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穎
中國意象思維模式的形成與完善,“物我兩忘”是形成發(fā)展的關鍵。中國“意象思維”的產生,自覺性的萌發(fā)。這種思維模式相互作用,相互滲透,使中國畫的構成方式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這種思維模式是人的主觀意識作用下自然的人化,構成了人與客觀物象的交融。中國意象思維觀念中,并不注重客觀事物的自然性,只是把具體物象作為“緣物寄情”的媒介。
“意”與“象”在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與表現(xiàn)中,深刻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思維的兩個方面。“意”是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與情感,“象”是客觀事物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跋蟆钡囊饬x在于可以更深刻地表達“意”,它的作用只是“立意”與“盡意”的一種手段。“象”越具體,創(chuàng)作者所表現(xiàn)的畫面也會越有局限性,為“象”而“象”很難達到“盡意”的目的。《易傳》中提出,“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當言語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時候,則需要“立象”來表達。“立象”則是為了更好地“盡意”。
“意象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是人的意志與自然形態(tài)的統(tǒng)一,是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結合。它是一種意識,一種精神,一種高度凝練的情感。它擺脫了時空的限制和自然的約束,在藝術上追求一種真正的自由。這種自由來自畫家對藝術本質的深刻領悟和對藝術規(guī)律的靈活掌握,這不僅可以使繪畫作品超越時間與空間,而且可以借助客觀景物深刻表達作者心中的情感,與創(chuàng)造的意境產生心靈的共鳴。晚唐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雄渾》中提到“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持之匪強,來之無窮”。不同創(chuàng)作者的文化品味、人生經歷雖有所差異,但是他們的宗旨確是一致的,創(chuàng)作應該超越自然,超越感性認識,只有深刻表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主體思想,才能真正表現(xiàn)出人生的真諦所在。
中國畫的程式化構圖是畫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實踐概括,提煉原有的繪畫模式,形成新的模式的過程。它是繪畫形式的沉淀,是畫家在實踐中經驗的總結與匯總,更是無數藝術家一生的藝術財富。程式化與“意象思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在一幅作品中,意境的創(chuàng)造和所蘊含精神是作品的靈魂,而外在形式卻是作品的生命。沒有了這種形式,精神內涵就無法依附,靈魂也就無法產生。構圖方式作為意境創(chuàng)造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它的任務,是在精神與自然的對立中,尋找一種天衣無縫的結合。他既不等于主觀的“意”與客觀的“象”的相加,也不是有了程式化構圖形式就有了“意”,它是在構成與組合中通過“方式”的具體化,與作者心中的“意”達到的一種完美契合。因此程式化構圖只是一種手段,意境的創(chuàng)造才是最終的目的。
元代倪瓚的《漁莊秋霽圖》(圖一)和元代黃公望的《九峰雪霽圖》(圖二)。這兩幅作品都是在中國程式化技法的表現(xiàn)下,結合各自不同的特點,總結自己的程式語言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稘O莊秋霽圖》采用了平遠法構圖,畫面寂寥空曠,有開闊的視野,但表達的確是消散平淡天真之意?!毒欧逖╈V圖》采用了深遠法構圖,畫面溪澗曲曲折折,山峰重重疊疊,變化萬千,深邃并層層向遠推進,給人無盡之感。二幅作品雖然都為山水畫,但是二位作者對于情感意境的把握和對程式化技法的表現(xiàn)卻不盡相同,最終所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意境的創(chuàng)造與程式化的構圖模式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兩個方面,一是表現(xiàn)內容,二是外在形式,前者通過具體的物象表達精神與情感,后者通過構成方式,成為這種精神得以落實的具體手段。任何一幅成功的繪畫作品,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宋代蘇軾曾說“出新意與法度之中,寄妙里與豪放之外”,一幅作品既能達到創(chuàng)造意境的目的,又不失程式化構圖的美感。這種“新意”的表達是畫家個人風格的具體體現(xiàn)?!靶乱狻眮碓从谏睿靶乱狻钡漠a生需要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創(chuàng)新。在程式化構圖中,相同或相近的構圖模式可以表現(xiàn)不同的內容。S 形構圖是最典型的構圖形式之一。很多畫家利用“S 形構圖”將自己的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S形構圖不僅體現(xiàn)一種動態(tài)的美感,而且是還包含著樸素的辯證觀念。最能體現(xiàn)“S”的便是中國道家的太極陰陽圖,圖中的“S”是哲理與形象的高度融合。兩條魚盤旋運轉,首尾相連,各自為象,卻又合二為一,它是中國“S”形構圖的典型性體現(xiàn)。
在“S”的構圖形式下,出現(xiàn)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中國畫作品,如明代董其昌的作品《秋興八景》圖,和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面都使用了“S”形構圖,這兩幅畫面的構圖形式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畫家不同的文化素養(yǎng),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審美情趣,所呈現(xiàn)出的畫面卻有很大的差別。首先《秋興八景》圖,它是一幅山水畫作品,畫面利用顏色的不同變化和用墨的濃淡變化來表現(xiàn)山石的層次。這幅作品借用了“S”構圖的“畫外之鏡”,構圖中似乎上下都斷開了,但是由于S 形律動的回旋,使畫面又從畫外回到了畫面內。作者用筆回腕藏鋒,所作線條兼有沉穩(wěn)、生拙、柔秀之美;用墨神采飛動,畫面秀潤清新,體現(xiàn)了畫家優(yōu)雅舒適,從容自得的生活狀態(tài)。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是一幅風俗畫作品。畫面描繪的是北宋汴京城內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景象面貌。此圖是長528.7 厘米的長卷。這幅作品內容人物眾多,環(huán)境復雜,整體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橫置的S 形構圖模式。在“S”中將復雜的環(huán)境和眾多的人物串在一起,并且能夠巧妙的留出空白。畫面中的水,橋和大片的空地都能和繁雜的人物形成鮮明的對比。畫面中雖然人物眾多,景物復雜,但是卻不擁擠,畫面疏密結合,富有節(jié)奏感。由此可見,S 構圖運用范圍廣,能承載不同的內容形式,可以根據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意,上下左右的伸縮調節(jié),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
中國程式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是一個將意象思維轉向視覺形象的過程,點線面作為繪畫的構成要素,是繪畫中最基本的構成單位。繪畫中任何物象都可以歸納為點線面的形式,它可以將具體物象轉化為抽象的程式化符號,使程式化構圖模式得到提高與升華。中國程式化構圖中的點線面,主要解決的是構圖中物體的排列組合和形與形之間的符號化意象形態(tài)。幾只鳥,幾塊石頭,幾個人,幾棵樹都可以當作幾個點的組合。而一片樹林,一塊坡地,一片村莊,都可以整體歸納為一條線,只有如此才能從整體上把握中國程式化構圖中的穿插變化的因素。在整體空間中充實分割具體的內容,達到局部與整體的統(tǒng)一。在變化統(tǒng)一的基礎上強調均衡對稱,對比協(xié)調,節(jié)奏韻律等形式美規(guī)律,才能在創(chuàng)造意境過程中尋求結合。這樣既能創(chuàng)造意境,又能保留構圖藝術的美感。這也是對中國意象思維與程式化構圖藝術本質上的認同與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