竿的洞里進行固定,變成拱形支架,可是竹竿的洞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小了,呼啦圈插不進,大了,呼啦圈與竹竿連不緊。有了之前搭雨棚的經(jīng)驗,孩子們馬上就想到要給拱形支架加底座,于是大家就搬來好多奶粉桶,填入泥土,將泥土壓實,拱形支架站穩(wěn)了,最后將支架排成一排,調(diào)整好距離和歪斜的支架,將找到的透明塑料皮和彩條塑料布搭到拱形支架上固定好,雨棚通道竣工。
作為教師,需要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并且隨時注意觀察幼兒,發(fā)現(xiàn)幼兒的游戲意圖與探究需求。下雨天時,教師觀察到孩子們有了比較急切的搭建雨棚的游戲需求;在發(fā)現(xiàn)竹竿插不進水泥地之后,孩子們想要去看看菜市場的雨棚,是產(chǎn)生了探究雨棚腿是如何站立的需求;在竹竿站起來之后,孩子們還在繼續(xù)思考,想要往土壇子里裝沙、裝土,是有了探究雨棚腿如何站得更穩(wěn)的需求;在固定雨棚頂?shù)囊婚_始,孩子們用麻繩來固定,系得很慢也不牢固,他們其實有探究用更快更方便的材料來固定雨棚頂?shù)男枨?;雨后,花布雨棚頂潮了,孩子們產(chǎn)生了探究什么是防水雨棚材料的需求;雨棚搭好后,孩子們又產(chǎn)生了搭一個雨棚通道的探究需求。在一天天玩游戲的過程中,幼兒的探究需求逐漸外顯:雨棚設計、雨棚腿的搭建、雨棚頂?shù)拇罱?、雨棚升級成雨棚通道等等?/p>
孩子們在游戲中不斷探究,教師進一步對他們進行觀察,并從中解讀他們的探究行為。
比如,孩子們在“雨棚腿如何站起來”的問題探究中,經(jīng)歷了雨棚設計→觀察生活中的雨棚→嘗試奶粉桶做底座→用更重的土壇子替換奶粉桶的過程;在“雨棚腿如何站穩(wěn)”的問題探究中,又經(jīng)歷了先裝沙土后插竹竿→先插竹竿后填土→用石頭卡住竹竿底部的過程,在這些探究過程中,孩子們通過設計、實踐、調(diào)查、試誤、比較等方法,了解到雨棚腿要站起來,竹竿下面必須加上固定的底座,底座還要足夠重;還了解到雨棚腿要站穩(wěn),必須要在底座里加入沙土,而且先插竹竿后填土能讓雨棚腿站得更穩(wěn)。
孩子們在游戲中探究,在探究中通過觀察、思考、比較、實踐、遷移經(jīng)驗,充分感知到材料質(zhì)地、大小、重量關系等,他們不斷探索發(fā)現(xiàn)材料的特征并解決建構游戲中的問題,思維也變得越來越靈活。
在讀懂孩子的探究行為的基礎上,教師根據(jù)幼兒的經(jīng)驗和能力,對接下去可能發(fā)生的情況進行預判,采取不同的策略支持孩子的探究意圖,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不斷促進幼兒深度探究的環(huán)境,推進游戲的進程。
1.用繪畫幫助孩子梳理探究計劃
了解了孩子們搭建雨棚的探究意圖后,教師引導孩子們畫設計圖和材料清單,啟發(fā)他們對雨棚結構、材料、搭建步驟等探究的計劃,幫助幼兒理清設計思路,將內(nèi)隱的想法通過圖畫表達出來。觀察到孩子們對“雨棚腿如何站立的”有了探究意圖后,教師支持孩子們到菜市場看雨棚,通過調(diào)查和觀察,對比實際,不斷調(diào)整自己搭建雨棚的計劃。后來,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增加底座的好辦法,于是改進了自己的雨棚設計,在雨棚腿下面畫了底座,這樣的及時調(diào)整,幫助大家回顧了搭建計劃,并且進一步明確了搭建目標,讓接下去的行動有的放矢。
2.用問題推進孩子深入探究
游戲后,教師引導孩子們思考更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搭建雨棚通道”,來引發(fā)他們的認知沖突,擴展他們的思維空間,從而延伸孩子們對搭建雨棚的探究意圖。比如,“搭個什么樣的雨棚通道”這一問題,與孩子們之前搭的雨棚經(jīng)驗有沖突。之前搭的雨棚是長方形的,中間尖尖的,有六條腿來支撐,雖然下面能站許多人了,但是還不足以成為通道,用這樣的方法繼續(xù)做雨棚通道,顯然是很困難的;再比如“怎樣做拱形山洞支架”這個問題,也會引發(fā)孩子們的認知沖突,幼兒園里,孩子們能夠想到、找到的適合直接與竹竿連接的半圓形材料很少很少,這就需要將現(xiàn)成的材料進行拆分、變形、組合,就會打破孩子們對材料原有的認識,引發(fā)他們的認知沖突。這些認知沖突產(chǎn)生的問題,能夠引發(fā)孩子們的探究動力,促使他們積極思考,深入探究。
3.搭支架化解孩子認知沖突
當認知沖突發(fā)生時,教師需要為孩子的探究和發(fā)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即為孩子解決認知沖突提供一定的支架。例如,當孩子們想搭一個雨棚通道時,之前搭建雨棚的經(jīng)驗不適合雨棚通道,那搭個什么樣的雨棚通道呢?教師分三步搭建,解決這個認知沖突的支架:一是組織孩子們玩“鉆山洞”的游戲,讓孩子們在玩中受到啟發(fā),想到可以做一個山洞形的雨棚通道;二是及時鼓勵孩子們提出設想并試驗,直接給正在玩的“山洞”蓋頂,看一看是否可行;三是當孩子們找不到直接與竹竿連接的材料時,教師適度示弱、退后,沒有馬上“介入引導”,而是等待孩子想要放棄尋求幫助的時機,“悄悄地”提醒他們,半圓形材料是可以“變成”的,最終,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思考、探究和嘗試,發(fā)現(xiàn)將呼啦圈拆分變形,再與竹竿組合起來,就可以做成拱形山洞支架了。教師通過這三步幫助孩子們有效化解了認知沖突,他們的探究意圖得到了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