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海娜
摘 ?要: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留學人數的逐漸增多,留學人員迫切地希望提前了解國外學習、生活等相關情況,行前教育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行前教育是留學生在出國前必須完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高校應為學生出國留學提供幫助和引導,最大程度上減輕學生的出國壓力和負擔。本文介紹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行前教育基本概念、背景、意義及具體內容,通過對行前教育為學生出國留學提供的全方位幫助和引導的分析,闡明行前教育必要性、重要性。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留學;行前教育;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45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1-0033-03
目前,隨著時代的變化,中國留學生的人數在不斷增加,留學面臨著很多新的變化,也呈現出全新的特點,留學生問題也越來越受重視,社會最關注的就是留學生的安全問題以及素質問題?;诖?,本文聚焦留學前的出國教育,以期更好地規(guī)范與約束留學生行為。
一、留學行前教育途徑創(chuàng)新
(一)家校聯動
家校聯動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不管學生在哪個階段,學校都應該和家長保持聯絡,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家長也要及時向學校反映孩子的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進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大學生在出國留學前,學校應該積極主動地聯系家長告知相關事宜,家長也應該積極地配合學校,做好有效溝通,保證學生順利留學,如在此期間學校和家長缺乏溝通,就很容易出現紕漏。學校應成立專門的部門來負責留學生的相關問題,做好溝通工作,收集有關材料,為后續(xù)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總體部署
作為學校,雖然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職責,但是學生出國前的教育內容太廣,很難歸屬于哪個部門。因此,學校需統(tǒng)籌安排行前教育工作,在相關部門領導小組的統(tǒng)一領導下安排,比如“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要進行國情和公民素質教育;國際學院和外事部門的老師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邀請安全部門和學生處的老師進行安全法制教育、心理調適等。充分發(fā)揮各部門和相關教師的優(yōu)勢,在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一套應對出國學生行前教育的常規(guī)教材[1]。
(三)環(huán)境熏陶
在教育過程中,環(huán)境對于學生而言非常關鍵,能夠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因此,為了做好大學生留學前的工作,學校應充分利用現有的環(huán)境對學生進行留學前的教育,可通過校園文化建設讓學生能從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了解留學相關的內容,例如在教學樓或者宿舍比較醒目的地方粘貼優(yōu)秀留學生的例子。此外,在校園環(huán)境布置上也可以多花心思,比如在主干道設計上可以引用比較典型的留學生故事。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會比老師耳提面命的效果更好,學生也更容易在心理上自覺地接受教育。
二、留學行前教育內容
(一)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
在留學期間學生會接觸到不同的文化,這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學生去發(fā)達國家留學會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資本主義固有的意識形態(tài)也會影響中國留學生,對學生原有的三觀造成沖擊,甚至會讓留學生的國家意識淡化,失去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的留學生世界觀不成熟,價值觀亦不穩(wěn)定,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快,極易受到西方國家經濟文化、道德觀念、生活方式、個人主義的價值觀等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行前教育內容之一 —— 愛國主義教育是極其必要的。
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可以多樣化,讓學生產生民族認同感,將愛國情懷深深地烙印在學生的心里,如學??梢越柚鐣嵺`幫助學生了解國情,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格,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可以國內外實事為案例,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國內外文化;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引導其承認文化的多樣性,不能故步自封,學會對他國文化進行有意識地取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盲目跟風。學校還需緊密結合學生喜好,開展相應活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二)誠實守信教育,培養(yǎng)良好品行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將誠信作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準繩之一。曾子以信教子,孔子也把“信”擺到關系國家興亡的位置,將誠信作為治國之寶。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留學生而言,誠信教育尤為重要。留學人員在國外的一言一行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而是中國。做一個誠信之人,為祖國爭光添彩,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更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榮辱感。
在留學前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是必不可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提高自身修養(yǎng)非常關鍵,學生不僅要增強誠信意識,也要體驗和踐行誠信誓言,從而提高個人的修養(yǎng)。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校期間,學??梢越M織開辦誠信教育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當中提升個人修養(yǎng),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誠實說話、誠實行事、誠實做人,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學校應該進行考風考紀的教育,在考試時號召學生誠實考試,以誠實守信為榮,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觸犯校規(guī)校紀的嚴重性。
(三)心理健康教育,適度調節(jié)情緒
留學人員面對不同環(huán)境、文化、語言、學業(yè)、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差異,極易產生不良的心理變化。通過行前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可增強學生的自我心態(tài)調節(jié)能力。
學生在陌生環(huán)境中易產生恐慌心理,中外合作辦學相關部門要在行前教育中介紹合作院?;靖艣r以及其所在國家的基礎文化風俗背景知識,使學生提前了解國外與中國的文化理念和風俗習慣的迥異,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區(qū)域文化意識;面對語言障礙及學習方式的轉變,留學人員易產生孤獨、自卑情緒,學??赏ㄟ^英語角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學生課前應針對課程內容做好基本預習功課,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應對突發(fā)事件(例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留學人員要通過官方渠道獲取信息,做好自我防護。理性安排謹慎出行,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學業(yè),時時調節(jié)情緒保證身心健康。
(四)安全意識培養(yǎng),保障人身安全
行前教育中安全教育包括治安情況介紹、交通情況介紹、國內留學安全相關網站介紹等。
青少年易對未知事物感到好奇,學??赏ㄟ^經典案例分析、法律法規(guī)解讀等宣傳形式,提醒學生謹防毒品誘惑;了解當地治安環(huán)境,謹慎交友,注重保管重要物品,保障人身財產安全;了解當地交通規(guī)則,避免因自身過失而導致安全事故;梳理并實時更新駐留學目的國中國使領館聯系方式,提示學生如在國外遇到突發(fā)緊急情況,應與中國使領館取得聯系,申請協(xié)助與保護;通過理論學習、操作演習等方式開展方法與操作的安全教育,例如滅火器使用、遇險防身術等,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應對方法,提升安全意識,保持良好的安全習慣[2]。
(五)國際禮儀指導,提升綜合素養(yǎng)
現代國際禮儀是指在國際交往中所形成的以相互尊重、主權平等原則為基礎的一系列規(guī)范和準則,隨著國際關系的迅速、廣泛、深入的發(fā)展,已經形成的一整套比較系統(tǒng)、規(guī)范、全面的禮節(jié)程序[3]。
良好的儀表儀態(tài)不僅能夠展現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自身素質,更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國外的社會生活。在出席校園內重大活動和重要儀式時,大方得體的言談舉止會給學校老師和同學留下良好印象,是展現我國學生良好精神風貌的重要時刻。出國前的國際禮儀慣例指導不可少。在出國留學期間,學生應自覺、自愿地遵守禮儀,留學生在外的交際活動,一言一行都非常關鍵,在與人交往過程當中應相互體諒,相互尊重,踐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更重要的是要嚴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遵守適度原則,運用禮儀時要恰到好處、恰如其分,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做過了頭。
留學生在交往過程當中不僅要禮貌,而且要合理表達自己的各種訴求,這也是作為一個公民的基本素養(yǎng)。在留學交流中,大學生不僅要學習其他國家公民的優(yōu)良品質,還要展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美德。
(六)自主學習養(yǎng)成,習慣終身受益
學生出國留學最大的不適應因素就是學習方式的轉變,國內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使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4];國外更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因此,在行前教育中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養(yǎng)成相關內容至關重要。行前教育管理應以入學教育為引導,增強學生留學興趣;以班主任隊伍建設為助手,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tài);以雅思口語大賽為途徑,增強學生英語學習能力;以期中考試為審核,加強學生學習動力;以各類學習方法講座為媒介,助力學生學習;以課前預習課后總結為手段,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各種形式調高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七)生活技能養(yǎng)成,助力健康成長
基于社會大背景和家長的溺愛,部分大學生出現生活技能退化現象,留學人員出國后,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上的考驗,衣食住行樣樣都需要自己親力親為,擁有生活技能是學習的基本保障。行前教育應以營造風清氣正的寢室文化為契機,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打掃、設計寢室環(huán)境。一個宿舍的同學可能來自不同地區(qū),性格迥異,生活習慣各異,通過美化寢室環(huán)境,可增進交流,使同學關系達到平衡。教師可以感恩誠信教育月為載體,引導學生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給父母做美食、洗衣服、按摩等;以豐富多樣的活動比賽為突破口,加強鍛煉以獲得生活技能,構建學生自律體系。
(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
學生要對文化具有強烈的認同感,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文化認同是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這是最基礎的部分,留學生在留學的過程中會接觸到西方的文化,這與自己本身的文化會產生碰撞和沖突,因此需要加強留學人員的文化認同感。在留學前,學校應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弘揚傳統(tǒng)文化,尊重傳統(tǒng)文化習俗和制度,在認同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優(yōu)秀的先進思想文化。跨文化交際能力最具體的表現就是日常人際交往。在日常教學以及活動中,學校應使學生對留學目的國的文化有所了解,并根據話題、語境恰當運用語言,提升文化交際能力。
(九)出國注意事項,簡化從容留學
出國注意事項包括辦理簽證所需材料、入境通關注意事項、出國需要攜帶物品、檔案留存事宜、回國認證事宜、國外管理等。
行前教育應梳理總結辦理簽證所需規(guī)范性材料清單,使學生一次性通過材料審核,順利獲得簽證;解析入境通關途徑、海關申報及各國攜帶物品入境要求等;提倡以“斷舍離”原則整理出國攜帶物品,做到所帶物品足夠少、足夠好、足夠方便;提示學生出國留學前,處理個人檔案存儲相關事宜,以免檔案丟失或銜接中斷等情況發(fā)生;回國認證學歷需高度關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最新政策;合作辦學學生出國留學期間,也應定期與國內院校取得聯系,匯報一定時間內的個人學習生活情況[5]。
三、結語
行前教育內容豐富,貫穿合作辦學始終,為學生出國留學提供真正意義上的便利,高校應積極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幫助留學生形成迅速適應留學生活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史楊,劉雨. 出國(境)交流大學生的行前思想教育探究——以浙江大學為例[J]. 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2):53-54.
[2] 廣西教育. 2019年教育部“平安留學”行前培訓會在南寧舉行[J]. 廣西教育,2019(35):193.
[3] 李瓊. 高校出國留學生行前教育的內容及途徑探析[J]. 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01):197-198.
[4] 高舉舉. “三位一體”自費留學人員行前培訓模式的理論構建及其實施方案[J]. 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06):208-209.
[5] 朱孔京. 中國近代兩種官派留學前教育方式的比較——以滬局和船政學堂為中心[J].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2(04):117-122.
(薦稿人:朱殿勇,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