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壹
(北京工業(yè)大學,北京 100124)
在人類漫長的文明研究與發(fā)展中,材料的嘗試與應用推動著文明前進發(fā)展的腳步。不可否認,器物的產生悄悄地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的習慣與質量。正如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從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應用于生活,再到如今應用橡膠、塑料等高效材質來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提升各方面的生活品質。瓷器與漆材質的結合亦是如此,將兩種我國具代表性的具有悠久歷史材質的加以結合,其成果可謂錦上添花。
中華千年歷史積淀的漆工藝,可以追溯至八千年前的跨河橋文化。工藝于歷史發(fā)展中逐漸積淀,如陶瓷歷史一般源遠。二者的結合即為工藝發(fā)展的革新與緣分,也為后期的裝飾創(chuàng)作制造了無限的可能。關于大漆,最簡單直白的理解便是從漆樹上用刀割“ V”字形切口而留下的液體。這種只產生于東南亞地區(qū)的“珍惜”液體起初呈乳白色,待接觸空氣立即氧化變?yōu)樽睾稚?,在溫度達到20-30攝氏度、濕度達到60-80度左右會徹底干燥變?yōu)槭旌稚ㄉ詈稚??!镑燮帷保^以漆涂物。中國人髹漆的歷史已有千年,以跨河橋漆弓為首逐漸發(fā)揚并被廣泛延伸應用,至今已有近百種素髹技法。其豐富多彩的應用演變,不僅體現了我國古人與近代前輩豐富智慧的積累,也印證了在歷史長河發(fā)展中各國文化的交融、共同進步的特性。
瓷胎與漆材料結合創(chuàng)新出瓷胎漆器,正是印證這一特性的工藝之一。瓷胎漆器源于唐朝的秘色瓷,胎體采用素燒,并結合大漆中的髹涂工藝,將兩種不同屬性的材料加以結合,使器物渾然天成,美不勝收。關于古代漆工藝記載最為詳盡的著作《髹飾錄》曾提及“窯胎”一詞,即以陶或瓷為胎體而制成的漆器。由于古時漆器屬于等級較高且為有權勢的貴族階層才可以使用的器物,所以彩繪陶器所制成的隨葬品多為模仿品和替代品。在我國發(fā)掘的江陵楚墓、隋唐墓等墓葬出土的彩陶陪葬品皆是如此。這些器物的產生,也為瓷胎漆器的發(fā)展起到了奠定的基礎。
關于瓷胎漆器工藝的制作,在此也稍做說明。以白瓷胎為例,在素胎表面進行彩漆素髹可以進行髹涂、變涂,而后放置烤箱以150攝氏度烘烤3個小時即可烘干。隨后進行過水、砂紙打磨退光,最后推光楷清。漆與瓷的質地均通透自然,兩者結合既是肌理效果間的相輔相成,也是色彩冷暖對比之間互補。兩種材料的結合,代替了傳統釉料燒制完全不同的質感及效果,不同于過往的光澤質地。古人云“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大漆鮮艷的色彩,與陶瓷獨有的溫潤互相協調呼應,盡顯兩種材質自身獨到之美。
故宮博物院館藏,清康熙年間“瓷胎剔犀瓶”,器型通體為剔犀雕漆工藝?!疤尴奔丛谔ンw表面素髹朱漆和黑漆數百道,帶蔭干后用刻刀等工具進行“花雕”,其工藝之繁雜、精致蘊含了中國古人非凡的智慧與經驗。“瓷胎剔犀瓶”雖通體為雕漆工藝,但其瓶底卻為瓷質。現代關于雕漆工藝,具有代表性的兩個地區(qū)即:北京的“燕京八絕”之一,剔紅雕漆;山西的雕漆,云雕漆器。工藝相同,趨近的歷史文化使相隔千里的工藝相互呼應、共同傳承。
沈陽故宮博物院館藏,清乾隆年間“仿紅雕漆描金纏枝花暗八仙冠架”,器型通體為柱體為主,頂部為球形帽托、立柱連接、海棠形制底座三部分組合而成。器皿通體為仿制剔紅工藝所制,即在瓷胎上經“雕剔”加工后,入窯燒制為素胎質地,再表面施以丹漆入窯燒制而成。其器物表面雕琢精致,紋飾異于精美通體有菊瓣花紋盤繞,底部為素胎藍花耳壁進行四面裝飾,表面紋飾施以祥云紋飾。與通體紅色朱漆及紋飾相呼應,冷暖和諧也有質感更替的制作啟發(fā)。通體為朱色,雕漆處描以金漆,美妙絕倫。
由上述兩件藏品可見,“漆”與“瓷”材料之間的碰撞與結合具有悠久的歷史記載。明清時期由于國力逐步鼎盛,漆器的制作逐漸上升為追求奢華為主流。工藝制作角度而言,清代漆器也為漆工藝制作之頂峰。漆工藝極為奢華的制作形制也影響到了瓷器的制作和造型。由于當時社會需求過量,清造辦處有記載:雍正下旨命年希堯在江西燒制磁器處,將無外釉磁漆燒制些來以便漆作。由此也可見,漆與瓷工藝的結合在清代結合之密切,使用之普及。手工藝的發(fā)展與進步,離不開手工匠人不懈的制作與革新,客觀社會因素如國力的強弱、產品的需求量等也起著密不可分的因素。
漆與瓷的結合不單體現在器物原始工序制造之上,在手工藝不斷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進程中,珍貴瓷器修復的技藝也與大漆這一材質有所結合。金繕工藝的誕生源于漆技藝中的泥金彩繪,關于漆藝制作著作《髹飾錄》尚古第十八章有提及:“補綴:補古器之缺”,從中可以得知大漆可作為器物修復之用。15世紀末中國的泥金工藝與陶瓷工藝逐步傳播至日本,日本人逐漸提煉為一種二者結合的技藝名為金繕。金繕的形成也與兩國文化溝通密不可分,日本江戶時代儒學家伊藤東涯所著《螞蠟絆茶歐記》中記載,中國贈送給日本一只南宋龍泉窯茶碗被視為至上珍貴,到室町時代由于時間的推移逐漸出現裂痕和破損。無奈時過境遷無法找到相同款式,而促成用漆、箔等材料進行修繕。漆繕工藝也就此誕生于世。在日本,金繕工藝受到侘寂美學影響非常之大。侘寂(Wabi sabi)一詞,源于15世紀的日本茶道,在日本有著舉足輕重之影響。鈴木大拙說過:“不完整的形式和有缺陷的事物都更能表達精神。因為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將注意力轉向形式本身而忽視內部的真實?!睂τ谄崤c瓷二者在修復與破損這一應用中,尊重損壞。保有尊重理解之情是手工藝人無限的包容性,也是器物歷練過程中發(fā)展傳承的必修之道。
在有關大漆與陶瓷的工藝結合中,不得不提及“漆砂”這一工藝,其與瓷胎漆器有所區(qū)別卻也有相通之處??v觀歷史,漆與陶的緣分早在八千年前的漆弓與一萬多年前的灰陶時就已注定。新石器時期漆與陶的結合就已出現,當時漆主要作為陶器的修飾材料,陶器是漆工藝的主要載體。漆砂工藝作為漆陶工藝發(fā)展中的一條分支,在早期的工藝制作中以雕漆形式為主要特色。漆砂工藝始于宋代之前,用大漆調和紫色顏料以及細沙髹成。這項工藝于乾隆年間由揚州髹漆藝人盧穎之恢復,至道光年間,其孫盧葵生用紫推光漆髹涂,再退光仿紫砂陶,研制成紫油砂漆壺、硯臺等“漆砂”器物。
現故宮博物院館藏有清代盧葵生款漆砂硯。硯臺通體為褐紫色,為斑駁磨砂質感,仔細觀看其中肌理變化不難發(fā)現有顆粒光澤,這是漆與紫砂結合后異于平常的特性獨有魅力。硯臺中心部為大漆工藝中鑲嵌工藝的“百寶嵌”,鑲嵌玉石瑪瑙雕琢而成的花卉紋飾。玉石顏色冷暖得當飽和溫婉,與漆砂材質相呼應,無喧賓奪主盡顯相得益彰。硯臺通體溫和圓潤,將漆工藝與紫砂材質完美結合。保留紫砂本身質感的同時,也蘊含大漆自身溫潤神秘的光澤效果。
發(fā)展至現代,大漆與陶瓷工藝的結合也在逐步進步與發(fā)展中。如福建泉州傳統“漆線雕”,即在陶瓷表面以藻灰加大漆制成漆線,以“云盤式”在器物表面進行雕飾,結合現代材料使這一工藝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使其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廣東陽江市輕工藝場將傳統瓷胎漆器加以改良,成為“漆瓷”,即對瓷胎表面進行脫釉處理,使漆膜可以牢固地附著在瓷胎之上,并兼顧堅韌、平光等特點。此類工藝品在海外也受到青睞。關于漆與瓷的金繕修復應用方面,2006年寧波瀕臨失傳的泥金彩繪工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且由于近年來我國茶文化及文玩收藏逐漸興起,金繕工藝也相應地被更多人所熟知,手工興趣課程、材料制作包等形式相應產生。國內外各界藝術家應用漆藝金繕這一技法,衍生發(fā)揚出更多充滿驚奇的藝術作品。相應的關于漆藝、瓷器等非遺手工傳承班、創(chuàng)新研習班循序誕生,不僅吸收了各界非遺傳承人及各藝術類學科高校人才的踴躍加入,也吸引了社會各個行業(yè)工藝愛好者。由此可見,手工技藝的提升,不僅側面向世界宣揚了我國大漆與陶瓷工藝,也為國家創(chuàng)收外匯,具有廣闊的經濟前景和無限的持續(xù)發(fā)展空間。
中華手工技藝是從古至今,手工藝人歷盡千年逐步提煉進化而演變成的無價之寶。陶瓷漆工藝的發(fā)揚,是漆與瓷在手工藝歷史發(fā)展中的一次幸福的邂逅,也為技藝創(chuàng)新建立了更多的驚喜與可能。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記述古代傳統手工制作與規(guī)則的文獻《考工記》具有辯證的提出天、地、材、工,四者結合才可在技藝制作中盡善盡美、繼承發(fā)揚。手工藝的延續(xù)不單是工的制作的延續(xù),也是在技藝傳承過程中不斷借前人巧記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在中國幾千年悠久文明的沉積中,我們收獲了很多優(yōu)良美好的技藝與經驗,其豐富著我們的生活,也渲染著歷史。這些經過歷史沉淀積累后的文明軌跡,我們應該倍加珍惜與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