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滁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女性”一詞的產生,代表著對女性獨立和男女平等的追求。文學中的女性是時代的縮影,體現(xiàn)著時代特征,備受研究者的關注。文學作品中刻畫女性形象,是通過對其外貌、心理、語言、動作的準確把握,使人物性格鮮明、形象豐滿。英美國家的文學作品有著相似的發(fā)展歷史,英美文學中的女性形象也有著相似的特點,大都有著獨立、堅強、抗爭的特點,對英美文學中女性角色的分析和研究,是在文學領域對女性角色的肯定,女性角色的文學價值是無可取代的。本文就不同時期的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進行分析,探究女性角色發(fā)展中體現(xiàn)的時代變化,并討論文學作品發(fā)展過程中女性意識的不同體現(xiàn)。
英美文學作品中對女性形象的獨立刻畫始于文藝復興時期,發(fā)展至今不足千年的歷史,其發(fā)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在文藝復興以前,英美社會是男權社會,女性意識受到男性意識的打壓,女性權利低下,文學作品中女性的存在感較弱,且多被刻畫為軟弱、依附于男性的形象,是被壓榨、被要求的。文藝復興時期強調的“以人為中心”,讓社會迎來了一次大解放,女權意識由此覺醒,以女性為獨立存在的文學作品也開始流行。這一時期英美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十分鮮活,充滿著反抗精神,能夠感受到女性對自由的渴望[1]。
薄伽丘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被認為是女性意識的“第一次覺醒”,它還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xiàn)實主義文學作品,是世界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有“人曲”之稱?!妒照劇分锌坍嬃吮姸嗯孕蜗螅渫饷睬啻好利?,性格純潔動人,個性鮮明易辨,精神獨立反抗。同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巨匠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了很多美好的女性形象,她們善良勇敢,為了追求愛情和自由努力抗爭。
透過文藝復興時期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的現(xiàn)實,是女性獨立和反抗的開始。曾經被男權深深束縛住的女性,從作為父兄的聯(lián)姻工具,變?yōu)樽非髳矍榈莫毩€體,開始覺醒了屬于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有了屬于自己的夢想并為之努力。此時的文學作品中仍留有一些舊社會的女性形象,與新興的文學作品形成鮮明對比,更顯得形象貪婪殘忍、丑陋扭曲。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對思想的啟蒙,西方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政治、經濟、社會都有了很大改變。英美文學中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由來已久,很多作品中帶有浪漫主義因素,在英國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人性開始更加向往對自然的回歸,追憶往昔帶來了浪漫主義思潮,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美文壇開始盛行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品,通過對主觀內心世界的描繪,表達對理想世界的追求,想象瑰麗夸張,語言熱情奔放[2]。
這一時期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貼近生活,女性角色也符合時代特性,形成了一定的社會性。這一時期的女性角色有更多的反抗和追求,但面對婚姻很多時候依舊會屈從現(xiàn)實,且她們的反抗更多是期待一個符合想象的男性角色對自己的拯救,帶領自己擺脫家庭的束縛,迎接屬于自己的新生活。這一時期誕生了一批影響深遠的女性作家,以簡·奧斯汀為代表,其作品《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愛瑪》等,直接站在女性視角刻畫女性形象,充滿了對女性的理想,更加真實可感,是后世認識該時期社會特征的重要入口。
隨著西方國家資產階級革命的相繼爆發(fā),資本主義占據(jù)主導地位,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實現(xiàn)了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性過渡,政治、經濟形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轉變,英美文學也迎來新的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被稱為現(xiàn)實主義文學,是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fā)展的產物,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征是批判現(xiàn)實[3]。
這一時期的女性形象與文藝復興時期和浪漫主義文學時期大有不同,社會上的女性在個人意識上得到了完全的覺醒和解放,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不再刻意去刻畫美麗善良的女性形象,而是選擇了較為普通的女性形象,沒有美麗的外表,也沒有顯赫的家世,但她們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會努力反抗社會的不公。夏洛蒂·勃朗特筆下的簡·愛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個父母雙亡的孤女通過努力實現(xiàn)了精神獨立和經濟獨立。夏洛蒂三姐妹成就了英美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二、當代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
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特征研究,需要考慮作品創(chuàng)作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環(huán)境背景等,才能夠更為深刻理解作品中所反映女性形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西方國家出現(xiàn)了范圍廣泛的文學思潮,其特征已經超越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現(xiàn)實主義,被稱為“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這一時期的作品風格更加多元和不確定。當代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集中體現(xiàn)在獨立性、自我意識、反抗精神上。
英美文學女性人物形象,大部分具有獨立性的特質,在該類作品中展現(xiàn)出很強烈男女平等觀。不僅體現(xiàn)在女性獨立思想,還體現(xiàn)在女性強健體魄上,賦予女性很高社會地位。在文學作品中常賦予女性某種技能,以作為實現(xiàn)人格獨立的基礎[4]。女性具有與男性同樣的獨立思想,擁有特有技能,徹底實現(xiàn)男女平等,而不僅僅停留在男性與女性的尊重、理解層面。例如美國作家維羅尼卡·羅斯的《分歧者》,就將女性獨立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該部著作中,作者將未來芝加哥人勾畫為五派,分別是誠實、博學、友好、無私、無畏。一般每個人都只具備一項特質,進入到對應的派別,作者卻賦予女主人公三種特質,分別是無畏、無私、博學。女主人公并不認同將人進行分派的世界,堅持要擁有自己獨立人格,最終找到自己人生的“分歧者”。該部著作塑造了一個人性趨同的世界,大家按部就班進行分派,在派系中扮演自身角色。只有女主人公始終堅持自我,與男性共同作戰(zhàn),展現(xiàn)了女性的獨立性與男女平等的理念。
在英美文學作品中,自我意識是另一特質體現(xiàn),我要做生活的主人成為每個人精神訴求。隨著社會進步,女性地位不斷提高,近代英美文學作品中,作者往往將女性形象塑造成生活的主人。尤其是在災難和困境面前,各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理智與情感中進行斗爭,最后戰(zhàn)勝苦難,重新認識自我,實現(xiàn)“浴火重生、破繭成蝶”的故事。例如英國作者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作品《島》,就講述了家族中的三代四位女性對抗家族遺傳病史麻風病的故事。在該部著作中島既是接受麻風病人避風港,同時也是四位女性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出擊,最終戰(zhàn)勝病魔回歸社會的試煉場。該著作由第一位女性被麻風病摧毀,第二位被摧毀之后的重生,到愛情被毀之后的再次重生,第三位女主人在女兒的牽引下回到家鄉(xiāng),第四位從上輩故事中獲得領悟,重新審視生活、認識自我。這四位女性從不被理解到最后找回自信,實現(xiàn)自我意識覺醒。
由獨立性和自我意識的覺醒,反抗精神成為了英美文學作品中呼之欲出的特質。反抗精神是一種堅韌、不屈不撓的品質。在近代英美文學中較為常見,尤其是在塑造女性形象上。英美文學作品中,作者筆下的女性形象大多大膽率真、獨立、充滿智慧,這些都是受到當時解放思想運動思潮影響。英美國家為了體現(xiàn)男女平等,改變女性弱軟形象,實現(xiàn)女性自我意識覺醒,敢于反抗社會的不同對待。無論是《分歧者》《島》還是近年來較為熱銷的《饑餓游戲》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塑造女性在自我意識中進行覺醒的過程,都體現(xiàn)了女主人公反抗精神。尤其是美國作家蘇珊·柯林斯的 《饑餓游戲》, 通過女主人公為救妹妹參加一年一度的“饑餓游戲”,該游戲本身就是一場生死考驗的游戲。女主人公在12位參賽者中絕地存生,最終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功救下男主人公,將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16世紀的英國社會經濟繁榮、思想解放,莎士比亞筆下誕生了一系列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最著名的當屬《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朱麗葉,朱麗葉是文藝復興時期新思想的代表,其形象洋溢著青春與活力,積極主動地追求愛情,面對困難無所畏懼。她對于愛情不是模糊和搖擺的,而是堅定與執(zhí)著,在愛情與死亡之間,她勇敢地選擇了獻出生命。朱麗葉的形象是對愛情追求的極致,是對封建勢力的對抗,是對自主婚姻的向往。而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中奧菲莉婭的形象則充滿了悲劇色彩,對于愛情她是猶豫不決的,是懦弱的,輕易就對愛情產生了絕望。奧菲莉婭對于封建社會是屈從的,聽信男性角色的話沒有嘗試進行反抗,成為了男性斗爭下的犧牲品[5]。奧菲莉婭的美麗進一步渲染了其悲劇色彩。在19世紀以前,英美文學作品主要以男性視角寫作,女性角色的存在感很弱,只是作為人物關系的補充或是故事發(fā)展的銜接。
19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是在古典主義哲學、空想社會主義等一系列新思潮中應運而生的,這一時期的很多故事怪誕而荒唐。流傳至今的《格林童話》也誕生于這一時期,其中的女性形象多為小女孩或年輕姑娘,她們外貌美麗、性格善良、勤勞勇敢,等待著被救贖并獲得幸福的結局。這一時期對女性的限制仍然來自家庭,母親的形象是慈愛、光明的,而母愛缺失下的繼母形象是陰險、灰暗的,父親這一形象的出場率不高,偶爾的出場也體現(xiàn)著男性的冷漠?!栋籽┕鳌泛汀痘夜媚铩肥瞧渲械牡湫痛?,過早離世的母親、陰險狠毒的繼母、缺乏主見的父親,在這樣的背景下女性需要依靠一位王子來擺脫過去的困境[6]?!栋谅c偏見》中的姐妹們,也是希望通過婚姻的方式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女性意識的解放還不夠到位[7]。
到了19世紀中后期,女性人物形象在文學作品中逐漸豐富,擔任角色也越來越重要。作者開始重視女性人物存在感的體現(xiàn),來迎合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高的時代發(fā)展需求。例如英國作家D·H·勞倫斯的《查太萊夫人的情人》,女主人公生活在男權社會中,直到其丈夫因傷癱瘓之后,兩人回到家鄉(xiāng)勒格貝,過著表面安逸,但是內心卻被禁錮的生活。女主人公早已厭倦死氣沉沉的生活,在遇到看林人之后,兩人迅速展開熱戀,主人公勇敢向經濟條件、社會地位都處于優(yōu)勢的丈夫提出離婚,展現(xiàn)了新時代女性的人物形象[8]。
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人物主觀意識是在矛盾中發(fā)展起來的。大部分英美文學作品都具有較強烈主角光環(huán)。在這些作品中都賦予了女性某種潛能,為人物主體意識發(fā)展做好鋪墊。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主體意識是在矛盾中逐漸確立發(fā)展起來的。例如英國作家哈德·施林克的 《朗讀者》,描述的女主角是一位文盲,其熱衷于傾聽朗讀,尤其向往文學中的美好事物,并具有極強自尊心。該部作品中女主角的主體意識就是在自身矛盾中不斷展現(xiàn),從對命運的逆來順受到掌控自身命運,都是個體主體意識的展現(xiàn)。
在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是與社會背景、社會文化分不開的。英美文學作品中,十分注重女性主義就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與社會文明的發(fā)展有很大關系。在現(xiàn)如今的英美社會中,女性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很多方面超越男性。女性總統(tǒng)、女性作家、女性特工、女性企業(yè)家等都極大豐富了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例如上述所提到的《分歧者》《島》《饑餓游戲》《查太萊夫人的情人》等作品無一不體現(xiàn)女性主義特質。尤其是《饑餓游戲》將女性主義更是渲染到極致。在該著作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寫了女主人公成為起義軍首領,與當時政權進行抗爭。整部作品都具有十分強烈的女性主義,展現(xiàn)了女性的社會地位[9]。
英美文學作品中,在對女性意識的描寫常見一個變化過程,從開始的隱晦到最后的奮起反抗。在命運的不公、時代環(huán)境壓迫下,女性人物通過自身的反抗最終獲得解放,無論是從思想還是行為上。女性在抗爭中發(fā)展自我,英美文學作家將自己刻畫的女性人物賦予美好的寄托,以女性獨立意識勇于追求社會地位的改變展現(xiàn)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態(tài)。女性意識的體現(xiàn)主要從19世紀開始,本文就當時的作品《簡·愛》與當代作品《島》做對比分析。
《簡·愛》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時期的經典作品,以華麗的詞句和豐富的情感構建起簡·愛不屈的形象。簡·愛喜歡羅切斯特先生,但她不愿意做他的情婦,選擇了憤然離去。簡·愛出身低微,但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處境,以純潔的心來對待感情,不因為金錢或者愛情而屈服,展現(xiàn)出了感情中平等的意識。簡·愛因為不愿做有婦之夫的情婦選擇了離開,她的離開并不是對生活的逃避,而是為了努力成為可以平等爭取愛情的女性。簡·愛的愛情是純粹而堅定的,在羅切斯特先生莊園被毀、失明且不再富有的時候,簡·愛以平等的姿態(tài)回到了他的身邊,追求到了自己的愛情。簡·愛這一形象沒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沒有金錢、沒有美貌,但有自己堅定的信仰,獨立堅強地面對生活。這一形象的塑造喚醒了當時社會上很多女性的意識,為女性解放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英國當代文學作品《島》中,作者所要表達女性意識主要有三點[10]:(1)善良之心?,旣悑I的母親感染麻風病,幾年之后死于島上,之后瑪麗婭也感染上麻風病,家庭遭受的一次次打擊讓整個故事背景充滿陰霾,但是遭受打擊的家庭沒有被壓垮,女性角色逐漸建立起自己生活的信心。(2)自身努力。在認清現(xiàn)實之后,島上的人們開始了對島的建設,多年之后人們在島上被治愈,此時已有很多人不愿意離開已經被當作家的島嶼。作者以瑪麗婭自身情感體驗為出發(fā)點,將女性身體及意志的自我宣揚、自主意識進行展現(xiàn),演繹女性具有的獨有特質。(3)獨立意識。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通過男性人物形象的發(fā)展逐漸呈現(xiàn)的,瑪麗婭的父親吉奧吉斯是一個特別的,可以往返于島上與陸上的人,在妻子患有麻風病之后,堅持往來為島上病人輸送物資,在島上總要見瑪麗婭一面,可見其對家人的責任、關心?,旣悑I因此養(yǎng)成了善良、溫順、可愛的性格,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
兩部作品的對比,可以感受到隨著社會發(fā)展,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意識越發(fā)獨立自主,女性解放已真正到來。
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特征研究,需要考慮作品創(chuàng)作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環(huán)境背景等,才能夠更為深刻理解作品中所反映女性形象的獨立性、自我意識、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特點。我們在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時,不能跳脫出時代背景來談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