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散文翻譯思想對譯者散文翻譯行為的影響研究

      2021-12-03 15:27汪桂芬單晶晶
      關(guān)鍵詞:對比研究

      汪桂芬 單晶晶

      摘 要:散文是經(jīng)典的文學樣式,散文翻譯猶如散文創(chuàng)作,對譯者的主體性要求很高。對比研究了馮亦代先生的散文《向日葵》的兩個英譯本——張夢井、杜耀文譯本與溫秀穎、劉士聰譯本,從譯文的語言、情感和意境三個方面,揭示兩組譯者的翻譯思想對其散文翻譯行為產(chǎn)生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散文翻譯;翻譯思想;譯者行為批評;對比研究

      一、引言

      馮亦代的散文,選擇以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梵·高的名畫《向日葵》為題名,開頭說自己以“不懂畫”的心情收藏了這幅名畫的復(fù)制品,算是有了一位“贗品美人”,此后,在人生的起起伏伏中,該畫從他的審美對象演化成與他生活、生命息息相關(guān)的精神寄托,伴他一生,并同梵·高進行了一番跨世紀的藝術(shù)晤談。作者結(jié)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從抗戰(zhàn)勝利時購得該畫,到解放之初遺忘了它,再到“文革”中被迫害時對那一抹暖陽般的金色的向往和思念,最后道出了自己如梵·高一樣對生活“難以泯滅”的熱愛的深刻感悟。散文感情真摯,語言樸實,作者對藝術(shù)作品的生命理解幽微而深刻。因此,這一與世界名畫同名的散文打動了眾多讀者,也吸引譯者參與翻譯。本文就以張夢井、杜耀文的譯本(選自《中國名家散文精譯》[1])與溫秀穎、劉士聰?shù)淖g本(選自《中國翻譯》[2])來探討散文翻譯中,譯者的翻譯思想是如何影響其散文譯文行為及結(jié)果的。本文采取描寫性研究與規(guī)定性研究結(jié)合的方法,重點揭示譯文產(chǎn)出的行為背后譯者的指導思想。

      二、中國現(xiàn)代散文英譯研究現(xiàn)狀

      我國現(xiàn)代散文英譯的研究,較之于小說、詩歌這類文學體裁,顯得非常不足。學者們關(guān)注的重點,主要是散文翻譯的風格和韻味。如劉士聰(2002:87-88)引用郁達夫?qū)ι⑽牡脑u價,提出散文翻譯要重視“情韻”,即散文的“韻致、韻味和情致”。石永浩(2007:53-56)提出,風格是散文藝術(shù)性的重要表現(xiàn),是否再現(xiàn)源文風格是散文翻譯成敗的關(guān)鍵。周領(lǐng)順(2015:117-119)認為散文翻譯和詩歌翻譯類似,求美是首要選擇。研究散文翻譯,依據(jù)的理論視角主要有中國傳統(tǒng)的翻譯美學理論(如宋頡:2018),也有使用比較新的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如謝媛媛2015:165-168),西方翻譯理論視角主要有譯者主體性翻譯研究視角(如王慶華2011:134-136)等。大部分散文翻譯研究都是以具體的散文翻譯案例為基礎(chǔ)而提出的,或者是對名家譯文進行賞析批評時提出的,主要名譯包括張培基、劉士聰、朱純深等學者的譯文。目前,尚無從譯者行為批評視角展開散文翻譯研究的文獻。

      也有學者對散文《向日葵》現(xiàn)有的兩個譯文進行了對比批評研究,如天津財經(jīng)大學的方亞文(2014:258-259),他對比分析了兩個譯本在英語選詞、構(gòu)句、感染力方面的異同,然后得出結(jié)論,溫秀穎、劉士聰?shù)淖g本在傳遞原文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方面更勝一籌。盡管該文和本文的研究對象相同,但研究目的和視角完全不同。

      三、譯者行為批評研究

      傳統(tǒng)譯論認為,譯者只是源文的“傳聲筒”,譯本也只是原作的附庸。20世紀8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運動興起,女性主義翻譯理論應(yīng)運而生,該理論主張消除翻譯研究和翻譯實踐中對女性的歧視,重新界定譯作和原作的關(guān)系,翻譯不是具體的語言“技巧”問題,還涉及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諸多問題(Simon:1996)。女性主義翻譯理論讓譯者從譯文背后的隱形人,走到了前臺,成為賦予文本第二次生命的再創(chuàng)造者,讓譯者的主體作用得以彰顯。由此,大量關(guān)于譯者及其主體作用的研究也開始涌現(xiàn)。

      但是,譯者的主體性研究關(guān)注的主要是翻譯的外部因素,如社會文化對譯者及其翻譯作品的影響,這與譯者的行為研究有交叉也有區(qū)別。譯者行為研究關(guān)注翻譯的外部對譯者行為的影響,更會關(guān)注翻譯者本人“意志性”、“身份和角色行為”對譯文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翻譯的社會學研究。該理論將翻譯的內(nèi)和外部因素結(jié)合,將行為研究與譯文評價結(jié)合,將規(guī)定性研究與描寫性研究結(jié)合(周領(lǐng)順2014:93-98)。周領(lǐng)順(2011:42-49)教授認為,翻譯實際上是譯者在“求真”與“務(wù)實”連續(xù)統(tǒng)中不斷平衡的過程。而散文翻譯就是譯者在其“求美”動機和“求真”倫理規(guī)約下發(fā)揮主體作用的過程。

      四、《向日葵》兩組譯者的翻譯思想對其翻譯行為的影響

      (一)兩組譯者及其翻譯思想

      《向日葵》的兩篇英譯文分別由兩組譯者完成,鑒于每組譯者中都有一位翻譯大家,曾發(fā)表了影響較大的翻譯思想,這里默認合譯者也持相同翻譯思想。

      張夢井教授先后任教于太原理工大學及上海外國語高級翻譯學院,對英語語言、文化、翻譯有深入研究,著有《科技漢英翻譯指南》《中國名家散文精譯》等書籍。張教授強調(diào)正確理解原文,忠實傳達作者原意。他認為,英譯中國美文,確實該追求英文語言優(yōu)雅,但必須以正確理解原文為基礎(chǔ),并提醒譯者,要時刻提防因求美而導致失真的“‘顧此失彼的錯誤”(張夢井,2008:82-83)。張教授不僅進行散文翻譯實踐,同時也編撰出版了科技翻譯的教材,想必科技翻譯那種講究準確、嚴謹?shù)姆g思想對他有較深的影響。

      劉士聰教授是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長期從事翻譯教學及研究,出版多部英漢翻譯作品,主要是文學類相關(guān)作品,也進行了大量翻譯研究,曾獲中國翻譯協(xié)會頒發(fā)的“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如文獻綜述部分提到,劉教授對散文翻譯頗有研究,認為散文翻譯應(yīng)該追求“情韻”。這一極具中國文化色彩的詞匯不容易精確把握,我們可以從他的專著《漢英·英漢美文翻譯與鑒賞》中找到他本人的闡釋。他所謂的“情韻”或者韻味,包括三個方面,即聲響和節(jié)奏的再現(xiàn)、意境和氛圍的再現(xiàn)以及個性化的話語方式的再現(xiàn)??偠灾?,劉教授認為,散文翻譯最重要的是譯出源文的味道和個性。

      張夢井、劉世聰兩位都是多年從事翻譯教學、實踐及研究的翻譯家,但兩人的翻譯實踐文本類型不太相同,指導思想?yún)s不盡相同,可以想見,他們的散文翻譯行為也會呈現(xiàn)出較大差異。

      (二)兩組譯者的不同主體行為結(jié)果比較

      女性主義翻譯觀讓我們意識到,譯文并非源文的“影子”,譯者也不是作者的“仆人”,或者,至少是一個有自主意識,會選擇主動、更好地替作者說話的“仆人”。這就是說,譯者會根據(jù)新的隱含讀者對象及其文化環(huán)境,參與譯文意義的重構(gòu)。不同譯者會持有不同的翻譯觀,這種主觀翻譯思想會引領(lǐng)意義重構(gòu)過程,促發(fā)相應(yīng)的翻譯行為,從而會產(chǎn)生不盡相同的譯文,給讀者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對比分析不同譯者的譯文,可以揭示出譯者在散文翻譯中“求真”與“求美”不斷權(quán)衡的行為痕跡。下面就從語言、情感和意境三個方面來看兩組譯者在散文翻譯中的主體性行為。譯文一為張夢井、杜耀文版本,譯文二為溫秀穎、劉士聰版本。

      1. 語言表達的真與美

      中國散文大多屬于美文,散文翻譯求美,是譯者必然的選擇,也是譯文實現(xiàn)讀者接受性的“務(wù)實”之舉。因此,散文翻譯在“求真”的前提下,譯者往往會考慮克服英漢兩種語言的差別,遵循譯文的審美習慣,以實現(xiàn)譯文的審美效果。

      例1:我原是愛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們緩緩轉(zhuǎn)向陽光,灑著露珠,是那樣的楚楚可憐亦復(fù)可愛。

      譯文一::Originally I enjoyed the sunflower as it turned its face towards the morning sun, dripping with dew drops, so tender, so lovely.

      譯文二:I enjoy the sight of sunflowers when in the morning they slowly turn to the sun, dripping with dew——pitiful but gorgeous.

      源文語言富有節(jié)奏感,分句長短交錯,借助“緩緩”“楚楚”等疊詞,營造了從容舒緩的韻律。譯文一的幾個分句,利用逗號,也形成了長短交錯的節(jié)奏,同時使用兩個so,后跟兩個雙音節(jié)詞,不僅形成頭韻,還構(gòu)成了輕重音交錯的韻律,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突出了向日葵的柔美和可愛的特性,傳達了原文所蘊含的深沉而真摯的情感,容易引起讀者感情共鳴。譯文二的句法節(jié)奏和源文也很相似,后半部分利用分詞和破折號引出的兩個形容詞,也營造出了一種從容舒緩的節(jié)奏。但該句的pitiful似有不妥,原文中的“楚楚可憐”,意思是惹人憐愛,而非可惜,如此翻譯讓人感到困惑,譯文二求美結(jié)果造成了原文意思的失真。

      例2:我不懂畫,但我喜歡他的強烈色調(diào),明亮的畫幅上帶著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

      譯文一:Although I had no knowledge of painting, I was fond of its tone of sharp contrasts. This bright painting contained pale sorrow and loneliness.

      譯文二:I do not know much about art, but I enjoy the intense hues with a tinge of forlornness against the brilliance in his paintings.

      譯文一將原文拆分為兩個英語句子,盡管語義忠實準確,朗朗上口,但這種拆分造成了譯文語義松散,讓譯文略顯呆板,譯文“求真”有余,“求美”不足。譯文二將漢語幾層意思譯為一個英語句子,發(fā)揮了英語語言“濃縮型”思維結(jié)構(gòu)的優(yōu)勢,凸顯了主要信息和背景信息,同時以“a tinge of forlornness”譯“淡淡的哀愁和寂寞”,自然貼切,譯出了源文的韻味,這正是劉世聰教授所追求的。

      2. 情感抒發(fā)的強與弱

      漢語優(yōu)美的散文,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所謂文以情動人,散文之所以能迸發(fā)出攝人心魄的魅力,往往是因為語言中情感的自然流露。散文翻譯,需要準確把握源文真摯的情感,在譯文中創(chuàng)造出如相同的感染力,來打動譯文讀者。

      例3:(此畫)……如今歸為私人所有,總有種今后不復(fù)再能為人們欣賞的遺憾。我雖無緣親見此畫,但我覺得名畫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屬,不免是件憾事。

      譯文一:Since it is owned by a private person now, I have a feeling that this painting can no longer be enjoyed by the public. Although I will have no chance to appreciate this painting, I do think it is like a charming woman who has committed herself to a certain man. It is unavoidably a pitiful thing.

      譯文二:Now, having fallen into some private collection, it would not be available for the public to appreciate any more. What a pity! I had never had the good luck to see the original but, to me, a masterpiece is like a beauty and when the beauty is claimed by someone else you feel a pain of being deprived of your access to her.

      源文的“遺憾”和“憾事”,在譯文一中,分別被譯為略顯中性色彩的a feeling,以及“pitiful”的事件,情感沉郁而含蓄。該譯文中的美人(a charming woman),似乎是情有所屬而主動選擇了(commit herself)被收藏,無法接近這樣的美人,恐怕只能是遺憾而絕無傷心欲絕的濃烈情感了。但譯文二對“遺憾”和“憾事”處理完全不同。譯文二首先是直抒胸臆的感嘆句,what a pity!情感充沛強烈。此外,譯文二使用了兩個被動分詞“fallen into, claimed by”,突出了名畫所比擬的美人實際上是一個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可憐女子。無法接近或者拯救這么美好而無助的美人,真就是一種痛苦(“a pain”)了。譯文二通過選詞和構(gòu)句,揭示了名畫的悲慘際遇,抒發(fā)了作者思而不得的痛苦,其情感顯得尤為強烈和動人。

      然而,當我們再仔細閱讀體味原文,感受到的是如作者前文所言的一種淡淡的悲哀和遺憾,似乎譯文一那種沉郁內(nèi)斂的情感更符合原文。不得不說,譯文一更注重“求真”,而譯文二則展示出更多的譯者主體性,流露出更強烈充沛情感,譯文的“求美”傾向更明顯。

      例4:我也想到了我遠在北國的女兒,她現(xiàn)在如果就夾雜在這群孩子的喧嘩中,該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見自己的父親,衣衫襤褸,推著沉重的糞車,她又作何感想?

      譯文一:I thought of my daughter who was living in the far north and how happy she would be if she was among those children and their joy! But if she saw her father pushing a heavy dung-cart in shabby clothes, what would she have thought of ?

      譯文二:I then thought of my daughter in the far north. How excited she would be if she were among the kids, making noises with them. However, if she had seen her own dad pushing the heavy dung-cart in the shabby clothes as they were, how would that have made her feel?

      作者因看到向日葵農(nóng)戶家的孩子們爭搶葵瓜子的歡樂場景,而觸動了對女兒的思念之情。他既希望女兒也能在這里,分享這些孩子們的快樂,又突然意識到自己糟糕的境遇,怕傷了女兒的心。源文將一個父親這種先盼后憂的感情波動描述得真摯自然。在翻譯源文的感嘆句“該多幸福!”時,譯文一使用了happy, 而譯文二使用了更有力度的excited,顯而易見,譯文一更貼近源文語言,而譯文二更有創(chuàng)造性想象成分,更好地服務(wù)了源文情感的表達。在翻譯最后那句“她又作何感想”時,譯文一“what would she have thought of”顯出的是“理性”的反思,而譯文二“how would that have made her feel”則更有感性的揣測和焦慮,同時,在節(jié)奏上也更有力量。

      3. 意境營造的簡與豐

      散文的文學價值,以語言形式美為依托,以蘊含的情感來升華,而更高的境界,要靠意境的營造,達到讓讀者沉浸其中,渾然忘我的文學審美境界。漢語散文翻譯,就是譯者以追求貼近源文為出發(fā)點,不斷向優(yōu)美譯文努力的過程。

      例5:我特別喜歡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黃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著黃色的背景,給人的是種凄涼的感覺,似乎是盛宴散后,燈燭未滅的那種空蕩蕩的光景,令人為之心疼。

      譯文一:I was especially fond of the painting “Sunflower”, for the many yellow flowers were like bright pearls dazzling in my eyes. But placed in a flower vase against a yellow background, it manifested a dreary scene. It was as vacant as a finished banquet and only a candle was left burning, making us upset.

      譯文二:I like his “Sunflowers” in particular, with its glorious blossoms glittering like pearls, but the blossoms, held in a vase placed against a yellow background, look lonesome and make you feel miserable, the way you feel when the feast is over and the guests are gone but the lights and candles are still glimmering in the deserted hall.

      在描繪名畫《向日葵》給人帶來既熱烈又凄涼的復(fù)雜感受時,作者用了一個情景意象,如“盛宴散后,燈燭未滅”的“空蕩蕩”。譯文一非常貼近原文,“as vacant as a finished banquet, only a candle was left burning”,描繪宴會散后,僅剩一根蠟燭燃燒的暗淡場景,但因僅有一根燃燒的蠟燭這一孤立意象,整體意境顯得單薄。而譯文二卻發(fā)揮了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在“feast is over”之外,填充了更多的想象意象,如guests, lights, candles,借助賓客散去、燈燭輝煌的多重意象,營造出繁華散盡、人去廳空的畫面,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強烈對比帶來的落差感,更好地營造出了失落寂寥的審美體驗。

      本文雖然僅選取了部分典型例子展開對比,但相信讀者已明顯體會到兩個譯本的差異,張夢井、杜耀文的譯文更傾向于在“求真”的基礎(chǔ)上再來“求美”,譯文非常貼近原文的語言和情感,忠實地再現(xiàn)了原文思想內(nèi)容,這應(yīng)該和張夢井教授的翻譯價值取向及其科技翻譯背景有一定關(guān)系。而溫秀穎、劉士聰?shù)淖g本則顯然更關(guān)注譯文的情感是否飽滿有力,意境是否生動豐富,著力于審美效果和讀者可接受性,可以說是“求真”與“務(wù)實”并重,或者說更傾向于“務(wù)實”,因為該譯文的情感比原文更充沛,意境更豐滿,讓讀者從字里行間感受到散文的情韻。這應(yīng)該和劉士聰教授長期致力于文學翻譯分不開,更是他本人的“情韻”翻譯觀的實踐。

      五、結(jié)論

      《向日葵》的兩組英譯者在各自翻譯經(jīng)驗、價值取向和翻譯思想的影響下,發(fā)揮各自不同的主體作用,產(chǎn)生了不盡相同的譯文,因而給讀者帶來了迥然不同的閱讀感受和審美體驗。譯者行為批評理論,可以指導我們更深入地認識翻譯過程,了解譯文是各種因素作用于譯者,影響其行為及決策的過程。本文僅從譯者的翻譯思想及翻譯實踐對譯本的影響展開譯者行為批評研究,屬于翻譯的內(nèi)部研究視角。如果將譯者角色及身份,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納入研究,則是從翻譯的內(nèi)部及外部兩方面的研究,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譯者的翻譯理念不斷發(fā)展變化,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和讀者需求也不斷發(fā)展。因此,鼓勵多譯本并存可以保持譯文生態(tài)的多樣性。重譯經(jīng)典也很必要,這對翻譯研究和翻譯實踐都有積極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士聰.散文的“情韻”與翻譯[J].中國翻譯,2002, (3):87-88.

      [2] 石永浩.論散文翻譯中的風格再現(xiàn)[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 (1):53-56.

      [3] 周領(lǐng)順.散文翻譯的“美”與“真”[J].中國翻譯,2015,(2):117-119.

      [4] 宋頡.翻譯美學視角下的民國散文英譯風格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8.

      [5] 謝媛媛.生態(tài)翻譯觀下散文英譯中主客體關(guān)系之轉(zhuǎn)換——以《荷塘月色》英譯本為個案[J].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5,(1):165-168.

      [6] 王慶華.譯者主體性——張培基散文翻譯藝術(shù)賞析[J].名作欣賞,2011,(12):134-136.

      [7] 方亞文.《向日葵》兩種英譯本對比賞析[J].劍南文學,2014,(1):258-259.

      [8] Simon, Sherry.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New York: Roudedge, 1996.

      [9] 周領(lǐng)順.譯者行為批評論綱[J].山東外語教學2014,(5):93-98.

      [10] 周領(lǐng)順.“求真-務(wù)實”譯者行為連續(xù)統(tǒng)評價模式相關(guān)概念辨析——譯者行為研究(其七)[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42-49.

      [11] 張夢井.優(yōu)雅的譯文必須以正確理解原文為基礎(chǔ)——《中國翻譯》“紅海上的一幕”英譯讀后感[J].中國翻譯,2008,(2):82-83.

      猜你喜歡
      對比研究
      《紅樓夢》章回目錄的英譯研究
      拉威爾與德彪西《空求》的演奏與美學特色比較研究
      電影《霧都孤兒》與文學原著的對比研究
      晉中學院2012~2014年學生體質(zhì)健康結(jié)果分析
      國有工業(yè)企業(yè)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國有工業(yè)企業(yè)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詩歌里的低訴,蒼涼中的守望
      模因論視角下的英漢網(wǎng)絡(luò)語言對比研究
      漢藏數(shù)詞對比
      傳統(tǒng)中藥學與生藥學的對比研究
      墨玉县| 赣榆县| 湖口县| 高要市| 中方县| 虞城县| 舟曲县| 普兰店市| 金寨县| 达日县| 五台县| 孝感市| 青田县| 昔阳县| 来宾市| 阿图什市| 枞阳县| 东港市| 安阳市| 信宜市| 诏安县| 伊宁市| 甘德县| 平武县| 昌图县| 沙洋县| 玉溪市| 合水县| 武功县| 秦皇岛市| 留坝县| 临湘市| 宁津县| 亳州市| 磴口县| 安岳县| 武隆县| 青河县| 友谊县| 工布江达县| 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