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巴來克·司康旦爾
(新疆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紅歌是指誕生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革命和建設歷程中的,贊頌愛國情懷、弘揚奮斗精神,謳歌偉大時代,具有事實基礎能夠激發(fā)強烈情感的大眾歌曲?!盵1]109作為紅色精神和紅色文化最直接、最顯著的表達形式,紅歌記錄了共產黨和人民奮斗的歷史,對培養(yǎng)全國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操、樹立偉大的理想目標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一直以來,黨中央非常重視紅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傳承。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奔t色歌曲正是在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紅色文化。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要深入做好意識形態(tài)領域工作,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币晕幕瘽櫧こ惕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促進新疆長治久安的重要工作。維吾爾語紅色歌曲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在引導廣大干部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以維吾爾語紅歌為主題,探討維吾爾語紅歌的發(fā)展歷程及其漢維翻譯特點,為維吾爾語紅歌研究及其漢維翻譯研究拋磚引玉,以期助力推進文化潤疆工程深入實踐。
紅歌作為一種新文化現象,其影響力不容小覷。曹昆、龍學禧等人認為“從‘五四’運動開始,‘紅歌’逐漸顯露出其自身色彩?!盵2]我國紅歌的誕生已有百余年,涵蓋了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宣揚愛黨愛國精神、革命精神,以此鼓舞人們積極向上的革命歌曲。
維吾爾語紅歌指的是用維吾爾語創(chuàng)作或者翻譯成維吾爾語的紅歌。維吾爾語紅歌的發(fā)展歷程可以追溯到中國共產黨員開始在新疆地區(qū)活動的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紅歌給新疆的新文化運動注入了新的血液,展示出獨特魅力,激發(fā)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愛國激情,從而使新疆群眾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盵3]它記錄了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后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我國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維吾爾語紅歌作為紅色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讓維吾爾族干部群眾最直接地感受到紅色文化的溫度,潛移默化地受到紅色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增強了他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和所有紅歌一樣,維吾爾語紅歌也具有時代特性,不同歷史時期創(chuàng)作或翻譯的維吾爾語紅歌在內容和表現方式上也不盡相同,其包含的思想內涵有一定的差異。本文將維吾爾語紅歌的發(fā)展分為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后兩個階段進行探討。
新中國成立以前的維吾爾語紅歌,真實直觀地體現了自強不息、忘我犧牲的革命精神,不僅記載著我國各民族同胞同仇敵愾、愛國抗日的鋼鐵意志,更是以積極向上的內容和曲調,對當時的維吾爾族同胞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紅歌當時在維吾爾族干部群眾中廣為傳唱,激起他們參與抗日戰(zhàn)爭的積極性,增強了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向往,在傳播革命精神、鼓舞人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紅歌可以反映出維吾爾族人民當時“各族受壓迫的人民大眾是一家,只有當各族人民團結起來,打倒共同的敵人;祖國獲得了解放,各族人民才能獲得幸?!盵4]的心聲,更是表達了維吾爾族同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踴躍加入救亡救國的愛國主義潮流行列和“永遠跟黨走”的決心。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文藝工作者也積極投身于抗日行列,以“抗日救亡,保家衛(wèi)國”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藝作品。20世紀30年代初,東北抗日義勇軍部分將士經蘇聯輾轉來到新疆,也帶來了抗戰(zhàn)歌聲。在這種背景下,新疆地區(qū)以抗日戰(zhàn)爭為題材的文藝創(chuàng)作宣傳工作也逐步開展起來,富有愛國思想的一批新疆各民族音樂人從國外引進或創(chuàng)作了不少宣傳抗日戰(zhàn)爭的歌曲,給新疆的抗日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1938年至1942年間,中共中央派遣一批批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來新疆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在他們的直接領導下,新疆的文化教育事業(yè)突飛猛進,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等也相繼開展,起到了很好的抗日革命宣傳作用,同時也豐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當時的新疆省教育廳還為中小學校增設了維吾爾語課程,同時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學校增設了“漢語”課,各個學?;テ附處熃淌诰S吾爾語和漢語。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通過教唱紅歌的方式教授語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5],也大大促進了紅歌的傳播、翻譯及創(chuàng)作。教學過程中傳播的紅歌一般都是教師自己翻譯或者創(chuàng)作的。[5]這種宣傳方式對當時的抗日救亡活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維吾爾語紅歌誕生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后一直流行至今,起初主要以填詞為主。這里的填詞指的是選定好歌曲后,在原有的曲子基礎上選詞用韻,把詞填進歌曲中,并不是直接翻譯歌詞。如,蘇聯的《假如明天戰(zhàn)爭》(?t? Uru? Bolsa Nawada)、《在邊境線上》(igra Sepid?)等歌曲里填入維吾爾語歌詞傳唱,激起了廣大維吾爾族干部群眾的抗戰(zhàn)熱情。少數民族文藝工作者將抗日戰(zhàn)爭歌曲翻譯成本民族語言,把抗日救亡的歌聲送到了各族人民心中。紅歌的漢維翻譯也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始,《國際歌》(Intirnatsional ?eiri)、《把敵人趕出去》(Joqitajli Dy?m?nni)、《大刀進行曲》(QiliMar?i)等一批經典紅歌被翻譯成了維吾爾語。讓人熱血沸騰的革命歌曲跟隨共產黨人和愛國人士來到新疆,這些播種革命思想的優(yōu)秀人士以飽滿的激情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音樂表演和創(chuàng)作活動?;顒又饕孕麄魅罕姟⒔M織群眾、動員群眾、積極抗戰(zhàn)為主題,以自己最熟悉的語言為重要表現手段進行創(chuàng)作。[6]如,1938年1月,中共黨員黃民孚(原名黃火青)擔任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秘書長。在他的領導下,新疆民眾反帝聯合會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歌詠運動,響起了抗日救亡的歌聲,還舉辦了維吾爾語歌詠比賽[7],創(chuàng)作和翻譯改編出很多感動人心的維吾爾語歌曲。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批優(yōu)秀的少數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人和翻譯人員,如,穆合買江·司馬義(Muh?mm?tan Ismajil)、阿木提·馬合木提(Hamut M?mut)和黎·穆塔里甫(Lutpulla Mut?llip),等等。他們先后翻譯了《義勇軍進行曲》(Pidaijlar Mar?i)、《國際歌》(Intirnatsional ?eiri)、《畢業(yè)歌》(Oqu? Pyttyry? Na?isi)、《松花江上》(Su?uaja? D?rjasida)、《大刀進行曲》(QiliMar?i)、《五月的鮮花》(Maj Gyli)等歌曲。穆合買江·司馬義還在蘇聯歌曲《歌唱祖國》(W?t?ng? M?dhiy?)的基礎上填入維吾爾語歌詞,將其廣泛傳播到新疆各民族干部群眾中。另外,維吾爾族知識分子將抗戰(zhàn)歌曲《流亡三部曲》(S?rsanlar Trilogij?si)①翻譯為維吾爾語,在天山南北久唱不衰。[6]同時,受翻譯歌曲啟發(fā),文藝工作者還用維吾爾語創(chuàng)作了《前進!》《向前進》《挽歌》等以抗日和反法西斯為主題的歌曲。這些紅歌喚醒了維吾爾族同胞們,進一步加強了對抗日戰(zhàn)爭的宣傳,體現了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新疆各族人民將自身命運同國家命運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同呼吸、共命運”的堅定立場和新疆各民族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
新中國成立后的維吾爾語紅歌以新疆地區(qū)發(fā)展進步、各民族團結的精彩生活為主題,把闡釋好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以及講好新疆故事作為首要任務,為講好中國故事發(fā)揮了先鋒作用。在加大紅歌漢維翻譯力量、提高翻譯質量的同時,也非常注重用維吾爾語創(chuàng)作紅歌,翻譯和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弘揚時代精神、贊頌新時代、傳播正能量的維吾爾語紅色歌曲。
新中國成立不久,紅歌迎來了全新的題材,這為維吾爾語紅歌的發(fā)展也提供了沃土。維吾爾語紅歌的主題變得多樣化,由新中國成立前的抗日戰(zhàn)爭題材延伸至贊美祖國、贊美領袖、贊美新時代、贊美新生活、贊美軍隊軍人、贊美民族大團結、贊美社會主義、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催人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從而使人們更好地投入到生產勞動和生活當中?!段覀兪枪伯a主義接班人》(Biz Kommunizim Izbasaribiz)、《學習雷鋒好榜樣》(?gin?jli Lejfi? ylgisidin)、《中國》(u?go)、《我和我的祖國》(M?n w? W?tinim)、《我們新疆好地方》(Bizni? ?ina? Ja?iaj)等紅歌被翻譯成維吾爾語。另外,玉山江·加米創(chuàng)作的《解放了的時代》②(Azat Zaman)表現了新疆和平解放后維吾爾族人民對毛主席和共產黨的感激之情。庫爾班·烏麥爾創(chuàng)作的《在毛澤東時代》(Mawzedu?ni? D?wrid?)和佚名創(chuàng)作的《領袖毛澤東》(Dahij Mawzedu?)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對毛主席的贊美。阿布力克木創(chuàng)作的《我們的歌聲》(Bizni? Na?imiz),以第一人稱歌頌了想改變家鄉(xiāng)面貌和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買買提·茹孜·亞爾肯創(chuàng)作的《美麗的天山》(k?rk?m T??ri taliri)通過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表達了熱愛祖國和家鄉(xiāng)的情感。此外還有一些贊頌軍民之情、抒發(fā)對祖國感恩之情的歌曲,如《邊防戰(zhàn)士》(igra??isi)、《高升吧,我的祖國》(?rl? W?t?n)、《祖國,我離不開你》(Ke?lm?ym?n Seni?din W?t?n),等等。
新中國成立后,很多經典戰(zhàn)爭題材影片中出現了弘揚愛國主義情懷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歌曲。如,《上甘嶺》(?a?g?nli?)的主題歌《我的祖國》(W?tinim)、《英雄兒女》(Q?hriman Oul-Qizlar)的插曲《英雄贊歌》(Q?hrimana M?dhiy?)、《地道戰(zhàn)》(T?myr Jol Partizanliri)的插曲《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Mawu?ini? S?zi H?rd?m Jyr?kt?)、《冰山上的來客》(Muz Taqa K?lg?n Mehman)主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Gyl Nemi?qa Bun? Qizil),等等。這些經典電影通過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向觀眾傳遞一種寧死不屈、不怕犧牲的革命愛國信念,電影的主題曲和插曲被翻譯成維吾爾語廣為傳播。這類紅歌契合影片主題,以斗志昂揚的旋律、讓人熱血沸騰的內容和觸動心靈的歌聲影響了幾代人,并一直傳唱至今。
另外,還有一些當時未能傳播到新疆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紅歌,新中國成立后也被翻譯并傳播到維吾爾族干部群眾中。如,1943年由中國共產黨員曹火星在晉察冀邊區(qū)創(chuàng)作的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Kompartij? Bolmisa Bolmas Je?iu?go)等。這些紅歌的傳唱,歷經70多年仍膾炙人口,深受人們喜愛。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年來,還出現打破傳統紅歌概念、以說唱的方式贊美祖國的紅歌。維吾爾語紅歌在作曲方面也更加接近流行歌曲的曲調。如,民族團結“結親周”活動的主題曲《民族團結一家親》(Biz Bir Inaq Ail?)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了新疆各民族同胞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贊美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社會氛圍。2016年11月,這首歌曲同時發(fā)布了漢語版本和維吾爾語版本,通過互聯網迅速傳播開來,兩種版本都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另外,由中國著名音樂人郭峰創(chuàng)作的《中國》(u?go)也被翻譯成維吾爾語。這首歌的維吾爾語版發(fā)布后,在社會上引發(fā)熱烈的反響,引起了維吾爾族干部群眾心中“中華民族一家親,各族兄弟姐妹攜手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感情共鳴。
總體來說,每一個階段的紅歌都代表著當時人民群眾的心之向往。新中國成立以前的維吾爾語紅歌具有鮮明的革命特色,以抗日救亡、保家衛(wèi)國為主旋律,記錄了維吾爾族同胞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行抗戰(zhàn)的革命歷史,在認同領袖、情系中華、凝聚共識、凝聚人心、共建祖國邊疆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8]而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維吾爾紅歌在內容和形式上緊跟時代特色,及時將時代精神和時代聲音傳達給了維吾爾族人民。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紅歌的傳播方式也由新中國成立前簡單的口耳相傳變?yōu)閺V播、電視、報刊齊上陣,再到后來的網絡傳播,已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這些維吾爾語紅歌唱出了新疆和平解放以后的發(fā)展和取得的成就和各族人民攜手奮進、團結向前的精神風貌,還唱出了各族人民愛黨、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真摯情懷和對幸福生活的贊美憧憬,豐富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凝聚和增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
紅歌作為歌曲,融合歌詞和曲調于一體。絕大部分紅歌歌詞具有較強的節(jié)奏感,每一行韻腳形成了鮮明的押韻,和詩詞特點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詩詞語言精煉,集意、韻、形、神于一體,因此與其他文學作品相比,對翻譯中的音美、意美、形美要求也格外嚴格,翻譯時必須追求目標語文本和源語文本的意義之相當、語義之相近、文本之相仿、風格之相稱。[9]
最初的紅歌漢維翻譯中直譯法較為常見,但隨著翻譯水平的逐步提高,翻譯技巧也變得豐富多樣,譯者們采用借用法、增詞引申法、譯配式翻譯等多種翻譯方法,同時充分運用比喻、重疊、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使得歌曲更加富有感染力。下面主要分析紅歌翻譯中常見的幾種翻譯技巧。
通常某些漢語所賦予的比喻形象或表達方式難以為目標語讀者所理解,或者翻譯起來不到位,這時就需要用借用法。借用法是指翻譯時,在不破壞原來的語義、語境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目標語中尋找比喻形象不同但喻義相近的詞語。紅歌的漢維翻譯中,出于既要保留原文用詞的象征意蘊、又要保證詩歌節(jié)奏的需要,譯者會采取借用法,以達到集美感、意境、內涵于一身的效果。運用借用法最巧妙的一首歌是《主席之歌》。③
例1:《主席之歌》
根在那黃土高坡,魂在那延安閃爍,牽掛是心中烈火,百姓們唱著贊歌,
唱著你的淳樸善良,唱著你的智慧敢當,唱你的清廉陽光,唱你的偉大思想,
習大大,習大大,為百姓,為中華,習大大,習大大,一身正氣贏天下……
譯文:
?i dana ?i dana,q?lbi?izd? ?lu?ua,j??duq talaj my?kylni,bolaqa siz ba?panah……④
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是重復“習大大,習大大”?!按蟠蟆边@一詞有多種意思,在一些方言中表示長輩,也有大俠、大神之意。在網絡中的用法已偏離了原意,表示尊敬之意。維吾爾語翻譯中巧妙地用“dana”一詞來翻譯,該詞在維吾爾語中表示英明、賢明,明哲。而“dana”和“大大”只有一個聲母之區(qū)別,與原文保持了相同的韻律,也增加了美感。
又如《國際歌》的翻譯。
例2:《國際歌》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一旦把它們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譯文:
增詞引申法是指在翻譯過程中,為確保譯文更加順暢,或者為更加貼近原文內容和符合目標語的語言習慣,采取增加相關詞、詞組或者句子的翻譯方式。紅歌的漢維翻譯也經常使用這種翻譯方法,達到將原文的內容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的效果。尤其是將原文中運用重疊手法表現出來的意境,用增詞引申的方式翻譯出來,能更加凸顯歌詞的內涵,更符合詩歌韻律和節(jié)奏。
例3:《義勇軍進行曲》
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譯文:
g?? h?m qenimiz bil?n m?hk?m istihkam qurajli……④
原歌詞中“新的長城”其實運用的是比喻手法,表示我國人民同心鑄造了新的戰(zhàn)線,來打擊敵人,是一個個強大的堡壘和后盾。譯文中沒有直接翻譯成8個音節(jié)的“jengi s?ddiin sepili”,而是根據其背后的深刻含義,用增詞引申的方法,翻譯成與漢語相同的5個音節(jié)組成的詞組“m?hk?m istihkam”(即牢固的陣地),既準確地表達了原文將要表示的真正含義,同時也保證了歌詞和曲譜的協調性和歌曲的節(jié)奏感。
例4:《主席之歌》
人民的習大大,百姓的習大大,把大愛灑在天下,把大愛灑在天下……
譯文:
以上歌詞中,四行都用了增詞引申法。第一句和第二句中的一聲“習大大”,其實就已經把習總書記和人民百姓緊緊連接在一起,用簡單通俗的語言將總書記親民愛民、平易近人的形象表達得淋漓盡致。原歌詞中前兩句翻譯為“w?tinimning atasi,bar? ?lning qaja?i”(祖國之父,全民的太陽),將原文中總書記在全國各族人民心目中的親民形象刻畫得恰到好處。原歌詞的后兩句用的是重疊手法,通過整句的重疊來增強歌曲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翻譯時,譯者用增詞引申的方法將重疊的部分拆開,翻譯成兩個不同語句。即,第一句“把大愛灑在天下”翻譯為“p?rvi?karsiz dunjaa”(您是天下的呵護者),既不離原文的內容,又為下一句做鋪墊。第二句“把大愛灑在天下”翻譯為“sizd? s?jgy quja?i”(您匯集了所有的愛)。這種增詞引申式翻譯方法著重強調了“主席有大愛”,也將原文運用重疊手段法凸顯的形象表現得十分到位。
譯配式翻譯是翻譯的一種方式。薛范先生指出,譯配指的是把原詞用詩的形式翻譯出來,并且與原曲的節(jié)奏、旋律等相吻合,即配上曲子可以演唱。[10]紅歌作為一種歌曲,曲譜和歌詞完美結合才會有動聽的歌曲。翻譯歌曲時,由于曲譜已經存在,會對歌詞與曲譜的協調性有一定的要求。需要考慮到譯文的演唱性,所以譯配式翻譯對歌詞的翻譯要求更高,要求盡量保持原文的行數和韻律,不僅要忠實于原歌曲內容,而且要適于演唱,還要注重譯文的文學性。很多翻譯成維吾爾語的紅歌,基本都采取了譯配式翻譯,幾乎沒有采用全文大意式翻譯。如果就只是翻譯詩歌,可以采取大意式翻譯,先將詩歌大意領悟后,顛倒詩句順序,譯文行數也可以不同于原詩歌的行數。同時,譯者還可以按照自己的用詞特點,不用特意考慮每一行的音節(jié)長度。但是,作為已經有曲譜的歌曲來說,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曲譜、節(jié)奏等因素,還要著重關注歌詞的音節(jié)、押韻等因素。漢語是孤立語,一個字代表一個音節(jié),但維吾爾語是黏著語,一個字(或者詞)由一個或者多個音節(jié)組成。所以,采取譯配式翻譯方法的時候,務必將音節(jié)長度和曲譜節(jié)奏結合在一起。如:
例5:《國際歌》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奴隸們起來,起來!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這是最后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譯文:
這首《國際歌》中,譯文行數同原文保持一致。漢語歌詞基本上每一行有9個字,維吾爾語譯文也保持了每一行有8至9個音節(jié)。而且,這首歌從頭到尾保持了每4行全押韻的特點,以此保證了這首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
例6:《我的祖國》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譯文:
d?rja ?rk??l?jdu k?? ta?a,qiraqlardin kelidu sada,meni? ?jym ??u qiraqta,a?linar kemiil?rni? qo?aqlari……④
這首歌原文每一行有7個字,譯配時根據其旋律,采用了每一行9個音節(jié)的格式,也確保了全押韻。
翻譯歌曲要注意它形式上的美感,所以譯配過程中,行數及每一行的長短也顯得格外重要。譯配時,維吾爾語中盡量選用了與漢語音節(jié)相當或者相差不多的詞(或者短語),保證在形式上每一行與其原歌曲譜相當。另外,也注重了韻腳。押韻使得維吾爾語紅歌更加朗朗上口,增強了韻律,也強化了其音樂效果。如以上所舉兩首歌詞,譯文的押韻方式非常嚴謹,《國際歌》副歌(即重復)是以AA的韻律方式構成了完全押韻,第一、二段和第五、六段以ABCB的韻律方式構成了尾韻,第三、四段則以ABAB的韻律方式構成了交叉尾韻,增強了節(jié)奏感;《我的祖國》的翻譯則采用了維吾爾語中AAAB的韻律方式,使其保留了歌曲中應有的節(jié)奏感。
新中國成立以前,維吾爾語紅歌中以翻譯和填詞的歌曲居多,而且內容多以革命題材為主。新中國成立以后,維吾爾語紅歌翻譯和創(chuàng)作的力度加大,內容越來越豐富,取材范圍越來越廣范,從單一的革命題材走向贊頌領袖和新生活及民族團結和軍民感情等豐富多樣的主題。紅歌的漢維翻譯也逐步走向成熟。新中國成立前翻譯的維吾爾語紅歌語句較簡單,翻譯方式也更多地采用直譯的方式,沒有過多的修飾。新中國成立后的紅歌在翻譯過程中結合多種翻譯方式,適當地采取了豐富的修辭手法,使得歌曲保持原有美感的同時,更加朗朗上口。筆者認為從目前來看,對維吾爾語紅歌及其漢維翻譯的研究只停留在單一的翻譯方法研究層面,缺乏多維度、有系統的研究。從社會學、語言學、比較文學等多個角度深入研究維吾爾語紅歌的社會影響力、文學價值和翻譯特點,對深入開展“文化潤疆”、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注 釋:
①維吾爾語歌名為作者譯。
②本段落中出現的維吾爾語紅歌漢語歌名均為作者譯。
③2017年,回族歌王蘇爾東演唱的歌曲《主席之歌》,詳見https://mp.weixin.qq.com/s/XC29ywSHphL-Nsg9z9YO0w.
④例句中出現的維吾爾語歌詞均為作者在新疆社會科學院課題“維吾爾文版紅色歌詞的歷史與現狀研究”的調研活動記錄下來的。