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禹
文章開始前,我們先仔細回想回想,我們自身在上學期間是否經歷過校園霸凌?是否親眼目睹過校園霸凌?是否見到校園霸凌而選擇視而不見?
你有過被施暴的經歷嗎?
這一切可不是危言聳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開心快樂地度過校園時光。根據調查表明,每年全球有2.43 億的學生遭受過校園霸凌,大約占學生總數的32.5%,然而30%的學生都選擇了沉默。
在霸凌現場,有59%的圍觀者,無論是未成年的孩子還是成年的師長,都從來沒有伸手相助過。
這世界到底怎么了,那些被霸凌恐懼到顫抖的孩子們,為什么把自己所有的痛苦與絕望都湮滅在無聲的黑暗中,而不敢勇敢反抗,發(fā)出聲音?這不才是最細思極恐的事情么?
為什么在本來應該是凈土的學校,會出現校園霸凌?
其實想要了解校園霸凌,更多的還是要從根源開始思考,為什么會出現校園霸凌?施暴的這些孩子到底是什么心理?
霸凌別人的孩子其實有這樣兩種人:
一種是在家受寵愛,覺得自己有力量,處處都要別人服從自己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沒有正常的自我認識和一般的邊界觀念,在家里大人都服從自己,到了外面也覺得所有人都應該服從于自己。
另一種是曾經被別人霸凌過的孩子。他們曾經可能是身體上或者心靈上的弱小者,在被霸凌后,沒有人可以幫助弱小的自己,所以他們不再對大人產生信任和依賴,而是通過讓自己“變強”來保護自己。
與此同時,老師與家長在某種程度上的縱容與忽視,也會讓霸凌存在下去。
霸凌也往往是一種習慣性行為,極有可能會反復發(fā)生。事實上,也遠比我們想象的頻繁得多、普遍得多。
據國外統(tǒng)計,有47%的加拿大學生報告曾經受過欺凌,2015 年美國教育統(tǒng)計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2%的高中生在過去的一年中曾遭受過欺凌,5~18 歲的學生中有21.8%表示曾經被欺凌過。
2017 年,一項針對北京市校園欺凌現象的調查數據顯示,46.2%的學生曾被故意沖撞,40.7%的學生被稱呼不雅綽號,18.6%的學生曾被同學聯合起來孤立,11.6%的學生幾乎每天遭受言語欺凌。
霸凌有很多“花樣”,卻沒有理由。
●言語上起帶有侮辱性的外號,或使用羞辱性的話語;
●嘲笑諷刺(陰陽怪氣);
●散播關于他人的謠言;
●威脅、恐嚇、強迫他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敲詐勒索,干涉他人的個人財物。
●行為上故意忽視:
●在群體中把你當透明人,或在他人試圖與你交流時進行打擾中斷;
●集結他人一起排擠孤立你;
●暴力行為,肢體攻擊。
校園中最常見的霸凌形式,卻常常被認為是“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
這幾年,霸凌還蔓延到了網上的胡言穢語,以及羞辱性的照片、表情包、視頻......90%被網絡霸凌的孩子,也曾經被傳統(tǒng)方式欺凌過。
但被欺負的孩子們有什么錯呢?可能因為TA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TA 不愛說話,或者因為體型、外貌等等——似乎受欺負的都是胖胖的小女孩或者瘦弱的小男孩。
然后家長就常常教育孩子:“你不要表現得那么軟弱,你不要招惹那些高年級的孩子,你不要……”
人們總是喜歡教育受害者,因為這是最容易的。
不要驚慌,沉著應對 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激怒對方,順著對方的話說,從其言語中找出可插入的話題,緩解氣氛,分散對方注意力,同時獲取信任,為自己爭取時間,找準機會逃脫現場。
必要時,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異常動作或聲音引起周圍人注意。
適當自衛(wèi) 以實際的反抗行動告訴對方我不是軟弱可欺的,主要起到震攝作用。施暴者一般欺軟怕硬,如果默默忍受,反而會讓他更加得意忘形,從而持續(xù)攻擊行為。若看到被欺負者奮起反抗多會心虛,從而停止其攻擊行為。
注意觀察孩子的變化,及時了解情況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后是否有情緒波動,或者情緒低落,沒有精神,當提及學校、同學等話題情緒激動,或者行為動作是否有異常,不愿意和家長交流,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愿意和要好的同學玩耍等。
通過班干部及時了解情況 關注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準確及時找到涉事學生,與其進行深入交談。對于施暴者,了解原因,明確告知此等行為是違犯校規(guī)校紀的,嚴重的還將移交司法機關,是觸犯法律的事情。
對于被欺凌者,給予心理上的安慰 將涉事學生叫到辦公室,逐步引導其查找自身的原因,找到自己在與同學交往或其他方面存在的問題,敦促其及時改正。
對于兩位當事人,依據校規(guī)校紀進行必要處罰通過寫檢查、反思及當面道歉的方式,讓兩人都能夠從此次事件中反思自己的缺點,總結經驗教訓。
最后,希望國家繼續(xù)加大對校園霸凌的處罰力度,家長們也要學會換位思考,如果被霸凌的是你的孩子,你是否仍舊會輕描淡寫?如果你的孩子正是因為被霸凌而變得你不再熟悉,你是否還會一臉不屑?
嚴懲校園霸凌,這是全社會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