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萍
【摘要】課程間相互聯系滲透是著重強調各學科、各領域之間的聯系性和一致性,從而避免過分強調各領域之間的區(qū)別和界限,從而防止各領域之間彼此孤立、相互重復或互相脫節(jié)的隔離狀態(tài)的一種課程設計思想和原則。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其他學科;聯系
所謂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育實踐家、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fā)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fā)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作為高中生物教師,不僅要傳授課本知識,了解、學習最新課程標準,更重要的是要將兩者結合起來,在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來引導學生、考查學生,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一、高中生物與語文的聯系
生物現象與文學作品間的聯系隨處可見,在一些古典詩詞、成語中隨處可見生物學問題的影子,前人已經作了不少的總結,在此僅舉幾個例子予以說明。
1.1詩詞中的生物學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笔歉咧姓Z文第一冊中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長沙》中的詩句。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異曲同工,都是描寫秋天的景象。這種動人的自然秋景是秋天氣溫漸漸降低、紫外線照射強烈等外界因素造成的。在低溫的作用下,葉綠素逐漸分解,同時葉脈的運輸能力逐漸減弱,葉子白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糖分不能完全運出葉子,導致葉子里的糖分越積越多,可溶性還原糖多了,就形成了較多的花青素,同時細胞內pH值改變,呈現酸性,使花青素表現出紅色,秋天紅葉的種類如楓葉黃櫨、槭樹、柿樹等均為此種情況。
1.2成語中的生物學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語出《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太(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意思是說象燕子和麻雀這樣的小鳥哪里知道鴻鵠的志向,比喻平庸的人不能了解杰出人物的遠大抱負。鴻鵠就是天鵝,形狀像鵝,體型較大,全身白色,腳和尾都短,腳黑色,有蹼。居住在海濱或湖邊,善飛,吃植物、昆蟲等,是候鳥。候鳥指隨季節(jié)而變更棲息地的鳥類,如燕子、杜鵑、等春夏來我國繁殖,秋季飛到印度過冬,是夏候鳥;而野鴨、大雁、天鵝春季飛到較遠而且較冷的地區(qū)繁殖,秋季又飛回原地區(qū)的鳥類為冬候鳥。
而留鳥則是終年生活在一個地區(qū),不到遠方去的鳥,如麻雀、畫眉、喜鵲等?!傲记輷衲径鴹?,候鳥選擇適于自己生活、繁殖的地區(qū)棲息。因此,踐行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更加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并存,保護環(huán)境,是我們長期的任務與責任。
二、與數學的聯系
2.1用數學模型解釋生物現象
生物學中許多重要的變化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完全用精確的數學語言來進行描述,但生物學領域中的諸多現象卻可以運用數學模型來進行圓滿地解釋,如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口、資源、流行病等,無一不與數學密切相關。例如英國數學家哈代和德國醫(yī)生溫伯格通過各自的研究,分別發(fā)表的有關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基因平衡定律,該定律至今仍是群體遺傳學的一個基本法則,也是雜交育種的理論基礎。馬爾薩斯利用數學推理,發(fā)現人口有幾何增長的趨勢,而食物供應只有算術增長的趨勢,從而提出了著名的“人口論”。
2.2用數學原理來研究生物學問題
許多數學原理可以被用來解釋生物學問題,如概率原理、互斥事件和獨立事件可以很好的解釋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模式。生物可將每對等位基因中的任意一個基因,通過一個配子傳給一個后代。即非等位基因之間是獨立遺傳的。通過同一個配子將兩個非等位基因傳給同一個后代的概率,是各自概率的乘積。
三、與思想品德教育之間的聯系
3.1與倫理道德教育的聯系
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倫理教育,從狹義上講是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廣義上說,是關注一切與人類生命需求、生命活動相關的領域,尤其是在非人類的生命與人類的關系上所存在的倫理問題,是學科德育教育的重點。
生命倫理學指稱生命科學中的廣袤的道德問題領域,如醫(yī)學、生物學、環(huán)境科學、人口和社會科學等。生命倫理學最先產生在美國,而由于現代生物技術和現代生物醫(yī)學技術迅猛發(fā)展,從而產生了生育控制和生殖技術的倫理問題、器官移植的倫理問題、克隆動物的倫理問題、人類基因組研究的倫理問題(如基因隱私和基因歧視等)、轉基因生物帶來的倫理問題等全球性的問題,這些方面都是對學生開展思想教育的講臺。
就學生本身的身體發(fā)育而言,通過生物學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自己身體發(fā)育過程中的秘密,從而做到心中不慌,應付自如;熟悉個體發(fā)育過程中需要不同的營養(yǎng),合理飲食,健康成長。
3.2與環(huán)境道德教育之間的聯系
隨著地球人口劇增和社會工業(yè)化程度加重,人類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fā),大規(guī)模的無節(jié)制的消耗自然資源,嚴重的工業(yè)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資源利用不當,草場遭破壞,森林被砍伐,全球性生態(tài)環(huán)境正在急劇惡化,地球所能維持人類生存的能力正在衰減。為此,我們可以結合生物教學知識,在知識掌握和理解的基礎上,加強學生環(huán)境道德觀念的培養(yǎng)。高中生物新課標在闡述課程目的時明確指出“懂得愛護自然界的生物,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提高環(huán)境保護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鐘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 沈宇微.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對STS教育的探索[J].生物學教學,2008,33(5): 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