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利萍
摘 要 新課改提倡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要求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個性和完整的人格。深度學習注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自主感悟、領會的方式來理解和建構文章,實現(xiàn)學生對文章的深度理解。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批判理解,開展整合建構,通過情感體驗的方式來分析知識,實現(xiàn)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本文以《故都的秋》為例探究如何在深度學習中綻放學生的個性,實現(xiàn)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高中語文;深度學習;綻放個性
深度學習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形成客觀性理解,在對知識的整合過程中進行遷移應用,豐富學生的語言基礎和情感體驗。學生在閱讀中會獲得豐富的知識,通過深度加工的方式來主動探究,梳理文章架構,把握文章寫作思路,形成清楚的認識。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多元聯(lián)合,具體體驗以及積極反思的方式來參與到閱讀過程中,實現(xiàn)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學生通過對語言知識的加工以及對文本內(nèi)容的分析,會把握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形成深度理解和認識,促進自身思維的發(fā)展和能力的提高。
一、了解寫作背景,知人論世
學生在深度學習之前需要對作者的相關情況和寫作背景進行探究,了解了作者的先關信息會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實現(xiàn)學生對作者情感和思想的把握?!豆识嫉那铩肥怯暨_夫的代表作,他的語言帶有鮮明的自敘性質(zhì),充滿了熱情、濃郁、清新的情韻,毫不遮掩地表現(xiàn)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中的苦悶心情。通過他淡雅的語言,展示出了很多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因為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連年戰(zhàn)亂的時代,在生活上居無定所,顛沛流離,他的人生充滿了愁苦和哀痛,寫作中通過簡練語言描繪出了內(nèi)心的情感,表達了個人的人生的感受。學生在閱讀中會感受到他內(nèi)心中的“悲涼”之情,體會到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真摯情感,帶著他的人生態(tài)度開啟閱讀之旅。
二、初步閱讀感知,言為心聲
1.觀秋色,視覺盛宴
初步閱讀是學生理解語言知識,感受文章情感的第一步。學生在閱讀中會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和寫作內(nèi)容,感受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在對文本的探究中,學生會看到故都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構成了秋天的形態(tài),也會看到秋天的色彩。秋天的色彩有藍綠色的青天、藍色的云朵、黃色的秋草以及暗灰色的樹影等。這些都是冷色,通過藍色表達了寧靜、深遠的感覺。通過白色表達了素雅、純凈,他們與高闊的藍天形成了和諧的秋天基調(diào),給人一種清涼疏朗的感覺。這種色彩營造了一種充滿北國情調(diào)的清涼氛圍,在色彩中透露著作者內(nèi)心的寂寞和冷清。
2.聽秋聲,觸動聽覺
細細傾聽,秋天的聲音也是非常多的,有鴿子飛翔的聲音,蟬鳴的聲音,蟲鳴的生硬,風雨交加的聲音以及掃地聲。這些聲音共同構成了秋天的樂曲,是一首交響曲。這些聲音融合到了靜態(tài)的畫面中,通過“動”的方式來襯托了秋天的“靜”。學生在閱讀中會用心去聽,融入到閱讀情境中,主動感悟,體會聲音反襯的寂靜。通過對不同聲音的挖掘和感受,學生會聽到秋天的旋律,感受到秋天的樂章,形成對秋天的主動感悟和理解,在閱讀中感受到秋天的節(jié)奏和旋律。
3.品秋味,震撼心靈
閱讀中,學生要透過語言文字看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體會到其中的韻味?!豆识嫉那铩分?,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把南國的秋比作味潤的黃酒,把北國的秋比作味烈的白干;把南國的秋比作味淺的稀飯,把北國的秋比作味深的饃饃;把南國的秋比作味淡的鱸魚,把北國的秋比作味濃的大蟹……通過這些比喻和對比,學生會從飲食上的“味覺”去感受秋天的“味道”。在味道的對比中,學生會體會到南國的秋是活潑的,而北國的秋是厚重的,作者在語言中表達了對北國的秋的深深眷戀之情,感受秋天的味道和意蘊。這些感覺流露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憂思和對故都的眷戀。
三、把握情景關系,文如其人
1.觀看秋之“形”
深度學習中,學生才是主體,教師要帶領學生通過主動閱讀的方式來感受語言,體會文本思想和情感,把握文章的寫作脈絡。閱讀中學生會看到秋天的直觀形象,在具體的語言中看到秋天的樣子,形成心靈的觸動。在對“秋晨”“秋槐”“秋蟬”“秋雨”“秋樹”的品味中,學生會看到秋天的色彩是“清”的,秋天的聲音是“靜”的,秋天的情感是“悲涼”的?!扒锍俊敝杏衅莆?、高天、馴鴿的飛聲、破壁腰中的牽?;ㄒ约耙唤z絲漏下來的日光……這些形態(tài)真實而具體,在意象組合中透過出一種環(huán)境的清幽和蕭瑟,表達了秋天的百無聊賴,折射了作者內(nèi)心的孤寂和落寞。作者通過觀賞景物的心態(tài)和動作,展示了對故都的熱愛。在寫“落蕊”時,作者描繪了鮮明的視覺形象,讓學生在閱讀中會產(chǎn)生心靈的觸動,體會到作者獨自徘徊與自然交融的畫面,感受到作者身邊的寂靜和悲涼,內(nèi)心中自然產(chǎn)生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感?!扒锵s”的聲音已經(jīng)不像夏日那樣向量,只是幾聲秋蟲的哀鳴,更加突出了秋天的冷落和悲涼,牽動著學生的心弦,更加感受到了秋天的味道?!扒镉辍敝械奶旄腔页脸恋?,風是涼的,雨是急的,它來勢匆匆,在云的景象和雨的陣勢表達中學生會看到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秋天?!扒飿洹痹谖萁?,墻頭,它的葉子是小橢圓形的,它的果實是像橄欖又像鴿子蛋似的,淡綠微黃。學生在這些形象中會在大腦中想象出一棵碩果累累的果樹,體會到秋天豐收的喜悅。在這些形象中,學生會感受到秋天的樣子,它越來越具體,越來越真實。
2.體會秋之“神”
學生在深度學習中,要學習透過表面文字看到作者內(nèi)心深處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體會到字里行間的真誠。在《故都的秋》中,學生看到了真實的秋天形象,這些形象真實和具體,而這些形象是作者內(nèi)心的一種折射和反應。學生需要在語言中感受情感,體會其中的思想,實現(xiàn)對文字的理解,展現(xiàn)其對語言的個性化把握。在對秋天的探究中,學生會看到作者描繪的這些形象本是秋天固有的自然色彩,作者通過具體而真實的語言表達出了秋天。這些語言正是他內(nèi)心的感受,當時的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作者的生活非常不穩(wěn)定,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體會著生活的愁苦和悲痛。作者內(nèi)心中不只是賞景時的心態(tài),還有他內(nèi)心對自己人生的感嘆和表達。作者在寫作中的表達也展示出了他的個人氣質(zhì)和特點。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并不是一帆風順,他自幼沒有了父親,在日本的生活使他受盡了歧視,也影響了他的性格,在寫作中表現(xiàn)出一種憂郁和悲傷的基調(diào)。同時,作者的寫作特點就是“靜”的文學,他提倡用“靜”的方式來展示世界的美,這是他的文藝觀和審美觀,作者在文字語言中展示了自己對美的追求。學生在深度挖掘和探究中會感受到作者的心靈和內(nèi)心世界,在體會中形成深刻認識和理解。作者在描繪了秋天的形象后,通過議論的方式表達了“人皆感秋”但是“非到北方不可”的情感。這是一種對北方秋天的贊美,展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的情懷和心意。作者并沒有直接表達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但是在字里行間卻流露出了對故都的秋的贊賞。文章的訴述本身是直白而有情韻,作者通過簡練的語言,描繪了真實的形象,寥寥數(shù)語卻神情皆現(xiàn),文字簡潔而又雋永。在對秋天的描述中,作者通過秋景展示了秋天的意境,觸動著學生的心靈。
四、梳理思路結構,統(tǒng)籌規(guī)劃
為了實現(xiàn)學生對文本的深度閱讀和理解,學生要建立對文本的整體認知,在大腦中建構出一幅文章結構圖,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和結構,展示出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學生通過對文字的加工會感受到文章是按照“總——分——總”的結構展開寫作的。通過描寫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以及江南秋天的慢、潤、淡,在對比中表達了對北國的秋天的向往。故都的秋是美麗的,通過清晨靜觀以及“落蕊輕掃”會看到秋天的“清”色。通過聽秋蟬殘鳴和秋雨話涼,會感受到秋天的“靜”。在對秋味的品嘗中,會感受到秋天的“悲涼”。學生在深度學習中,通過細細品味,會感受到秋天的具體形象,通過觀秋色,聽秋聲,品秋味的方式來體會秋天的色彩。在這些形象中,學生會感受到秋天就在眼前,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自然而然體會到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感受到文情蕩漾,余味無窮。通過作者的議論,文字中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感觸。學生在閱讀中也會感受到凡有情趣的人看到秋天都會引起深沉、悠遠的內(nèi)心感受,也會體會到秋天的蕭索和凄涼。在感嘆中學生會從作者“清”“靜”“悲涼”的秋天氛圍中,感受秋天的寂寞和孤獨。這種心靈的感受和相通是在語言的滲透和渲染中逐步產(chǎn)生的,會促進學生感受到文字的含義,更好地體會作者的語言。在細細品味中,學生會看到秋天就像是一首詩,它深沉而含蓄;秋天就像是一幅畫,它美麗而孤寂;秋天就是一首歌,它憂傷而蒼涼。在細細品味中,學生會感受到秋天的色彩,傾聽到秋天的聲音,感受到秋天的思緒,觸動心靈,在內(nèi)心中久久回蕩。
總之,通過學生對文本的深度閱讀和理解,學生會成為課堂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在思考的過程中主動分析,在探究中積極思考。通過對文字的加工和探究,學生會感受到秋天的苦澀,品味到秋天的清醇,在秋天的環(huán)境中體會如詩如畫的美感,與作者形成心靈的共鳴。在細細品味和琢磨中,學生會掌握文字,理解文本本身含義,體會到文字中表達的情感和思想,在對文字的揣摩和探究中形成深刻認識和理解。通過深度學習,學生會感受到秋天的美,感受到秋天的含蓄,孤寂和蒼涼,形成心靈的觸動和感嘆。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木瀆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