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瑤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課堂教學中能聽到越來越多學生的聲音,但總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趨于沉默,學習成績也比較差,這一類學生被稱為學困生。針對這種現(xiàn)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實際情況來認識出現(xiàn)學困生的原因,并制定相應的轉化策略,促進學困生參與課堂學習,培養(yǎng)其學習自信,關注其心理成長,在促進其學習進步的基礎上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文章立足于當前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現(xiàn)狀,就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班級里的學困生轉化進行簡單分析并提出相關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學困生;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36-0033-02
在同一個班集體里,由于不同的學生家庭環(huán)境、學習能力、思維方式、悟性以及性格等都有差別,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其學習能力不同的現(xiàn)象。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更傾向于和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交流,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了對學困生的關注和培養(yǎng),這讓學困生容易形成自暴自棄的心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個問題,及時且重點關注學困生,對其進行全方位的跟進指導,幫助學困生提高學習成績和建立學習自信,進而有效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困生形成原因
從當前的大數(shù)據(jù)調查結果來看,出現(xiàn)學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家庭環(huán)境、個人愛好、教師教學等相關。首先,部分家長仍舊存在成績?yōu)橄鹊南敕?,不僅把學生平時的學習時間挪用到分值較高的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等學科中,而且對于道德與法治內容也要求學生以背誦的形式來應付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造成影響。其次,由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內容相對枯燥,有的學生缺乏深入思考和學習的興趣,有的學生甚至對教材從來不聞不問,導致其個人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較為欠缺,這是形成道德與法治學困生的主要原因。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困生轉化策略
1.結合課堂內容,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
根據(jù)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情況來看,有的學困生在課堂上缺乏參與感,思想和意識沒有真正進入課堂。針對這個問題,現(xiàn)階段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給予學困生參與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在上課時多與其交流和探討,提升其課堂參與度。
如在教學《師生之間》一課時,教師要抓住這節(jié)課講述學生和教師之間如何交流的主要內容。在上課前教師要先從班里學困生的特點出發(fā),從如何走近學困生、如何與學困生正常交流來設置教學方案。教師可先以學生熟悉的內容來導出課堂內容,如課堂的教與學等,然后逐步過渡到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要系統(tǒng)地給學生輸出教材內容。在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可要求一些學困生向自己提問題,要依據(jù)教材內容或者課堂講述的內容來提,但是不限問題的形式。這時有的學生提出,自己不知道如何跟教師交流,也有的學生提到自己害怕和教師說話等。對于學生的疑慮,教師要及時給出答案,如可以學生提問、教師回答的方式逐漸增加彼此的了解,同時注意互相尊重、認可,逐步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等,要在促使學困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同時給其輸出如何與教師和其他同學交流的方法,從而讓學困生融入課堂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堂內容來設置合理的教學方案,能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
2.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自信
有的學困生在長期的學習中,學習狀態(tài)不好,學習成績也相對較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學習自信。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景來引導學困生參與,由易到難地輸出一些問題,注重讓學困生來回答,以此培養(yǎng)學困生的學習自信。
如在教學《生命的思考》一課時,課前教師要從學困生的角度結合課堂內容來設置一些簡單的問題,并注意以問題的形式逐步導出更深層次的知識。在上課時教師可先拋出基礎性的問題:生命能永恒嗎?并點名讓學困生來回答。這對學困生來說十分簡單,其會立馬給出否定的答案。這時教師可接著問: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命?在給予學困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后,一般他們會給出要珍惜、愛護生命的答案。對此教師要及時予以鼓勵和表揚,并從如何珍惜生命、如何愛護生命以及采用何種實際措施來進行分析,同時以問題的形式繼續(xù)給學困生導出生命的意義和如何綻放生命之花等知識性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困生,幫其明確學習目標和建立學習自信,從而促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進入課堂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了一定的教學情景,注重對學困生的鼓勵和表揚,能在較大程度上培養(yǎng)學困生的學習信心。
3.依據(jù)實際情況,及時關注學困生心理
與優(yōu)等生相比,學困生或多或少在學習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如自暴自棄、厭煩、畏懼等。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切實了解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及時關注學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解決策略,以促進學困生健康樂觀地學習。
如在教學《讓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一課時,教師可從人生的成長軌跡與學生進行分析討論,并逐步給學困生滲透“人生非一帆風順的”思想,每個人都會經歷挫折,挫折是成功的墊腳石。然后,教師可逐步過渡到學困生的學習上,注重就學困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講述。如有的學生由于一次考試成績較差,就容易失去學習信心;有的學生因為得不到教師的重視而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有厭煩情緒等。對此,教師都要及時了解學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切合實際來解決。如對于前者,教師可給其滲透“失敗乃成功之母”“發(fā)現(xiàn)錯誤是好事”的理念;對于后者,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和其交流探討,并及時對其滲透學習的重要性等,以此來幫助學困生解決心理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jù)實際情況來總結和歸納學困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及時解決,能有效改善學困生的階段性學習效果。
4.完善教學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學困生在知識理解、問題解答等方面與其他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對所有學生一概而論,要注重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法來促進所有學生都能獲得進步,以此推動學困生的高效轉化。
如在教學《法律護我成長》一課時,由于有的學生喜歡法律,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學生接觸不到法律,法律意識淡薄。因此,在上課時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可將課堂內容分為基礎知識和知識應用。對于法律意識淡薄的學生,教師可系統(tǒng)地給其灌輸法律基礎知識,并讓其了解如何正確應用法律知識;對于法律知識掌握較多的學生,教師可讓其成立小組來簡單分析案件或者評論辨析,通過辯論提升課堂活力以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側重于對學困生進行指導,幫助其完善知識框架和提高法律素養(yǎng),同時給優(yōu)等生提示,有效促進全班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善自身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因材施教,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5.聯(lián)系實際生活,鼓勵學生應用知識
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也適應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引領學生進行知識應用,借助社會熱點引導學生分析,重點關注學困生對熱點內容的解讀,教師要予以指導,以強化其道德與法治意識。
如在教學《維護社會公平》一課時,教師在課前要先搜集近期來社會上發(fā)生的一些熱點事件,從課堂內容出發(fā)先對其作以大致的梳理和分析。教師在上課時可先給學生全面講述課堂內容,包括社會公平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社會公平現(xiàn)象及其意義等。在學生對課堂內容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后,教師可擺出社會熱點事件,如高鐵霸座事件、高考舞弊事件等,在PPT上給學生呈現(xiàn)較為詳細的資料后,讓學生分別從道德與法律的角度來思考和分析,如事件主人公有哪些違法行為、對社會的公平性有什么影響等。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要側重于對學困生進行指導,可分別從道德與法律的角度予以提示,注重讓學困生能夠理清頭緒和思路,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實際應用方法,提高其知識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聯(lián)系實際生活,借助社會熱點事件來促進學生進行知識應用,有效提升其道德與法律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學困生是由多種原因形成的,這與其學習和成長情況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關注學困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情況,根據(jù)其實際特點來制定合理的轉化策略,注重學困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學習自信的建立,適時給出相應的指導,在不斷優(yōu)化學困生學習成效的基礎上提升其道德與法治修養(yǎng),進而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 ?參? ?考? ?文? ?獻? ?]
[1]? 陳裕棠.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困生轉化的思考[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17):42-43.
[2]? 朱敏.初中道德與法治學困生轉化策略探究[J].好日子, 2019(17):26.
[3]? 覃常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困生轉化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2):234.
[4]? 葉華東.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學困生成因[J].數(shù)碼設計(上),2019(2):271-272.
(責任編輯? ? 譚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