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珉
【摘 ? 要】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價值觀、道德認知等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應依據學生心理,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評價,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讓學生的科學探究更具思考性和趣味性。
【關鍵詞】小學科學;學習習慣;低年級;認知特點
小學低年級是義務教育的起點,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喜歡模仿,可塑性強,但其心理脆弱,缺乏主見。這些特點決定了小學低年級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
教育家蘭本達指出:教學的目的不在于簡單地向學生傳授現成的科學知識,而在于發(fā)展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建立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思想方法。教育家劉默耕又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擴充為“觀察能力、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還會對學生的性格、思維方式、學習能力、身體素質等各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然而,綜觀當前的教育現狀,教師和家長往往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習任務越來越重,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更加力不從心。就科學學科而言,在低年級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不但能對中高年級的科學學習產生重要意義,還能為學生終身的科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置情境,給予指導,幫助學生習得科學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順應身心特點
(一)順水行舟,培養(yǎng)觀察習慣
“在看一件東西時,認知是不會產生的,而對兩樣東西進行對比觀察的時候,認知就會產生,而且在認知產生的時候,學生會去比較,會選取相關的信息,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通過總結形成一個表象,這個表象可以用詞語來進行概括,這就是所謂的科學概念。”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情境,讓他們在觀察比較中習得概念。
例如教學教科版《科學》二年級下冊《觀察與比較》一課時,學生看到恐龍模型時會迫不及待地想拿到手里來觀察。根據這一認知特點,教師先讓學生一人拿一個不同的恐龍模型進行觀察。一段時間后,學生十分希望能將自己的恐龍模型和同桌的進行比較,看看二者有什么不同。教師順應這種心理,讓學生仔細觀察、對比,找出不同恐龍的異同點。他們甚至還會動用其他感官進行比較,比如軟硬程度、光滑程度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觀察更加細致、專注,這樣的方式有益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二)巧設情境,培養(yǎng)合作習慣
小學科學課強調小組合作,旨在通過合作提高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鍛煉其團結合作的能力,從而提高科學活動的有效性。但由于低年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比較強,所以要提高合作效率,必須采用一些課堂技巧。
例如教學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一課,課堂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做實驗,很多學生不愿意交換材料。于是教師假裝向學生求助:“老師帶來的材料有限,不夠分。你們有什么辦法讓每個人都能用不同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生一致同意自己測完之后互相交換材料。由于這是學生自己想出的辦法,操作過程就十分順暢。課堂上,教師表揚了所有學生,并鼓勵他們積極合作,樂于分享。這對于學生合作習慣的養(yǎng)成能起到一定作用。
(三)刪繁就簡,培養(yǎng)記錄習慣
科學記錄是學生對所感知的科學學習過程的記錄,能促使他們進一步觀察思考,也有利于學生自我構建科學知識、科學經驗與科學能力,幫助他們把零散點狀的知識經驗條理化、清晰化。在引導學生進行記錄時,要避免盲目和偏離。
例如教學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觀察一棵植物》一課,書上用的植物是綠蘿,許多教師都會選擇教室里的綠蘿讓學生進行觀察。但這些綠蘿種在花盆里,學生在觀察時,其注意力常常被花盆吸引,記錄時也常常把重點放在花盆上,反而忽視了對根部的觀察和記錄,活動的重心發(fā)生了偏離。事實上,教師可以就近取材,如花壇中的狗尾巴草、菜市場里的芹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用這些植物作為觀察對象,學生會更清楚觀察的重心和方向。
二、學習習慣的維持需要教師耐心指導
(一)由看到思,在觀察中思考
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一般會經歷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程。低段學生的思維過程離不開具體形象的事實,有效的觀察是學生思維發(fā)展過程中可以參考的有形載體。
如在教學蘇教版《科學》中的《竹蜻蜓》一課時,教師讓學生觀察竹蜻蜓并根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提問。只有一小部分的學生會注意到竹蜻蜓上面的箭頭,但他們不會思考箭頭的作用;只有極個別學生會問箭頭代表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對此,教師及時指導,帶領學生觀察竹蜻蜓的結構以及竹蜻蜓飛起來后各部分零件的狀態(tài)。經過這樣的操作,學生知道了箭頭代表著竹蜻蜓旋轉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部分。真正的思考需要學生主動進行,因此,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培養(yǎng)和維持學生的思考習慣,讓學生真正做到邊觀察、邊思考。
(二)由扶到放,在表達中提升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在流暢、清晰的交流表達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很好的訓練。在小學低年級,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語言交流的訓練,規(guī)范其語言表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交流習慣。
匯報交流是一種常用的交流方式。但是,低年級學生的匯報往往是零碎、片面的。例如教學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一課,本課的觀察對象是乒乓球,學生在匯報時只會提到一種特征,如“乒乓球是圓的”“乒乓球是橙色的”等。多個學生通過多次回答才能說全一種物品的全部特征。這樣的匯報不但浪費時間,而且會割裂學生的觀察活動。因此,教師需要給予指導,要求學生在匯報時必須采用“我用看的方法,看到乒乓球的顏色是……形狀是……”“我用聞的方法,聞到乒乓球是……”“我用摸的方法,摸到乒乓球是……”的格式。由此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對零碎信息的整理能力,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好的訓練。每節(jié)課的匯報中,教師都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模板進行,以保持良好的匯報習慣。
(三)由靜到動,在質疑中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將使學生一生受益。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學生敢于懷疑,才會敢于創(chuàng)新。
低年級學生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造力。教師要保護這種創(chuàng)造力,鼓勵學生勇敢表達。如在教學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指南針》一課時,教師提到指南針總是指向南北方向,所以取名叫指南針。有學生很快提出異議:“那為什么不叫指北針呢?”乍一聽,學生好像是故意抬杠,但這恰恰體現了學生勇于質疑和刨根究底的科學精神。因此,教師并沒有否定他,而是表揚他愛思考,有著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
三、學習習慣的落實需要進行有效評價
(一)定時提醒,實時反饋
科學課上的很多觀察任務都需要學生持之以恒才能完成,例如寫觀察日記。對于這一類需要長期進行的作業(yè),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獎勵,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在學生定期提交觀察日記后,教師可以在全班同學面前對他進行獎勵,如貼五角星。這樣,即使其他同學開始沒能按時完成觀察日記,之后也會受到鼓舞。最后學生的作業(yè)提交率能達到95%~100%,且很多同學的作業(yè)質量都很高。
(二)隨時熏陶,潛移默化
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需要教師隨時隨地進行熏陶。當出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話題時,教師可以利用起來,對學生進行熏陶。在教學教科版《科學》二年級下冊《觀察與比較》時,學生每人分到一個恐龍模型,在觀察完自己的模型后與同桌進行交換。對于《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和《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這兩節(jié)課時,教師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讓學生意識到交換合作不但可以觀察到更多的材料,還能讓小組實驗完成得更好更快。通過這幾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還意識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三)賞罰分明,有力監(jiān)督
每節(jié)課教師都會給表現好的學生印印章,在學期末對學生發(fā)放一定的獎勵。獎品可以是學生最愛的實驗材料,也可以是帶學生做實驗,還可以是其他與課程相關的禮物。例如獎勵一些種子、蠶卵、浮沉子等實驗配件。這既是對課堂內容的一種延伸,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信息——玩玩具的同時也能學習知識,這就是科學的魅力。對于獲得印章較少的學生,可以提出一定的批評,并鼓勵他們向其他同學學習,爭取在來年獲得更大的進步。
小學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價值觀、道德認知等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順應學生發(fā)展的身心規(guī)律,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有趣的課堂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中滲透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沛生.蘭本達“探究—研討”教學法及其在中國[M].武漢:崇文書局,2015.
[2]劉沛生.無須懊悔:劉沛生科學教育短論選[M].武漢:崇文書局,2004.
[3]黎作民.幼小銜接視角下低年級科學活動的組織[J].科學課,2020(3).
[4]曾寶俊,夏敏.小學科學教材教法與教學設計(低年級)[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5]北京桂馨慈善基金會.劉默耕小學自然課改革探索[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5.
(浙江省臨海市大洋小學 ? 31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