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喜貴(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北京 海淀 100038)
2020年全球糧食市場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糧價持續(xù)回升,2021年延續(xù)波動上漲態(tài)勢,8月底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全球谷物價格指數(shù)同比上漲31.1%。與國際市場相比,我國四大主糧價格雖有抬升,但總體漲幅有限。8月底國內用糧企業(yè)玉米、小麥收購價格同比漲幅分別為20%、8%;稻谷價格漲跌幅度不大,早秈稻、中晚秈稻和粳稻價格同比上漲6.1%、上漲0.8%和下跌4.4%。
2021年國家著力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各地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層層壓實責任,全力穩(wěn)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單產水平。今年農業(yè)政策支持力度大,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穩(wěn)定農民種糧補貼,擴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加上糧食市場行情好,國內糧食面積穩(wěn)步提高。特別是由于玉米價格上漲,種植收益增加,預計全國玉米播種面積增加2455萬畝。農業(yè)部門加強糧食生產督導檢查和田間管理,加大病蟲害防控力度,全力提高抗災保豐收能力,促進糧食單產水平穩(wěn)步提高。
夏糧和早稻豐收開了好頭,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2021年夏糧播種面積恢復性增長,單產穩(wěn)步提高,全國夏糧產量14582萬噸,比2020年增加296.7萬噸,增幅2.1%。全國早稻產量2802萬噸,比2020年增加72.3萬噸,增幅2.7%。秋糧是糧食產量大頭,當前秋糧長勢好于常年,豐收基礎良好。
我關注到自媒體對災害的反映比較多,實際上有些災害年年有,豐收來之不易,總體看,今年全國農業(yè)災害偏輕。比如,今年玉米生產也遭遇一些不利天氣,一是7月份河南極端暴雨天氣。7月17-23日受強降雨和泄洪影響,河南省12個地市農作物受淹受災面積1475萬畝、成災947.5萬畝、絕收534萬畝,估算造成玉米減產200萬噸,但未受災田塊長勢好于常年。二是黑龍江東部地區(qū)干旱。7月中旬至8月中旬黑龍江東部高溫少雨,不利于玉米抽雄授粉,少數(shù)受災嚴重的地塊玉米減產20%~40%。此外,甘肅、陜西北部、寧夏等部分地區(qū)8月中旬之前干旱災害也有一定不利影響。
從全國總體情況看,今年雨水充足,積溫適宜,玉米、稻谷屬于豐收年份,遼寧、吉林、河北、山東等省份均是豐收年景較好的一年。國家糧油信息中心9月份預計,2021年我國玉米產量2.73億噸,將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同比增加1233萬噸,增幅4.7%;稻谷產量2.149億噸,同比增加303.5萬噸,增幅1.4%。
海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21年1-7月份我國共進口糧食(含大豆)9917.5萬噸,比去年同期7230.2萬噸增長37.2%,創(chuàng)同期歷史最高紀錄。其中,進口玉米1816萬噸,增長297.5%,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進口大麥642萬噸,增長124.8%,進口高粱590萬噸,增長157%,均略低于2015年同期進口量。進口小麥625萬噸,增長45.9%,部分進口小麥用于飼料消費,其中從美國進口179.63萬噸,從加拿大進口199.26萬噸,從澳大利亞進口152.05萬噸,三國合計占市場進口總量85%。進口大米284萬噸,增長105.5%,其中有48%為碎米,碎米進口也部分用于飼料。此外,我國進口的豌豆、木薯也對玉米形成替代。
飼料糧進口增加,更多是主動性的,主要原因;一是為履行2020年1月15日中美雙方簽署的第一階段經貿協(xié)議,我國主動擴大美國大豆、玉米、高粱和豬肉等農產品進口。二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成效顯著,國內主動調減玉米產能,需求增加,玉米連續(xù)四年出現(xiàn)產需缺口,2020年臨儲玉米庫存消化結束。三是國內大宗商品保供穩(wěn)市的需要,也是價差利好企業(yè)自主進口的結果。國內外玉米價差明顯擴大,價差最大超過900元/噸,由于國際玉米價格上漲,但8月底價差仍有400元/噸。
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大幅增加,玉米市場產需缺口得到有效彌補,保障了國內飼料糧供應。預計2020/21年度我國將分別進口玉米、高粱和大麥2900萬噸、800萬噸和1100萬噸,同比增加2141萬噸、429萬噸和504萬噸,共增加3073萬噸。預計2021/22年度我國進口玉米2000萬噸,進口高粱、大麥2100萬噸,也將處于歷史較高水平。從國際市場情況看,如果國際市場價格繼續(xù)上漲,飼料糧供應更多轉向自給,增加進口的勢頭就會減弱。
從主糧供求平衡情況看,當年糧食產量仍然超過消費量,國內谷物市場供求總體寬松。但國內谷物供求關系存在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飼料糧供應偏緊。應該從整體糧食角度去認識玉米產需缺口問題,必須從全球格局、糧食整體、經濟周期等角度來綜合判斷玉米市場形勢。
國內玉米供求偏緊,但是進口和大量替代導致玉米結轉。預計2021/22年度產量增加1233萬噸,進口維持高位。在高價格的情況下,可能需要考慮需求方面存在的不確定性,一是2022年春季國內母豬存欄很有可能觸頂回落,二是國內玉米深加工行業(yè)將持續(xù)面臨開工不足和利潤下降問題。因此,如果一段時間內進口和替代轉向常態(tài)化,國內玉米供應仍然是有保障的。
2021年小麥產量1.37億噸,同比增長2.1%。小麥進口高位運行,來源多元化,預計2021/22年度我國小麥進口量800萬噸,同比減少243萬噸,其中有少量小麥轉向飼料用途。玉米供應偏緊和價格高企支撐小麥用于飼料,預計2021/22年度國內小麥消費總量14554萬噸,其中,飼料消費及損耗3600萬噸。小麥現(xiàn)有庫存水平可滿足一年以上消費,小麥供給有保障。
近年來我國稻谷供求持續(xù)寬松,國家繼續(xù)加大稻谷去庫存力度,部分不宜存稻谷進入飼料消費領域。1-8月國家政策性稻谷競價銷售成交540萬噸,同比減少584萬噸。其中早秈稻59.7萬噸、中晚秈稻385.4萬噸、粳稻成交94.9萬噸,用于口糧市場的糧源消化緩慢,銷售超期儲存稻谷用作飼料是稻谷去庫存的重要途徑。預計2021/22年度全國稻谷供需結余556萬噸,比上年度增加552萬噸。
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糧食保供穩(wěn)價措施成效顯現(xiàn),有效防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向糧食市場傳導、防范飼料價格上漲向口糧價格傳導,防范國際糧食價格向國內市場傳導,糧食價格總體保持穩(wěn)定。
上半年玉米價格明顯高于小麥價格,最高價差超過500元/噸,夏收期間價差仍超300元/噸。2020年10月份以來最低收購價小麥成交4258萬噸,同比增加超過3800萬噸,其中飼料企業(yè)購買數(shù)量較大。由于市場購銷活躍、飼料消費增加、玉米價格上漲,部分市場主體對小麥價格看漲預期較強,多元主體入市收購積極,小麥開秤價格高于上年。但受小麥產量增加、國內庫存充裕、國家加大夏糧收購市場監(jiān)督檢查以及降水影響部分小麥質量等多種因素的作用,6月中旬后小麥價格走低。由于市場價格高于最低收購價,主產區(qū)未啟動最低收購價執(zhí)行預案。截至8月底主產區(qū)收購小麥5120萬噸,同比增加195萬噸。企業(yè)存糧、農戶儲糧數(shù)量有所增加,基層糧源數(shù)量略高于上年同期。
8月底河北、山東、河南小麥價格在2580~2600元/噸,同比漲幅8%。受農戶出售數(shù)量減少、“雨后麥”逐漸消化、四季度面粉消費回升等因素支撐,預計四季度小麥價格將略有抬升,但上漲空間不大。由于小麥與玉米價格持續(xù)倒掛,玉米和小麥價差調整應該主要靠玉米價格回落調整,今年飼料企業(yè)對消化“雨后麥”起到重要作用,也建立了一定的小麥庫存,秋糧上市后,華北新玉米上市對小麥價格上漲會有利空影響。
國家采取增加產量、利用國際市場、增加谷物替代等有效措施,穩(wěn)定飼料糧市場供應。在保供穩(wěn)市各項措施和市場心態(tài)改變等綜合作用下,玉米市場缺口消失,產區(qū)商品玉米結轉數(shù)量較大,5月中旬以來國內玉米價格震蕩回落。進口玉米持續(xù)到貨和投放,至8月底中儲糧累計投放進口玉米209萬噸,共成交64萬噸,成交率31%。小麥、稻谷替代玉米用作飼料,7月份以來參與主體增加,8月19日開始國家增加超期儲存小麥和稻谷的定向投放數(shù)量,緩解了銷區(qū)飼料糧供應形勢。市場主體存糧信心減弱,豬周期下行趨勢明顯,部分養(yǎng)殖企業(yè)發(fā)生虧損或者在虧損線附近,玉米加工需求不旺、虧損嚴重,下游企業(yè)對高價玉米承受能力下降。8月底,東北玉米收購均價2580元/噸,月環(huán)比下跌70元/噸,同比上漲470元/噸,漲幅23%;華北玉米收購均價2790元/噸,月環(huán)比下跌80元/噸,同比上漲440元/噸,漲幅19%。
展望秋糧收購,經過2020/21年度玉米價格大起大落的洗禮,玉米產業(yè)主體心態(tài)理性,價格預期趨于合理,多元主體收購謹慎。預計農戶出售玉米高峰將在12月底和1月初到來,價格觸底的可能性更大。由于化肥等農資價格漲幅較大,地租大幅上升,種植成本對玉米價格有支撐作用,今年農民會有一個好的出售價格,有利于增產增收。2021/22年度國內玉米價格將在合理區(qū)間運行,大幅漲跌的可能性都不大,價格波動空間縮窄。國內玉米價格大起大落對產業(yè)造成較大的不利沖擊,這也是產業(yè)主體的呼聲。國內玉米豐收上市,供應形勢明顯改善。當務之急東北玉米首先需要增加外運,玉米流動不起來,東北玉米不可能有好的上漲基礎,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玉米價格合理定位。
下半年國家持續(xù)投放政策性稻谷,各級儲備集中輪換,市場供應充足;下游終端大米銷售不旺,加工企業(yè)開機率維持低位,特別是7月下旬江蘇、浙江等局部新冠肺炎疫情對口糧價格的影響很小,總體上大米價格弱勢運行。
從收購價格上看,今年地方政府普遍增加稻谷儲備規(guī)模,7月份早稻上市,由于儲備輪入支撐,收購價格高于上年同期,主產區(qū)早稻收購價格2680~2740元/噸,同比上漲6.1%,預計儲備輪入結束后價格回落可能性比較大。6月份以來中晚秈稻、粳稻價格下行,8月底中晚秈稻價格2550~2700元/噸,與上年持平,粳稻價格同比下跌4.4%左右,黑龍江圓粒粳稻2600元/噸。9月份秋糧上市后價格將平穩(wěn)運行。特別注意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國際大米價格漲幅回吐,越南泰國大米價格已經降低到2020年3月的水平,進口大米價格持續(xù)下跌,對國內大米替代沖擊重新顯現(xiàn)。為保障農民收入,預計今年黑龍江、湖北、江西等主產省中晚稻托市啟動的概率相對較大。
展望未來,在全球疫情持續(xù)演變、外部環(huán)境復雜嚴峻的背景下,黨中央和國務院對糧食安全高度重視,糧食生產能力、糧食儲備安全保障能力、應急保障能力、糧食產業(yè)加工能力持續(xù)提升,糧食安全依法治理能力明顯增強,為經濟社會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提供有力支撐。
2021年糧食產量將連續(xù)7年保持在6.5億噸以上,國家糧食庫存充裕,糧食市場平穩(wěn)運行仍有堅實基礎。由于秋糧豐收上市、政策性糧食持續(xù)投放、保供穩(wěn)價措施有力,預計后期國內糧食價格保持穩(wěn)定。但也要看到,國際糧價高位運行,對國內市場預期不可避免帶來一定影響,而且受需求增加和地租、化肥等種糧成本明顯上升等因素作用,預計玉米等品種價格在2022年仍然存在一定上漲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