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益兵
(滁州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由于方志內容的廣泛性,決定著地方志與旅游資源有著密切的聯系。”[1]在浩瀚的文獻典籍中,尋覓旅游資源,首推地方志。明代滁州地區(qū)修志事業(yè)發(fā)達,但大部分志書已經流失,目前能見到者僅3部,分別是萬歷《滁陽志》、泰昌《全椒縣志》、天啟《來安縣志》。這3部方志中,有諸多關于旅游資源的記載。本文主要探討這些明代滁州方志中的旅游資源并就如何開發(fā)這些旅游資源提出一些建議。
明代滁州方志諸多門類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包括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
明代滁州方志中的自然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山川”“山崗”“河湖”“古跡”等門目中。這些自然旅游資源分為地文和水文兩大類。
1.地文類自然旅游資源
明代滁州方志中地文類自然旅游資源數量很多,包括山、洞兩類。志書不僅收錄了山、洞的名稱,而且對一些名山、幽洞的相關情況作了介紹。首先看志書關于山的記載。如萬歷《滁陽志》卷三《山川》記載豐山,引宋代梅執(zhí)禮《廟記》云:“豐山盤亙雄偉,出瑯琊諸峰上。凡雨澤至,必有云豫發(fā)山椒,若巾帽然?!庇秩缭摼碛涊d花山云:“在豐山西二十里,上故多牡丹,花時如錦?!碧┎度房h志》卷一《輿地志·山崗》記載獨山云:“萃然不與眾山接,迤邐而上,可二里許,四無遮障,北望陡山、車轂,東則如方、雞籠,南則昭關、石門,黃山蔓延,小峴浮槎,實游目騁懷之一勝也?!碧靻ⅰ秮戆部h志》卷一《封域志·山川》記載石固山引舊志云:“群山連亙,惟此山獨高。上有池,冬夏不竭。三面險峻,惟南粗可登陟。”其次看志書關于洞的記載。如萬歷《滁陽志》卷三《山川》記載秋山洞云:“在州西南一十五里,磨拖嶺西。一穴甚深晦,游者罕至。居人云:每天霽即洞燥欲塵,將大水則飛瀑從洞出,頭高丈余,如匹練。老農常視此窺旱潦。”這些有關滁州地區(qū)地文類旅游資源的記載,具有很高的旅游價值。
2.水文類自然旅游資源
明代滁州方志中水文類自然旅游資源也非常豐富,主要表現在河、湖、溪、澗、泉等五個方面。其一是河,如泰昌《全椒縣志》卷一《輿地志·河湖》記載襄河云:“源出石臼山之北,由石梁潭至襄城入袁村河,過寶林橋下,轉東南繞縣治后,曲轉向南循東過市石橋下,環(huán)繞儒學前至雷家渡,由赭澗市入石潭,與滁河合,至下三汊河與清流河合,迤邐至瓜步入于江?!痹摼韺⑵涿谰傲袨槿钒司爸住F涠呛缣┎度房h志》卷一《輿地志·河湖》記載酂湖云:“源出三山尖,過破山口,通蘆陂,至酂湖,自寨子澗入滁河?!逼淙窍?,如萬歷《滁陽志》卷三《山川》記載菱溪引李濆《新亭記》云:“在郡之東北十里,皇道山之右。西過永陽嶺,迸流于荇溪。襟帶一川,斜界千畝?!逼渌氖菨?,萬歷《滁陽志》卷三《山川》載有西澗、冷水澗、桃花澗、石瀨澗等諸多名澗。如記載石瀨澗云:“在赤湖北。石在水底,至突兀,連亙數十丈。海雨張,水石相激,澎湃有聲,飛沫如瓊玉?!逼湮迨侨?。萬歷《滁陽志》卷三《山川》載有庶子泉、白龍泉、讓泉(玻璃泉)、紫薇泉、珍珠泉等諸多名泉,如記載珍珠泉云:“在州西三十里,側菱山幽棲庵前。游者撫掌,則泉水上出濺射,狀若跳珠?!碧┎度房h志》卷三《綜幽志·古跡》記載黑龍泉云:“在縣南一里烏龍山之東。泉出石竇,長三丈,廣半之,漚起水面,勃勃不止,即潦旱不為盈縮。”
與自然旅游資源相比,明代滁州方志蘊含的人文旅游資源更加豐富。這些人文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古跡”“祠宇”“寺觀”“亭榭”“風俗”等門目中。
1.建筑類人文旅游資源
明代滁州方志中的建筑類人文旅游資源包括城寨、祠宇、亭榭等諸多方面,每個方面數量均很多。其一是城寨。如,萬歷《滁陽志》卷九《古跡》記載滁州有瑯琊山寨、建陽城、塘堆城等,泰昌《全椒縣志》卷三《綜幽志·古跡》記載全椒有豐樂城、南譙城、北譙城、襄城、焦山寨等,天啟《來安縣志》卷一《封域志·古跡》記載來安有頓丘城、趙王城、丁城等。其二是祠宇。如萬歷《滁陽志》卷九《祠宇》記載滁州有開化禪寺(瑯琊寺)、龍興教寺、光孝禪寺、龍蟠廣福禪寺、三皇廟、高皇廟、剛烈廟、關王廟、城隍廟、滁陽王廟、豐山廟、柏子龍?zhí)稄R、馬神廟等,泰昌《全椒縣志》卷三《綜幽志·寺觀》記載全椒有寶林寺、新興寺、三塔寺、石溪寺、神山寺、福山寺等。其三是亭榭。如萬歷《滁陽志》卷九《亭榭》記載滁州有大觀樓、鐘樓、醉翁樓、贊皇樓、宣化樓、登豐樓、御書閣、東齋水閣、凝香閣、琴臺、望月臺、悟經臺、醉翁亭、漸入佳境亭、醒心亭、紫薇亭、來遠亭、大觀亭、翼然亭、日觀亭等,泰昌《全椒縣志》卷三《綜幽志·亭榭》記載全椒有落雁亭、觀瀾亭、見山亭、得雨亭等。
2.民情風俗類人文旅游資源
明代滁州方志中蘊含著許多關于民情風俗方面的旅游資源,如舞龍燈、賽龍舟、張燈、為傀儡戲等。如萬歷《滁陽志》卷五《風俗》云:“上元制龍燈,長數丈,扛抬數十人,兢為戲珠,狀光焰盤,旋下而復上。端陽創(chuàng)龍舟,或赤或黃,人與舟同一色,兩岸士女觀者如堵,鑼鼓之聲相聞?!庇秩缣┎度房h志》卷二《事類志·風俗》云:“元宵張燈,前后五夜,戶各懸燈門首,星布珠懸,皎如白日,而十五夜為盛?;驗辇垷簦當低鶃?,通衢委巷,喧闐徹旦;間為煙火,或作花筒,斗勝童子,爭持戴傀儡相驚詫,好事者為藏頭詩句任猜,謂之‘燈謎’?!宋鐬樘熘泄?jié),食粽,互相饋遺,雜聚五色絲縷截繞臂項,老少佩朱符,懸艾虎,取雄黃涂耳鼻手,云‘避毒’,僧道以辟惡靈符分送檀越,醫(yī)家多合藥劑。椒河通大江,是日龍舟競渡,鑼鼓聲振遠近,游人兩岸蟻集喧呼?!痹偃缣靻ⅰ秮戆部h志》卷八《風物志·風俗》:“迎春日市民為傀儡諸戲,遠近競觀?!箯垷簦饦溷y花,聲歌簫鼓,連夕不絕?!?/p>
如上所述,明代滁州方志中蘊藏著豐富的旅游資源。這些資源“既是決策的參考之資,也是為民興利的一源”。[2]而為民興利的一個重要途經就是進一步發(fā)展滁州的旅游業(yè),提升滁州經濟的發(fā)展?,F根據明代滁州方志,結合其后方志及相關記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明代滁州方志旅游資源的開發(fā)提出以下建議。
從目前是否已經開發(fā)的角度看,明代滁州方志中的自然旅游資源可以分為未開發(fā)的自然資源和已開發(fā)的自然旅游資源兩種。我們認為,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尚未開發(fā)的自然旅游資源進行開發(fā),對已開發(fā)的自然旅游資源作進一步開發(fā)。
首先是開發(fā)尚未開發(fā)的自然旅游資源。滁州尚未開發(fā)的自然旅游資源很多,這其中需要開發(fā)的首推滁州西澗。對于滁州這一著名旅游資源,唐代山水詩人韋應物寫下了著名的《滁州西澗》。毫不夸張地說,這首七絕使得滁州在唐代就已名揚天下。唐代以降,諸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很多有關滁州西澗的詩文。比如,朱云的《西澗觀潮》、吳需的《西澗吟軒為任允迪賦》、趙文煥的《西澗春潮》等等。這些收錄于萬歷《滁陽志》“藝文”中的詩文,是開發(fā)滁州西澗這一旅游資源的重要依據。遺憾的是,滁州西澗這一本應開發(fā)的旅游資源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大部分已淹沒于1958年動工修建的滁州城西水庫之中。當前,滁州旅游業(yè)有關部門可以參考明代滁州方志等相關記載,對滁州西澗進行開發(fā),展現西澗獨特風景,進一步吸引游客,加快滁州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此外,還可對一些名山幽洞等自然資源進行開發(fā),如對石固山等名山進行開發(fā)以滿足游客臨登遠眺需求,對秋山洞等幽洞進行開發(fā)以滿足游客的尋幽探險需求,等等。
其次是進一步開發(fā)已經開發(fā)的自然旅游資源。滁州已經開發(fā)的自然旅游資源也很多。這里僅以位于瑯琊山醉翁亭下的讓泉為例。北宋歐陽修《題滁州醉翁亭》一詩云:“聲如自空落,瀉向兩檐前。流入巖下溪,幽泉助涓涓。響不亂人語,其清非管弦。豈不美絲竹?絲竹不勝繁?!蹦壳?,讓泉這一重要旅游資源已經得到開發(fā)。但開發(fā)項目顯得比較單一,目前只單純停留在游客的視覺感官上,因此還需要進一步開發(fā)。為此,除了讓游客身臨其境一睹該泉的盛景之外,還要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求。其一,要搞清楚“讓泉”與“釀泉”名稱之爭,滿足部分游客學術研究方面的需求。該泉在宋代稱之為“讓泉”,比如宋代蘇軾手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就寫作“讓泉”。元明以后人們一般稱之為“釀泉”。這可從萬歷《滁陽志》這部志書中得到佐證。其二,要進一步利用泉水資源,利用流出的泉水開發(fā)泉水旅游新產品等,滿足游客的餐飲需求。其三,要認真搜集與該泉相關的古詩文并進行整理匯編,讓游人在實地領略古人的名篇佳章,從而更好地滿足其在旅游方面的心靈體驗需求。
當前,滁州在人文旅游資源開發(fā)方面可在打造特色亭、廟文化旅游產品以及打造民俗旅游文化產品上發(fā)力。
1.打造特色亭、廟文化旅游產品
首先,借助滁州方志文獻記載打造亭文化特色旅游區(qū)。明代滁州方志中記載滁州有諸多名亭,以醉翁亭、豐樂亭為代表。特別是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該亭在結構、藝術特色、文化內涵方面獨具特色,為我國四大名亭之首。其姊妹亭豐樂亭也因歐陽修《豐樂亭記》而遐邇聞名。當前,要進一步打造滁州亭文化,使滁州真正成為我國的亭城之都,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根據滁州方志記載,認真做好醉翁亭、豐樂亭的修繕工作,同時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復活一些昔日著名的亭臺樓榭,比如漸入佳境亭、日觀亭,等等,以滿足游客的尚古心理,從而在旅游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其次,借助方志文獻記載打造寺廟文化旅游區(qū)。滁州境內的瑯琊寺是一座千年古剎,文化底蘊深厚,雖已開發(fā),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缺乏應有的知名度。對此,可以充分利用方志中收錄的有關瑯琊寺的詩文對瑯琊寺作進一步宣傳,如唐代韋應物的《游瑯琊山寺》《同元錫題瑯琊寺》,明代陳璉的《游瑯琊開化寺》、劉節(jié)的《游瑯琊寺》、穆孔暉的《游瑯琊山寺》等,這些文獻事實上就是宣傳滁州瑯琊寺的名片,利用好這些名片,可以進一步提升這一佛教文化勝地的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前來觀賞游覽。
2.打造民俗旅游文化產品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民俗。民俗是民間生活重要的內容,不僅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而且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當前,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民俗文化旅游越來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睞和重視。“民俗作為無形文化資源,其價值在現代旅游中正日益展現出來,可以說,民俗旅游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項目之一。”[3]滁州地區(qū)民俗活動豐富多樣,在明代方志中有諸多記載,如前文所述元宵張燈、觀燈、猜燈謎,端午賽龍舟,為傀儡戲,等等。目前,這些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得的還不夠到位,比如端午賽龍舟、為傀儡戲等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就尚未得到開發(fā)。如果借助明代方志等文獻對這些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并進行深加工,就一定能夠開發(fā)出更多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民俗文化旅游產品。對于旅游者來說,不僅能夠開拓視野,了解滁州地區(qū)歷史文化,增長見識,而且還可以直接參與滁州地區(qū)習俗活動,獲得有趣的生活感受,從而達到滿意的旅游效果。對于滁州地區(qū)來說,不僅可以推動文化交流,而且可以助力區(qū)域經濟發(fā)展。
滁州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們旅游觀念的改變,滁州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水平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游客多層次、多樣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對此,旅游部門要與時俱進,在更多方面有所新作為。其中,開發(fā)滁州方志特別是明代滁州方志這一旅游資源“富礦”,讓這些沉睡多年的旅游資源信息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而打造出更多特色鮮明的重量級的旅游新產品,已成為時不我待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