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直象峰幼兒園 董晨夢
“親自然”教育主要是以自然環(huán)境、自然要素為教學素材,讓幼兒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與自然接觸,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教學模式。目前,幼兒園“親自然”教育的主要形式為教師帶領幼兒游覽自然風景、學習自然知識、種植植物以及一系列觀鳥、賞花、釣魚之類的活動等,在培養(yǎng)幼兒親近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識,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對大自然中的事物產生好奇心以及強烈的接觸意愿是幼兒的天性,西方國家的幼兒教育研究者對幼兒親近自然的教育理念向來十分重視,我國不少學者也一直在倡導幼兒與大自然進行更緊密接觸的教育模式。我國的自然環(huán)境中有非常豐富的素材可以為幼兒所發(fā)掘,但目前為止,我國幼兒園的“親自然”教育實施效果普遍不夠理想。
首先,隨著城市化建設的逐步推進,幼兒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幼兒原本能夠與大自然進行緊密接觸的時間與空間,逐漸被繁忙的都市生活、琳瑯滿目的電子產品與鱗次櫛比的高樓所擠壓,幼兒接觸自然的頻率日益減少,其想象力、探索力、創(chuàng)造力、表現力等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約。其次,我國很多幼兒園對“親自然”教育的推行力度較弱,不少幼兒園基礎設施薄弱,難以為“親自然”教育的開展提供必要的環(huán)境。部分幼兒園雖然基礎設施建設較為不錯,但在辦學上盲目追求品牌效應,裝修上采用高科技材料過多,高檔的塑膠跑道、豪華的教學樓屢見不鮮,卻忽略了對自然資源的良好運用,導致幼兒與自然接觸的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傮w而言,目前“親自然”教育在我國幼兒教育領域的推行程度不夠樂觀,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幼兒教育工作者應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在有限的幼兒園場地、教學時間內為幼兒創(chuàng)設“親自然”教學的機會,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自然材料,引領幼兒與自然進一步接觸,在探索、感知與實踐中獲得經驗提升。
目前,大部分幼兒園普遍缺乏進行“親自然”教育的良好實施環(huán)境,具體可從室內環(huán)境與室外環(huán)境兩個方面闡述。室外環(huán)境方面,首先,目前我國幼兒園的環(huán)境配置多由教學樓、集體活動場地、器械場地、沙坑、操場等幾個固定部分構成,多數活動區(qū)域都圍繞教學樓進行設置,其他區(qū)域的使用率較低,未能實現對幼兒園區(qū)域內自然資源的充分發(fā)掘與利用;其次,當下幼兒園所采用的教學場地與設備多為現成材料,不少活動器械都是固定的組合,同質化較為嚴重,無法充分調動幼兒探索與實踐的自主性;再次,幼兒園所采用的活動材料多為人造材料,其生態(tài)性、自然性略顯不足,難以滿足“親自然”教育的需要;最后,幼兒園的綠化面積普遍不足,植物景觀較為單一,另外幼兒園的動物區(qū)、植物區(qū)在實際應用中往往流于形式,動物、植物種類較少,無法充分發(fā)揮其效用。室內環(huán)境方面,當前幼兒園室內環(huán)境的自然要素主要為盆栽和各種樹枝、植物所構成的裝飾品,內容單一,幼兒的接觸興趣不強。大多數幼兒園班級中的自然角在設置上形式化,常年擺放固定的幾株植物,無法充分與教學進度相結合,不少自然素材的可觀賞性不強,無法充分吸引幼兒的探索積極性。
“親自然”教育課程的設計應當立足促進幼兒的多種綜合素質平衡發(fā)展,尤其應當與幼兒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成長需求有極高的重疊度,具備全面性、系統(tǒng)性、整體性等特點,以循序漸進地對幼兒親近自然、尊重自然的積極意識與探索自然的潛能起到良好的培養(yǎng)作用。但目前多數教師對“親自然”課程的定位都缺乏明確性,理解較為單一,認為“親自然”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培養(yǎng)幼兒對自然事物的認識能力,對其在培養(yǎng)幼兒多方面綜合素質上的價值認識不足。
目前,幼兒園“親自然”教育的課程以認識動植物為主,對自然景觀、自然資源、自然現象的利用率低,導致幼兒對大自然的認識較為片面,與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另外,“親自然”教育的課程應當與幼兒教育的多領域有廣泛的融合,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藝術、科學領域的幼兒教學活動與“親自然”教育聯系較強,語言、社會領域的幼兒教學活動與“親自然”教育聯系較弱,導致“親自然”教育的開展缺乏全面性,開展質量自然也較差。
環(huán)境是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改善當下的“親自然”教育的困境,應當從為幼兒提供良好穩(wěn)定的“親自然”教育環(huán)境著手。首先,幼兒園應當加強對幼兒園區(qū)域內各個空間的利用,運用自然界原生態(tài)的素材為幼兒的成長發(fā)展創(chuàng)設“親自然”的環(huán)境,讓幼兒在與自然的緊密接觸中形成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意識與能力。例如,幼兒園可以對陽光、空氣等非物質景觀加強利用,在教室與活動場所的設計上盡可能地運用自然光線,并保障空氣流通,讓幼兒仿佛時刻置身于自然環(huán)境之中;在植物景觀的選擇上,應當注重多元化,建立錯落有致、充滿層次感的綠化景點,也可在走廊上開辟如空中花槽等區(qū)域,從而整體提升自然植物在幼兒園環(huán)境中的滲透程度;在對植物進行選擇時,應當注重其生態(tài)性、經濟性與安全性,盡量選擇與當地氣候環(huán)境較為匹配的植物,便于后期的養(yǎng)護,在視覺上還應當符合幼兒的喜好,如色彩鮮艷的郁金香等。植物的安全性尤其是不可忽視的重點,幼兒園應避免選擇如夾竹桃這類的有毒植物,防止幼兒誤食。其次,幼兒園應當注重對“親自然”環(huán)保材料的運用,例如石頭、樹枝等自然原生態(tài)材料,能夠為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能力提供充分的素材支持。教師運用這些素材進行教學,能夠讓幼兒體會到自然環(huán)境就在身邊。幼兒園還應當重視對教室內自然角的開辟與布置,在自然角所陳設植物的選擇上,應注重多樣性、觀賞性與可操作性,以讓幼兒在與自然角進行接觸的過程中,獲得充分的自然知識與經驗,增強其創(chuàng)造力、動手能力、探索能力等多種能力。
教師應當對“親自然”教育的教學目標進行充分的認識與科學的設計,明確“親自然”教育應當是以促進幼兒的多方面能力平衡發(fā)展為著力點,而非只是簡單地豐富幼兒的自然科學知識與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應當力求調動幼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讓幼兒能夠主動參與“親自然”教育的全過程,并充分發(fā)揮其天賦與潛能。例如,語言課程的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自然環(huán)境中學習,培養(yǎng)幼兒對自然環(huán)境、自然素材的認識與表達能力,提升其觀察力與想象力,讓幼兒的語言表達更為豐富生動;勞動課程的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自然環(huán)境中進行勞動,培養(yǎng)幼兒保護環(huán)境、尊重勞動人民、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的意識;科學課程的教師可以引領幼兒對自然環(huán)境、自然素材展開自主探究活動,可以安排幼兒收集種子并進行栽培,對種子生長的過程進行記錄,豐富其自然知識,也可以安排幼兒飼養(yǎng)蠶寶寶,體會生物成長的過程,還可以引導幼兒觀察幼兒園中的螞蟻、蝸牛、兔子等小動物,讓幼兒對自然有更加清晰的感受。
游戲活動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幼兒園教師應當對幼兒園中的游戲活動進行進一步的整合設計,引領幼兒在親近自然的游戲活動中得到良好的身心發(fā)展。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幼兒在幼兒園中開展戶外涂鴉游戲,讓幼兒對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自然景觀進行觀察,并在涂鴉墻上繪制自己所看到的風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幼兒親近自然的意識、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作能力。教師也可以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進行一些林間游戲,如捉迷藏、小動物角色扮演等,讓幼兒在充分的游戲體驗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與自然更加親近、熟悉的感受。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提供如石頭、竹筒、小水缸等常見的物品,讓幼兒開動腦筋制作一件與大自然有關的器具。幼兒紛紛調動思維,制作了如橋、房屋、花圃等生動的事物,并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了對自然物品的認識,培養(yǎng)了對自然的親近意識??傊c自然環(huán)境、自然素材有關的游戲活動在內容上十分廣泛,教師應當不斷對自然界中可利用開展游戲的素材進行挖掘,并設計更符合幼兒興趣愛好與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游戲,讓“親自然”教育得到更好的開展。
綜上所述,幼兒教育領域內可以被利用來進行“親自然”教育的素材并不少見,教師應當提升對“親自然”教育的充分認識,加強對這些自然素材的挖掘與設計,讓“親自然”教育真正融入幼兒園教育的方方面面,培養(yǎng)幼兒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意識,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幼兒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