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春燕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大幅度提升,教育領域和以往相比也發(fā)生較大的改變,其中最為顯著的變化即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經典文化在學生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提升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基礎學科,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滲透經典誦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以及弘揚真善美等良好品質,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 經典誦讀 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學科蘊含較強的人文素養(yǎng),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徑。小學生年齡小,身心處于發(fā)展中,其文化底蘊和思想認知處于相對薄弱階段,因而需要滲透經典誦讀教學,拓寬學生文化視野,豐富傳統(tǒng)文化知識體系,更能增強學生文本閱讀水平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當前小學語文教材收錄的課文均搭配符合小學生學習習慣和認知特征的彩色插圖,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誦讀經典興趣,教師應結合學生學情和經典誦讀特色優(yōu)化教學策略,全面提高語文閱讀質量,健全學生人格,為其實現(xiàn)綜合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完善誦讀條件,滲透文化經典
學校作為開展經典誦讀主陣地之一,應積極為教學活動提供所需條件,最大限度保證誦讀效果。不少學者認為我國目前面對較為嚴峻的文化危機,必須重視誦讀經典,從而更好地發(fā)揚和傳承中華文化。經典誦讀作品有著近千年的精髓,更沉淀中華民族特有的崇高精神,自然而然受到民族重視。然而當前大部分學校都將教學內容集中于升學方面,基本很少開展誦讀經典活動。
1.學校為主要陣地。
學??梢酝ㄟ^文化墻、學習園地等滲透經典文化,使學生能夠無痕受到浸潤,并通過、班會、講座、專家報告會等方式強調誦讀經典重要性和必要性,堅定傳承文化和誦讀經典信念。以講座活動的開展為例,教師在組織講座活動的時候,可以提前向學生及家長發(fā)出邀請,讓師生及家長共同參與到經典誦讀的活動當中來。通過這些講座,教師引導學生和家長共同意識到傳承經典文化進行經典誦讀的重要性。只有家長、學生、教師三方之間達成了一定共識之后,學生的學習效率才會提高。在講座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安排擁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上臺進行經驗分享和閱讀心得的交流,同時也可以邀請一些優(yōu)秀家長和大家交流一下,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如何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在學生和家長進行分享之后,教師再對這次講座內容進行升華和總結,并組織一次簽名墻的活動,讓到場的學生和家長最終以簽名落款和文字形式去增強這次活動的參與性和嚴肅性,將經典文化的重要性學生根植于學生家長和學生的心中。與此同時學校可制定和誦讀經典有關的評價與考核機制,將誦讀經典與教師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質量相結合,最大限度提高滲透誦讀經典質量。
2.家庭為輔助陣地。
除了學校給予的優(yōu)秀條件。家庭之中也可以進行誦讀活動。如學習了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是蘇軾的名作后,教師可以結合此古詩指導學生針對優(yōu)美語言開展家庭誦讀活動,并引入蘇軾的其他作品,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并在誦讀中體會經典的魅力。還可以通過和家長的互動比賽,增進親子關系,讓家庭圍繞著濃郁的經典氛圍。
二、匠心引領誦讀,激活文化經典
教師是滲透經典誦讀的引導者與實施者,其教學組織能力關系到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學目標實現(xiàn)與否,因而小學語文教師需全面優(yōu)化閱讀教學,為滲透經典誦讀奠定堅實基礎。教師作為經典誦讀活動的發(fā)起者與組織者,需要意識到自身對經典文化誦讀的理解和閱讀習慣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教師具備較好的閱讀素質,才能夠更加高效地開展活動。對此,教師一定要不斷打磨自己的閱讀素養(yǎng)和誦讀能力,通過每天一練,每周一讀,每月一展示這種方式不斷給自己制訂相應的目標和計劃,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進而去影響學生,讓學生參與到經典誦讀的活動中來,并感受經典文化的魅力。
1.靈性提升自身誦讀能力。
當前大部分語文教師在新型教學方式引導下越來越依賴多媒體技術展示誦讀文本或為學生播放誦讀錄音,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節(jié)省精力,但自身范讀能力卻在無形中倒退。相關研究指出,學生接受信息主要來源于面部表情、語調和文字,其中教師范讀時運用的體態(tài)和神情均會作為無聲信息傳遞至學生,上述優(yōu)勢是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無法取代的存在。對此,語文教師應掌握經典誦讀技巧,不斷提升自身誦讀能力和水平。
三、在經典故事與名句學習中提升素養(yǎng)
中國古典文獻中有許多成語故事和古典名句。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語文知識時,可以講解一些成語故事,要求學生背誦一些名句,從中滲透中國古典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認識到古典故事和名句中有許多文化和知識,以便引起他們的興趣,學生在課堂上更仔細地聆聽,逐漸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從而在學習中理解和掌握古典漢語的精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通過講解古典文章中故事和誦讀名句,有利于繼承和發(fā)揚中國文化傳統(tǒng),有意識地滲透經典,督促學生不僅要了解文章的內容,還要掌握故事中的文化,進一步提高文化素養(yǎng)。
例如,為了幫助學生加強文化內涵,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教師可以將成語故事滲透到國學經典文章中,如《三顧茅廬》《守株待兔》等,還可以背誦一些教材中涉及的國學名句,如《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孟子》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總之,經典誦讀涵蓋豐富的教育因子,在強化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方面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健全完善學生人格,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語文作為人文性較強的學科,教師應積極開展經典誦讀,讓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與經典為友等良好學習習慣。同時,教師要借助閱讀課堂的經典誦讀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學生浸潤于經典文化之中,感受經典的魅力,獲得文化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劉舉民.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經典誦讀的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19(27).
[2]馬暉光.經典誦讀給小學語文課帶來的魅力[J].中華少年,2019(8):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