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西部文學中手藝人生活方式的敘事價值和意義*
      ——以路遙、王蒙、賈平凹作品的文學敘述為言說中心

      2021-12-03 19:51:11敏,藺
      關鍵詞:手藝人手藝群體

      王 敏,藺 曉

      (新疆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新疆文化發(fā)展研究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830046)

      綜觀西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在延續(xù)歷代以來對西部的自然地理風光、風土民俗進行描摹吟詠的抒情傳統(tǒng)之外,還格外注重對民間生活小傳統(tǒng)敘事的關注。這其中,不少西部作家選擇立足民間、扎根群眾,從題材到創(chuàng)作手法上均以民眾群體中具有代表特征的文化形式以及生存選擇為價值取向,如王蒙、賈平凹、路遙、劉亮程、鮑爾吉·原野、紅柯、董立勃、李娟等眾多作家還將創(chuàng)作目光聚焦于西部手藝人生活方式的關注與敘事之中。他們在作品中描繪了如木匠、鐵匠、石匠、銀匠、瓦匠、泥水匠、彈棉匠、氈匠、琴匠等眾多生活在西部民間的手藝人群體豐富的生活方式與精神樣貌,其中路遙、王蒙、賈平凹、紅柯的文學敘述更為突出。

      西部作家對西部手藝人生活方式的敘事呈現,不僅間接地傳達出西部作家對西部傳統(tǒng)工藝世代承繼與長久存續(xù)的關切,也在一定程度上為豐富西部民間文化記憶提供了在西部文學創(chuàng)作上可視為創(chuàng)作經驗的一手資料。更重要的是,西部手藝人的生活方式敘事不但將手藝人敬業(yè)樂業(yè)、精益求精、不驕不躁的匠人精神展現了出來,而且也有助于為文學創(chuàng)作就如何弘揚工匠精神、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和塑造精神品格提供創(chuàng)作經驗。從歷史文化價值和現實價值的雙重角度來看,西部文學作品中的手藝人生活方式敘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西部手藝人生活方式敘事的歷史價值

      西部文學中的手藝人生活方式敘事不僅具有豐富的審美意蘊、個性化的敘事特點,從宏觀角度看,這些西部手藝人的特色生活方式敘事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這些價值在西部文學的敘事呈現中較為集中地表現在豐富西部文化記憶和承繼西部傳統(tǒng)手藝兩個方面。

      (一)豐富西部文化記憶的價值

      西部手藝人的生活方式不僅包含著民間群體的生活模式與生活態(tài)度,還積淀著一定區(qū)域民間群體的集體智慧,具有豐富深刻的傳統(tǒng)文化記憶內涵,因此,西部文學中對手藝人生活方式的敘事呈現就顯得意義深遠。

      人是歷史文化記憶的主要對象,文學創(chuàng)作是人類保存歷史文化記憶的有效方式之一。阿萊曼在《文化記憶理論讀本》中曾表示:“在文學作為記憶的媒介框架發(fā)揮作用的地方,它就成為文化范式的一種來源,幫助我們想象過去并影響著我們的回憶?!盵1]西部作家在其文學作品中不僅以文學創(chuàng)作技巧形象地再現了西部地區(qū)手藝人傳統(tǒng)的手工藝職業(yè)勞動方式、家庭生活、人際交往、生活環(huán)境等日常生活內容與生活方式于一體的文化記憶風俗畫卷,而且還運用文學手段對逐漸消失的西部傳統(tǒng)手藝人生活方式與群體記憶進行藝術重構。西部文學作為西部文化重要的宣傳載體,其中有關手藝人生活方式敘事的內容不僅可以補充西部傳統(tǒng)手工藝文化在文化記憶中的遺漏,還可以作為記錄手藝人群體生活方式的一手資料發(fā)揮歷史文獻記錄的功能,對從文本敘事角度反映民間文化的歷史變遷而言具有如下三點意義。

      首先,在西部文學作家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西部手藝人群體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樣貌與變化。例如,賈平凹的小說《古堡》(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中所記述的兒女勸手藝人父親幫助他們做“大買賣”時始終堅持傳統(tǒng)手藝生活方式的那位剃頭匠;《秦腔》(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中所記述的那些一旦開始做工,便吃、住都在主家中直至手藝活結束的那些瓦匠們;再如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中所記述的那些吃、住、用等生活活動都在鐵匠鋪中發(fā)生的鐵匠師徒們。這些作品在記述西部手藝人群體艱苦謀生、價值觀念不斷變化的過程的同時,也反映出西部手藝人群體日常生活方式的空間變遷以及他們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懈奮斗、熱愛生活、不變初衷的時代文化印記。與此同時,這些作品中所記述的手藝人群體內部對時代變遷中手藝如何實現當代傳承的觀念互動,也折射出特定時期區(qū)域社會經濟動態(tài)發(fā)展的狀況與民間群眾價值觀念的變化過程。西部文學中所反映的西部手藝人群體基本生活面貌和奮斗歷程,以充滿文學筆觸的方式為我們儲存了關于西部手藝能手、民間權威、普通匠人群體生活狀況的豐富記憶,保留了在不同年代、西部不同省份中手藝人生活經驗與價值觀念的大量文本記述。

      其次,在西部文學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現代社會機器化生產影響下,手藝人對待傳統(tǒng)手藝發(fā)展的觀念變化所引起的生活態(tài)度的變化。如王蒙的《在伊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中所記述的那些為了滿足不同購買者不同的吃馕口味,翻新打馕手藝并豐富馕餅制作口味的伊犁民間打馕人;賈平凹《生活與記事》(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中記述的始終堅守手工藝勞動、堅持通過不斷學習以實現手工藝傳承力度的泥水匠;王蒙的《惶惑》(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中所記述的那位隨著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蓋起了新房子、安上了洋鐵爐并提升自己制帽手藝水平的制帽匠人;趙力《尼加提和他的銅作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中記述的那位積極轉變思路、引進機器,通過加快生產速度,以期生產出更多迎合大眾時尚審美趣味的、可以熱銷的銅壺手藝人等等??梢?,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中,手藝人的手藝勞動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就此而言,西部文學記錄了時代變遷中,手藝人手藝勞動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變化的心路歷程。

      最后,西部文學中手藝人生活方式的敘事也反映出西部作家所具有的鮮明的歷史意識。在西部文學中,作家們不僅對不同地域繪景狀物,還注重展示當地的民歌、方言俗語、地方風俗、民間故事、歷史遺跡以及歷史傳說等地域風情的表征物。比如,作家路遙和賈平凹都分別在《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和《自在獨行》(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中形象地再現了西部不同地域的多種方言俗諺;作家紅柯在《太陽深處的火焰》(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中記述了豐富的西部民間故事與民間傳說,并且塑造了在戈壁地窩子邊用紅柳枝扎窩棚、講民間故事的泥瓦匠父親的形象;作家王蒙在《在伊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等作品中記述了大量反映伊犁地區(qū)地方風俗的方言俗諺、飲食住居習俗等。這些有關西部地域風情的記述不僅為西部文學增添了傳奇獨特的浪漫主義色彩,更豐富了西部文學敘事的歷史文化內涵,強化了手藝人生活方式敘事的文化記憶底蘊,進而促進了西部手藝人生活方式文學敘事向文化敘事的轉化,使得讀者通過西部文學作品了解西部手藝人生活方式、變文學的文本閱讀為社會的文本閱讀成為一種可能。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歷史現場是無法重返的,文化記憶是通過文化形式(如可重復使用的文字、圖像、節(jié)日、博物館等)對過去的經驗和集體形象進行選擇和重構的一種經驗模型。西部文學中關于手藝人生活方式敘事的文化記憶特征就鮮明地表現為西部文學對手藝人日常生活方式的描寫,以及借手藝人的視角對西部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社會風貌、人情世故所進行的多角度、多層次的現實描摹。可以說,西部文學中關于手藝人生活方式的敘事,不僅形象地反映了西部地區(qū)動態(tài)發(fā)展著的時代面貌和歷史印痕、豐富了西部文學敘事的文化知識內涵,更為廣大讀者通過對西部手藝人生活方式文學敘事的了解來認知西部文化記憶提供了閱讀資料。

      (二)承繼西部傳統(tǒng)工藝的價值

      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由于工業(yè)和現代科技的大力發(fā)展以及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巨大變遷,中國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也因此受到了一定沖擊??梢哉f,作為擁有豐富民間手工藝資源的西部諸省,如何以文學創(chuàng)作使得手藝人的生存現狀、對待手工藝傳承發(fā)展的態(tài)度,通過讀者的閱讀呈現在世人面前,為更多的人所關注,成為西部作家不約而同選擇聚焦手藝人生活方式進行文學敘事的前語境。

      一則,從民間手工藝的價值存在和長久存續(xù)的角度看,有的西部文學作品中,大量敘述都已在間接地反映出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西部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傳承乏力。如作家劉亮程在散文《最后的鐵匠》(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中記述了新疆鐵匠家族的年輕鐵匠吐爾洪·吐迪怎么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打鐵了,他想讓孩子好好上學,將來從事別的行業(yè)。再如作家羊羽在散文《氈匠》(甘肅文化出版社,2010年)中專門記述了氈匠在給孩子們講述自己的制氈故事時,專門講述其中的辛酸回憶,從自身經驗的再講述中選擇性地對后代進行放棄手藝行當的思想引導,其敘述背后的隱指飽含作者對現實世界中地方民間傳統(tǒng)手藝如何傳承的憂思。

      細究這些作品在處理素材時為何這樣處理的原因也很簡單,就西部現實社會的發(fā)展而言,隨著社會物質條件的顯著改善,西部手藝人群體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變。過去,他們憑借手工制作各類用具便可滿足人們的日常所需,可以說,手藝人群體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也因此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甚至人們以“良田百頃,不如薄藝在身”[2]作為生存準則之一。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底層人眼中,財富得失無法掌控,唯有掌握一門手藝,即便不能大富大貴,但至少可以保證生活衣食無憂。而隨著現代化發(fā)展的要求,機器化批量生產的巨大生產效能幾乎取代了耗時耗力的手工制作,手藝人群體所持有的傳統(tǒng)手藝對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而言,不再具有“不可替代性”與“高效性”,甚至其自身已成為“過時”的一種標簽。社會現代化發(fā)展程度越高,生活節(jié)奏越快,人們對手工技藝的依賴便越少,手藝人群體的存在感便愈弱,基本經濟收入也隨之驟減,生活質量便無法再得到保障。可以說,生存技能與時代需求的不同步導致西部手藝人群體的生活質量、生活方式、生存家園乃至生活態(tài)度都不得不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因此,便有了手工技藝如何征服機器化生產作為一種修辭敘事,在西部文學手藝人生活方式的敘事中反復出現;便有了西部作家筆下這些面對現代化的快速發(fā)展遭遇生活窘境的西部手藝人群像在文學敘事中的“行為選擇”。當他們迫切想要改變貧困的生活處境時,不得不寄厚望于子女,不再從事傳承原本代代相傳的本領,而是轉而從事一門新的、更能適應現代化社會發(fā)展的行業(yè),就像馬克思所言:“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盵3]7這使得西部文學作品在反映現代化語境中西部民間傳統(tǒng)手工技藝如何傳承發(fā)展的現實問題上具有一定前瞻性與思想性。

      二則,需要辯證指出的是,西部文學對西部手藝人群體的生活方式及他們所持有的西部民間傳統(tǒng)手藝給予了高度聚焦與深度敘事,這種文字聚焦的形式本身亦可視作對西部民間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一種記憶傳承。在西部文學中,眾多作家對西部手藝人群體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所持有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進行了細致的文字描述,如王蒙在小說《雜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中專門介紹了馬爾克木匠的錛、鑿、刨、鋸等手藝工具以及木匠由外向里刨木頭的具體工序;紅柯在小說《太陽深處的火焰》(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里大量記述了泥瓦匠父親用紅柳扎窩棚時細致、具體的工序。這些文字記述不僅向讀者呈現出獨具地域特點的西部傳統(tǒng)手藝的生活美學,而且使讀者可以借作家對手藝人從事手藝的行為描述,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西部民間傳統(tǒng)文化質樸粗獷的風格。西部作家們將對西部民間傳統(tǒng)手藝承繼的社會問題融入到對西部社會文化環(huán)境變化、手藝人生活方式變遷、生活態(tài)度改變的綜合敘事之中,這種文學實踐不僅是對西部傳統(tǒng)手藝的文字記錄,更可視作對承繼西部民間傳統(tǒng)手藝的一種文學感召。

      目前,隨著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繁榮、西部地區(qū)旅游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進一步加深,尤其是國家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的重視,“傳統(tǒng)工藝的振興”借助主導文化的聲音作為新時代的強音重回大眾的關注視野之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構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tǒng)工藝①參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中對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tǒng)工藝的要求(2017-02-08),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 5163472。。西部民間傳統(tǒng)手工技藝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使得西部手藝人群體的敘事對西部作家的創(chuàng)作而言,不僅是語境的存在,更是對象、題材與現實生活的一種再模仿。

      一方面,如上述舉例所示,西部文學中對西部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的物質要素、工序技術與藝術感知等內容的細致敘事可視作對西部民間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文字記錄。其間,作家往往結合手藝人群體生活方式多層次的敘事呈現,反映其背后所蘊含的西部民間傳統(tǒng)手藝興起、發(fā)展、傳承與發(fā)展困境等社會問題,無形中,也為現實語境中西部民間傳統(tǒng)手藝的承繼與保護工作總結了歷史經驗。另一方面,在西部作家眼里,西部民間傳統(tǒng)手藝不僅積淀、承載了西部民間普通群眾長期生產生活所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化,滿足了普通群眾世代沿襲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內容,還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其豐富的民間文化內涵不僅是西部民間傳統(tǒng)手藝藝術價值的關鍵所在,更是一種地方性精神的文化積淀與審美表達,對它的文學記述因而更有著超越文學實踐自身的社會傳承意義。的確,“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盵3]73

      二、西部手藝人生活方式敘事的現實意義

      從當下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社會發(fā)展語境來看,西部文學敘事呈現中西部手藝人群體的生活方式,除了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傳承價值外,在西部工匠精神的弘揚、將西部地域作為目的地導游的文化旅游宣傳方面無疑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弘揚西部工匠精神的意義

      2017年,“工匠精神”被寫入我國的政府工作報告之中②參見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工匠精神”的要求(2020-05-28),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guowuyuan/2017zfgzbg.htm.,這種對自己所熱愛事業(yè)擁有無比執(zhí)著的職業(yè)追求的精神不僅是一個國家經濟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關鍵動力,也是不斷推進人的現代化、培育善用“利器”之人的重要精神動力??梢哉f,主流話語層面對“工匠精神”的大力弘揚,不僅是對幾千年來傳統(tǒng)手藝人群體百年匠心傳承的歷史認可,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彰顯的現實肯定。結合西部大開發(fā)、“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語境,西部作家們以“深描”“細描”的文學筆法為讀者呈現出西部手藝人群體充滿“工匠精神”的生活樣貌,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他們作為西部“手藝人”,將“工匠精神”踐行于對傳統(tǒng)手藝堅守中的艱辛與不易。

      具體而言,借助對西部文學中手藝人生活方式敘事的閱讀,首先,值得我們弘揚的是西部手藝人群體敬業(yè)樂業(yè)的“工匠精神”。一則,西部文學集中反映出手藝人要遵守嚴格的手藝行當考核規(guī)矩,每樣手藝都要學到師父滿意了才可另立門戶做活,不然,“學個半吊子手藝,會敗壞家族的榮譽”[4]。在這個過程中,手藝人要始終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經受時間的考驗,這些都可看作是對西部手藝人群體“敬業(yè)”的“工匠精神”的文學體現。我國傳統(tǒng)手工技藝之所以能夠經歷時代更迭而傳承永續(x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手藝人們對手藝行規(guī)與法度的情感認同。在西部文學中,如王蒙、賈平凹的筆下都不同程度記述了手藝人群體對行規(guī)“情愿或者不情愿”的遵循。二則,我們還可以在西部文學中看到“工匠精神”不僅是西部手藝人對精湛技藝的不懈追求,更是西部手藝人對地方傳統(tǒng)技藝、民間傳統(tǒng)行業(yè)生活方式的一種由衷熱愛,是一種“匠心”之下的自覺觀照,是手藝人在物質與精神、身體與心靈上合二為一的審美表現。如賈平凹的《極花》(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中記述的那位看到“任何石頭,在他爹手里就如同面團,想要它是個啥,它就是個啥”[5]的石匠;王蒙的《雜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中記述的那位一做木器活就自得其樂,神采飛揚,“天藍色的眼珠里,發(fā)射出活潑有趣的光芒,完全不像他滔滔不絕地講話時候那樣帶著傻氣”[6]的馬爾克木匠;董立勃的《白豆白麥》(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3年)中記述的那位“火星濺到他的臉上,胳膊上,胸脯上,燒灼著他的皮膚,他卻沒有一點疼痛的樣子”[7]的鐵匠老胡;紅柯的《狼嚎》(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中記述的那位讓“木頭好像活了,不停地開花”[8]的木匠等。在西部文學敘事呈現出的傳統(tǒng)手藝制作過程中,手藝人不僅克服了簡陋的工作環(huán)境對手藝活的限制,更以對工作信念的執(zhí)著堅守賦予傳統(tǒng)手藝以人格化的特征,作家似乎也都意在通過對這一過程的描述展現出西部手藝人群體“敬物愛業(yè)”的匠人情懷。

      其次,通過對西部文學中手藝人生活敘事的閱讀,不難發(fā)現西部手藝人身上所體現出的對提升傳統(tǒng)技藝不忘初心、對手藝的時間投入無私奉獻、對手藝的呈現品質始終堅守的“工匠精神”值得我們弘揚。與其他行業(yè)不同,近代以來工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和科技創(chuàng)新使傳統(tǒng)手工藝行業(yè)面臨著巨大的文化沖擊。但是在西部文學的敘事呈現中,雖則一部分西部手藝人有所動搖,但還有一部分西部手藝人依然選擇繼續(xù)堅守,堅守雖然耗時費力但每一件手工藝品由于其手工時間投入的“唯一性”和“低效性”所產生的獨一無二的手藝品質,可以說,西部作家對這種“堅守地方手藝品質”執(zhí)著精神的描寫背后,也反映出他們對西部傳統(tǒng)手藝一度備受冷落的現實境遇的一種審美超越態(tài)度。

      如王蒙在《惶惑》(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中記述的那位“在房間里安裝起了洋鐵爐子”[9]550,一心一意、專注認真地把“爐子和煙筒都擦得亮亮的,亮得可以照得見人”[9]550的制帽匠丈夫;賈平凹在《自在獨行》(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中記述的談起手藝行業(yè)過去的興旺景象便慷慨激奮、不可自抑,多年來一直默默無聞地堅守鑿石技藝的石匠老人;宗滿德在《石匠》(敦煌文藝出版社,2008年)中記述的將一生賺來的錢都用在免費扶持年輕人學藝的啞巴石匠?,F實生活中,急功近利,希冀簡單學幾年手藝就能賺得缽滿盆溢、名聲大噪的手藝學徒大有人在,與之相反的是,在西部作家筆下呈現出的部分手藝人群體卻并未因為現實境遇或生產實踐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就失去了自己一心追求的精神家園,他們付出大量的時間成本繼續(xù)傳承、堅守、鉆研、創(chuàng)新,追求手工技藝的提升,致力于打磨趨于完美的手工藝品。也許在手工藝品售賣的文學敘事現場,很多人討價還價、心躁如湯煮,但那群做手藝活兒的人卻堅守手藝的初心,努力使“匠物”能被有心人所認可。也因此,他們的“匠心”在時間的淬煉下更加堅定,“匠魂”在不懈的沉淀中更加純粹,作家們文學敘事中所描寫的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這種不求名利的恬淡心境以及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恰恰是西部作家文學實踐中對西部“工匠精神”的一種弘揚,也是民間文化中最值得用文字進行傳承的一筆精神遺產。

      當今,就國家層面對弘揚“工匠精神”的政策呼吁而言,“工匠精神”不僅是追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動力,更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重要品質。從主導文化主流敘事的需要而言,“匠人精神”如何通過文學敘事得以宣傳和弘揚,對每一位創(chuàng)作主體而言便顯得尤為重要。在西部文學作品的敘事呈現中,西部傳統(tǒng)手藝人群體的“匠人精神”凝結著西部民間普通群眾的生產經驗、生活情感與處世智慧,也是西部地區(qū)手藝人群體維系群體關系、實現文化傳承的精神力量。

      綜上可知,在西部文學的敘事呈現中,西部作家對西部手藝人群體不驕不躁、敬業(yè)樂業(yè)、一絲不茍以及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的文學描寫,對普通讀者的閱讀而言恰恰是抵制浮躁之風、保持平和心態(tài)的一份精神滋養(yǎng)。與此同時,西部文學中手藝人生活方式的敘事由于細膩地記錄、再現了西部手藝人堅韌不屈的勞動品格、飽滿昂揚的工作態(tài)度,一定程度上也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文學注重人民性、塑造平民形象傳統(tǒng)在西部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當代延續(xù)。

      當然,如何通過文學敘事更深刻地表現出西部民間手藝人通過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知識有效傳承傳統(tǒng)技藝的心理過程,如何更精準地描述出“工匠精神”在手藝人生活、人際關系中的倫理價值,如何讓更多讀者通過對西部手藝人文學敘事的感性認知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堅持不易、傳承不悔,這些不該僅僅是擺在西部作家們面前的一個創(chuàng)作命題,更應是整個社會需要認真思考、集體反思、通力解決的現實難題。

      (二)促進西部文化旅游宣傳的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休閑娛樂時的首選放松方式。同時,縱觀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進程,單純的觀光旅游不足以吸引廣大游客的目光,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特色民俗風情的旅游景觀或旅行目的地成為現代人所追求的旅游體驗。正如那些借助民間故事、傳說以及流行文學作品得以聞名于世的地方景觀在吸引潛在游客前往旅行消費所產生的“可能的經濟效益”一樣,流行文學作品中的地名敘事作為一種“無意識”的旅游目的地的廣告植入,無形中贏得人們產生前往觀光、一探虛實的旅行沖動,使人想要去體驗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方式,感受人物所處環(huán)境中各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真切感”往往也成為激發(fā)讀者前往文學作品“導游”的目的地進行旅游消費的一種動機。就此而言,西部文學中敘事呈現出的西部手藝人地方化、專業(yè)化、精密化的傳統(tǒng)“手藝活行為方式”,簡素、原初的家庭生活方式以及他們單純、質樸的社會交往方式不僅具有獨特的文化研究價值、藝術審美價值,還具有較多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價值。

      一則,在西部文學作品的敘事呈現中,西部手藝人千百年來傳承的地方傳統(tǒng)手工技藝,其手工勞動過程作為西部手藝人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具有一定的展演和觀賞性,在通過文學敘事吸引讀者前往“目的地”觀光方面具有一定的審美吸引力。如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中記述的陜西鐵匠在火紅的炭火邊“火花四濺”的打鐵過程;王蒙在《雜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中記述的新疆木匠馬爾克在充滿木脂芬芳的木匠房里“錛、鑿、刨、鋸”做木工活的過程;賈平凹在《自在獨行》(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中記述的陜北石匠在濃厚的云幕下雕刻著可以用來烙餅的清澗石版的刻石過程等。從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的角度看,西部民間手藝人傳統(tǒng)的手藝方式與手藝過程可以作為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發(fā)掘,助力西部文化旅游宣傳。比如,這些反映西部手藝人群體勞作的文學作品以及關于這些作品的推介可以作為吸引旅游者前往“目的地”,參與到當地手藝人具有地方性的鐵制手工藝品、木制手工藝品以及石制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之中,切身感受西部民間手藝文化的傳承過程,進而實現對當地手工藝作為文化旅游資源被文學推廣的一種認可。

      二則,與現代都市生活的快節(jié)奏相比,西部文學敘事中所呈現的西部手藝人群體簡素、寧靜、慢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體現出西部鄉(xiāng)村生活的樸素與靜美,由于更接近讀者渴望休閑生活、康養(yǎng)放松的心理,在通過文學敘事吸引游客前往“目的地”進行健康生活方面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如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中記述的陜西鐵匠所擁有的簡樸生活;王蒙在《雜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年)中記述的新疆木匠馬爾克所擁有的自在生活;賈平凹在《自在獨行》(長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中記述的陜北石匠所擁有的寧靜生活;紅柯在《太陽深處的火焰》(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中記述的新疆泥瓦匠用紅柳扎窩棚、做家具“圈出”的一方天地所擁有的自得生活等。從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的角度看,這些代表性文學作品所反映出的西部手藝人純樸、悠然自得的“慢生活”方式,可以吸引在城市生活的旅游者投身于西部鄉(xiāng)村的綠色生態(tài)文化中,切實體驗手藝人在鄉(xiāng)村簡單、樸實、緩慢的生活節(jié)奏,進而緩解快節(jié)奏的現代都市生活所帶來的工作壓力,收獲更多在日常工作瑣碎繁忙中被忽略掉的生活品質。

      三則,西部文學敘事所呈現的手藝人在日常生活中單一、淳樸、熱情的人際交往方式,由于顯示出更加單純、可貴的人情之美,對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時刻感受著人際關系的復雜和涼薄的讀者而言具有人情吸引力。如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中記述的樂于助人、與人為善的鐵匠師徒;王蒙在《在伊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中記述的淳樸單純、熱情好客的伊犁民間手藝人等。從文化旅游資源審美價值的挖掘角度看,這些代表性文學作品所反映出的手藝人在與他人互幫互助中所體現出的友愛之美、交往誠信之美,可以讓讀者重尋“人情”的溫暖與簡單,感受社會交往中的溫情氛圍,獲得情感放松,實現精神上的審美愉悅,起到讓旅游者們通過將閱讀的渴望變成交往實踐的渴望,進而完成文學作品對旅游目的地的導引功能。

      從以上的分析中不難看出,西部文學中關于西部手藝人特色生活方式的文學敘事,不僅可以成為可開發(fā)、利用的西部獨特文化旅游資源,極大地豐富西部地區(qū)文化旅游的開發(fā)內容,而且對西部手藝人生活方式敘事所反映的西部精神氣質進行挖掘,也有助于提升西部旅游的審美文化格調,與西部文學助力西部旅游有可能獲得的經濟效益相比,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在人文精神傳達方面所具有的社會效益,更適合作為文化資源向旅游資源轉化的一種精神產品。

      因此,從西部文化旅游開發(fā)與宣傳的角度看,西部文學中手藝人生活方式的敘事呈現,具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宣傳和應用價值。一方面,西部文學中所反映的西部手藝人生活方式,作為地方手藝人群體生活狀態(tài)的一手宣傳素材,可以被融入到西部文化旅游中,為西部文化旅游內涵發(fā)掘提供豐富的文學資源。易言之,西部手藝人生活方式的文學敘事既可以對西部傳統(tǒng)手藝與手藝人的生活面貌進行大力宣傳,也增添了西部人文景觀的文化魅力,提升了西部文化旅游的審美價值。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文化旅游資源,西部文學中手藝人生活方式敘事呈現出的“慢節(jié)奏”“簡單愛”的“田園生活”圖景,既可以吸引城市旅游人群體驗簡單、自然、淳樸的西部手藝人生活方式,也可以使城市旅游人群獲得精神放松,滿足旅游者不同的審美體驗需求。

      總之,西部文化旅游中,手藝人生活方式文學敘事作為“景觀”元素的融入,不但可以吸引旅游者深入感知、體驗西部手藝人的生活和西部民間文化,而且對助力西部文化旅游宣傳手藝人的“工匠精神”也具有一定作用。

      三、結 語

      西部文學中的手藝人敘事可以被看作是一系列講述一個地方群體如何通過體力勞動與一個并不優(yōu)越的生存環(huán)境進行抗爭的故事,在這個“抗爭”的過程中,這個群體所具有的美好品性、生存法則、行為方式以及生活態(tài)度被主流敘事編碼并借助文化旅游的時代語境加以審美呈現。在這種敘事中,西部手藝人群體如何做手藝活不僅是通過他們生活在其間的西部來告知,更通過他們應該快樂無憂、堅守初心地生活在其中的西部文化形象來告知。這些文字描述一定程度上也可被視作是一個有關西部的夢想或者有關一個群體的“神話”,而非一種現實的局限。無論是從認識西部文學中手藝人生活方式敘事在豐富地方文化記憶的歷史價值角度看,還是結合文旅融合語境看西部文學中手藝人生活方式敘事推動西部民間文化旅游資源創(chuàng)意開發(fā),西部作家對手藝人群體的關注都在向著文學可以反映一個地方群體整體的生活方式、“文學是科學”的文學實踐方向進行主觀的努力。

      與此同時,只有當“想象”的西部敘事壓垮真實的西部敘事,并且地方文化確實借由文學作品的宣傳不得不讓位于“刻板印象”時,當地的居民包括手工藝群體才會出于經濟發(fā)展的現實需要愈發(fā)在經濟和心理上依賴作家們對他們的這種敘事。

      猜你喜歡
      手藝人手藝群體
      手藝
      A new beginning
      維吾爾族手藝人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科學大眾(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最貴的不是手藝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2
      累并快樂的手藝人
      海峽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32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尋找手藝》讓“手藝”文化走紅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48
      老手藝
      神州民俗(2017年2期)2017-03-30 10:15:21
      手藝人
      晋宁县| 宜君县| 谷城县| 巢湖市| 阿拉善盟| 平度市| 女性| 五大连池市| 陵水| 广宁县| 湾仔区| 铁力市| 大足县| 台湾省| 淮滨县| 连城县| 潮州市| 无极县| 梅河口市| 广饶县| 霞浦县| 溧水县| 六安市| 定兴县| 柳河县| 铁岭市| 梨树县| 哈尔滨市| 崇礼县| 呼玛县| 长武县| 青铜峡市| 轮台县| 勐海县| 南江县| 洛阳市| 郧西县| 如皋市| 凤冈县| 启东市| 米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