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太白草醫(yī)臨床用藥規(guī)律初談*

      2021-12-04 10:12:32喬燕何方穆可豐穆可穆可勛袁瑞華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21年4期
      關(guān)鍵詞:太白用藥藥物

      喬燕 何方 穆可豐 穆可 穆可勛 袁瑞華

      (1.楊陵仁和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楊凌,712100;2.寶雞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寶雞 721300;3.楊陵區(qū)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陜西 楊陵 712100;4.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太白山是秦嶺山脈的主峰,地跨陜西省周至、眉縣、太白三縣,有著豐富的草藥資源[1]。太白山自然地理位置特殊,居暖溫帶之南緣,亞熱帶之北界,冬夏兩季受蒙古冷氣團和太平洋副高壓帶的影響[2],而且海拔落差大,氣候界限分明,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氣候環(huán)境,使太白山生物分布多樣,植物種類繁多[3],據(jù)《太白山本草志》一書記載,太白山共有中草藥1400余種。太白山太白草醫(yī)是應用太白山草藥治療疾病的醫(yī)生,他們上山采藥,下山行醫(yī),幾千年來他們多身懷絕技,為民治病,賴以生存。雖地位低下但卻保持了中國醫(yī)藥的原始狀態(tài),是中醫(yī)藥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理論與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同宗同源。太白草醫(yī)在長期的實踐中,吸收了中醫(yī)藥理論體系中的“陰陽五行”“升降浮沉”“歸經(jīng)補瀉”等思想,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草醫(yī)藥理論體系[4]。但由于種種因素,有的人密而不傳,僅家族或師徒傳承,以致藥物得不到廣泛流傳和應用,更談不上書籍記載。

      穆毅先生2013年承擔的陜西省“太白草醫(yī)流派傳承與基礎(chǔ)理論研究”項目,逐步理清了太白草醫(yī)的用藥規(guī)律。太白草醫(yī)由道家傳承,其治療用藥,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傳承和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用藥規(guī)律,在臨床用藥時常常用“和冠八法”“巧用佐藥”“早用澀藥”“藥隨引轉(zhuǎn)”“順時順臟”“應季”“穆毅藥隊”用藥,現(xiàn)將其理論介紹于后,望同道斧正。

      1 和冠八法

      “和冠八法”顧名思義“和法”為“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之首,貫穿于治療疾病的“八法”之中。太白草醫(yī)是由道家傳承而來,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所著經(jīng)典為《道德經(jīng)》《南華真經(jīng)》(即《莊子》)《周易》,均體現(xiàn)了“和”的思想。道家把“和”視為一種大“德”,認為“知和曰?!盵5],知“和”就等同于得“道”。老子最早提出了陰陽合和的思想。

      “和”是道家哲學的重要思想。太白草醫(yī)藥理論源于道家,道家哲學中自然和諧的思想是太白草醫(yī)藥“和冠八法”的理論淵源。

      太白草醫(yī)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把“和”法貫穿于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兜赖陆?jīng)》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5]。也就是說宇宙(一)間一切事物(二),在一定的條件(三)下,正常的運行(沖氣以為和)才能生存。人體及一切生命(一)在天地間及內(nèi)在的小天地(二),有了一定的條件(三),陰陽平衡,氣機通暢(沖氣以為和),才能生存、發(fā)展,否則在宇宙天災橫生,天搖地動,甚至毀滅。陰陽合和是陰陽一二氣運動發(fā)展的最佳目標,是陰陽內(nèi)部矛盾自身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也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根源[6]。因此千百年來太白草醫(yī)對疾病的治療,始終體現(xiàn)著這一思想,依據(jù)“以和為安”“必先歲氣,毋伐天和”“和冠八法”的原則,組方遣藥。重點突出一個“和”的理念。

      1.1在治療方法上“和冠八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1.1狹義的“和法” 是中醫(yī)常用治法“八法”中的一種。名思義,就是通過和解、調(diào)和的手段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7]。它既不像汗、吐、下三法這樣以祛邪為特性,又不像溫、補一樣以扶正為特征,而是通過改變?nèi)梭w正氣與外界邪氣的對比關(guān)系,或是調(diào)整人體各臟腑之間功能強弱的對比關(guān)系,從而來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8]?!昂头ā迸R床多應用于大家熟識的和解少陽、開達膜原、調(diào)和營衛(wèi)、調(diào)和肝脾、調(diào)和肝胃、調(diào)和脾胃、交通心腎、調(diào)和氣血、平調(diào)寒熱、清熱溫中等幾個方面,在此不再贅述。

      1.1.2廣義的“和” 包括“和貫八法”及“和存諸方”。不和是疾病的總病機,“和”是治病的最終目的?!胺S證立”“方從法生”“和冠八法”應為總綱。如在應用汗法時要注意或調(diào)和營衛(wèi)、或和解少陽;應用吐法時注意保護胃氣;使用下法時應注意保護正氣;使用溫法時常常和補法相配;使用清法時,常與滋陰之法相合;使用消法治療飲食積滯、氣滯血瘀、癥瘕積聚時多與補益之品相用,以扶持正氣,消除頑疾;使用補法時,和驅(qū)邪外出的藥物相合,以免“閉門留寇”之弊等等,以“和”法貫穿于“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之中[9]。此乃草醫(yī)治病的一個重要特點。

      1.2在遣方用藥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平和人體之陰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10]。因此在治療方面一是針對邪的屬性而言,“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以祛寒或泄熱為主治療時,要防止寒熱運用太過;以邪實為主,要佐以補虛之品,使驅(qū)邪而不傷正;以正虛為主,要佐以祛邪之品,使扶正而不留邪;或既有邪實,又有正虛,確立治則,當補虛瀉實并用,以扶正驅(qū)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11]。因此太白草醫(yī)遣方用藥善用陰陽配,以平衡人體陰陽。即用兩類性味功能相反的藥物配成一組藥物,即是“陰陽配”。如大家熟識的麻黃配桂枝,黃連配吳萸等等。又如太白草醫(yī)常用的順心湯中有紅毛七、紅景天兩味草藥,紅毛七味辛性溫,活血化瘀;紅景天味甘澀性平,補血止血,兩藥相配,活血不傷正,化瘀不妄行。順命湯中用金絲帶、太白洋參,金絲帶味甘性熱,大補腎陽;太白洋參味甘性涼,滋陰降火,兩藥相配一防補陽太過,引動相火。

      還有常常使用平調(diào)臟腑內(nèi)部陰陽之生理功能的藥物。如腎三味,用隔山撬補腎化陽,平補精血,配金絲帶補腎益精,溫補腎陽,二藥雖不溫燥,唯恐陽亢失秘,故加少量黃柏堅陰制陽,共求陰平秘陽之功。

      太白草醫(yī)用藥常常把寒熱藥物、散收藥物、升降藥物等并用于一方之中,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1.2.2順和臟腑生理功能 《素問·藏氣法時論》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心欲軟,急食咸以軟之,用咸補之,甘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太白草醫(yī)用藥,重視臟腑功能的調(diào)整,喜用“順臟藥”,順其臟腑特性,增強或調(diào)整臟腑功能。常用的順臟藥隊如心三味、脾三味等將在“穆毅藥對”中介紹,此類藥物為太白草醫(yī)用藥之精華,常常配伍在處方中運用。

      1.2.3順和人體五行生克制化之規(guī)律 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順應正常的五行生克制化功能,以增強臟腑與自然環(huán)境及藥物的對應關(guān)系,達到體內(nèi)正常生理活動與外界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12]。常常用于養(yǎng)生、食療及藥物治療。在不同季節(jié)加重應臟藥和應季藥的劑量;二是逆制乘侮,即是在病理狀態(tài)下,根據(jù)五行的正常功能,以制約乘侮過盛的狀態(tài),恢復正常的生克制化功能,順和五行五臟的正常關(guān)系。如小柴胡湯雖為邪入少陽所立,然亦為抑木扶土之方,調(diào)和肝脾之劑[13]。

      1.2.4順應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 太白草醫(yī)遵循道家“天人相應”之道,根據(jù)《內(nèi)經(jīng)》“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和“必先歲氣,毋伐天和”理論,順應自然界五季五化(生、長、化、收、藏)的生化規(guī)律;應對五季五氣(風、暑、濕、燥、寒)的太過或不及對人體產(chǎn)生的影響而用藥。在用藥過程中常常使用“應季藥”。

      應季藥包括應季藥和應季方。應季藥分為兩類:

      一是順應自然界生、長、化、收、藏規(guī)律的藥物?!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云:“四時用藥要先順應時令,不能殺伐天地間的祥和之氣。”

      如春季氣用藥時宜加辛味之風藥,以順應春季上升之氣,如荊芥、長春七、薄荷、太白羌活。如春季運用六味地黃湯時,加少量長春七或葛根以順應春季上升之氣。

      夏季用藥時,應選用滋陰清心之品以防火熱灼傷陰津,常用太白茶、麥冬、竹葉等。如夏季運用六味地黃湯時,加少量太白茶或麥冬或竹葉以順應夏季火熱之氣。

      長夏用藥之時選用甘辛化陰、補氣升陽、養(yǎng)陰生津之品,如紅景天、隔山撬、人參、麥冬之品。如長夏運用六味地黃湯時,當加用砂仁、金絲帶少許以助陽化生。

      秋季用藥時宜加酸斂之品,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氣,如五味子、烏梅、朱砂七等;如秋季運用六味地黃湯時,加少量烏梅或五味子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氣。

      冬季用藥時應順應冬季氣機向內(nèi)向下閉藏收斂的特點,多選用山萸肉、五味子、金刷巴、鳳尾七等。如冬季運用六味地黃湯時,可重用山茱萸,加用五味子,以順應冬季蟄藏之氣。

      二是應對五氣太過與不及的藥物?!端貑枴に臍庹{(diào)神大論》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nèi)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nèi)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彼臅r氣候的不同,所致疾病也不相同。

      春季:當五氣太過時,多見風溫,應選用疏散風熱之辛涼風藥,以順應春季之氣,如女兒茶、防風、六月寒、連翹、二花;當五氣不及時,冬氣不去,反為寒涼,即所謂之“春寒”,當用辛溫之風藥。如長春七、太羌、桂枝等。

      夏季:當進入夏季,為防暑氣太過、耗氣傷津時,多選用養(yǎng)陰生津、清暑益氣之品如麥冬、五味子、太白茶、太白花等;當暑氣不及時,陽氣不振,生化無權(quán),氣血不足,當選用辛溫、補氣化陽之品,如肉桂、附子、金絲帶、紅景天等。

      長夏:五氣太過,濕熱蘊結(jié),或為暑濕,當選用辛開苦降之品以清熱利濕,常選用偏頭草、地胡椒、藿香、佩蘭等;當五氣不及時,脾失運化,清氣不升,當選用芳香化濕之品,以健脾化濕如白術(shù)、蒼術(shù)、秤桿七、地椒等。

      秋季:五氣太過,反生燥熱,當選加甘酸之品,化陰潤燥,如烏梅、五味子、天蓬草、朱砂七等;如五氣不及,暑熱不去,則為秋溫,俗稱“秋老虎”,當選加辛酸之品,辛以散之、酸以斂之,如桑葉、蟬蛻、掛金燈、長勝七等。

      冬季:若五氣太過,寒氣太盛,陽氣不足,虛寒之疾多發(fā),故當選加溫熱之品,以溫補陽氣,如附子、干姜、金絲帶、尸兒七等;如五氣不及,秋季燥熱之氣遲遲不去,易生冬溫,當選加咸浮之品,以助冬藏收斂,如牡蠣、龍骨、無娘藤、鳳尾七等。

      此外太白草醫(yī)常常使用應季方,所謂應季方就是順應四季氣候變化而使用的方劑。如春季多用防風通圣散,有“有病無病,防風通圣”之說。夏季多用王氏清暑益氣湯;長夏多用三仁湯;秋季多用清燥救肺湯;冬季多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陰補腎、八味丸以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以上方劑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每多辨證使用。

      1.2.5調(diào)和藥性 可起到矯味、調(diào)性、增效、解毒等作用。

      2 巧用佐藥

      佐,古字寫作“左”,有“幫助”的意思?!墩f文解字》段注云:“左者,今之佐字……左手也。謂左助之手也。以手助手,是曰左?!盵14]但同時,它又有“不幫助”的意思。《左傳·襄公十年》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佐之?!笔柙唬骸叭擞凶笥?,右便而左不便,所以所助者為右,所不助者為左”[15]。佐藥有佐助、佐制、反佐的作用,佐藥在處方中所起的作用為大家所熟識,太白草醫(yī)“巧用佐藥”有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2.1巧用“陰陽配” 在處方中佐以治療作用相反的藥物,通過陰藥陽藥巧妙的配伍,往往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如疾病在其過程中,以邪實為主,要佐以補虛之品,使驅(qū)邪而不傷正;以正虛為主,要佐以祛邪之品,使扶正而不留邪;或既有邪實,又有正虛,確立治則,當補虛瀉實并用,以扶正驅(qū)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2.2“巧”用藥量 藥物的劑量,隨疾病的不同而用量不同,相同的藥物隨著使用劑量的不同而作用各異。如柴胡量大解熱(20 g以上),量中解郁(10 g),量少升陽(3~6 g)。白術(shù)大劑量(30~60 g)益氣通便,小劑量(6~10 g)健脾止瀉。同樣使用佐藥應注意其用量,要“巧”用藥量。如在使用“淋三味”(透骨消、八月瓜、桂枝)治療腎系病證時,無論何種腎系病證均可佐以“淋三味”,當患者出現(xiàn)“五淋”“尿濁”之證時,少量使用桂枝以助氣化;當治療癃閉時,桂枝用量要大,以溫陽助膀胱氣化;當患者出現(xiàn)水腫時,重用八月瓜,以利水消腫。用陰陽配時,佐藥用量宜小,補益之劑中佐以風藥有“風動生機”之妙,但用量也要少,如用六味地黃丸中少佐以長春七3~5 g,歸脾湯中加太白羌活3 g或川芎3 g等等,都起到以助生機,助其補益的作用,關(guān)鍵在于“巧用藥量”,臨床需仔細體會。使用佐藥應注意:

      佐用應季藥時,藥量要少;協(xié)助君藥、臣藥發(fā)揮治療作用時,藥量要較大;消除君藥臣藥毒性藥和烈性時,藥量要適中;用陰陽配時,藥量宜??;服藥格拒時,藥量宜少。

      2.3“巧”用藥味 佐藥的運用,還要注意藥味的多少,臨床使用時,在主證不變的情況下,可以隨其兼夾癥的不同而進行藥味的加減,加減后方劑功效和適用范圍都會相應發(fā)生變化[16]。因此臨床使用佐藥時,要“巧”用藥味。

      用應季藥做佐藥時,藥味要少(1~2味);助君藥、臣藥藥力時,藥味不宜過多(1~3味),以免影響君臣藥物的作用;監(jiān)制君藥、臣藥副作用時,藥味要少(1~2味);治療兼證時,藥味不限,隨兼證不同而隨證用之;反佐時,藥味要少(最好1味)。

      用藥不難,難在用佐藥;組方不難,難在平衡。佐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容忽視。恰當配伍,靈活變化方中佐藥,是運用方劑,提高療效的關(guān)鍵。但并不是每首方劑都需配伍佐藥,在什么情況下配伍佐藥,是須醫(yī)者,細心觀察病情,專心領(lǐng)悟,不斷體驗,方能掌握運用。

      3 早用澀藥

      早用澀藥有兩層含義。一為“嗇”,實為早用“嗇”藥。即《道德經(jīng)》所說的“治人事天莫若嗇”。嗇者,固攝、制約之意也,此論亦為道家養(yǎng)生、攝神、葆精、受氣、養(yǎng)形之意。然亦是醫(yī)家順天應人之理。二為“澀”,即澀藥。凡以收斂固澀,用以治療各種滑脫病證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澀藥[17]。本類藥物味多澀或酸,性平或溫,歸肺、脾、腎、大腸諸經(jīng)。能斂耗散,固滑脫,具有斂汗,止瀉,固精,縮小便,止帶,止血,止嗽等作用,用于治療久病體虛、元氣不固等證候?!侗静菥V目》記載:“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之藥以斂其耗散”[18]。收斂固澀屬于治標應急的方法,臨床常與補益藥同用,治標固本兼顧,根據(jù)具體的證候,配伍他藥。

      太白草醫(yī)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活動中,認為凡久病之人,其病程在半年以上者,無論其有無元氣不固或滑脫不禁之證,在治療時,均宜“早用澀藥”,以固攝元氣、精氣,以達到攝神、葆精、受氣、養(yǎng)形以及預防滑脫病證的目的。

      蓋天有五氣,風、火、濕、燥、寒,以生、長、化、收、藏。人有五臟,心、肝、脾、肺、腎,以藏精而不瀉,肺主氣,主治節(jié),心主血脈以藏神,肝藏血,脾統(tǒng)血,腎藏精。故天之五氣,約之則和,淫之成災,人之五臟,藏之則安,脫之成疾。早用澀藥,順其自然,應天應人,實為養(yǎng)生與療疾之道理,古今不變之真諦。此為“早用澀藥”之意也。

      如治療肝血不足,視力昏暗,身乏無力,用朱砂七與天蓬草、鹿壽茶合用,取其朱砂七收澀之性以增強養(yǎng)血生血之效;濕熱下注所致白帶,用秤桿七合透骨草、瞿麥,早用秤桿七以收澀止代;腸炎病人以收澀止瀉的蕎麥七為主,配以紅三七、朱砂七、地榆、蒲公英、馬鞭草等都是早用澀藥的體現(xiàn)。

      “早用澀藥”是太白草醫(yī)在治療疾病時的一個重要特點,凡病久之人有陰陽氣血虧損之象;或臟器正常排泄功能紊亂,出現(xiàn)過度排泄的現(xiàn)象,都宜早用澀藥以治療。臨床使用時,凡屬外感實邪未解或瀉痢、咳嗽初起時不宜早用,以免留邪。

      4 藥隨引轉(zhuǎn)

      “藥隨引轉(zhuǎn)”是歷代草醫(yī)口傳心授的一個治療方法,是太白草醫(yī)處方用藥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其核心在“引”,而“引”有兩層含義:一是方引。在方中君藥臣藥不變的情況下,加用不同的佐藥或使藥以改變該方治療病或證的作用,是太白草醫(yī)獨有的用藥方法;二是藥引,也稱藥引子,是指能引導其他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jīng)脈,或使其治療作用改變的藥物,在諸藥中起向?qū)У淖饔茫瑸楸姸嘀嗅t(yī)所應用。

      4.1方引 方引是草醫(yī)最常用的用藥方法,早前草醫(yī)沒有固定的行醫(yī)之所,以游走行醫(yī)為主,由于受條件限制,其隨身攜帶的藥物數(shù)量有限,只帶常用幾十種藥物,在治療各種疾病過程中,其主要藥物不變,隨應用不同的引藥而治療多種疾病。太白七藥是指太白草藥中以“七”命名的草藥,其可謂太白山藥物資源的一大特色,也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19]。如常用朱砂七與秤桿七合用治療疾病,朱砂七苦、澀、甘、平。歸脾、胃、心、肝經(jīng)。有收斂制酸、活血化瘀、止血生肌、順氣止痛、清熱解毒之功;秤桿七澀、苦、微甘、微溫。歸脾、胃、腎經(jīng)。有健脾燥濕、收斂固澀、止血止帶之效。兩藥為常用的澀藥。當遇到脘腹疼痛,吞酸嘈雜病人時,用堿朱砂七和秤桿七各10 g,加用木香3 g為引水煎服;當遇見泄瀉、痢疾病人時,用朱砂七和秤桿七各10 g,加焦山楂15 g,紅白糖10 g為引,水煎服;當遇見淋證病人時,用朱砂七和秤桿七各10 g,囑病家自采鐵掃帚、車前草(平原或山區(qū),此兩種藥極為常見)少許為引,水煎服;當遇見帶下病人時,用朱砂七和秤桿七各10 g,囑病家用透骨消、魚腥草為引,水煎服。

      4.2藥引 清代張睿在《醫(yī)學階梯》藥引論中云:“古人用湯,必須置引?!盵6]這里所說的藥引亦稱引經(jīng)藥、或引經(jīng)報使,主要是指處方中引導諸藥直達病所,使之更好發(fā)揮治療作用的藥物[20]。它是大多數(shù)中醫(yī)常用、草醫(yī)們也臨床應用的用藥方法。其是在在君、臣、佐、使配伍原則和中藥藥物歸經(jīng)理論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夺t(yī)學讀書記》云:“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21],《醫(yī)學階梯》藥引論則明確指出:“古今湯方莫盡,藥引無窮,臨機取用,各有所宜。”[22]均說明了應用藥引的重要性和廣泛性,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4.2.1引藥歸經(jīng) 藥引的主要作用是把其他藥力引領(lǐng)到患處,以增強療效。失笑散中用醋調(diào)服為引,引藥入肝以解肝經(jīng)瘀血疼痛等。臨床還常用桔梗載藥上行;牛膝引藥下行等等。

      4.2.2調(diào)和諸藥 主要是調(diào)和主藥的藥性。如麻黃湯、桂枝湯中用炙甘草為引,以緩和麻、桂峻烈之性;龍膽瀉肝湯中用甘草為引,以調(diào)和諸藥苦寒之性;還有常用生姜、大棗等為引,即為此意。

      4.2.3藥引子的特殊作用 藥引子也用于心理療法,其不是需要用到真正的某味中藥,只不過是醫(yī)生用來激發(fā)患者的情志治病。

      總之,“藥引子”與現(xiàn)代醫(yī)藥理論中的“靶向作用”非常相似。選用藥引要根據(jù)疾病癥狀、病變部位、體質(zhì)強弱、發(fā)病季節(jié)以及治療目的、立方原則、藥性特點等因素而運用。正確地應用藥引,對引諸藥入經(jīng),直達病所,提高療效,矯正藥味,便于服用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總結(jié)太白草藥用藥規(guī)律是一項需要不斷整理的系統(tǒng)工程,期待更多的中草醫(yī)藥同仁能夠參與其中,補充完善資料,為傳承發(fā)展太白草醫(yī)藥添磚加瓦。

      猜你喜歡
      太白用藥藥物
      高血壓用藥小知識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7:16
      如何選擇降壓藥物?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0:50
      不是所有藥物都能掰開吃——呼吸系統(tǒng)篇
      用藥不當 反受其害
      紫甌香茶醉太白——簡談“太白韻”紫砂壺的構(gòu)造與文人風采
      恐龍科普秀——太白華陽龍
      治病·致病·致命——用藥需慎重
      用藥不如用樂——三擇音樂養(yǎng)生法
      太白實施黨建工作項目化管理
      當代陜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24
      李白與太白鴨
      攀枝花市| 巩义市| 华亭县| 大方县| 义马市| 南京市| 阳山县| 乐昌市| 泰来县| 易门县| 宁城县| 龙口市| 和顺县| 佛坪县| 田阳县| 石泉县| 灵丘县| 武川县| 永德县| 会昌县| 肃宁县| 舒城县| 鹤壁市| 浪卡子县| 拉萨市| 甘南县| 甘谷县| 荆门市| 武鸣县| 礼泉县| 永嘉县| 剑阁县| 张北县| 巨野县| 台江县| 吐鲁番市| 龙岩市| 台东市| 云龙县| 库车县| 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